能谈一谈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后的感受吗

作者&投稿:罗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说一说听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后的感受~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成功首演,到现在近200年的历程中一直被人们称颂着、被不同国家的著名乐团诠释着。它之所以是“一个没有前例,至今仍无人超越的成就。”①关键在于作品具有非凡的艺术性和深邃的思想性。
  一、艺术性
  1,作曲技法更高明
  贝多芬成功解决了交响乐与合唱的巧妙联姻。“将合唱引入交响乐,技术上有很大的困难,这一点从贝多芬的草稿本上可以看出来。他做过许多试验,想将歌声用别的方式引入作品的其他段落”“当欢乐的主题即将首次出现时,整个乐队戛然而止,全场一片寂静给引入的歌声带来一种神秘、天上人间的气氛。”②作品扩大了交响乐的原有规模,集交响乐队、合唱、独唱、重唱于一体,壮美浩大、气势恢宏,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以精湛娴熟的技法创造性地把人声融入交响乐,给全人类奉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揉板乐章中创造性的配器,深受许多指挥家的赞赏,尽管有些配器存在不足,但“贝多芬处理乐队的手法是那么独特、与众不同,所以倘若要以任何方式更动它一下,都必须持以万分谨慎的工作态度。”③
  贝多芬之后,对西方音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曲家瓦格纳非常至爱和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瓦格纳的典范、试金石、镜子和象征。”④他满腔热情和充满智慧地称赞道:“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存在,我们就没法再写交响乐啦!”⑤
  2.结构更合理紧密
  《第九交响曲》构思精巧,布局匠心。“在贝多芬的其他交响曲中,没有任何一部把各个乐章间内在联系表现得如此紧密。”⑥
  和前几部交响乐一样《第九交响曲》仍采用四个乐章形式。不同的是前三个乐章中的每个主题都被具有迫切要求的质疑的低音宣叙调所打断。三个乐章中的任何一个乐章都没有提出答案。在第四乐章中,低音提琴才以贝多芬所曾谱写过的最简练、最内在和最淳朴的旋律来检验这一切,用善良人的旋律,人民的歌曲,把主题导向深度和高度。贝多芬把克服战争和灾难的任务交给了人类,用人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于是人声开始说话,歌词冲破了束缚,人类欢乐的伟大歌唱开始了。环环紧扣,顺理成章。从此以欢乐颂为结局的合唱交响乐诞生了。
  3.创作成熟的标志
  贝多芬里程碑式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和著名的《第五交响曲》问世,在交响乐创作上基本摆脱了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艺术上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战斗”风格。《第九交响曲》更是把这种战斗性的艺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哲理性极强,把对个人命运的哀叹和反叛精神,升华到了动员全世界“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和一切专制暴政进行斗争!“他最后的—些钢琴曲与他的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同时达到了成熟的境界。”⑦《第九交响曲》既是贝多芬全部作品的巅峰,也是他生命的终结。
  二、思想性
  1.主题深邃,反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作品思想深邃、哲理深刻、意义深远,是文艺作品中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座雄伟;仕丽的丰碑。“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权衡了人类社会问题的全部领域,因而单纯从外表来看,也把这部乐曲构思安排得规模宏大。主题就是他在《英雄交响曲》中曾经提出过的同一个主题。在他那个时代,个人的处境如何?英雄与人民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然而老问题在这个新的惨淡的时期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⑧1789年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故乡莱茵河流域的反封建活动,对贝多芬影响很大,从此“自由、平等”成为他终生的追求。当他以天才青年钢琴家的身份移居维也纳后,却遭到那里贵族阶层的冷遇乃至凌辱。追求平等、自由的贝多芬以罕见的音乐才能和“粗俗言行”奋起抗争,对贵族阶层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反对欧洲反动派的起义,不论在西班牙、撒丁或意大利,都得到他们的同情……在贝多芬的周围,大家都不会被‘神圣同盟’、伪善的虔诚和浪漫主义思想的艺术爱好所迷惑。”⑨因此,全曲始终体现着他不屈不挠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动机,把“欢乐”主题作为整个作品思想发展的终点,尽情地加以颂扬。
  2.作品体现着个人的思绪情怀
  “贝多芬在那几年虽然谱写了一系列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许多歌曲、成百首民歌改编曲和一些小品,但是却没有谱写交响曲,没有歌剧,没有宗教音乐,也没有四重奏,也就是说,没有一首按照他本人思绪谱写的作品,没有一首作品是他时常萦缅于怀的思绪表白。……事实上他却在沉默思考,怎样在新的形式下去同那些原有的敌人继续进行斗争。对反动派的下一个打击就是创作并公开演奏《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⑩《第九交响曲》整部作品的基本形象是:通过艰苦斗争,走向胜利,其中有苦难,有战斗,有热情,有沉思,有痛苦和忧郁,也有愉快牙口希望,这一系列感受都在作者的经历中体验过,正是他发自内心的表白和倾诉。
  3.作品转变人们的审美趋向
  《第九交响曲》首场公演听众反映异常强烈,有人激动得哭起来,现场的热烈气氛几乎含有暴动性质,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当时亲任指挥的贝多芬耳疾严重恶化,根本听不到剧场里的强烈骚动。直到曲终他转身向观众谢幕时,才看到了热烈的场面。贝多芬向听众鞠躬致礼,听众全体起立,掌声雷动。在那个注重礼仪的国家,皇族出场也仅限于三次的鼓掌礼,而贝多芬不得不五次出场谢礼,这种礼遇被后人称为“超越皇族的掌声”。“巨人的杰作征服了庸俗的听众。刹那间,动摇了维也纳在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影响下形成的轻佻浮华之风。”(11)
  4.作品超出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俄国音乐评论家里亚历山大•谢觉夫(1820—1871)曾着重指出,贝多芬作的曲在思想上超过了席勒的诗,这是一个重要见解。……席勒把欢乐当做亲密团结的前提,贝多芬却认为,两者的关系应该倒置,只有取得了亲密团结,欢乐才能降临人间。所以,贝多芬从席勒的诗中理解到了积极而又具有活力的特点。”(12)音乐为诗人的歌词增添了无限光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歌词为人们对理解交响乐的深刻内涵提供了认知指南。聆听天籁绝响,可感悟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5.作品推己及人崇尚光明
  贝多芬晚年耳疾严重恶化最后到了耳聋地步,耳聋影响了他的钢琴演奏、创作进程以及与外界的交往,几乎要被社会淘汰。他以顽强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的创作中,把对贵族阶层的逆反心理上升到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仇恨。他身陷困境、精神饱受摧残,心中却有“扼住命运的喉咙”那坚忍不拔的气概,“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的主题无不表现出他不屈不挠“通过斗争,走向光明”的崇高理想。“即使身处悲哀的深渊,贝多芬仍然讴歌‘欢乐’。这是他毕生的打算。……他一辈子都想谱写《欢乐颂》,并想以此作为他某部伟大作品的结尾。”(13)他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耳聋后写出来的。这种创造独具特色的交响乐形式和欢乐主题的博大胸怀与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境界和孙中山先生“博爱”之宽广胸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如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结束句中所说:“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了欢乐。他以一句充满豪情的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今天已成为了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唯其痛苦,才有欢乐’。”(14)
  纵观《欢乐颂》的传奇诞生和它所产生的奇妙艺术效果,以及主题所散发出的奇异光芒,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一代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今天《欢乐颂》经常在许多大型国际活动的文艺演出中超越了语言障碍,飞出歌唱者的心田,在每个观众听众的心中都能找到它停留的地方。

  音乐大师贝多芬。路德维夕,凡,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可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汹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仆人,一个厨子的的孩子。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象摸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一开始,他的人生就是一场艰苦而残酷的斗争。他20岁就离开了自己的家,到外面谋生,就当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但是,他凭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和交响乐曲,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代音乐家。
  众所周知,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 ”
  在悲苦的日子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的事业,只有音乐才能使他战胜自己的痛苦,将他从死亡的边缘一次又一次拽了回来。
  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战胜恶劣的命运,战胜人类的平庸始终是他的主题!!
  啊!贝多芬真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我想:我们从小也要发扬贝多芬的这种精神,不能轻易向命运屈服,对未来一定要充满信心,在学习中发扬刻苦拼搏、勇于进取、不向困难妥协的劲头,争取各方面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虽说,人不可貌相,但这样一个人,确实很难让人与音乐这门高雅的艺术连接起来。但就是他成为音乐史上的伟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贝多芬的一生简直可与虚构的伟大悲剧媲美。艰苦的童年,爱情的失败,生活的拮据,孤独无依,但这些却阻挡不了他向音乐的殿堂的迈进,扑灭不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或许是天妒英才,又或许是前世造的孽,总之种种原因,更大的恶魔在前面——伤病,重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似乎早有预谋,先后折磨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更要命的是耳聋。耳聋,对常人来说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世界死灭了,“我”似乎也不存在了。贝多芬也不例外,早在32岁他就定下遗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或许这这是一种解脱方法,面对残酷的命运,不能改变,起码能逃避。但贝多芬那对音乐的热爱的不可驯服的力量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他不相信死亡。
  于是,他一次次把死神和解脱拒之门外,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的时候,积聚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成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每个英雄似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都要为自己的理想而牺牲。而摆在贝多芬面前的甚至是从生到死的牺牲,但怀着对艺术,这高于一切的上帝的热爱,抱着自己的不变理想,贝多芬毅然踏上了这条不归路。用痛苦换来快乐。
  一个不幸的人,当贫穷、残废、孤独,都袭他而来的时候,当世界不给他欢乐、声音的时候,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了世界!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而我了解的是一个伟大的贝多芬.

“欢乐颂”,欢乐----不轻松,更多的是愤激和壮烈之情。英雄含泪却不能涌出,只能用紧握的拳的背擦拭去,欢笑却又忙收紧面容,为了向上帝表达敬畏。犹如一个斗士,披着带血的战袍站立在高坡上,双拳振舞用力击胸,发出胜利的哈哈声,一生高过一声,就是变奏,是悲壮。胜利的张开双臂双手迎接的不是鲜花和飘带,是天空的苍穹。这个欢乐他“颂”的不轻松,宏伟庄严的成分盖过了一切。我也真希望上帝带给人们轻松的欢乐,如贝多芬希望的如席勒所写的一般。
音乐我不懂,一点也不懂,以至于五音不全,但是这不妨碍我在听后有点感悟。记得在上小学时,那是大约1956年57年吧,在我们的音乐教室里的钢琴上面有一个石膏人头像,高高的鼻子美丽的卷发。音乐老师介绍说他叫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介绍了他很多故事和音乐创作,年少的我不记得别的内容了,就记得他有点耳朵失聪,还有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机会欣赏一个真正的现场的中央级别的交响乐,这次欣赏了。老师说得没错,贝多芬,是伟大。
既然是交响合唱就有唱词,他们唱的是外文,旁边打了中文字幕。是席勒的诗文。读读也好,可品味。


能谈一谈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后的感受吗
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机会欣赏一个真正的现场的中央级别的交响乐,这次欣赏了。老师说得没错,贝多芬,是伟大。既然是交响合唱就有唱词,他们唱的是外文,旁边打了中文字幕。是席勒的诗文。读读也好,可品味。

贝多芬第几交响曲最好听
前两部的话我个人比较喜欢第1;3号以后的单号最易接受的是第5、最有价值的是第9;3号以后的双号最有代表性的是第6。从评价上来说,最有名且最具价值的,无疑是3、5、6、9这四部,后人分别给了英雄、命运、田园和合唱四个标题(当然这些标题不是贝多芬给的,当时还不流行标题交响曲)。从入...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有感
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为了体现这部交响曲内容的重大意义和深度,贝多芬采用了很多新的手法。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有哪些?
分析如下: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大结构上看是标准的「奏鸣曲式」,即遵循「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结构谱写,没毛病。呈示部阐述所有动机和主题;展开部将这些主题充分变型、分解和重构,让各个重要音乐素材深入人心。再现部将展开部重现并升华。这都是老生常谈了。该乐章会让人...

读《贝多芬》有感
我最欣赏贝多芬的那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轻生自一杀的人不是好汉,战胜命运而不倒的人才是英雄。 时间冲淡了许多事物,也冲淡了许多人,但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越发闪光。也许生前他们穷困潦倒,但他们死后给人类带来的却是无穷的。他们也许其貌不扬,却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人格魅力。我欣赏他们,他们才是我的...

求一篇鉴赏贝多芬某部音乐作品的文章
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思源,来自于他在波恩生活的年少岁月,选中了席勒1785年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这位波恩教授席勒在1792年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沉浸在一首曲子当中,它是此地颇得口碑的音乐才子所作……他想给我的《欢乐颂》谱曲。我很希望这是一个完美的杰作。我所认识的他...

谈谈你对贝多芬古典音乐的理解
如果还想进一步搭搭味道,建议一定要先从交响曲入手。一来贝多芬本人就是交响曲的同一词,他在这上头傲视群雄,无人可及;二来初听者多喜动不喜静,欣赏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走神,而贝多芬的交响曲大气磅礴,热闹非凡,大起大落,当可带来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把你对音乐的畏惧一举冲跨。 说来也怪,我...

对贝多芬传的赏析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里是不能有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老爸爸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首先转向海顿学习。 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最初一段时期,并且在作曲和指挥...

《“乐圣”贝多芬的故事》赞扬了贝多芬的什么?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2.狂徒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

初一作文《我心目中的贝多芬》600字!急急急!!!
每次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我总会联想着动画片中如上描述的美丽画面,仿佛自己又回到童年绿色的乡村,回到儿时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生命心灵的回归让我很享受。 大多数人一提到贝多芬,就很自然会马上想到他的《命运交响曲》,而大家也都会很快联想到他的一生也正如其《命运》所表达的一样,有很多艰难的不平与不妥...

马关县15280866034: 能谈一谈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后的感受吗 -
势伊优泌: “欢乐颂”,欢乐----不轻松,更多的是愤激和壮烈之情.英雄含泪却不能涌出,只能用紧握的拳的背擦拭去,欢笑却又忙收紧面容,为了向上帝表达敬畏.犹如一个斗士,披着带血的战袍站立在高坡上,双拳振舞用力击胸,发出胜利的哈哈声,...

马关县15280866034: 第九交响曲听后感怎么写?大神们帮帮忙 -
势伊优泌: 情感在艺术中的感人作用 过分的闲暇与安适,有时反倒会使心灵虚空.又正逢冷落清秋之时,怎敌它虚侵空蚀?干涸的心田渴望得到一些慰籍、一番料理.于是,我便想到了音乐.顺手抽过一张妻刚买回的碟子放进光驱,鼠标代表我的心,它很...

马关县15280866034: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读后感 -
势伊优泌: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

马关县15280866034: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后感 -
势伊优泌: 音乐大师贝多芬.路德维夕,凡,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可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汹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仆人,一个厨子的的孩子.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象摸扎特般享...

马关县15280866034: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感想 急用!!! -
势伊优泌: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它已成为人类崇高理想的标志,在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都会通过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来进行纪念,尤其是第四乐章“在你的光辉照耀下,亿万人们成兄弟”的欢乐颂歌,已被全世界认为是贝多芬一生领悟到的人生真谛,“从痛苦到欢乐”也是这部交响曲赋予人们的坚定信念.今天我们站在《第九交响曲》面前,正如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所说,“就像站在全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里程碑面前一样.”昨天,今天,明天再也不会有规模如此宏大,思想如此深邃,音响如此震撼的伟大音乐作品了!

马关县15280866034: 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尤其第四乐章)有感 -
势伊优泌: 贝多芬第9交响曲是属于那种无论如何形容其伟大都不过分的作品,作为普通乐迷,想对作品本身进行评价是徒劳的,也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在这里我只和大家交流一下聆听几个著名版本的感受.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1、富特文格勒的拜罗伊...

马关县15280866034: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听后感 -
势伊优泌: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马关县15280866034: 我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听后感.各位好人,谢谢啊. -
势伊优泌: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

马关县15280866034: 急!!!听了贝多芬的《欢乐颂》有什么感受?100字左右,呜...... -
势伊优泌: 意境深邃、气势磅礴,其终曲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超过了原诗.但应该指出,席勒的"欢乐颂"本身也是一件艺术作品;它有着严整的形式.每行都用四步扬抑格(一重一轻)诗律写出,非常有规则的.这样的节奏给人以庄严和生气勃勃的感觉.每节前八行用 a b a b c d c d的交叉韵,后四行合唱部分用 a b b a的套韵.全诗共分八节,各十二行;每一节又分成两部分,前半八行,后半是合唱——四行.最后一节席勒在往后的集子中删去不收,原因是诗人自己也看出了它艺术上的缺点.全诗到第七节实际上已达高潮,但热情奔放的青年诗人,感情象脱缰野马,收勒不住.还要向前奔跑,故写出了一些过头的败足的比喻.

马关县15280866034: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详细内容及听后感
势伊优泌: http://baike.baidu.com/view/705430.htm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