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心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在什么地方?

作者&投稿:单于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开悟了人的身体特征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
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参禅之时要明白自己与佛之心无二分别。这个“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证得的。但我们学习教义的人要登上十信满心时要经过一万大劫。一万大劫是好长的时间--人的寿岁从十岁每过一百年增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直到十岁,这样的一增一减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构成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构成了一个大劫。
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之后要修利益众生的事业。菩萨要从五明中求,菩萨都要学习医方、工巧。而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成佛、与佛无二无别的说法在教义上讲是“素法身”。所以虽然我们的体、性与诸佛已成的体、性平等无二,但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成佛并不能与佛的功德相比。佛有利益无量众生的功德,明心见性成就的只是心而不是利益众生的功德。
秀才念经,笑死老僧
所以,念经的时候莫要错误理解。我在南普陀的时候,一位老教授到南普陀来,看到墙上的《法华经》经文“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提意见:“墙上的标语写错了。我每天来双合掌,磕头,可不仅仅是单合掌、小低头啊。可怎么还未成佛啊?”这就是秀才念经,笑死老僧。
我告诉他:“这是对经文错误的理解。任何人单合掌,小低头所成就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础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决定成佛的不是现在,而是在所种成佛之因基础上,经过长久的修行才得以实现。”《法华经》授记了全体的众生。这就是对修禅要有的正确理解。更通俗一点说,禅就是生活,用心来指导生活。
禅的范围很广,变相地说禅即是佛,佛即是禅。前面我们说过,禅是极简单的开示,开示的就是人人都具有与佛无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人人都有权利来复旦大学读书,但能否进入就要看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对于成佛这一目标来说,不仅仅是人,哪怕是一只蚂蚁都有佛性。在佛来看,人性、畜生性、众生性都可以成就佛性。
我们知道,“佛陀”是印度梵语Buddha的音译。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逐渐将佛陀省略为“佛”。佛陀的意义是觉者、觉悟、有智慧。而且这种觉悟不单局限于自己,还能够使别人觉悟。一念恶念已灭,身口意三业存善达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达到善、觉悟、智慧的方法。
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觉悟,那么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禅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禅堂前面挂着“选佛场”三字,就是让人们明心见性的禅通达佛道。
“明心见性”中的心可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这个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见性”在教义中达到了“十信”,此时信心具足便不会再起恶念,再造恶业。成就十信之后就进入了“初住”,住于心上。参禅之人与单单学习教义之人的差别,就在于参禅者能够达到明心见性,这正是禅堂所宣扬的。而单单学习教义者则距此甚远,连十住都没有进入,更不要提《华严》所说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
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为佛与大菩萨渡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成正觉。而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的只是“欣乐心”。对佛法诚恳与信任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说的“开悟者”只是不再造恶业,明白自己的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达到开悟之后还需要继续修行。开悟者连发心住菩萨的神通都没有具备,别说一百个世界,就连在这个世界中都无法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
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跃,绝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大悟不同,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获得了大悟。
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并不比一位经过一系列教育的大学生差,但他却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过程一样。因此,哪怕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佛教中没有便宜法门。龙女即身成佛,善财童子即身成佛,都是无量劫来修行的结果。所以,顿超直入是由渐而顿。
不仅佛教修行没有便宜,生活中也没有便宜可捡。某些人突然地发财,某些人突然陷入困顿,都是前世与宿世的因缘。学习中也是这样,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笨得很,怎么学也不懂。一学就会的人因为宿世积累的智慧才能有今天的“顿”。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我们不能贪图便宜。
参禅靠自己,念佛靠他力
参禅靠自己,而念佛则是依靠他力。通过观想与称名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就会得到他们的加持。现在流行的念佛法门就是这种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而参禅却完全不同,参禅的道友会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完全是自力的。念佛的人则完全不同,是要求见佛,仰仗佛菩萨的功德。念佛、观想佛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力。两者间的区别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在生活中,如果前世有与佛教的因缘,如念过佛、信佛,则今生遇到佛法时便更加兴奋,也能更加投入进佛法中。如果没有这种因缘,就不见得会有这种热情与投入。地球上现在有六十亿人,信佛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投入的却不多。
我说这话也不怕诸位多心,在座的各位虽然听闻佛法但并未投入。你会为佛法付出很多吗?不付出又怎么得到!信只能得到信的功德,付出多才能有更多的功德。这个与念佛得到的加持是毫不相违背的。今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是前生乃至宿世的善根因缘。因为这份因缘的存在,我们才能在今生听闻佛法时有深刻的触动,在开始信佛的时候有种战栗的感觉。
产生战栗感觉的原因在于善根深厚,脱离佛法太久,突然得到加持力的缘故。而有的人听到佛号时感觉喜欢,但并没有激动的感情,也没有付出。有时候还到庙里烧烧香,但我们要知道烧香是风俗习惯而非信仰。信仰与习惯是不同的。真正的信仰是要将佛法与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这就回到了“禅”。
我把禅解释为善因,过去无量劫以来的善因。这就是为什么见佛会有欢喜心,参禅而能进入。举个例子,“念佛者谁?”反过来说“谁在念佛?”这一问意味着什么?这是在发明我们的心性,寻找我们的本体。我们的身体是变化的,无常的,由前世所造业推动的变化身。
像学生中有第一名,也有倒第一名。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是第一名,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倒第一名,必须有一个依次排名的顺序。如果想超越,就必须付出努力。付出的力量越大,超越的越多。我们学佛的人也是这样,必须一步步超越。

个人愚见:
1、明心见性是谁见性了?无眼耳鼻舌身意了?谁在见性?——不是“你、我、他”等个体在见性,而是“自性”呈现在“你、我、他”等个体之面前了。 在“自性”面前,无“你、我、他”等个体上的实际意义,就象在“身体”面前,身体的每个“细胞”无个体上的实际意义。“见性”就象是身体呈现在细胞面前一样。
2、是谁在保任?——当然是“你、我、他”等个体在保任。若破“我”执,则“自性”自然涌现,无需保任了,就象当细胞知道自己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时。“我”只是一个名词,无有实际意义,破的不是“我”这个名词,而是对“我”这名词的“执以为真”。当然这只是比喻,细胞比喻幻有,身体比喻实相。
3、我说的也不一定对,纯属个人解悟。劝君多多念阿弥陀佛,唯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明白、真正体悟无生。推荐陆居士的《直达净土》视频,修正了我的许多学佛方向上的误解。
南无阿弥陀佛。

  明心见性释义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出自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当然能够明心见性,但是它的捷径是求带业往生,速出轮回。方法在《阿弥陀经》已经说得很清楚,大意是按照信愿行,诚心念六字洪名,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助缘,这样做就会成功。(李炳南原著《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修道者之所以修道,无非为明心见性而努力,以见性即佛为宗趣。因为明心见性是破迷启悟的关键,是转凡入圣的枢纽。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心是性之用,性为心之体,离性无心,离心无性,心性不二,是名明心见性,见佛性不可再称为众生,见性者以性为用,行住坐卧,施为动作,不染尘生心,得自在故。不见佛性依旧凡夫因地,起居生活,语默动静,生心染尘,不自在故。见性即见佛,佛是我心作, 离心别无佛, 离佛别无心,心与佛平等,心即佛、佛即心。众生不见性,始终离性觅,累劫终不得佛。

  般若三昧经云:“佛(梵语buddha)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佛。”
  修道根本意趣,若不以明心见性为要,因而舍本逐末,染境生相,是名外道;若知回光照,因而明心见性,是名真佛子。(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佛法要义在见性,见性必定有明心,明心未必见性,何以故,心有善恶,善恶有生死、有轮回(梵语samsara),必受善恶之心所支配,这是处于凡夫之心,不能自在故;二乘三乘乃至一乘圣者,皆明此心是生死烦恼之法,不究竟故,因而回光返照,见自本性,永超生死善恶之心。
  是故,圣者既能明心又能见性,见性又能明心,了知心性本不二,凡夫但知善恶之心,不能了见自性,舍性逐心,甚可悲哉!因此,无法超越善恶之心,就不得不受善恶之心所驱使,由此可见,佛法呼吁四众弟子要见性,其意义在此。
  涅槃经云:“见佛性(梵语boddha-dhatu),不名凡夫;不见佛性,是名凡夫。”(出处同上)

  见即是性,离见无性,离性无见,见即是性,性即是见,见性不二。
  性无形无相,非青黄赤白黑,非长非短,非大非小,非净非垢,非来非去,非增非减;性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言语道断(梵语sara-vada-caryoccheda),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性亦非断灭,非顽空。
  若问性在何处:性在作用,当作用之时,有其八处,何谓其八?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身知触,在足能奔,在手能举,在心能分辨,若识者谓之佛性,不识者谓之精魂。
  学道之人若欲见自本性,但莫于心上著一物,犹若虚空—纤尘不染,无一法可得,当下见性,透脱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凡圣境界,始得名为出世佛。

  明心见性者,不被法障,不落法尘;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法身(梵语dharma-kaya)偏大千;若有见处,即名外道;若不落法尘,分分秒秒见性,月月年年见性,性即是自己之心,自己之心即是性,纤尘不染,万法不立,体自光明也。尔要与诸佛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

  如来一代圣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诸君仁者若问心在何处?汝问我的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我?问我即汝心。从无始劫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处,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开悟圣僧云:“回光返照自观自,历历分别原来是,识得自家大宝藏,从斯受用无穷尽。”(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明心见性,超越了凡夫的认识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常规思维去理解。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后就离开了。五祖弟子中有个慧明,是将军出身,觉得六祖尚是白衣,怎么有资格将祖师衣钵拿走呢?他很不服气,就去追赶。追上后,六祖将衣钵放在石头上。但衣钵是祖师传下的,不是谁想拿就能拿得动的。慧明拿不走衣钵,顿感自己鲁莽,就请惠能大师出来:“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六祖说:“既是为求法而来,那我就给你说法!不思善,不思恶,哪一个是明心见性的本来面目?”慧明闻言即刻开悟。
  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所见的“性”,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状态。通常,我们都处在思维状态中,一念接着一念。当思维尚未形成,念头尚未产生时,心是什么状态?禅宗所要追寻的,就是心的源头。

心不是生理结构上那个肉团团,乃是六根对外尘的反应引起的念头,此心因缘而生,无缘不生,犹如平静水面,有风浪起,无风不起浪,有浪无浪,全凭有风无风。如果眼睛看不到什么,耳朵听不到什么,鼻子闻不到什么,舌头尝不到什么,身体感触不到什么,意识感悟不到什么,那么,这个心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无心可说。所以说,这个心并不在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不在大脑里,也不在心脏里,更不在脚后跟上,而在生命反物质结构的运行程序里。

这里的心应该不是指心脏。所谓心随处都在,我想指的是,你用心在哪里,那么你的心也就跟着在哪里。你对这个人用心,你的心在TA身上;你用心做这件事,你的心在这件事上;你用心地去凝视一朵花,一片云,一颗草,你的心在它们身上。。。这些应该无关统一吧,因为是从同一颗心发出的,就像从一棵树上长出来的不一样的枝桠,无论伸展得多长,都还是同根的。你说的那本经书我没有看过,这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来无心既是无尘无碍,心无常住无所谓内外垢净

本来你体内体外都是空气,你何必问空气在什么地方呢。
你要说空气在体内,那么你错,是因为体外也有气
你要说空气在体外,那么你也错,因为体内也有。

这里说到的心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心不是主观的意识,不是心脏这个器官

而是客观上认为万物众生都有自性所生的识

你可以理解为这个心,这个识是一种万物本来拥有的能量。

所以理解了这种本性源头的能量,才真正理解世界万物的自性

我的理解不知对不对,供你参考:
1、楞严经七处征心,找的是真心,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我们现在没有明性见性,自然找不到真心。但是你想,你的眼睛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如果你的真心到不了那里,如何能看得这么远?
2、“心经”观心,是观察自己的念头,思想。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念头就像太阳的生起和落下一样自生自灭。念头,思想是什么?是妄心。
3、真心和妄心,一个是水,一个是波,波停了,水才平,水静才能映显万物。
4、建议你念佛求生净土吧,念念佛号,把识心转成佛智。


佛学中什么是明心见性 缘起性空
明心见性,可以理解为:知道我们不生灭的本心是什么、它跟我们的种种感种种知有什么异同。缘起性空,大体是指,万物都是因缘和合成就、离开这些因缘并没有任何单独存在的独立的性,所以万物就是因缘成就而无自性的。末学浅见。

明心见性的人有何境界?
第二、无相: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了悟诸法都是妄相,所以,他们心中无相,不着于相。简单讲,离一切相则万法皆如,我们之所以万法不如,是因为心没有办法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拼了老命也要执着于某一种相,而相在脑子里面就是一种妄想,叫作影像。就像看电影一样,看了很激动,有...

佛祖说:不识本心自性去修道,如同“煮沙欲成饭”。请问佛祖是如何去指...
4、心不在非开合明暗处。5、心不在随所合处而有。6、心不在中间。7、心也不是一切无著),但又实实在在觉知到这七个地方的方式指明能知之性的“心”是周遍一切处所的,这个心即是“本心”。其次,佛祖又通过将人们能够见到的世界上的八种境像将之归还于本处(即:“1、明还日轮。2、暗...

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明心见性」是悟到本具的佛性,佛性就是觉性,觉性是本性本空、不生不灭。这个本性本空,不是虚空、空洞的空;在本性本空当中能生万有,具足一切功德、智慧、妙用。这个不生不灭的觉性、心性,人人本具,只因为有妄想、执着、有所住,所以念念迁流,不生不灭的佛性成了生灭的众生性,...

请问佛教说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但为达到『明心见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须先令心平静下来;为了令心平静,因此习禅者也就必须『坐禅』(即俗称的『打坐』)。坐禅有许多法门必须学习,不是自己随便把腿盤起来,就能称为坐禅或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学习、懂得於坐中如何『摄心』,摄心不乱,心才能平静下来;这心的平静状态,佛法中称为『止』,指止息烦恼...

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觉知能力。有没有明心见性,你可以对境、对事、对物来考验一下自己。譬如:你遇破烂的环境起烦恼,说明你还有好坏之分;见他人的观点、见解有分歧,说明你还有人我是非、对错之分;不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说明你还在执着贪欲。

什么叫佛性,什么叫明心见性
《佛学大词典》: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盘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明心见性: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通过修行,福慧具足,业障...

明心见性出自哪部佛经
至唐代禅宗高僧黄櫱禅师在《传心法要》中讲:“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明确提出明心见性这个词汇的,据《元史·仁宗纪三》记载,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通达儒术,妙悟释典,尝曰:‘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

什么是明心见性? 见性是什么意思?
个人观点,供参考:\\x0d\\x0a性:在佛家我认为多指不变的,即不生不灭的、本具的。如佛性、自性。\\x0d\\x0a日常生活也有此方面的类似提法:如性质、本性,多指自身本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x0d\\x0a\\x0d\\x0a那么见性,要见啥呢?佛家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无自性;...

在佛教中,心与性是什么关系? 即心即佛,明心见性,自性,本心,心与性有什...
心与性的关系是内在本质与外在现象的关系。大概来说就是指智慧生命活动现象与本质。比如说金子的现象与本质。金子可以做成戒指耳环项链餐具零件等等形象存在,这就是其现象。金子所具有的金色以及其他特性就是其本质。也就好比是自性。金子的形象有种种变化,产生,消亡。金子,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在佛教中...

富源县18370447728: 什么是见性明心 -
子须首舒: 成佛的诀窍在于明心见性. 什么是明心见性的“心”? 这个心不是生理结构上那个物质的肉团团,而是眼耳鼻舌身意对客观物质和反物质环境的反应引起的念头和所思所想,这个心因缘而生,无缘不生,犹如平静水面,有风浪起,无风不起浪...

富源县18370447728: 什么是“明心见性”
子须首舒: 发心修菩提, 修得心清净, 明见自己心 原来是佛心 佛心即本性 见心即见性

富源县18370447728: 怎么明心见性?? -
子须首舒: 想要明心见性,一定要走实修之路.一般说,修佛要比修道稍稍快一些.如果能够遇到大开悟的老师带,最快的七天就能明心见性了.不过通常人要二三十年,应该也能够明心见性了.所以历史上能够上高僧传神仙传的人,也就是那么几个....

富源县18370447728: 何谓'明心见性'?
子须首舒: “明心”是一个人通过修行或者前世的修行累积猛然间明白了身体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见性'就需要更加深入地修行证得身与心的微妙结合或者体验分离.

富源县18370447728: 请问佛教说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
子须首舒: 明心见性 意思: 今天跟大家讲明心见性、成就佛果.我们天天都在讲明心见性、成就佛果,明心见性就是说,你明白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真谛,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我们到底明白了什么?首先告诉大家,物质是有生灭的,我们今天住的房子...

富源县18370447728: 什么是明心见性 -
子须首舒: 推荐看元音老人的《略论明心见性》,把明心见性讲透了,包括禅、密、净的明心见性的证得(可以对这三宗各自的修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不过要提前打个预防针,请见以下公案: 邓州香严智闲禅师,青州人也.厌俗辞亲,观方慕道....

富源县18370447728: 元音老人:什么是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的境界就是佛吗 -
子须首舒: 元音老人:什么是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的境界就是佛吗?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

富源县18370447728: 何谓明心见性?
子须首舒: 当你屏弃一切杂念的时候,就是回归本心的时候,静心,净心,看到自己心底最深处的东西! 佛家的境界,要一生明心见性很难,凡人往往都是一时的,看透了一些,便明了一些! 慢慢修心吧!

富源县18370447728: 请问,佛教禅宗心法的要旨是什么 -
子须首舒: 佛教禅宗心法的要旨是:明心见性. 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本宗与其他诸宗之相异处,在于不立正依之经典,即使引用经典亦为一时之方便施设,最主要者莫过于依佛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为在不涉思惟计度之情形下,外加学问修证之功,以明取本心之故,乃有清规之创设.尊宿、大众于一定之规矩下,定时起卧、打坐;尊宿为大众开示诸佛列祖之机缘以提撕之.又阅读经典虽非要务,然仍以楞伽、维摩、金刚般若、首楞严等诸经为众经之核心.古来尊宿亦遗有语录,成为后世禅徒习禅悟道之重要参考资料

富源县18370447728: 明心见性的境界是怎么样的·慧律法师 -
子须首舒: 明心见性的境界是怎么样的 慧律法师 问:见性与见本体有什么区别?明心见性的境界是怎么样的?慧律法师答:见性就是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见性就是见本体,见本体就是见性,只是名相不同,境界都一样的.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心.站在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