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廷福尔洞》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投稿:施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电影《十八洞村》主要讲了什么?~

《十八洞村》主要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
具体剧情:湖南湘西乡村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均为精准识别的贫困户,面对现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是内心深处都有改变命运的期盼。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决心打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山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扩展资料
影片《十八洞村》取材于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通过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以及杨家的几位堂兄弟在脱贫的过程中发生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描述当下乡村居民的内心世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为了正式拍摄《十八洞村》,苗月在2016年8月就开始了她的走访之路。到2017年4月28日,在电影开机后的四个月里,剧组为拍摄好当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走访了很多湘西村寨,整个剧组都进行了“沉浸式”的体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八洞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电影《十八洞村》

《浮士德》是歌德所著的悲剧作品。《浮士德》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关于浮士德个人遭遇的悲剧,而且是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


《天上序幕》的中心内容是上帝与魔鬼的赌赛。浮士德想从天上得到最美丽的星辰,要从地上得到最大的快乐,靡非斯特认为,这是怪诞的、愚蠢而又可笑的痴想。他表示,他有十分的把握可以把浮士德引上歧路,使他放弃信仰,叫他象蛇一般地在地上匍匐而行。他就此要同上帝赌赛。上帝接受了魔鬼的挑战,并且也很有把握地说,在浮士德有生之年可以把他交给魔鬼,但浮士德最后绝不会落入魔鬼之手。上帝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把握敢于冒这样的风险呢?他知道,浮士德通过不断的追求定会走出迷津,找到他所渴求的真理。上帝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他懂得:人在努力时,总不免会走迷路,但是一个好人在他探索中总会找到正确的道路。同时他在这里还充分估计到了魔鬼在人类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他说:


人们的精神总易于弛靡,


动辄贪爱绝对的安静;


我因此才造出恶魔,


以激发人们的努力为能。


上帝的这些看法包含着深刻的意义。这里歌德对原来浮士德传说中的所谓“善”与“恶”的对立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跟传说中不同,在这里“善”与“恶”并不是处于绝对的对立之中,而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两者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又彼此斗争。所以,人在努力时会走上迷途,在迷途中通过摸索又会找到正路。但更为重要的是,“恶”所起的作用并不总是破坏性的,它还是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人们的精神总易于弛靡,动辄贪爱绝对的安静”。


所以,倘若没有“恶”的存在,人们就会停止前进。只是因为“善”与“恶”处于经常的对立斗争之中,人们才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这是歌德对“善”与“恶”的一种辩证的看法。


歌德的这个思想在《浮士德》里就是通过上帝的形象表达出来的。


魔鬼的观点与上帝的观点完全不同。在他看来,世上的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不管浮士德如何努力,最后必然以毁灭告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帝和魔鬼并不是争论浮士德个人的命运,而是争论人类的前途,因为他们在争论时是把浮士德看作人类的一个例子。当魔鬼大谈人世的苦难和人类的罪孽时,上帝没说别的,只是问他:你认识浮士德吗?在随后的争论中,上帝在重要的地方都只说“人”,而不提浮士德的名。


这就告诉我们,即将出场的悲剧主人公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他所经历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所追求的理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景。因此,上帝与魔鬼争论的焦点就不是浮士德这个个人最后是否得救,而是人类的前途如何。人类到底是不断发展,还是日趋灭亡,它的前途究竟是光明还是黑暗,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全剧的主题。


《浮士德》这部诗剧所要回答的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第一次见到浮士德是在一个深夜。一盏昏暗的小灯,映出了一间狭窄的哥特式书房。这种气氛烘托出学者浮士德内心的苦闷。他正倚桌而坐,痛苦地回忆他的一生。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读了无数的典籍,研究过所有的问题,但是现在依然是个“傻子”,一点真正的知识也没有学到。使他更为悲愤的是,长期的书斋生活使他脱离了大自然:


上天造了人,放在生动的自然里面,


你却背弃了那儿的自然,


埋没在这儿的尘烟,


你和这些死骨相周旋。


他不想再去啃死的书本知识,而要认识活的自然。“我可再也不挥酸汗说那些我也不知道的东西;我要认识什么把世界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我要看看万物的活力和起源,再也不玩弄辞令。”


抛弃死的书本知识,要求恢复人与大自然的本来联系,试图揭开宇宙的秘密,了解万物的起源,这些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要求,因而也是浮士德觉醒的标志。但是长期形成的积习,不易一下根除,因袭的重负还压抑着浮士德的心灵。就是在他以巨大的勇气抛弃了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的僵死教条去探求宇宙根源的同时,却又走上错误的老路。他不了解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也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他以为像过去一样,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实践,就能获得他所企求的知识。


于是,他打开《大宇宙的符征》,想借此来认识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的原因。在这个符征中,他虽看到了自然现象和谐的联系,但这不过是好看的“幻景”!这使他大失所望,他呼喊道:“无穷的自然,在那里我能把你捉住?”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以为不经过实践单凭主观努力就可以一下子认识绝对真理。于是他召来了地祇,即大自然的象征,感到自己同它十分相近,并称自己是它的“同类”。但是地祇却回答说:“你相似的是你能了解的精灵,而不是我!”


地祇的回答说明浮士德在旧的道路上追求知识已经失败。这时浮士德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也正是在这时,他更加痛切地感到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是他贪求知识的最大障碍。他知道自己置身于“错误的大海之中”,他周围的世界犹如牢笼,而他自己是其中的一名囚徒。他悲痛地想起布鲁诺、伽利略这些先驱者的遭遇,向那个罪恶的社会发出悲愤的控诉:


啊,说什么认识哟,认识!


谁个能呼唤小孩的真名?


古来有几位认识了点的人们,


他们都是大愚,不会明哲保身,


向着庸众披示了意见和感情,


已经遭受了谋杀和鼎镬的非刑。


在这个世界里得到真知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冲出禁锢他的牢笼,摆脱妨碍他求知的现实世界,以实现他了解宇宙的那种不可抑止的主观欲求,就成了他新的努力方向。他不顾可能“冲向虚无”的危险,为了“打通那条出路”,决定采取最后的步骤——自杀。他相信,通过自杀,可以到达一个“纯洁活动的新的境界”,在那里可以实现他的追求。


因此,浮士德自杀并不是象通常人们以为的那样,是因为他悲观绝望,走投无路,因而放弃追求,自我毁灭。浮士德的自杀是他那种为了认识真理,一切都在所不惜的主观奋斗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他坚持脱离现实、脱离实践的错误道路必然导致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浮士德决定自杀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萌发出对他后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认识,他说:


现在必须通过行动来证明,人的威力不亚于神。浮士德把自杀看作是一种“行动”,而且要通过这种“行动”来证明,人有能力实现他的要求。


尽管自杀这种行动对认识真理毫无价值,但浮士德终于意识到行动的意义,认识到行动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浮士德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因此,打算自杀就成了浮士德在因袭的错误道路上继续向前的一个终点,也是使他朝着新的方向前进的一个起点。


当浮士德举起盛着毒药的杯子欲饮之际,响起了复活节的钟声,传来了天使的歌声。这在少年时代就熟悉的声音,使他想起自己走进书斋以前经历过的那种自然朴素生活的快乐情景。“昔日的追怀唤起我年幼时的情感,在这最后的,严肃的一步把我引回”。浮士德现在想起,在他所诅咒的现实社会中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那里还有实现他的要求的可能。一种美好的憧憬驱使他走出书斋,走向原野和森林。


复活节的早晨春光明媚,浮士德由瓦格纳陪同走过欢乐的人群,来到充满生机的田野。这里,作者把浮士德和瓦格纳这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艺术形象放在一起,通过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截然相反的态度来揭示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时代精神。


大自然的生机,人民的快乐,使浮士德无限感慨,他觉得这儿是“真正民间的天下”,只有在这儿,人才可以说“我是一个人”。瓦格纳对这一切不仅无动于衷,而且觉得人民的欢乐简直是“粗暴”,他们的歌声象着魔似的难听。浮士德看到大自然永不止息的运动,希望自己也能象小鸟似的立地飞升,在无边的天空自由翱翔。瓦格纳则表示,他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他的精神快乐来自另一方面,即从书本到书本,从这章到那章。浮士德说,他希望能有“一件魔术的外衣”,把他引向“海外的异邦”,预示他将借助魔鬼的力量走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浮士德这一大胆的想法使瓦格纳惊恐万状,赶忙劝浮士德千万不要去惊动魔鬼,否则就会陷入灾难重重的境地。


浮士德和瓦格纳性格上的对立是多么鲜明。浮士德向往自然,热爱生活,瓦格纳脱离生活,仇视人民;浮士德追求真理,有远大抱负,敢想敢做,大胆无畏;瓦格纳一味追求僵死的教条和空洞的理论,前人没有说的话不敢说,前人没有做的事不敢做,鼠目寸光,谨小慎微。


总之,浮士德要求打破中世纪的思想枷锁,冲出封建经院思想的牢笼,去探求新生活的道路,瓦格纳则竭力维护这个过时的思想体系,决心继续沿着现成的道路爬行。浮士德和瓦格纳的对立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两种势力的斗争。浮士德代表了觉醒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感情、思想和要求,而瓦格纳则代表了落后、保守、反动的封建势力。浮士德站在历史前进的一边,瓦格纳站在反动的一边。


这两个曾是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学生,由于对历史发展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而分道扬镳。瓦格纳随着历史的前进而销声匿迹,浮士德则跟着历史的步伐愈来愈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外出散步回来,浮士德又走进他长期国居的书斋。接触人民,重返自然,固然使他深为快慰,但是他心中的烦恼并没有因此消除。他苦苦思索他那渴求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原因。


为了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他拿出希伯来文的古本《新约圣经》,打算把它译成德文。头一句话就是:“泰初有道”。浮士德认为这句话不能照译,因为对“道”不能估价太高。他想到几种译法,都不能表达他的真实感情。经过反复考虑,终于找到了一种说法,于是欣然落笔,译成“泰初有行”。“泰初有道”,还是“泰初有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法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教会和世俗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捏造了一整套所谓“理论”,并且把这些理论教条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永恒真理。他们强迫人们只准对这些“理论”作烦琐的推论,而不准人们从事有碍于这些理论的实践。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就必须打破教条的统治,同时为了建立自己的事业,就必须行动,因此实践对他们来说便成了一条重要原则。浮士德的这一改动,不仅表明了浮士德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也揭示了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在思想领域中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然这也说明歌德本人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深刻理解。在这方面他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言论,例如靡非斯特说的“灰色是一切理论,只有生活的金树长春”这句话已经成了人们的座右铭。


从“泰初有道”过渡到“泰初有行”,这是浮士德思想上的一个伟大飞跃。现在他要“跳进时代的奔波,跃身进事变的车轮,不管痛苦和欢乐,失败和成功相互变换,大丈夫只是不停地行动”。他决心走向生活,通过行动来满足他的追求。这样,他与魔鬼的订约就是势在必行。


正如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说的那样,“假如追求着的浮士德不再进行纯精神的苦斗而转向‘实际生活’,他就不得不与魔鬼结盟。”这是为什么呢?生活本身充满了矛盾,它有许多陷阱;而任何一项行动的结局都有两种可能:成功或者失败,它所产生的后果也有两种: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这样,浮士德要享受人生,从事实践,就给专门作恶的靡非斯特提供了施展其影响的可能。


关于靡非斯特和浮士德的关系,我们还须进一步加以分析。靡非斯特打算让浮士德充分地享受人生,得到生活中的一切乐趣。这对长期过着枯燥无味书斋生活的浮士德来说不仅必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的要求。


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讲,浮士德和靡非斯特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只是他们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非本质的方面。对立才是他们之间关系的实质。


浮士德所理解的生活并不是库非斯特所认为的那种低级庸俗的,只是为了满足感官的要求,浮士德把生活看作是他从事实践的场所。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浮士德并不象靡非斯特所认为的那样,把生活享受当作目的,而且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手段,看作是发展自己个性和认识现实的一种手段。正是在这些本质的方面,浮士德与靡非斯特是根本对立的。所以我们说,他们是对立的统一,他们订约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他们又各有各的打算。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两个订约是由于浮士德在求死未成、求生不能时给魔鬼钻了空子。更不能说,浮士德这么做是把自己出卖给魔鬼。歌德是完全从积极意义上去写浮士德与魔鬼订约的。


在歌德看来,人类是在同各种恶势力的斗争中发展的,人类历史是在不断克服矛盾中前进的。浮士德离开了靡非斯特就不会有任何作为,没有靡非斯特,他也就没有了促使他前进的对立面。浮士德无论在“小世界”享受人生还是在“大世界”从事社会活动,靡非斯特都跟他影息相随,他的任何一项行动都离不开靡非斯特的帮助,即使象与海伦相会和改造自然这样的伟大行动也不例外。


因此,浮士德与靡非斯特是不可分离的。他们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歌德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关系,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从资产阶级兴起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这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斗争。


悲剧第2部是第1部的继续和发展。它概括了从古希腊到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近3000年的历史;它的背景从中世纪的德国移到了古希腊的神话世界,又从那里回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主人公浮士德在第2部里进行了各种实践,经历了意义重大的发展。


悲剧第2部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独特之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构严谨的故事情节,而是由许多形式上互不相关,内容上却是紧密相连的故事组成。这里,作者运用了更多的比喻,采用了更多的神话故事,创造了更多的虚构场面。这样作者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对各种社会问题表述自己的见解,使这部作品反映出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


对于悲剧第2部的思想社会意义以及它的艺术价值,不少资产阶级学者提出过非议。费希尔武断地认为《浮士德》第2部是“不能理解的”,并写了一篇《浮士德悲剧第三部》来讽刺歌德的《浮士德》第2部。德国19世纪文学史家赫特纳认为:“《浮士德》第2部的艺术力量和艺术效果远不及第一部”,而且这主要不是因为作者年龄的关系,而是由于“题材的性质和对它的处理”造成的。按照赫特纳的意见,甚至第5幕“艺术上也是微不足道的”。这些论断是不能使人悦服的。


歌德在《浮士德》第2部里,不仅生动、具体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在德国的衰亡,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矛盾,而且预见了人类历史本来的发展。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歌德在描写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时候,他没有象资产阶级自由派那样竭力掩饰和美化资本主义的矛盾,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人类历史最高的、最完美的发展;相反,他毫不留情地把资本主义的矛盾如实地、赤裸裸地揭示出来,从而证明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更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后阶段。另一方面,歌德在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的时候,并没有象反动的浪漫派那样是为封建制度唱挽歌,全面否定资本主义的进步,企图退回到封建社会;相反,他对资本主义,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歌颂。


拿第2部的开头同第1部相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情景。时间不再是深夜,而是旭日东升的清晨;地点不再是令人窒息的书斋,而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原野。主人公浮士德也不再是倚坐桌旁心里充满忧虑和烦恼,而是身卧百花丛中逐渐苏醒。他感到生命的脉搏在跳动,心中产生了一种坚毅的决心:不断地向更高的存在飞跃。这截然相反的气氛和完全不同的心情,表明浮士德已经摆脱了中世纪加于他的沉重负担,他将以新的精神开始新的征程。


作者先把我们带到了封建德国的皇宫,从这个全国的政治中心,我们看到了德国社会的全貌。这种社会简直是个邪恶的世界,整个国家四分五裂,皇帝形同虚设,诸侯小邦各自为政。反动统治者只顾寻欢作乐,挥霍浪费,结果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抢劫和骚乱弥漫全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怒不可遏。


歌德在这里所描绘的德国社会的悲惨景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倒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在这样的社会里,浮士德当然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就必须摈弃这个社会,走向另外的世界,这就是古希腊的神话世界。


歌德生活的那个时代,虽然欧洲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加之德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所以德国资产阶级没有法国资产阶级那种通过夺取政权来实现他们理想的要求,而是象梅林所说的想在“文学里创造资产阶级世界的理想图像”。于是,他们找到了希腊艺术,希腊神话世界。


在那里,他们发现了美的理想,看到了一个纯洁的世界;那里的人自然而又和谐,并且享有充分的自由。所以,他们崇尚古希腊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实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


出于这样的认识,歌德让他的主人公离开了封建的德国来到了古希腊的神话世界。为了强调古希腊的神话世界及其代表海伦是进步人类追求的理想,作者特地写了一个饶有风趣的插曲。


在化装舞会上,皇帝出于享乐的目的要浮士德召来巴妮斯和海伦这两个美人。浮士德要靡非斯特帮忙,靡非斯特表示无能为力,他说:“你以为海伦是容易召来,象纸币妖魔一样?”并且承认自己与海伦“实在无缘”。这个刚才还在皇宫里大显神通的魔鬼,现在又变得如此无能,说明他与海伦的精神水火不容。


巴妮斯和海伦的幻影出现之后,宫廷里的人出于各自的动机,对他俩有的赞赏,有的挑剔。但不管是谁,都把巴妮斯和海伦幻影的出现仅仅看作是一种惯常的游戏。至于巴妮斯和海伦的美和他们所代表的精神,这些宫廷里的高官显贵和皇妃贵妇是不愿也不能理解的。只有浮士德才真正懂得海伦的美和她的伟大精神。他一见海伦的幻影,就不顾一切地要捉住她。他感到,只是在这时他才找到了立定脚跟的现实,于是他喊出:


她原在远处,今已在咫尺,


我要救她,她双倍地成为我的。


谁认识了她,谁就不能同她分离。


浮士德要捉住海伦的幻影非但没有成功,反而招来了一场灾祸。但已经失去知觉的浮士德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见到真正的海伦。何蒙古鲁土洞察浮士德的心思,于是在纯属虚构的古典瓦普几司之夜带领浮士德和靡非斯特来到古希腊的神话世界。


浮士德一落地,就“象安泰触地而生新力一样”。在这里,他“预感到未来的福祉”,而且终于找到他久已向往的海伦。作者借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表明,那已经从中世纪解放出来的进步人类能够掌握希腊古典艺术。再联系到海伦在此以前一再遭受“苦难的厄运”,还说明古希腊的艺术只有被进步人类掌握才能获得新生。浮士德与海伦结合的直接结果是欧富良的出生。


根据大多数《浮士德》研究者的意见,欧富良指的是英国著名诗人拜伦,这是完全正确的。歌德确实很推崇拜伦,并且在《浮士德》里为他建立了一座丰碑。但是,歌德塑造欧富良并非仅仅是为了纪念拜伦这位伟大诗人,更主要的是要表达他的理想,体现一种精神。歌德在1829年12月20日同爱克曼谈到赶车童子时说:“这就是欧富良!”爱克曼十分奇怪,为什么在第2部第1幕就出场的赶车童子,竟与第3幕才出生的欧富良是一个人呢?歌德解释道:“欧富良不是一个人,仅仅是一种比喻。……同一种精神后来可以是欧富良,现在则是赶车童子。这种精神象幽灵似的,无所不在,可以随时出现。”


那么欧富良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歌德让他豪迈地


那么让我跳,


那么让我飞,


无论任何高处,


我都要冲上,


这是我的憧憬。


他觉得他不能受任何限制,而且为了自由必须战斗;


祖国所产生的人们,


在危险里进进出出,


自由的勇气无限,


自己的血白流也心甘;


神圣的意志,


属于不屈服的人,


一切的胜利,


归诸战斗的人。


摆脱一切束缚,求得绝对自由,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并且为了实现自由必须勇敢无畏地战斗,这就是欧富良的精神。歌德正是在伟大诗人拜伦身上发现了这种精神,并且以拜伦为素材创造了欧富良这个艺术典型。歌德说过:“他既不是古典时代的,也不是浪漫时代的,他体现的是现时代。我所要求的就是他这种人。他具有一种永远感不到满足的性格和爱好斗争的倾向,……因此用在我的《海伦后》里很合适。”


在歌德笔下,欧富良是古典美与浪漫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他的出现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当欧富良在音乐声中登场时,福尔基亚斯说:“听那些悦耳的声音,把古话赶快忘记干净;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请抛掉那班古老的神。”这个新时代已经不是以复兴古代艺术为中心的那个时代,而是随之而来的蓬勃兴起的资本主义时代。


如果说希腊神话世界的光芒驱散了中世纪鬼怪世界的阴云,那么现在人的现实世界又代替了希腊神话中的梦幻世界。这一切都是歌德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同时也说明歌德热情歌颂古希腊的“美”仅仅是为了人的更高发展。


毫无疑问,歌德对所谓欧富良精神是热情赞颂、倍加推崇的。但是,他又认为这种精神,这种理想,远远超越了现实,因而无法实现。当欧富良觉得“荣名之路已开”,决心冲锋陷阵时,在幻觉中以为自己长出了翅膀,于是纵身飞跃,结果坠落在地,粉身碎骨而亡。欧富良遭到这样结局的原因是,他只求个人的自由离开了集体,他只是孤军奋战脱离了群众,他只凭主观意志不考虑客观的可能。那么,在歌德看来,欧富良的伟大精神,伟大理想,如何才能实现呢?关于这一点,在悲剧第2部的最后部分作者作出了答复。


浮士德在遨游了古代神话世界之后,驾着海伦的衣裳化成的云彩又回到了现实的德国社会。从此开始了浮士德实现其理想的新阶段。


现在,他不再是在主观的、艺术的虚幻世界里努力满足个人的渴求,而是要在改造客观的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寻求真理,实现理想;现在激励他前进的不再是个人主观的要求,而是造福于他人的伟大事业。这是浮士德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取得的意义深远的重大进步。当靡非斯特要他当个统治者去过骄奢淫逸的生活时,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并且说:


……


在这个地球上


还有余地做伟大的事业。


惊人的功业应该成就,


我感到我有力量担任。


浮士德所要完成的伟大事业是什么呢?那就是:围海造田,征服自然,发展生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面对腐朽透顶的封建制度,浮士德为什么不采取政治行动,而把征服自然,发展生产看作是一条理想之路呢?这样我们就需要简略地谈一谈歌德对法国革命和革命暴力的态度。象当时德国大多数进步作家一样,歌德对法国革命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但正如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一文中指出的那样,“这种热情是德国式的,它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而且只是对法国革命的理论表示的。”这就是说,这种热情主要是对法国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理论口号表示的。一旦革命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革命的行动,成为流血的、暴力的行动,这种德国式的热情就变成“对革命的疯狂的憎恨了”。歌德并不反对法国革命本身,他对法国革命的社会和政治内容始终是充分肯定的,完全赞同的;但实现这个革命要用暴力他是反对的。歌德拥护变革,但这种变革不应是暴力的。歌德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歌德的思想中有许多辩证法的因素,但在对待革命,对待暴力的问题上他却完全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


可见当时德国社会上的那种庸人习气是多么的浓厚,连这样一位伟大人物也摆脱不掉它的影响。


歌德对待革命的基本态度决定了浮士德不可能通过政治行动来实现他的追求。在歌德看来,最理想的道路是,不必进行什么政治革命,就能实现变革,使社会前进。如果说过去他力图“在文学里创造资产阶级世界的理想图像”,那么现在则希望通过征服自然,发展生产来实现他的理想。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蓬勃发展,这使歌德眼界大开,深受鼓舞,他热情赞颂这一伟大进步。当他得知开凿巴拿马运河的计划时,他认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全人类都将由此得到无可估量的好处。他很想能看到这条运河的建成,他还希望建立一条连接莱茵河与多瑙河的运河和很快能建成苏伊士运河。


为了能亲眼看见这3件大事,他觉得再活几个50年也完全值得。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中,歌德看到了新的希望,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而且会使许多政治问题获得解决。例如他曾对爱克曼说过,现有的公路和将要建筑的铁路会使德国统一。歌德对生产发展的歌颂以及他对生产发展所抱的希望,显然是从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德国庸俗市民的立场出发的。


在他看来,只要生产发展了,那就既可实现社会进步又不必实行暴力革命,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也是不现实的。他看不到生产力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之中发展的。当然,他更不懂得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了。

豪夫

很久以前有两个渔夫,他们住在苏格兰群岛中的一个岛上。两个人年龄相仿,相处得很融洽,他们都没有成家,也没有任何亲人。两个人在外表和性格上有很大差异,而且生活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就如同雄鹰和海豹之间的差别一样,不过他们都生活得很宽裕。

卡斯帕·什特隆普是一个短小肥胖的人,胖乎乎的大脸如满月一般,眼睛笑眯眯的,很和气,似乎没有一点忧愁和烦恼。他不但胖,而且还很嗜睡,又很懒,因此他就包揽了所有家务活,做菜,烤面包,编鱼网或外出卖鱼,还有家里一小块土地的耕种工作,大部分也是他负责……

他的同伴则正好与他相反,颀长,瘦削,长着一个鹰钩鼻子,一双锐利的眼睛,是远近闻名的最勤劳、最吝啬的渔夫,又是最能干的爬树、捉鸟取羽绒的行家和群岛上最精明的庄稼人,同时也是教堂旁边市场上最会抓钱的商人。他会做生意,商品好,童叟无欺,谁都愿意买他的东西。乡亲们都称他为威尔姆。

威尔姆虽然有商人般的吝啬,但乐意与卡斯帕分享他辛勤劳动的收获。威尔姆和卡斯帕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为达到更富裕的生活水平而奋斗。但是威尔姆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富裕的生活水平,他想变富,变得非常富有。没过多久,他学精了,知道光靠辛勤劳动的一般方法,是不能快速致富的,所以,他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想发财,必须依靠某种特殊的运气。后来,他这种想法在他那坚强的意志中已经根深蒂固,再容不得其他思想。他一本正经地对卡斯帕说出这个想法。而卡斯帕呢,不管威尔姆讲什么,都当作福音。他又把这些讲给邻居听,于是,很快就流传着一个谣言,都说威尔姆为了金钱,要么是真正服从于恶魔,要么就是接受了阎王爷的邀请。

刚开始时,威尔姆听到这种谣言时,总是不以为意。可是后来逐渐倾向于这种想法:总有一天会有精灵泄露宝藏的秘密。再有乡亲拿这个话题与他打趣,他也不反驳。他仍然做生意,热情却降低了,经常无谓地空想。以前用来捕鱼或从事其他有益劳动的时间,现在往往大部分被浪费掉,徒劳无益地追求奇遇,梦想突然变成一个大富翁。他也真幸运,有一天,他满怀希望地观看着汹涌的大海,好像他的伟大幸福会从海里跑出来似的。突然,一股巨浪向他脚下卷来了一堆断了根的水藻和岩石,里面裹着一个黄澄澄的东西——一粒金丸。

威尔姆如醉如痴地站着,他想他的希望毕竟没有成为空想,大海给他送来了金子——美丽的纯金。这很可能是一根重金条的零头,是被海底的水流冲洗而变成子弹模样的。现在,他心里明白,从前在这一带海边,一定有一艘满载金银珠宝的船只搁浅沉没,显而易见,在海底宫殿里,有希望打捞出宝藏。从此,这个想法变成了他惟一的追求。他细心地保管好他发现的东西,甚至对自己的朋友也守口如瓶,防止别人了解到蛛丝马迹。他把其他所有的事情全部放下,整天呆在海边,不是撒网捕鱼,而是向海底抛掷自己制作的打捞金子用的钩子。其结果是,除了贫穷外,一无所获,因为他自己不再赚钱了,卡斯帕那种拖拖拉拉的劳动又不足以养活他们两个人。在找宝过程中消耗掉的不仅是那颗意外获得的金子,而且久而久之,这一对伙伴的全部财产也消耗殆尽了。

卡斯帕原来靠威尔姆养活时心安理得,现在对威尔姆的肆意浪费仍然毫无怨言,因为他觉得好朋友之间就应该同甘共苦。正因为朋友的宽容,威尔姆仍然深受鼓舞,继续一心一意地寻找宝藏。使他越来越起劲的,还有一个因素:他只要躺下来闭目养神,耳边就会响起一句话,这句话当时听起来非常清楚,可是每次都记不住它的具体意思。这声音很奇怪,他总觉得与他现在的努力有某种联系。这对于威尔姆这样性格的人,必然要产生影响。这种神秘的窃窃私语,更加强了他的信念:他一定会得到莫大的幸福。他希望这种幸福仅仅与一堆黄金相联系。

有一天,他发现金条的海岸又遭到风暴的袭击。这场风暴太厉害,他不得不躲进近处的一个山洞。当地居民把这个洞叫做斯廷福尔洞,里面有一条长地道,这个地道有两个通海的出口,从而使海浪有一个自由进出的通道。海水涌进来的时候,浪花飞溅,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这个洞只有一处可以走入,这个地方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狭缝,除一些胆子特别大的男青年,极少有人涉足,因为它不仅地势险要,而且洞里经常传出恐怖的鬼哭狼嚎般的叫声。

威尔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达那个地方,这个地方从地面算起,大约是十二步深,里面很宽敞,石柱和石笋林立,海浪在他脚下怒号,狂风在头顶呼啸,使他产生一个想法,这里肯定有遇难船只之类的东西,但是,他虽然作过种种调查,可是年龄最大的人也说这一带没有出现过沉船事件。

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这里坐了多长时间。当他从梦幻中清醒过来以后,才发觉风暴早已过去。他正要往上返回的时候,听到深处传来一个声音,“卡——米尔——罕”这个词非常清晰地传入他的耳朵里。他怀着好奇走向高处,往深渊张望。“至高无上的上帝啊!”他叫喊着,“这就是跟随我进入梦境的那个词呀!天啦,这是什么意思?”他跨出一只脚走出洞门的时候,洞里又叹息了一声:“卡米尔罕。”他像一头受惊的鹿,一溜烟跑回了自己的茅屋。

其实,威尔姆并不是一个胆小鬼,只是觉得太出乎意料。此外,他的金钱欲也非常之大,任何突发事件都吓不倒他。他仍然沿着他那充满危险的崎岖小路前进。在不久以后的一个深夜,皓月当空,他面对斯廷福尔洞,用一个钓钩在水中钓宝,钩子突然被什么东西钩住。他用了很大的力气想把它拉上来,可是那东西纹丝不动。这时,风乍起,天空乌云密布,小舟剧烈摇晃,眼看要翻。威尔姆没有被迷惑,他不停地拉,直拉到阻力消失。这时,他感到没有重量了,以为是钓索已断。但恰好在乌云欲把月亮全部遮住的时候,水面上出现一个圆圆的、黑乎乎的东西,响起了那个一直纠缠他的词——“卡米尔罕”。他急切地想抓住那个东西,可是他的手还没有伸到,那东西已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这时风暴又起,迫使他在附近的山崖寻找避难处。由于疲劳,他在这里睡着了。睡梦中,他受到一种纠缠不休的想象力的折磨,重新陷入痛苦之中。这种痛苦,仍然是由白天那种对财富无休止的追求造成的。威尔姆醒来的时候,初升的太阳刚刚照到水平如镜的海面上。他刚要出去做他的日常工作,却看见远处有个东西朝自己靠近。他很快认出那是一艘小艇,艇内有一个人。但使他惊讶的是,那艘艇既没有风帆,也没有划桨,却在不停前进,而且其鸟形船头已靠近海岸,还没有发现静坐在艇上的那个人有丝毫使舵的动作,而艇上明明是有一个舵的。小艇越来越近,最后在威尔姆的船边停住。现在,他才看得清艇内的人,原来是一个外貌丑陋、身材矮小的老头,穿着黄色亚麻布衣,戴一顶红色高睡帽,双眼紧闭,像干尸一样直挺挺地坐着。他几次叫他、推他都不起作用。直到他要把小艇拉走的时候,小老头才睁开眼睛,活动起来。他那种举动,即使是最勇敢的渔夫看见,也会不寒而栗。

“我这是到哪儿了?”他深深叹了一口气,用荷兰话问道。威尔姆曾向捕青鱼的荷兰渔夫学了几句荷兰话,就告诉他岛的名字,问他是谁,到这个地方来干什么。

“我是来找卡米尔罕的。”

“卡米尔罕?天晓得,什么是卡米尔罕?”威尔姆吃惊地大声问。

“你用这种口吻问我问题,我是不会回答的。”矮人说,他显然很惊恐。

“那么,”威尔姆说道,“请您告诉我什么是卡米尔罕?”

“卡米尔罕现在已不存在了,以前是一只美丽的船,带着许多金子,比任何其他的船带的都多。”

“在什么地方沉没的。什么时候?”

“一百年前。什么地方我不很清楚。我是来找这个地点的,打算把丢失的金子捞起来。如果你愿意帮助我,金子找到时候分给你一半。”

“那好极了,告诉我必须怎样去做才行?”

“这件事情需要有超人的胆量才行,你得恰好在半夜以前,带着一头母牛至岛上最荒凉、最寂寞的地方去,在那儿把牛杀掉,请人把你用刚剥下的牛皮裹起来,午夜一点钟以前你就会知道卡米尔罕的财宝在哪儿了。”

“这么做会遭到老盎格鲁的惩罚的,”威尔姆惊讶地叫道,“你真是个恶鬼。”他继续说,同时急急忙忙将自己的小船划走,“滚你的蛋吧,该死的东西!不要让我再看到你。”

小老头咬牙切齿,朝着他大骂。但是威尔姆双桨齐下,很快离开了,再也听不到了,再绕过一块岩石就消失了。他发现这个恶鬼要利用他的贪财之心,用金子引诱他入圈套。但是这个发现并没有医治好他的财迷心窍,相反,他认为可以利用这个黄色矮人的信息,避开恶鬼的圈套。他继续在海边钓金子,放弃其他海域的丰富鱼群为他创造的巨大财富,那种富裕生活也是他过去用辛勤劳动,千方百计争取到的。现在,他和他的同伴生活得越来越艰难,已经出现吃了上顿缺下顿的局面,这完全是威尔姆的固执和贪婪造成的,卡斯帕不得不一人挑起两人的生活重担。尽管如此,他对威尔姆一如既往,百依百顺,毫无怨言,相信他会健全理智,并随时有可能成功。这种状况,加重了威尔姆的痛苦,更激起了他对金子的强烈渴望。每当他昏昏沉沉时,“卡米尔罕”这个词总是像恶魔一样在他耳边回响。一句话,由于贫困、失望和贪婪,致使他走上了疯狂的道路,他真正决定去做小矮人劝他做的事情,尽管根据古老的传说,他知道他已经入了魔道。

卡斯帕用千般理由来劝阻他,但他置之不理。他越是恳求威尔姆放弃他那不要命的打算,对方就越发暴躁起来。最后,这个善良而又软弱的人同意跟他去,帮助他实现这个计划。两颗心痛在一起,决定把他们最后的财产,那头漂亮的乳牛的角砍下来。这头乳牛是他们从小喂养大的,一直舍不得卖掉,不忍心看到它落入外人之手。但是控制了威尔姆的恶魔现在窒息了他的一切善良的感情,而卡斯帕知道再也无法阻止他了。

九月的苏格兰,黑夜显得格外漫长。寒冷的晚风推动着沉重的夜光,云在天空翻滚,就像冰山卷入巨大的漩涡一般。山谷里一片黑暗,浑浊的河流泛出暗淡的光芒,如同地狱洞开的门一样。威尔姆在前,卡斯帕随后,浑身发抖地鼓起自己的勇气,只要一看见那头可怜的动物,他模糊的眼睛就会充满泪水。这头牲口仍然那样对他们充满信任,一无所知地走向即将来临的死亡。而现在牵着它的,就是曾经给它喂食的那双手,不过也是要将它杀掉的那双手。

他们历尽艰辛来到了那个狭窄的、泥泞的山谷,到处长着苔藓和野草,巨大的岩石压在头顶上,四周是连绵不断的荒山野岭,山头笼罩着灰暗的烟雾,这些地方人迹罕见,他们高一脚低一脚地接近了山谷中央的一块巨石,一只山鹰凌空飞起。可怜的乳牛凄惨地吼叫,好像感觉到了那一带的可怕和即将来临的命运。卡斯帕泪如泉涌,连忙转过身子擦干眼泪。他低着头向一个岩缝里看过去——他们刚才就是从那儿进来的,外面远远有海浪奔腾的声音。接着他又抬起头来向峰顶眺望,上面有团铅一般沉重的乌云,一种沉闷的嗡嗡声不断从里面传出。他又回头看了威尔姆一眼——他已经将可怜的牛绑在石头上,斧子已高高举起,正要下手砍倒这头可爱的生灵。

真是太残忍了,他实在对朋友的暴行看不下去了,不由得一下坐倒在地上。“看在上天的份上,威尔姆!”他用绝望的声音叫道,“饶了你自己,饶了这头牛吧!饶了你也饶了我吧!救救你的灵魂吧!救救你的命运吧!如果你一定要这样试试天意,等到了明天早上另外找一头别的牲口也好,留下我们这头心爱的牛吧!”

“卡斯帕,你疯了吗?”威尔姆像疯子一样叫道,同时一直高举着斧头,“我饶了牛,自己就会被饿死。”

“你不会饿肚子!”卡斯帕坚决地回答说,“只要我双手还在,你就不会饿肚子。我会整天整夜地为你干活。千万不要使你的灵魂受罪,让我们这头可怜的牲口活下去吧!”

“那你干脆先用斧头把我的脑袋砍掉算了,”威尔姆用绝望的声音说道,“我得不到我要的东西,我就不离开这儿——你能为我捞起卡米尔罕的财宝吗?——不过你可以结束我的烦恼——来吧,让我当牺牲品好了!”

“威尔姆,饶了牛,杀了我吧!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不过为你的幸福着想罢了。是呀!这是皮克特人的祭坛,你带来的祭礼,是属于黑暗的。”

“我没听说过这种事,”威尔姆狂笑着说,那样子就像下了决心不要听可能使他发生动摇的话,“卡斯帕,你真疯了,还要把我也气疯——不过,”他继续说,同时把斧头扔掉,拿起砍刀似乎要砍死自己,“你留着牛,让我死吧!”

卡斯帕赶紧跳到他身边,从他手里夺过凶器,捡起斧头,高高举起,向心爱的牲口头上使劲劈去,它还没来得及挣扎一下,就倒在主人脚边死了。

随着这个狠心的动作,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闪电,紧跟着就是一声震耳欲聋的炸雷。威尔姆目瞪口呆地看着他的朋友,就像一个人看见一个孩子敢于做他自己不敢做的事,愕然而视一样。卡斯帕好像既没有被雷声震骇,也没有被他朋友惊愕的目光窘住,他一言不发,扑在牛身上动手剥它的皮。威尔姆稳了稳心神,也帮着他剥,不过正和刚才迫不及待时的情况相反,现在眼见牲口牺牲了,他心里反而不好受。

在他们忙碌地做这些时,暴风雨渐渐来临,隆隆的雷声震动山谷,可怕的电光在石头周围和山谷中穿行,灾难来临了。

耀眼的闪电照亮了山谷中的岩石和青苔。两个渔夫把牛皮剥下来以后,发现自己全身里里外外都湿透了。他们把皮摊开铺在地上。卡斯帕按照威尔姆教给他的方法,把他裹在里面绑好。一切准备就绪后,这个可怜的人沉默了很长时间。他同情地看着他的财迷心窍的朋友,用颤抖的声音问:“我还能为你做点什么,威尔姆?”

“什么也不用做了,”威尔姆回答,“再见!”

“再见!”卡斯帕回答,“愿上帝保佑你,像我一样帮助你!”

这是威尔姆最后听到卡斯帕的话了,因为转瞬间,他就已经在无边的黑暗中消失了。与此同时,响起了威尔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最可怕的雷鸣。在雷鸣之前的一个闪电中,威尔姆不仅看见了附近的高山和悬崖,而且看见了脚下的山谷和咆哮的大海,以及海湾中星罗棋布的岩石岛屿。群岛之间,似乎隐约可见一艘奇特的、断了桅杆的巨轮,眨眼之间又消失在黑暗之中。雷声震耳欲聋,大块大块的悬岩从高山上滚滚下落,随时有把他砸死的危险。大雨倾盆,转眼之间,泥泞狭窄的山谷就被汹涌的洪水淹没。洪水很快涨到威尔姆肩膀那么高,要不是卡斯帕刚才拉着他的上身往高处提,他非被淹死不可。水位越来越高,威尔姆也越来越使劲想摆脱这种危险境地,牛皮也随之把他裹得更紧。他呼唤卡斯帕。卡斯帕早已远去。在这危急关头,威尔姆不敢乞求上帝,一种恐怖感在威胁着他,他不敢求助他感觉自己正在为之献身的力量。

水已经灌进他的耳中,并淹没了他的嘴唇。“上帝,我完了!”他叫喊着,同时感觉到一股水流冲击他的脸。但与此同时,一个像近处瀑布一样的声音轻轻地进入他的耳朵。他的嘴唇马上露了出来。洪水冲开了岩石,前面出现了一条道路。这时,雨小了,天渐渐亮起来,他原来的绝望情绪在减弱,他似乎又沐浴在希望的曙光之中。他经过刚才的生死搏斗,感到筋疲力竭,渴望从牛皮中解脱出来。但是他这种绝望挣扎的目的还没有达到,随着直接生命危险的消失,他的贪婪欲在胸中逐渐增强。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尽量保持镇静,在寒冷和疲劳中睡着了。

他大约睡了两个钟头,一阵冷风掠过他的脸,还有一种汹涌澎湃的声音,好像是渐渐逼近的海浪发出来的,把他从物我两忘的幸福境界中唤醒。天空又变暗了。像第一次刮起暴风雨时一样,一阵电光又一次把周围地区照亮,他觉得又瞥见了那只外国船。船现在离什蒂恩弗峭壁很近,像悬挂在一层高高的浪潮上,在他眼前一闪就沉入海底去了。但他还是目不转睛地向幻影看着,因为电光闪个不停,一直照耀着海面。突然山谷里飞起一股像山一般高的水,来势非常凶猛,将他向石壁上卷去,摔得他完全不省人事。他苏醒过来后,海面已恢复平静,天色也晴朗了,但电光仍然继续闪耀着。山谷四面都是山,他紧靠着山麓躺下,他已经筋疲力竭了,几乎动弹不得。他听见比较沉静的海浪击岸声,夹杂着一缕庄严的音乐,好像是赞美歌。刚开始的时候调子很低,他还以为是幻觉。可是已经多次听到它,这一次更清楚、更接近了。最后他觉得似乎可以听出是一首圣诗的曲调。这支曲调前年夏天他在一个荷兰捕青鱼的渔船上听见过。

后来他似乎能听出几个人合唱的声音,甚至有时都能分辨出歌词来。声音现在到了山谷里。他挣扎着向一块石头旁边挪过去,把头枕在石上,看见确有一串人影,音乐就是他们发出来的。他们正向他移动。这些人满脸都是忧愁和恐惧,衣服好像滴着水。现在他们已快到他身边了,他们的歌声寂静下来。在他们的最前面是几个乐师,后面跟着几个海员,海员后面是一个魁梧的大汉,穿着古老的、镶满金饰的服装,手里拿着一把宝剑和一支又长又粗的藤杖,杖头嵌有一个金质圆柄。他左边跟着一个黑孩子,时时递给主人一根长烟袋,主人庄重地抽几口后又迈步前进。他挺着腰在威尔姆面前站住,另外几个服装较朴素的人立在他的两旁。他们手里都拿着烟袋,不过没有跟在大汉后面的黑孩子拿的那只那么华丽。其余的人走到他们背后站着,其中有好几个妇女,有的抱着孩子,有的领着孩子,每人都穿着贵重的外国服装。队伍的最后是一群荷兰水手,每人口里含着菸叶,用牙齿咬着褐色小烟袋,阴沉地抽着,默不作声。

威尔姆心惊胆战地瞧着这群神秘的人。但他预料会有奇迹发生,这就使他能一直保持着他的勇气。

他们一直这么围绕着他站着。烟袋里升起袅袅的轻烟,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云彩一般弥漫在他们头顶上,不时从烟云中透过星星闪闪的光芒。这一圈人不断向威尔姆逼近,烟越抽越厉害,从口里和烟袋里冒出的云气越积越浓。威尔姆是一个有胆量、有勇气的人,早已准备应付非常的事变。但当他看见这群捉摸不透的人越来越逼近他,似乎要凭人多势众将他踩死时,他不由得绝望起来,脑门上冒出大颗大颗的汗珠,以为非被踩死不可。

但他无意中一回头,却发现有个黄衣矮人直挺挺地紧挨着自己的头坐着,正是那天遇到的那个怪人。他还是他第一次见到时的那个样子,只是现在嘴里也叨着烟斗,似乎是嘲笑旁边这一群人一样。威尔姆首先想到的是害怕。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感威胁着他,使他惊慌地对着那个头人喊叫:“以你们信奉的神发誓,你们是什么人?你们要我干什么?”那个大汉一连抽了三口烟,姿势比刚才更加庄重。然后,他把烟斗交给仆人,用令人恐惧的、冷冰冰的口气说:“本人是斯韦尔德·范·阿尔弗雷特·弗兰茨,是阿姆斯特丹卡米尔罕号的船长。我们的船在返回巴塔维亚途中,不幸在这个暗礁密布的海岸地带触礁沉没,直落得船毁人亡。这些人是我的大副、二副,那些人是乘客,那边的人都是我可爱的船员,所有的人都与我一起淹死了。你为什么把我们从深海的住宅中呼唤上来?你为什么要打扰我们平静的生活?”

“我想知道卡米尔罕的财宝现在在哪儿?”

“在海底。”

“从什么地方下去?”

“从斯廷福尔洞里。”

“我怎样才能得到?”

“一只鱼鹰都会钻进深水里捕青鱼,卡米尔罕的财宝还不值得你付出这点辛苦吗?”

“我能得到多少财宝?”

“保你吃喝不尽。”那个黄衣矮人狞笑着说,在场的人全都高声大笑起来。“问完了吗?”船长继续问道。

“完了,祝你愉快。”

“祝你愉快,再见!”这位荷兰人回答后,转身就走,乐师们重新踏向顶峰,整个队伍按照来时的次序,唱着同样的歌离开。歌声越来越轻,越来越模糊,过了一段时间,完全消失在波涛的喧嚣声中。

威尔姆用尽浑身的力气来挣脱束缚,最后他终于把一只手抽了出来。他就用这只手把绑在身上的绳索解开,进而完全钻出那张牛皮。他连周围都没有环视一下,就跑回到自己的茅屋,发现可怜的卡斯帕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不省人事。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唤醒。这个善良的人看见他的朋友能安全返回,高兴得哭了。可是,他从他的话语里得知,他仍然坚持要做那件没有把握的事情,这种喜悦的心情又马上消失了。

“我宁愿堕入地狱,也不愿看这空荡荡的四壁和这副穷酸的样子。你跟我去也好,不跟我去也好,我都要做。”威尔姆说完,拿起一个火把、一个火器和一根绳子,匆匆地动身了。卡斯帕紧跟在后面,拼命追赶。等到他快赶上的时候,威尔姆已经站在他以前为躲避暴风雨而藏身的岩石上,并正准备沿着一根绳子下到汹涌漆黑的深渊里去。当卡斯帕发现他的劝告对于这个疯汉已经无济无事时,就准备跟着他下去。但是,威尔姆命令他留在上面拉住绳子。

随后,他奋不顾身地顺着绳子爬向洞内——只有盲目的贪欲才能激起这种勇气和力量。最后,威尔姆来到一块突起的石头上站住,下面恶浪飞涌,喷射而出,撒开一片白花花的泡沫。他贪婪地四下望了一遍,终于发现就在正下方有一样东西浮在海中。他放下绳子,拼命溜了下去,一把抓住了那个沉甸甸的家伙,把它提了上来。啊!原来是一只装满金币的皮箱。威尔姆欣喜若狂地告诉卡斯帕这一重大发现。卡斯帕恳求他收敛一下贪心,回到上面来。可他根本听不进去!——威尔姆认为这不过是他长期努力的初步成果。他又一次扑下去——海水发出一阵长笑——他再也没有露面。

卡斯帕孤零零地返回了茅屋——他完全变了。他软弱的大脑和善良的心灵受到了无法承受的刺激,完全破坏了他的神经。他听任周围的一切败坏下去,日夜在外流浪,迷惘地注视着远方,他以前的伙伴们都很可怜他,但更多的人回避他。一个渔夫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海岸边看见威尔姆夹在卡米尔罕号上的船员们之间——就在那晚,卡斯帕也不见了。

大家把小岛周围都找遍了。可是什么地方也没有发现他的踪迹。根据传说,人们常在那只怪舱的成员中间看见他们——因为从这时起,那只船每隔一段时期就在斯廷福尔洞前出现。


《斯廷福尔洞》主要讲了什么?
当地居民把这个洞叫做斯廷福尔洞,里面有一条长地道,这个地道有两个通海的出口,从而使海浪有一个自由进出的通道。海水涌进来的时候,浪花飞溅,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这个洞只有一处可以走入,这个地方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狭缝,除一些胆子特别大的男青年,极少有人涉足,因为它不仅地势险要,而且洞里经常传出恐怖的鬼哭...

肇东市18444794969: 盗墓笔记讲的整个故事是个什么谜底?!太悬疑了看得慢有点心急知道答案谁能告诉我?! -
杜苇正清: 没完结呢,这是些简介,先看看吧1.最早发生的事情,是在长沙的镖子岭. 几个解放初期的盗墓贼从战国古墓中盗出了本书的一条主线:战国帛书.这是吴邪爷爷辈的事情,也就是狗五爷年少时候的故事,当时还没有江湖上的排行,当时最...

肇东市18444794969: 《福尔摩斯探案集》主要的内容100字 -
杜苇正清: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由19世纪末的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所塑造的一个才华横溢的侦探形象.福尔摩斯自己称自己是一名“咨询侦探”,也就是说当其他私人或官方侦探遇到困难时常常向他求救.大部分故事都集中讲述一些比较困难、需要福尔摩斯出门调查的案子.福尔摩斯善于通过观察与演绎法来解决问题.

肇东市18444794969: 《一只想飞的猫》故事内容是什么? -
杜苇正清: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只猫它非常想飞,它试过无数次都还不会飞它一下子就把一个花盆或什么东西给弄坏,有一次它看到两只蝴蝶在凤仙花上跳舞,于是猫一把扑过去结果蝴蝶一飞起来猫又把花压了,于是猫一直扑扑也没有扑到蝴蝶都一起飞走了,猫非常的气愤,于是它要像别人去学飞首先它找到了鸭子,可鸭子不会飞它又找了鹅,可鹅也不会飞,于是猫又找到了鸡,鸡也不会飞.最后它又找到了乌鸦它想乌鸦教它怎样才能飞于是它试了一下乌鸦教它怎样飞的方法,结果还是失败了,最后它垂头丧气的回去了.

肇东市18444794969: 高士其《灰尘的旅行》主要内容是什么? -
杜苇正清: 《灰尘的旅行》是高士其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全书分为科学趣谈、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三个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彻底揭去了科学神秘的面纱,带领青少年轻松进入神奇的科学世界.《灰尘的旅...

肇东市18444794969: 乡土中国每章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是什么? -
杜苇正清: 《乡土中国》每章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如下:1. 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指出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2. 第二章“文字下乡”:在以城市为主...

肇东市18444794969: 为什么说猫头鹰一笑,就意味着有人去世? -
杜苇正清: 因为猫头鹰可以闻到一种人在去世前的独特气味.因为猫头鹰是食肉动物,所以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人体本身是由酸、碱和盐组成的电解质.当人体生命即将结束时,电解质以加速的速度分解,然后散发出科学家称之为“尸胺”的气味....

肇东市18444794969: 漫漫求水路大概讲了什么 -
杜苇正清: 《漫漫求水路》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历史和文化的图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水利工程、水利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水利文化的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肇东市18444794969: 九狼图讲的是什么 -
杜苇正清: 《九狼图》是由纯银耳坠所写的一本玄幻小说.这本小说还在更新,未完全完结.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林木在战神父亲被害,家族被灭后的成长和复仇历程.他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遇到了狼群,被九头狼所救,并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林木开始了人修妖的道路,并逐渐走上巅峰.在这个过程中,他身边聚集了八位兄弟,他们被称为“九狼图”.他们一起闯荡修真界,建立势力,共同抵抗黑暗势力,寻找复仇的机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