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作者&投稿:厨人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说》重点词语解释和翻译句子~

一、重点词句注释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5、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9、尽粟(sù)一石(dàn):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11、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2、是:这,指示代词。
13、能:才能。
14、才美不外见(xiàn):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7、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8、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9、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20、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21、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2、其:难道,表示推测。
23、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其:其实。
25、知:懂得。
二、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三、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二、作品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三、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说

《马说》课文全解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祇(zhǐ)骈(pián) 槽枥(cáo lì) 食(sì)粟(sù)邪(yé) (2)一词多义 (3)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观”通“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4)解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面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重点句子分析】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2)背景知识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第2段),写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纳中心。 (2)中心意思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写作特点 托物寓意,结构精巧。 (4)翻译课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课文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抨击摧残、埋没人才的现实。 2.文字简短,结构精巧。 3.篇末点题,突出主旨。 【课本习题提示】 一、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能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的人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驱使它不按照驱赶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我们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 )或尽粟一石( )。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②不以千里称也( )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⑥策之不以其道( )() ⑦执策而临之( )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⑨其真不知马也(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5) 为下面一句话划分节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一共____________篇,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原文地址: http://www.zxyww.com/rjb/bax/200904/4916_2.html

自己看吧!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只: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马夫。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用。称,称为。千里:千里马。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竹制的马鞭子,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食材。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七、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八、特殊句式

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之”:助词 的
“骈死于槽枥之间”的“之”:助词 的
“马之千里者”的“之”:助词 无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之”:助词 的
“策之不以其道”的“之”:代词 代马
“食之不能尽起其材”的“之”:代词 代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之”:代词 代马
“执策而临之”的“之”:代词 代马
“不以千里称也”的“以”:用
“策之不以其道”的“以”:按照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其”:代词 代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其”:代词 代马
“策之不以其道”的“其”:正确的
“食之不能尽其材”的“其”:代词 代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其”:代词 代马
“其真无马邪”的“其”: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的“其”:其实
“策之不以其道”的“策”:鞭打马
“执策而临之”的“策”:鞭子
“而伯乐不常有”的“而”:表示转折 但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而”:表示转折 但是
“执策而临之”的“而”:表示并列

---的 ---的 ---的 ---的 它,代指千里马 它,代指千里马 它,代指千里马
它,代指千里马 用 用 它,代指千里马
它,代指千里马 这个 它 它的 后面不太高兴写了,对不住了


古诗《马说》急急急急急急急
2015-09-13 《马说》中古今异义的字 急急急! 27 2020-04-28 《马说》中古今异义的字 急急急! 2008-03-25 《马说》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 35 2010-03-28 关于人才的 《马说》急 2 2011-04-01 有关《马说》的一个字词翻译,急!!! 4 2006-03-25 急急急!

马说中的一词多义
5.语境作用 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语境作用就是指通过上下文的语言信息和语用关系来确定单词所表达的意思。比如“假装”可以表示装模作样、虚伪应付;也可以表示以一种假的方式保护自己。马说中的一词多义是语言现象中的常见现象,可以包括同音异义、歧义词、词汇联想、语义扩张...

《马说》原文和重点词语,句子整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嘶叫但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能辱没于养马的仆役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

马说的翻译和重点词语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来...

千里马比喻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是指那些具有出众才能的人,也特指那些才华横溢的青少年。这个词语源自《马说》中的名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含义在于表达即便在这个世界上千里马时常会出现,但能够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却是难得一见。作者通过这句话来抒发自己未得到应有赏识的情感。在当今社会,成为千里马并不仅仅意味着...

千里马比喻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通常是指那些具有出众才能的人,也特指那些才华横溢的青少年。这个词语出自《马说》中的名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含义是说,优秀的人才在世间并不少见,但能够发现并培养这些人才的“伯乐”却相对稀少。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身才能未被发掘和赏识的遗憾。在当今社会,成为千里马并不...

《马说》中的“策”字各是什么意思?
不一样,虽然都是你所说的马鞭子。但是第一个词语是“名词动用”的手法。以马鞭子来表示鞭打的意思。第二个词语就是一般的名词了本意,没有什么特殊手法

马说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尾,他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

五柳先生传,与朱元思书,马说,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译文译哪些句子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26.【志】:心志。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

马说原文
《马说》原文如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淮阴区13780258612: 《马说》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
戴亚恒雪: 自己看吧!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只: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马夫.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

淮阴区13780258612: 有关《马说》里的重点词解释 -
戴亚恒雪: 千里 (1)日行千里 (2)能日行千里 食 (1)通“饲”,喂 (2)吃 策 (1)马鞭 (2)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是鞭策驾驭的意思 能 (1)可以 (2)能力 教材版本不同可能解释也有出入,我刚刚学过的,没错!

淮阴区13780258612: 《马说》一文的词语活用汇总,并做必要的解释. -
戴亚恒雪:[答案] 词语活用:(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屈辱.(2)不以千里称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3)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4)马之千里者: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5)...

淮阴区13780258612: 《马说》中的一词多义 -
戴亚恒雪:[答案] ①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马之千里者  ...

淮阴区13780258612: 马说的几个解词 -
戴亚恒雪: 强调 反问 结构助词 无意义

淮阴区13780258612: 马说重点词语意思 -
戴亚恒雪: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祇: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

淮阴区13780258612: 《马说》的重点单个字解释(约20个)苏教版八(下)语文书上的 -
戴亚恒雪:[答案]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称——著称 虚词: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一食——吃一顿 (食)...

淮阴区13780258612: 《马说》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个“其”各什么意思我们语文老师说第一个"其"是表疑问的,第二个是“他,他们(指饲马者)”对不对啊? -
戴亚恒雪:[答案] 我们语文老师说: 第一个“其”表示难道,表反问的语气. 第二个“其”表示恐怕,表感叹的语气. 我也觉得这里的两个其都只是表示一种语气,不是代词吧.(个人观点)

淮阴区13780258612: 《马说》中“马之千里者”中“者”的意思 -
戴亚恒雪:[答案] 文言文中,很多之乎者也都是助词,没有具体意思. 这里“马之千里者”意思是“千里马”,“之”和“者”都是辅助表示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无实义.

淮阴区13780258612: 马说中的多词一义,急!!!!! -
戴亚恒雪: 一词多义: 1、食:①食不饱:吃.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2、策:①执策而临之:马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3、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4、其: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指千里马.②其真无马耶:难道.③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5、尽: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②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