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郑振铎 阅读答案

作者&投稿:中叔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最后一课 郑振铎 全文~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拓展资料: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那是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
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最后,他颤声宣布:“课照常进行。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
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
还是在东北三省刚刚沦陷时,他就写了历史小说《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塘》,愤怒斥责国民党卖国政策。写作时,他时时横眉拍案,连声大喝:“奸贼,奸贼误国!”1936年10月,他和鲁迅等人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7年底,国民党军队撤退,上海成了“孤岛”,郑先生仍在上海坚持救亡活动。
当时,日特活动猖獗,有许多人因与抗日有关而失踪、死亡。少数人动摇了,甚至做了汉奸。郑先生却凛然正气,无所畏惧。1938年3月,他参加了中国文艺界抗日战争协会,被推举为理事。他还专门到被称为上海“抗大”、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专科学校”去兼课,为党、为新四军培养了不少干部。
有一天,一个刚当汉奸的老友来了。此人掏出一张开有巨额金款的支票,说:“郑先生,你近来生活很困难,清水先生已知道了。清水先生一直很敬佩你的文章学问,想让你主持一方面的文化工作……这是清水先生的小意思!”
郑先生一听“清水”,便知道是主管文化侵略的日本大特务,他一怒之下扯了支票,朝老友脸上掷去,大骂:“瞎了狗眼!”此人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不久,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大美晚报》记者张似旭二位名流被刺杀,于是有人警告:“你要当心!”郑先生也差点遭到暗算,幸好有学生通知,但他事后仍继续为祖国命运奔波操劳……
郑先生从回忆中惊醒,快上课了,他拿起讲义夹,急匆匆进了教室。教室里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多像小说《最后一课》的描写啊!郑先生热泪盈眶:“我想„„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平素调皮的学生,今天也是屏着呼吸,满噙了眼泪。不幸的时候终于来临。近处忽地传来了沉重的车轮碾地声,几辆卡车已进了校门。阴森森的风中,一面太阳旗抖动着。时针指着10∶30。
“现在下课!” 郑先生挺直了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唰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啜泣声,师生们的胸中都燃烧着爱国的烈焰,一个一个捏紧了拳头。
这就是郑振铎先生在暨大上的最后一课,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抗战胜利后,因为他继续反对国民党的亲美卖国政策,便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蒋介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但郑先生的“最后一课”所表现的崇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却教育了千百个后来者!
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本文于都德的最后一课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的?
3.根据短文,说说“学生不到的人很少”这句话的含义
4.都德的最后一课是被迫停课的,而这里是主动停课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假如你是文中的一位学生,最后一课结束,你会怎么做?

提问者: 日奈森小透 - 一级最佳答案检举 1、暨南大学的师生在日军侵入,国土沦陷之际,坚持上完最后一课,然后宣布学校关闭
2、一.都在被邻国侵略时写的
二.都充满爱国之情
三.都在上最后一课,都对教室和学习环境依依不舍
后面的没有找到,对不起……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堂,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的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出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讲下去。学生们照常记着笔记,默默无声的。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我的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辗地声音可听。
几分钟后,有几辆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迎风飘扬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定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1、在这最后一课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试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说说原因。

2、文中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写学生在宣布下课时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你能体会他们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么?

1.对12月8日发生的这件事的态度就像试金石一样准确地验明每个人对祖国、敌人的立场和态度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关闭校门做铺垫
3.(1)以平静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当时我们内心汹涌澎湃
(2)表述出了时间的推移
4.因为日本军的入侵,我们已无法在这块土地上继续学习下去
5.比喻 所有的师生团结如一,意志坚定,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教书学习,苟且偷生
6.“我”对日本人十分痛恨,而“我”的一系列的词语也表现出了“我”的坚定和决然——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不但花光自己积蓄,如今连基本的生活费也靠打工来获得


从化市15727554266: 郑振铎“最后一课”阅读理解及答案(1)选文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中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2)从第三段写道:“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 -
春扶洁尔:[答案] (1)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 表现人物沉重、悲哀的心情 (2)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震动. (3)不会损于师生的形象,他们为... (4)这将是郑振铎先生在暨南大学乃至在他教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这节课将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从化市15727554266: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1.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 -
春扶洁尔:[答案] 1.对12月8日发生的这件事的态度就像试金石一样准确地验明每个人对祖国、敌人的立场和态度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关闭校门做铺垫3.(1)以平静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当时我们内心汹涌澎湃(2)表...

从化市15727554266: 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答案结合自己所学是概括划线句子a中事变的具体内容 A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经知道了吧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沉重的... -
春扶洁尔:[答案] 环境描写,起反衬作用

从化市15727554266: 求《活学巧练》里郑振铎写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1.如何理解“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这句话.2.“那些喧哗的... -
春扶洁尔:[答案] 1.这句话以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爱国热情的坚定和执着.都德的最后一课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老师,他们以一言一行,毫无惧色,抱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反抗侵略者的残暴无耻,表达了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

从化市15727554266: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
春扶洁尔: 1、写历史小说怒斥国民党卖国政策;和鲁迅等人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坚持救亡活动;参加中国文艺界抗日战争协会;拒绝汉奸、日本特务的收买.2、(1)“老校长老泪纵横”,突出其年龄大、痛苦悲伤的样...

从化市15727554266: 求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春扶洁尔: 1.仆 踌躇 沦陷 2.对12月8日发生的这件事的态度就像试金石一样准确地验明每个人对祖国、敌人的立场和态度 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关闭校门做铺垫 4.(1)以平静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当时我们内心汹涌澎湃(2)表述...

从化市157275542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最后一课(节选) 郑振铎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 -
春扶洁尔:[答案] 1.xùn chuò chóu chú páng 2.B3.(1)A句效果好.(2)B句效果好.4.B5.(1)作者以口袋里怀表的声音来反衬当时课堂的寂静无声与严肃悲壮的气氛. (2...

从化市15727554266: 最后一课 郑振铎 阅读练习(文言文点击阅读)急!1.我一眼看见了这些李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的阖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 -
春扶洁尔:[答案] 1立刻挺直,立正写出国人的尊严.沉毅写出我的镇定.表现了我的爱国情怀,决不再日本侵略者之中教书育人. 2因为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他们已无法再在这块土地上学习任教. 这篇我们刚刚分析过,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化市15727554266: 最后一课 郑振铎 阅读答案 -
春扶洁尔: 话说我们刚做过~~1.对12月8日发生的这件事的态度就像试金石一样准确地验明每个人对祖国、敌人的立场和态度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关闭校门做铺垫3.(1)以平静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当时我们内心汹涌澎湃 (2)表述出了时间的推移4.因为日本军的入侵,我们已无法在这块土地上继续学习下去5.比喻 所有的师生团结如一,意志坚定,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教书学习,苟且偷生6.“我”对日本人十分痛恨,而“我”的一系列的词语也表现出了“我”的坚定和决然——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我们老师已经和我们对过了,应该是对的

从化市15727554266: 阅读题《最后一课》郑振铎 -
春扶洁尔: 1.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个都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蕴含了学生们对学校的不舍,对侵略者的痛恨.2.这句话形象的写出了以死殉国的准备,下定了与日本人抗争到底的决心.3.是只日本侵略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不舍,对侵略者的鄙视.4.异:内容不同,本文是大学被攻打,都德的是对语言的眷恋.同:都是以侵略为题材,表达出作者的爱过,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