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见利思义

作者&投稿:辕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见利思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二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早期儒家的“义利观”这个基本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不同,“义”的具体内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在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不堪压迫,揭竿而起,从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义”的,所以称“起义”、“义军”;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那是“造反”,是“反贼”。
所以,在见义思利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见义思利的内含,弄清义与利关系问题中的几种基本观点,自觉坚持“以义制利”、“义然后利”的观点。

2.教育青少年学生明确义利观是具有阶级性的。让学生知道为哪一个阶级和政治集团谋利益,就有哪个阶级和政治集团的“义”。笼统的“义”是不存在的。

3.教育青少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坚持社会主义的“义”,自觉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拾金不昧,而对有损国格、人格的利不能沾边,对那些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的现象应当有一个正确认识,勇于批评,敢于抵制,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意思:指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见到财力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以为完美的人。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廉洁自守。

扩展资料:

反义词: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iàn lì wàng yì,意思是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出处: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译文:那个出卖朋友的人,就是见到有利可图而不顾道义了。

用法:连动式结构,贬义词,可作谓语,宾语,定语。

典故:

秦末,郦商在高阳起兵,归顺刘邦。他将自己的四千兵马交给刘邦统率,自己冲锋陷阵,立下不少功劳。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当右丞相,深得朝廷器重,后来退休在家。

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中。她封自己的侄儿吕广、吕禄为王,打算将刘家的天下变为吕家的。吕后病死后,吕家的人蠢蠢欲动,眼看一场政变就要发生,汉朝大臣们个个捏着一把汗。

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紧急磋商,讨论对策,最后决定为了平息祸患,必须诛灭吕氏家族。但是,当时的兵权在吕禄的手中,他掌管北军,周勃虽然是名义上最高的将领,但是如果拿不到兵符就无法调遣部队。

周勃和陈平想了半天,就想利用郦商的儿子郦寄与吕禄是好朋友的关系,除掉吕禄。周勃首先劫持住郦商,威胁郦寄引出吕禄,乘机夺取兵符。吕禄听从郦寄的劝告,出外狩猎散心,周勃夺了兵符,趁机控制北军,随后便把吕氏家族全部诛灭。

郦商在诛吕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去世了,郦寄由于立下大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来史书评论郦寄,说他见到有利可图,就出卖了朋友,是个没有道义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见利思义

百度百科-见利忘义





  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二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早期儒家的“义利观”这个基本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不同,“义”的具体内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在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不堪压迫,揭竿而起,从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义”的,所以称“起义”、“义军”;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那是“造反”,是“反贼”。
  所以,在见义思利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见义思利的内含,弄清义与利关系问题中的几种基本观点,自觉坚持“以义制利”、“义然后利”的观点。

  2.教育青少年学生明确义利观是具有阶级性的。让学生知道为哪一个阶级和政治集团谋利益,就有哪个阶级和政治集团的“义”。笼统的“义”是不存在的。

  3.教育青少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坚持社会主义的“义”,自觉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拾金不昧,而对有损国格、人格的利不能沾边,对那些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的现象应当有一个正确认识,勇于批评,敢于抵制,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另参考:
  http://www.ct-education.com/pdjy/mdjy/jyyw/200606/11356.html

与见利忘义相反的意思。

【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 汉 典 Zdic.net —
【出处】:《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示例】: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近义词】:见钱眼开、唯利是图
【反义词】:见利思义、舍生取义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见利思义
汉语拼音 jiàn lì sī yì
成语释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成语出处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使用例句 财利迷心,人情世态,见利思义,于君无愧。


见人毕恭,见难心及,见功思过,见利思义.什么意思
见人毕恭,见难心及,见功思过,见利思义。这是有道德的人的基本修养,用现代汉语说就是:面对别人要非常尊敬,面对困难要心里挂念着,面对功劳要反思错误,面对利益要想到仁义。

仁爱立人,见利思义是什么意思
仁爱:谓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立人:立身,做人。扶持、造就人。见利思义: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孔子名言中的“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是什么意思?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注释】(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3)卞庄子:...

什么叫见利忘义?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有利益不顾是亲戚朋友,领导同事等,都一样去做。形容人贪财自私。

孔子的经济思想中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什么思想_百度...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

利见的成语利见的成语是什么
利见的成语有:见神见鬼,见利思义,东行不见西行利。利见的成语有:见神见鬼,东行不见西行利,见利思义。2:拼音是、lìjiàn。3:结构是、利(左右结构)见(独体结构)。4:注音是、ㄌ一_ㄐ一ㄢ_。利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成语见什么忘什么?
【出处】: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举例造句】: 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拼音代码】: jlwy 【近义词】: 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利令智昏 【反义词】: 见利思义、舍生取义、见义勇为 【...

什么利什么义的词语x利x义式的四字词语
什么利什么义的词语什么利什么义的词语,常见的有:见利忘义、功利主义、贪利忘义、乐利主义、居利思义、乡利倍义、见利思义。什么利什么义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见利忘义 见利忘义【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出处】《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示例...

解读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是什么意思
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

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等。1、爱国,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

保山市17669232820: 见利思义 - 搜狗百科
点桑兰宇: 见利思义 汉语拼音 jiàn lì sī yì 成语释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成语出处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使用例句 财利迷心,人情世态,见利思义,于君无愧.★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还带记》

保山市17669232820: 见利思义 简单说明是什么? -
点桑兰宇: 【解释】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示例】财利迷心,人情世态,~,于君无愧.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还带记》 【反义词】见利忘义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廉洁自守

保山市17669232820: 见利思义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
点桑兰宇: 见利思义 [读音][jiàn lì sī yì] [解释]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例句]我们在利益面前,要~,而不能光想自己 [近义]妥首帖耳居利思义见利忘义 [反义]利令智昏见利忘义仗义疏财见钱眼开

保山市17669232820: 见利思义 安已授命 啥意思 -
点桑兰宇: 词目 见利思义 发音 jiàn lì sī yì 释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出处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示例 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三国蜀·诸葛亮《心书·谨候》) [深解]http://www.ytgx.cn/pweb/quzaihua/zhonghua/new_page_11.htm 另外的不知道……SORRY

保山市17669232820: 孔子名言中的“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是什么意思? -
点桑兰宇: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

保山市17669232820: 见利思义是什么意思,见利思义怎么解释,见利思义成语解释 -
点桑兰宇: 见到有利可图的事就想到道义,出处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保山市17669232820: 见人毕恭,见难心及,见功思过,见利思义.什么意思 -
点桑兰宇: 见人毕恭,见难心及,见功思过,见利思义.这是有道德的人的基本修养,用现代汉语说就是:面对别人要非常尊敬,面对困难要心里挂念着,面对功劳要反思错误,面对利益要想到仁义.

保山市17669232820: 从业人员需要树立的正确义利观是什么?
点桑兰宇: 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传统 美德,包括以道义为先、义利双行、重义轻利、与人以利等不同层次.孔子提出“见利思义”,“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荀子主张“以义取利”,公利,道义至上,个人次之等思想.长期以来,这种价值取向一直 在中国传统商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备受商人推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