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如何通过连词“而”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而”的用法

作者&投稿:宗圣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连词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 六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连词是一种虚词, 它不能独立担任句子成分而只起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的作用。连词主要可分为两类: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并列连词用来连接平行的词、词组和分句、句子。从属连词引导的从句可作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 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

详细区别如下
一、看能否调换位置。连词“和”的前后两项次序具有双向性,可以对换而其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的前后两项次序具有单向性,不能调换,如果调换与原来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如
(1)我和他联系过了。
(2)我和他一起去联系。
第一句“我”和“他”不能对换,如果对换就变成了“他和我联系过了”,同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可见这句中的“和”是介词。
第二句“我”和“他”可以对换,说成“他和我一起去联系过了”而意思不变,可见这句中的“和”是连词。
二、看能否插入状语,连词“和”前不可以插入状语,介词“前”可以插入状语。如
(1) 我和他讲了许多话,他就是不听。
(2) 会上,我和他都讲了许多话。
第一句“和”前可以插入修饰成分,成为“我已经和他讲了许多话,他就是不听”,语法正确,完全正确,是介词。
第二句中“和”前以不能插入介词成与,如果说我“会上我已经和他都讲了许多话”就不通了,只能说“会上,我和他都已经讲了许多话”,可见这句中的“和”是连词。
三、看能否出现在句首或某个成分的开头。连词“和”不能出现在句首,介词“和”在一定的语境中有可能出现在句首。如:
(1)……和你相比不差得远。
(2)小王和老赵都去。
第一句“和”,前略的内容是就说话人一方针对听话人一方这个特定的语境而省略的,其句子意思显而易见,读来不会使人产生歧义,所以这个句首的“和”是介词。
第二句“和”前的小王不可省略,否则“和老赵都去”的人是谁交代不明,可见这句中的“和”是连词。
四、看能否省略“和”,用顿号来代替。连词“和”可以省略,用顿号代替,介词“和”则不能。如:
(1) 老刘和小李比高低。
(2) 那里有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指战员。
第一句中“和”不能省略,用顿号代替,如说成“老刘、小李比高低”表义不明且语法也有错误,可见这句“和”是介词。
第二句中“和”可以省略,用顿号代替后仍表示几个词语间的并列关系,其意思没有变,是连词。

一般考试练习中用第一条就够了,我就是这样做的,正确率很高哦

至于怎么判断句子的前后关系,那要结合语境及内在逻辑关系,如果你熟悉“而”字的用法的话,那是很简单了,因为他们2个基本一样的用法,只是“以”不能用于表转折,此外,表因果的位置不同,“以”在前,学习要联系,变通,这两个字记住一个就相当于掌握了两个

具体例子(已掌握基本连词用法为前提)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看这个句子,以的前后是两个形容词,则立刻想到可能的用法即表弟进,并列,或修饰,再根据语境,或者将这三个意思代入理解,一发现是表并列的,可译为“而”“又”等,或者省略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入的这一动作行为是拥火的目的或结果,可知是承接或修饰,但这两个的区别我一想也是分不清的我往往是认为修饰的,承接的很难区别,呵呵,不好意思,我啊,就是多背承接的例子了,这个就是承接的

3.作《师说》以遗之
这句就很明显了,作《师说》的目的是留给别人,即表目的的连词

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结构上以与而对应,这个句子是对偶句,知道而的用法即是以的用法了。这是个典型的状语+中心语的句子,即是表修饰的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看句子结构,以的前后是分居,排除介词的用法
,晋侯秦伯围郑,主谓宾都有了句子完整,是个复合句再看逻辑关系,易知后文是解释前文的,因此“以”是表因果的连词

“而”是在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版、人教版)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文言虚词,那么,它有哪几种用法呢?

一、表示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在《论语六则》中,就有不少“而”字。比如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里的“而”都是表示顺接,表示接连的两个动作。还有《小石潭记》中的一个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里的“而”可以理解为“然后”。另外在《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的“而”也是表示顺接。

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在《论语六则》中有一个句子: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就是表示转折,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在《马说》中,也用到“而”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而”就可理解为“但是”,千里马有很多,但是能认识千里马的伯乐却很少。

三、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这个“而”就是表示并列,意思是:聪明并且爱学习,不把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辱。还有在《口技》中,有一句:妇拍而呜之,这里的“而”也是并列,译为妇人一边拍小孩并且小声地哼唱哄小孩入睡。

四、表示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在《论语六则》中有这样一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里的“而”就是表示修饰,可以不译。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在《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个“而”在文中表示因果,可译为: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因而十分悲痛。

六、连接主谓短语。

在《大道之行也》中有这样一句: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的“而”就是连接主谓短语,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在文言文中有是“连词表承接”意思的词吗?
1.以 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例如: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铜之址以葬之.2,而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3,则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

文言文中如何判断“而”是不是连词(初二)
1.如果文言文考连词,主要是考区分连词与介词。高中会系统讲解,在这里我就通俗些介绍。2.因为不知文言文例子你们是否学过,所以我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区分。(例子用“和”讲解)3.例子一:老师让我和你一起去办公室。此句中“我”与“你”可以交换位置,而意思不变。所以为连词。例子二:我能和你...

文言文 连词副词介词
连词就是将前后句子连接起来的词,最常见的是关联词,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副词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比如跑得快,“快”修饰动词“跑”,所以是副词,很漂亮,“很”修饰形容词“漂亮”,所以是副词。介词是放在名词(地点)前面的,不能翻译,如“在”、“来”、“到”、“去”、“往”等 ...

文言文中顺接连词和转接连词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顺接连词当“于是、就”讲,连接的前后情况是顺承下来的,前后关系大体一致,如“寡不敌众而败,然也”;而转接连词是“但是、却、然而”的意思,连接的前后情况是语义转折,前后关系大体相反,如“居上风而败,悖矣”;

文言文中的顺接连词与转接连词怎样判断?
顺接连词一般可以译成"和","而且",接着,有递进和并列的意思;如既而儿醒 ;转接连词要译成"却","可","可是","但是","不过"有表转折的意思如养而不教;

语文文言文,怎么看是连动词还是名词做状语+动词,比如 相如前进缶 向前 ...
这两个概念不难区分。连动短语的特点是两个及以上的动作(动词),按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排列,动作之间没有修饰关系。名词做状语+动词的特点是,动词前面的名词对动词有修饰关系,表示动词的方式、方位、时间、状态等等。通常说来,名词做状语省略了介词,文言文如果出现有介词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时要后置...

文言文中一连贯的动词在一起要段句吗
如果动词同属于一个句子,就不用断句。连贯的动词在一起往往表示一种前后顺承关系,通常用连词“而”分隔,构成短语。如“裂而食之”;“觉而起”;“起而归”。文言文也有连动句、兼语句,可以容纳多个动词。例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这句话有三个动词:使、筑、守。首先它是一个兼语...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技巧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

连词之间断句文言文例句
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 现代汉语语法 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

文言文连词有哪些关系
文言文连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句子成分之间,往往使用连 词,即在现代汉语不需要用连词的地方也用上连词;反之,复句 的关系多用“意合法”,不使用连词;分句之间即使使用连词, 也往往不配对。 如: ⑤ 未几而成归。(《促织》)(不多久,成名就回来了。) ⑥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潼关县15251054220: 在文言文中如何通过连词“而”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而”的用法就是“而”在某句子成分前事……用法(修饰、承接等) -
束花罗格:[答案] “而”是在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版、人教版)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文言虚词,那么,它有哪几种用法呢?一、表示顺接,可译为“然后”、“就”.在《论语六则》中,就有不少“而”字.比如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

潼关县15251054220: 文言文中连词而的用法 -
束花罗格: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 六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潼关县15251054220: 文言文论语中而字的用法 -
束花罗格: 1,连词:表示顺承,相当於「就」、「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连词:表示转折,相当於「却」、「但是」.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连词:表示假设,相当於「如果」.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例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5,助词:表示语气,相当於「啊」或「吧」. 例如:唐棣之华,偏其反而.6,助词:相当於「之」. 例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自己对着电子检索系统一个一个找出来的,绝非抄袭,若有缺漏错讹,望方家补正.

潼关县15251054220: 古文中的“而”字的几个用法怎样区分和怎样做啊?? -
束花罗格: [而]字作为连词(1)(连接语意相承的部分)如:美丽而动人. 取而代之.(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如:哀而不伤. 有百利而无一害.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如:大...

潼关县15251054220: 怎样判断“而”在句中表修饰 -
束花罗格:[答案] 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

潼关县15251054220: 文言文“而”字用法 -
束花罗格: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

潼关县15251054220: 怎么在古文里判定“而”的用法 -
束花罗格: 怎么在古文里判定“而”的用法 而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潼关县15251054220: 古文中“而”字用法辨析求助 -
束花罗格: 【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而”所连接的两部分处于平等地位,物高下之分,有时候可以对调.这个考试中经常考.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蟹的六条腿和两只钳...

潼关县15251054220: 而在文言文中怎样区别修饰和顺承? -
束花罗格: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

潼关县15251054220: 语文问题 文言文 关于连词的用法在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话是 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 这里面的 而 与 以 都是连词教参上说是表顺接 但我觉得明明有转折的... -
束花罗格:[答案] 这两句联系上下文,是说坚持自己的道德情操,而不是强调外物对人的影响.他的翻译应是: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所以这里面的 “而 ”与“ 以” 都是表顺接,而不应是转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