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呼兰河传》

作者&投稿:经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懂得了什么~

、读《呼兰河传》的感受:
《呼兰河传》具有浓郁的地方名族文化的艺术特征。文中对故乡呼兰河镇的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风俗描绘,反映出了旧社会的封建文化印记。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表现出集体无意识下的悲剧人生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相关联的;对生命主题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寻求,也透露着萧红强烈的生命意识。
《呼兰河传》虽然是以女性视角叙述的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回忆小说,但这部作品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且距萧红所处的时代越久远,她反而会离我们越近越逼真,越清晰,越能破译其丰厚的审美意蕴。《呼兰河传》以其巨大的文化传载,表达了萧红作为女性特有的对同类乃至普泛人性的体察与关怀,使小说的哲学和美学意蕴具有了普遍意义,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效果

你还可以看看三毛、张小娴的作品啊!王安忆的作品虽然也不错,但楼上的说法不正确,她比不上张爱玲的。就算她写的《长恨歌》得了茅盾文学奖,但我还是认为小说中前半部分写得好,最后就不怎么样了。虽然一样是描写小资生活,远不如张爱玲写得深刻。 萧红的《呼兰河传》必须要静下心来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没有多少故事情节,只是零碎的话语,但描写得很细很感人。我看这部作品的时候,也没有一口气想看完的意愿,也看了很多次才读完,并且还回看了几遍,才真正感觉了萧红的才华。 以下是摘抄网上的转评。作品正如下面所述,要用心去感悟。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呼兰河传》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以一般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它,它不具备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有人说它是自传,因为它描写了作家的家庭及幼年的生活。 茅盾先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小说的后三章又可做为三个短篇,各自独立,但作者又因为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它们联结一体。仿佛在面前叙述一些遥远而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为它和起美丽抑或优郁的调子。 呼兰河的冬天:“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象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 这是怎样的一幅东北农村小镇的晨景,何其生机盎然,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得得”的马蹄声,清脆的甩鞭声,打破了静寂的清晨;而那跳跃的灯笼,升腾的热气更使画面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至于那卖馒头的老者,脚踏有圆滚滚的鸡蛋大冻掌子的鞋子,背着箱子颤颤惊惊地往前走,眼睛晴挂着霜,胡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至于那东二道街的大泥坑,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象粥一样,一下起雨来,则白亮亮的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呼兰河的火烧云也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植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 从地面到天空,女作家那支神来之笔仿佛将你带入呼兰河的小镇。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你历历在目。还有那黄昏之后尚未人睡的孩子的嚷叫:“乌鸦乌鸦你打场,给你二斗粮”;那粉房里鲜明荒凉的歌声“人家的丈夫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也声声传入你的耳鼓。在你的心间荡起一种纯朴的美感,那么实在、那么自然!使你不觉沉醉其中,置身于小镇的清晨与黄昏,感受着浓郁的小镇的气息。 这也得力于它那不似小说的小说结构。假如我们将它刻意构思,套入固有的模式: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打起伏笔、制起波澜,则必失这自然纯朴之美.难以使人产生“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章里开首就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读者便从东北小镇的严寒的大地着眼,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貌。到第二章,我们又顺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世界.那全身无处不哆嗦的大神,跳到半夜时分,那鼓打得分外地响;拥拥挤挤变得荒凉孤寂的河灯还在黑色的河水中流下去;野台子的戏牵动着小镇所有的人们,酿造许多或许欢乐或许不幸的故事;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没有儿子的妇女们正在给送子娘娘戴一副眼镜;人们围拥着争着看不倒翁的表演……。到第四章,我们又看到了童年的作者在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 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毫不矫饰,决没有因为它不像小说,感到斋要一个完整的情节和中心的人物.当我们看到后几章的漏粉的一群的生活,贫苦却还苦中作乐,直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及至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又使你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直至最后作者写到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他们居然冲破封建樊篱,在穷苦、诽谤、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才透出一口气。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其次,《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在作者童年的后园里: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搂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真如在青天一方碧绿的草地上,我们微闭双眼,聆听着身旁一湾清澈的小溪,轻轻地默默地流过。作者童年心目中的后园多么的动人和可爱!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审美的超越,心灵的净化,竟至于没有什么形容词,更不要谈华丽了。而语言是如此的平缓,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儿正向她的小朋友讲叙她所迷恋的地方,真切率直,却令人神往。 当我们谈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偷偷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红彤彤二三十朵玫瑰花,祖父嘴里念着: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的.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彤彤的花朵进入家门,祖母大笑,父母亲笑,祖父则笑了十多分钟,我在炕上打滚笑.祖父刚有点忘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的雨水真大呀。”和着作者童年的“搅乱整个后园”的震耳的笑声,我们也忍俊不禁。仿佛那红花正在耀眼,花香正在袭人,家人的笑语正萦绕在你的耳畔……正是作者那幽默的笔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使你丑身其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产生美好的情感。 还有那卖馒头的人跌倒后挣扎着爬起来,连馒头带冰雪拣到箱子里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后,就对那吃馒头的人说:“冷的天,地皮冰裂了,吃了我的馒头了。”听着的行人都笑了。读者也禁不住哑然失笑。为书中人物的幽默,为着作者的幽默。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 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则没有不羡慕的,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那草房里。于是感叹啼嘘,相叹不已。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借以炫耀,哪知道忘记了房顶已经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见了,鞋子就从房顶落到翻开的滚水里,滚着翻着…… 读者绝不会因为这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凉他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 女作家萧红不仅以独特的结构布丑《呼兰河传》的篇章,以从容平实的笔触叙述呼兰河畔人们的乡土生活,风情习惯,同时又为我们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翔嵘、蜻址样样都有.栩嵘有白翔碟、黄蝴裸。 这种蝴裸执少,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蚁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国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芜芜的,红的红,绿的绿,断鲜漂亮.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果子园。祖母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嘴了。果树于是都死了。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探大精树。这偷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检树先喻,来了雨,大精树就先胃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拾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止的拜壳一样了。 这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你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扩展资料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该小说旨在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对民众精神的戕害,改造国民麻木的灵魂,因为萧红早就意识到“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那就是“病态的灵魂”,于是“想改正它”,正面揭露“封建的剥削和压迫”是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条有效途径。

《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田娣。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1930年因反抗封建家庭的迫害离家出走。193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离开东北,几经颠沛流离,三十一岁早逝于香港。

萧红文笔沉郁优雅,擅长勾勒芜杂而生动的生活面貌,作品细腻深刻,委婉而隽永,深受鲁迅、茅盾等名作家激赏。著有《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等书,《呼兰河传》是她在香港病逝前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她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

作品简介:
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在艺术表现上,《呼兰河传》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却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但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说俨然一体却又可以各自独立。可以说不但是小说,还是散文、叙事诗。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呼兰河传》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声黑夜的璀璨极光,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组成的梦幻诗篇。萧红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真诚地
融入一篇篇追忆,透过浑朴简婉的笔调与洗尽铅华的轻淡词句,愈发烘衬出那个幽暗、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时代……

《呼兰河传》是作者在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她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除此之外,她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内容提要:
第一章: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十字街上有着饰店、布店、油盐店、菜店、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东二道街上有火磨,有学堂,有碾麻房、豆腐房、染缸房、扎彩铺。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地居边陲的呼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街第二章: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人有病就跳大神,敲鼓、杀鸡,人们都赶来看。七月十五鬼节,呼兰河上放河灯,和尚道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做道场。人们倾城而出到河沿上去观河灯。每当丰收或干旱不雨,就要唱台子戏来求雨或谢龙王。一到唱戏接姑娘唤女婿,热闹得很。场上打架的,吵架、调情的,看热闹的,戏不一定要看,戏场是一定要去。庙会上,人们虔诚地在爷爷庙跪神,到娘娘庙求子。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货物、玩具,各样好吃的。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第三章:我的家是寂寞的,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了。我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我家的花园是荒凉的。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第四章: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跳大神是为了治病,但那唱词冷森森,越听越悲凉第五章: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六章:我家的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第七章: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呼兰河传》-相关评论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

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这种言说,塑造了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文贵良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金庸

呼兰河的人们默默忍受着风霜雨雪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的文字成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绝品。

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田娣。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1930年因反抗封建家庭的迫害离家出走。193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离开东北,几经颠沛流离,三十一岁早逝于香港。

萧红文笔沉郁优雅,擅长勾勒芜杂而生动的生活面貌,作品细腻深刻,委婉而隽永,深受鲁迅、茅盾等名作家激赏。著有《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等书,《呼兰河传》是她在香港病逝前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她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

作品简介:
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在艺术表现上,《呼兰河传》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却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但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说俨然一体却又可以各自独立。可以说不但是小说,还是散文、叙事诗。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呼兰河传》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声黑夜的璀璨极光,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组成的梦幻诗篇。萧红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真诚地
融入一篇篇追忆,透过浑朴简婉的笔调与洗尽铅华的轻淡词句,愈发烘衬出那个幽暗、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时代……

《呼兰河传》是作者在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她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除此之外,她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内容提要:
第一章: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十字街上有着饰店、布店、油盐店、菜店、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东二道街上有火磨,有学堂,有碾麻房、豆腐房、染缸房、扎彩铺。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地居边陲的呼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街第二章: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人有病就跳大神,敲鼓、杀鸡,人们都赶来看。七月十五鬼节,呼兰河上放河灯,和尚道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做道场。人们倾城而出到河沿上去观河灯。每当丰收或干旱不雨,就要唱台子戏来求雨或谢龙王。一到唱戏接姑娘唤女婿,热闹得很。场上打架的,吵架、调情的,看热闹的,戏不一定要看,戏场是一定要去。庙会上,人们虔诚地在爷爷庙跪神,到娘娘庙求子。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货物、玩具,各样好吃的。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第三章:我的家是寂寞的,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了。我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我家的花园是荒凉的。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第四章: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跳大神是为了治病,但那唱词冷森森,越听越悲凉第五章: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六章:我家的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第七章: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呼兰河传》-相关评论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

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这种言说,塑造了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文贵良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金庸

呼兰河的人们默默忍受着风霜雨雪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的文字成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绝品。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
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
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
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
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
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
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
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
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
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
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
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
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
“这是什么?”
我说:
4楼
“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
“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
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
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
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
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
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
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
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
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
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
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
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
遮在脸上就睡了。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
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
“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
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
“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
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
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
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这样的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
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
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
一次演似的。
别人看了祖父这样做,也有笑的,可不是笑祖父的手法好,而是笑他天天使用一种
方法抓掉了孩子的帽子,这未免可笑。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
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
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
祖父多
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
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以她屋的窗纸最
白净。
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
就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给通了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
通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的抢着多通几个才能停止。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
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破得越多,自己越得意。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
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
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从此,我就记住了,我不喜她。
虽然她也给我糖吃,她咳嗽时吃猪腰烧川贝母,也分给我猪腰,但是我吃了猪腰还
是不喜她。
在她临死之前,病重的时候,我还会吓了她一跳。有一次她自己一个人坐在炕上熬
药,药壶是坐在炭火盆上,因为屋里特别的寂静,听得见那药壶骨碌骨碌地响。祖母住
着两间房子,是里外屋,恰巧外屋也没有人,里屋也没人,就是她自己。我把门一开,
祖母并没有看见我,于是我就用拳头在板隔壁上,咚咚地打了两拳。我听到祖母“哟”
地一声,铁火剪子就掉了地上了。
我再探头一望,祖母就骂起我来。她好像就要下地来追我似的。我就一边笑着,一
边跑了。
我这样地吓唬祖母,也并不是向她报仇,那时我才五岁,是不晓得什么的,也许觉
得这样好玩。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
榇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这可不知道是祖母派给他的,还是他自动
的愿意工作,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
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的不干净。祖母一骂祖父的时候,就
常常不知为什么连我也骂上。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
“我们后园里去吧。”
也许因此祖母也骂了我。
她骂祖父是“死脑瓜骨”,骂我是“小死脑瓜骨”。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
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
到天空。
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
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
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
招呼,我越不听话。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
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樱桃树,明是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
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的喊,在问着祖父:
“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的回答着:
“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
“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
“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
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
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的高兴。把后园一时都让我搅乱了,
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
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
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
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
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
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
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
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
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
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田娣。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1930年因反抗封建家庭的迫害离家出走。193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离开东北,几经颠沛流离,三十一岁早逝于香港。

萧红文笔沉郁优雅,擅长勾勒芜杂而生动的生活面貌,作品细腻深刻,委婉而隽永,深受鲁迅、茅盾等名作家激赏。著有《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等书,《呼兰河传》是她在香港病逝前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她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

作品简介:
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在艺术表现上,《呼兰河传》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却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但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说俨然一体却又可以各自独立。可以说不但是小说,还是散文、叙事诗。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呼兰河传》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声黑夜的璀璨极光,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组成的梦幻诗篇。萧红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真诚地
融入一篇篇追忆,透过浑朴简婉的笔调与洗尽铅华的轻淡词句,愈发烘衬出那个幽暗、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时代……

《呼兰河传》是作者在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她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除此之外,她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内容提要:
第一章: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十字街上有着饰店、布店、油盐店、菜店、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东二道街上有火磨,有学堂,有碾麻房、豆腐房、染缸房、扎彩铺。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地居边陲的呼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街第二章: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人有病就跳大神,敲鼓、杀鸡,人们都赶来看。七月十五鬼节,呼兰河上放河灯,和尚道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做道场。人们倾城而出到河沿上去观河灯。每当丰收或干旱不雨,就要唱台子戏来求雨或谢龙王。一到唱戏接姑娘唤女婿,热闹得很。场上打架的,吵架、调情的,看热闹的,戏不一定要看,戏场是一定要去。庙会上,人们虔诚地在爷爷庙跪神,到娘娘庙求子。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货物、玩具,各样好吃的。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第三章:我的家是寂寞的,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了。我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我家的花园是荒凉的。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第四章: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跳大神是为了治病,但那唱词冷森森,越听越悲凉第五章: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六章:我家的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第七章: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呼兰河传》-相关评论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

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这种言说,塑造了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文贵良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金庸

呼兰河的人们默默忍受着风霜雨雪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的文字成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绝品。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
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
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
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
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
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
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
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
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
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
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
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
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
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
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
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
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
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
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
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
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
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
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
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
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
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读呼兰河传有感作文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呼兰河传有感作文1 看了萧红以直率朴拙、平易近人的手法塑造出的沉闷、迷性而又有色彩、很有趣的《呼兰河小城》,我万分感慨。在呼兰河小城中,人们过着简单、平凡、朴实的生活。大家总是把...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39字
《呼兰河传》给我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一位解事很早的小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的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又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你口授的唐诗,...

《呼兰河传》第一章读后感30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

《呼兰河传》第一章读后感600字,30分钟内解决!
1 ; ——读《呼兰河传》有感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十篇
二、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十篇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萧红以自己的童年为线索写下了这篇 文章 ,形象的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压迫下人民的迂腐、丑陋与冷漠。下面是我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十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

“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如何理解这句话?
可是一转眼就变了,想要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此文出自现代·萧红《呼兰河传·火烧云》...

高效课时通七下语文答案第六课的阅读理解《呼兰河传》的答案。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我家是荒凉的。 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祖父就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地就睡醒了,醒了...

萧红《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的文学批评分别可以从哪些分析方法入手去...
在短短9年的创作生涯(从1933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算起)中,共出版过11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数近百万,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华和创作生命力。从上个...

《呼兰河传》中一些民俗的来历
又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地官神主赦罪,生于七月十五;水官神主解厄,生于十月十五。1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届时地官检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以便定罪免刑。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

萧红的《呼兰河传》?(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创作背景)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著作书目:《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生死场...

大邑县13637418429: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山齿派同:[答案]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 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

大邑县13637418429: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不超过100字) -
山齿派同: 《呼兰河传》作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作者是天才而短命的女作家萧红. 这部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

大邑县13637418429: 呼兰河传内容简介 -
山齿派同: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采纳为满意答案,如果有疑问,请补充.

大邑县13637418429: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什么题材的小说 -
山齿派同: 1、《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2、简介《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

大邑县13637418429: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
山齿派同: 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写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 这些都不是是单纯地写介绍呼兰河的地理,而是以地理为纲逐一介绍,反映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王安忆的《长恨歌》的影响.不同的是《长恨歌》各小节都加了标题,并单纯地介绍一种事物,而《呼兰河传》没有这么做.

大邑县13637418429: 呼兰河传内容概要 -
山齿派同: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

大邑县13637418429: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山齿派同: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 萧红的《呼兰河传》,...

大邑县13637418429: 呼河兰传这本书的意思是什么 -
山齿派同: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