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民本思想的议论文

作者&投稿:空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文我喜欢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对人民的认识,民本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离娄章句上》)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秦将白起引水灌鄢城,淹死百姓数十万。孟子与梁惠王有几句对话:“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章句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民的强烈愿望。统治阶级为满足侈欲,聚敛财物的手段十分残酷,君王的苛暴和贵族的奢淫,使劳动人民难以承受,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有的国家发生了平民暴动,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逃亡,社会一派混乱。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到各诸侯国游说,强调以仁政治天下。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从这段文字中,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对民人小施恩即可。民有恒产,进有恒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孟子强调:“省刑罚,薄税敛。”重刑罚、暴敛税,是历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焦点。孟子提出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很多,国家正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向农民纳税,这是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国家财税政策。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税收的主导地位一天天减弱。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业不存在索取,而是给予,有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我国仍处在索取阶段,这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国家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农民的税赋或取消农民的税赋。中国的农民很穷,特别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民还有很多的困难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扩展资料:
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创新性发展:
一、民惟邦本:民本思想的传统内涵
民本思想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重要内容。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语,是中国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民惟邦本”的基本含义,是承认“民”为国之根基、源泉与主体。
孔子“仁者爱人”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孟子则对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作了经典阐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国之根本,君主只有得到民之拥护,方能保证政治的稳固。故他强调民意即天意,主张以民意作为评判国事之根据。
二、为人民服务: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唯物史观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激活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的核心思想资源。
三、以人民为中心:民本思想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新实践,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是对唯物史观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而且是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内容

1,民贵君轻,人民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孟子·尽心下》)无土地无以立国,无人民无以存国,无政事无以治国,把人民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更可贵的是,他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在孟子看来,在人民、社稷、君主三者之间,人民最为重要。田野之民虽然卑贱,但是得到他们的拥戴就可为天子;天子的地位虽然尊贵,但是得到其赏识也不过为诸侯。如果诸侯君主的行为危及到社稷,就更换之。如果祭祀不失礼,而土谷之神不灵效,也可以变更神位。君主,社稷都可以变置,惟有人民是永存不可以动摇的。变更君主,更换社稷,都是为了人民安居乐业。很显然,孟子把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君、臣、民三大社会等级中处于最下层的“民”凸现到最重要的地位,也就意味着,他是把“民”作为国家的主体。

2,君主要得民心、顺民意,与民同乐。

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因此如果君主想要保证邦固国宁的话,就必须得民心,顺民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借上古先民对周文王和夏桀的态度说明只有与民同乐,人民才能拥护他。文王借助民力修台建池,老百姓却很高兴。王说不急,百姓却更卖力。这是因为:“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而夏桀暴戾,人民诅咒道:“时日害丧,余及女偕亡。”夏桀你何时才能死掉啊,我宁愿和你一起去死。到了“民欲之偕亡”的地步,“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1](《孟子·梁惠王上》〉

要做到与民同乐。就须顺民意、得民心。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真心爱戴拥护这个君主。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给予人民他们想要得到的,而不是把他们所厌恶的强加给他们,就会得到民心,人们就会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而然地去归依施仁政的君主。所以,孟子概括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孟子· 梁惠王下》〉

正是基于以上思想,孟子警告统治者在思想上要重民、爱民,军事上要避免战争,安民、救民,在经济上要制民之产,富民、利民。

3, 孟子民本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由于孟子所处的时代条件所限,他的思想不可能超出君主专制的大框架,但他的思想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民主因素,而民主思想恰恰是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

第一,君主无道,可以更置。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孟子用类比的方式一步步推进,如果朋友不信则弃之,士师不称职则不用。那么,如果君主不治,当然也可以废之。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1](《孟子·梁惠王下》)这里面包含一个逻辑关系:君主行仁义之道时方可称作君主,如果不行仁义那也就丧失了作为君主的资格,只是一个“独夫”,他的统治已经失去了合法性,那人民讨伐他就是“诛一夫纣”,是合天道的的。这其实是孟子把孔子的正名思想运用为一种革命理论,表现出鲜明的民主主义色彩。

第二,国家政事要征求人民的意见。

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统治者的权利是人民让予的,所以治者的权力要征得被治者的同意。孟子在这方面也有相关论述。他认为举荐贤人,决狱刑罚,必须尊重民意:“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1](《孟子·梁惠王下》)左右、诸大夫代表的只是少数的意见,所以不听。政事必须听取人民的意见,以国人的意见为标准,这是“政出于民”的思想。孟子是提倡“禅让”制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势下,禅让已经不行,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强调举荐贤人要征得人民的同意。所以近人宋恕谓:“儒家宗旨有二:尊尧舜以明君之宜公举也;称汤武以明臣之可废君也。”[3](p51)

第三,对君主权力的制约。

虽然孟子并没有提出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等现代民主思想。但他也并不认为君主的权力是无限制的。孟子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天威压制君威,又以民有偷换天有。”[3]统治者自称为天子,即天之子,他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守天的命令,其实质就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但是,孟子又引用泰誓中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1](《孟子·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是以民意为标准的,天意代表的是民意,那么民意也就是天意。这样一来,君主表面是受天帝制约,而实质上是受民意制约,为民众负责的。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此种‘天子政治’之组织,其所谓天者,恰如立宪国无责任之君主;所谓天子者,则当其责任内阁之领袖。天子对于天负责任,而实际上课其责任者则人民也。”[4]依此推理,如果君主对人民不负责,人民便可以将其罢免。这里隐含着一种思想,即人民实质上有立法权和监督权的。

第四,给予臣下一定的独立权力。

孟子说:“今有璞玉於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1](《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他的学说:比如说现在有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石,必然请专业的玉师雕琢,才能成器。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国君臣子说,放弃你的特长,只能按照我的意志去办,这同教玉师按照君主自己的意志去雕琢玉石有何区别?这里透露出来的意思是,国君不仅要选拔和任用各种有专业知识的贤能之士,以各尽其才,完成治理国家的各种任务,而且要尊重人才,使他们能够独立行使权力,而不可任意干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主张含有分权的意思。

第五,强调道德对权力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孟子强调君臣关系的双向性,强调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1](《孟子·离娄下》)。

另一方面,道德尊于权势。孟子主张君臣双方在德与位的关系上是互为主从的。“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1](《孟子·万章下》)他所说的“何敢与君友”是一种“假惺惺”的自谦,实质上是不屑于与君为友的。他所说的“奚可以与我友”则是一种“骨子里”的自傲,实质上是要为王者师。[3]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包含着许多民主因素的,但何以并没有最终发展为民主主义或民主政治呢?除了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尚未具备外,我想至少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孟子的民本思想只强调君主的义务,而不提倡人民的权利。用梁启超的话就是:“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最大缺点,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4]《孟子》一书多是孟子对诸侯王的说教,劝告诸侯要“为民做主”,而不是倡导人民“当家作主”。很显然,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君主是施动者,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而民众则是受动者,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那么,如果有幸遇上了圣君贤王就可以安居乐业,而不幸遇上的是昏君暴君,那就只好被被虐待被岢压。虽然孟子有民众可以废君重立的思想,但是那也只是孟子对君主的警告,而不是面向民众的呼吁。而且,废君重立只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状况下的暴力革命手段,是以社会动荡,人民流血牺牲作代价的。在多数情况下,如果国君并不是十恶不赦、无可救药,是难以发起革命改朝换代。而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人民并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没有合法的、和平的表达利益的渠道。所以,梁启超说:“夫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之民主,其效几何?”[4]

2,民本主义总是企图假借天威或道德的说教来使专制君主向历史上的圣君看齐,却很少乃至从未考虑通过法律制度的约束以避免政治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天威使人畏惧,但毕竟遥远;虽然道德可以“格君心之非”,但毕竟软弱无力。于是,正如梁漱溟所说,民本“理想自理想,现实自现实,终为一不落实之文化。”[4]没有法律制度的保证,民主理想只能沦为空想。

当然,我们不能离开所处的时代去苛求古人的思想,古人有他们所面对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我们指出孟子的局限性并非是要否定孟子的思想。实际上,在先秦时代孟子能有此宏论,本身就难能可贵,孙中山就曾说过:“依我看,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前就老早有了,不过当时只是见之言论,没有形成事实。”我们以今人的眼光看古人,找出他的局限,只不过是要完成今人的任务——实现民主。民本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而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灵魂,民本与民主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现代性不能通过与传统的彻底决裂而获得,只能通过对传统实行创造性转化而获取。如果我们将民本与民主的区别夸大为对抗,将会斩断民主主义的传统资源,只有从两者的联系发展为会通,才能找到民本主义的现代出路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对人民的认识,民本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离娄章句上》)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秦将白起引水灌鄢城,淹死百姓数十万。孟子与梁惠王有几句对话:“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章句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人民的强烈愿望。统治阶级为满足侈欲,聚敛财物的手段十分残酷,君王的苛暴和贵族的奢淫,使劳动人民难以承受,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有的国家发生了平民暴动,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逃亡,社会一派混乱。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到各诸侯国游说,强调以仁政治天下。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从这段文字中,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对民人小施恩即可。民有恒产,进有恒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孟子强调:“省刑罚,薄税敛。”重刑罚、暴敛税,是历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焦点。孟子提出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很多,国家正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向农民纳税,这是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国家财税政策。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税收的主导地位一天天减弱。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业不存在索取,而是给予,有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我国仍处在索取阶段,这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国家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农民的税赋或取消农民的税赋。中国的农民很穷,特别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民还有很多的困难。国家如果不要农民那点钱,也能支撑住的情况下,可免去对农民的税赋。有的人说,城市人每月收入超过800元,交所得税,而农民一个月只有一二百元的收入,还要交5%以上的税,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用仁政来解决君民关系。“仁政”的提出是伴随孟子“性善”学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几个方面发展下去,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君王应相信人民的这种善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安于生产生活。君王要为民父母,保民而王。这些思想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古为今用,学习古人的经验,是为了检查我们今天的行为。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就包含着深刻的爱民思想,这也是对古人 进步思想的发展。每一个当权者,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百姓,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孟子的民本思想
君为轻。” 孟子的学说体现了一定的尊重人权思想,他渴望的是“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可以无饥”的社会。这种维持温饱的生存权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的以民为本。 这就是孟子所人为的:民贵君轻,社会一切不仁、不义都来自于君主,此带有民本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

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反应在哪些方面?
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百姓在国 家政 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说明了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决定因素,为民着想,为民谋利,去民之恶...

《孟子》中的民本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现实意义啊?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朱熹解释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四书章句集注》)孟子接着上文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可见...

为什么说《管子·牧民》与孟子的“民本”思想相通
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以民为贵的思想。王夫之认为孟子经过了充分的审时度势从而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时之论也。当其时,文、武之泽已斩,天下忘周而不以为君,则君子虽欲自我君之而不能。若夫六王者,非篡逆之臣,则介在戎狄,无异于酋帅,杀人盈野,...

以孟子的民本思想
借此,他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仁政思想处处有“以民为本”的痕迹:民贵君轻的思想关乎民生国计;对君主一人专政的体制进行批判,提倡德治,更是有民主思想的意思;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也有不小的启发意义。来源: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孟子道德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

孟子主张什么,提出了什么思想?
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②促成“道统”观念孟子时,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 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③民本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

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这种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同时,历史也证明只有真正做到“与民同乐”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上的君主,必然不得民心,王朝必然走向灭亡。(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固然离不开他个人的天才与创见,但也是他顺应历史潮流,善于终结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早在“...

孟子的“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他长期在稷下学宫有关。他在稷下学宫与各大思想家切磋学术,不断吸收当时各家的先进思想,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专横统治,使得当时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平民暴动不断发生,诸侯间相互攻伐。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开明的政治家开始怀疑“天命”,...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要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孟子主张“仁”、民本思想。 孟子首先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升格为政治领域内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张,不再单纯的只是...

太和区13555808121: 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当今社会的表现是什么、、写议论文~ -
方希烟酰:[答案] 孟子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是民本主义,是“仁政”,即主张民众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要建立每户农民都有百亩之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制度.至于残暴的君主,可以把他换掉.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

太和区13555808121: 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思想意义和实际境遇?' -
方希烟酰:[答案] 民贵君轻和“诛一夫”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体现,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民是社会之根本,政治应当有利于民.只有有了民,民的生活得到保障,社会才能安定,统治阶级才能实现自己的统治.这与此前的“神本”——君权神授、敬天奉神的思想相比,...

太和区13555808121: 孟子思想的作文 -
方希烟酰: 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着述.——题记 他,一个平凡至极的人.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创举,他没有商鞅范彝的谋略,他更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没有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没有指点江山的霸气.与他们相比他只是...

太和区13555808121: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什么方面及其现实意义? -
方希烟酰:[答案]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

太和区13555808121: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
方希烟酰: 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荒淫挥霍,无视人民的生存权,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暴行首先“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观念,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

太和区13555808121: 孟子的民本思想 -
方希烟酰:[答案] 这个思想是这样的, 首先是“仁政”,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三代(夏商周)的政治为楷模.此也是其政治的最高理想. 然后是仁政的一种体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学说体现了一定的尊重人权思想,他渴望的是“百亩之...

太和区13555808121: 孟子民贵君轻的主要内容及对当代的意义 -
方希烟酰: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对当代的意义: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一、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承继了先贤的“重民”思想,但又有所发挥和发展,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民本思想理论.他认为民众是国家或社会的根本,统治者要重视民众的利益和作用,尊重民众的意志和人格,才能使民心向背、天下太平,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具体说来,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以下内容:(一)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孟子认为,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众,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的最根本的因素.在人民、国家和君王三者之间,“民”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得民”,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太和区13555808121: 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
方希烟酰: 首先,在经济方面,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征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衣食住行得到保障,是安定人民的首要措施.他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为不为己.”①人民没有一定的产...

太和区13555808121: 孟子 中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有什么当代价值 -
方希烟酰:[答案] 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前人在民本方面的主张,以儒家“仁学”为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其历史影响深远而广泛.

太和区13555808121: 作文如何看待孟子的可持续发展 -
方希烟酰: 浅谈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出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现代人关于“可持续发展 ”的概念,最早是在一九七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 其内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