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

作者&投稿:大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你好,
全诗如下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朝代】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你采纳!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望采纳 谢谢谢谢谢谢

版本一

题西林壁⑴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1] 

版本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3]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3] 

创作背景

编辑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2]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1] 

名家点评

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宋人七绝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徐中玉: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苏东坡文集导读》,巴蜀书社,1987年版)

郑孟彤: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中国诗歌发展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等: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4]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著名诗人苏轼的《题林西壁》全文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赏析 苏轼由黄...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原文:《题西林壁》【作者】苏轼 【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全诗翻译内容是什么?
《题西林壁》全诗翻译内容如下: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题西林壁》宋代诗人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什么?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是什么?(10-20字)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作者是谁
作者是苏轼,古诗名称是《题西林壁》原诗: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释义: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苏轼游庐山作过七首诗,这首是“最后与总长老同游西林”时所作。苏轼就《题西林壁》说,“什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对庐山“真面目”的认识是诗人游览庐山十之五六,经过艰苦攀登才发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真谛。“只缘身在此山中”,极为深刻地点明了主题,此为画龙点睛之笔。“只缘”承“...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

巨鹿县18722687406: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
习都艾略:[答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巨鹿县18722687406: 《题西林壁》【宋】苏轼 全文 -
习都艾略: 题西林壁全文: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巨鹿县18722687406: 题西林壁 (宋)苏轼 -
习都艾略: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

巨鹿县18722687406: 宋朝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的诗句是什么 -
习都艾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巨鹿县18722687406: 题西林壁的资料?
习都艾略: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

巨鹿县18722687406: 宋朝诗人苏轼<<题西林壁>>整首诗 -
习都艾略: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巨鹿县18722687406: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谁,代诗人是谁 -
习都艾略: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巨鹿县18722687406: 《题西林壁》宋代诗人苏轼的资料 -
习都艾略: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

巨鹿县18722687406: 《题西林壁》的意思是什么? -
习都艾略: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诗的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简析:这是...

巨鹿县18722687406: 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写什么还包含什么告� -
习都艾略:[答案] 意思是在异乡自己是一名异客,每当节日的时候就十分想念亲人,知道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在登山,但是那些兄弟们插茱萸时发现少了一人,那个人就是苏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