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

作者&投稿:城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有哪些名马?~

周穆王八骏 《拾遗记》:
一名 绝地,足不践土。二名 翻羽,行越飞禽。三名 奔宵,野行万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辉,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腾雾,乘云而奔。八名 挟翼,身有肉翅。

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
《水注经》: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

雷首良马
《穆天子传》: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觞天子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

翠龙
扬雄《河东赋》注:诗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也”。

玉马
《瑞应图》:玉马者,王朝清明尊贤则至。

骕骦
《左传》:唐成公有两骕骦马。一云骕骦,马色如霜纨。

沙丘马
伯乐对秦穆公曰:“臣有所与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马
《古今注》: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楚骓
《史记》: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

九逸
《西京杂记》:汉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骏足也。名曰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号九逸。有来宣能御。

乌孙、天马
《张骞转》: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宛天马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子。

萧稍
《神异经》:大宛有良马,鬣至膝尾垂于地,名曰萧稍。

象龙
《冯奉世转》:宣帝时至大宛,得名马象龙而还。

步景
《洞冥记》: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
西王母税此于芝田,因食芝田之草。东王公弃之清津,因其而返,绕日三匝,入汉关,马上睡眼不觉而至,名步景。

黄门四骏
《西域赞》: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注:孟康曰:“四骏马名”。

大骊
光武以所乘大骊赠孝忠。

赤兔
《曹操传》: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的卢
《马政论》曰:“颡上有白毛谓之的卢。”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谓之的吻,凶。”俗云的卢非也。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谓所乘马的卢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马达备意,一跃三丈。又庚亮所乘马名的卢,殷浩以为不利主,劝市之。亮曰:“岂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绝影
《后汉书》:曹公所乘马名绝影。

白鹤
《拾遗记》:曹洪与魏武所乘之马名曰白鹤。时人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紫骍
《魏志》陈思王表文帝曰:“臣于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教令习拜。

惊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马名惊帆,言其驰骤烈风举帆之疾也。

扬武
《晋安帝纪》:司马休奔广,所乘骓马奔而驰之。后还荆州,加骓马扬武之号。

赭白
《载记》:慕容有骏马名赭白,有奇相逸力。比之于鲍氏骢,命铜铸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勒其傍,置之蓟城东掖门。

赤龙驹
梁武帝天监四年,禊饮华光殿,河南国献赤龙驹,能拜伏善舞。诏张率,周兴嗣为赋,帝以为工。

赤蛇
《灵鬼志》陈安为河间王颙给使,常乘骏马非常。后马死,双赤蛇出其鼻。

龙骧
《齐书》:齐太祖常乘所骑赤马入殿。及践祚号此马为龙骧将军。

闪电
《魏志》:突厥大畏长孙总管,见其马称为闪电。王曰:“将军威行域外,遂名其马为闪电。一何壮哉!”

青海骢
《隋书》: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

狮子骢
《朝野佥载》:隋文帝时,大宛献千里马,其鬃曳地,号曰狮子骢。惟郎将裴人基能驭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忽雷驳
唐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于酒。每月于中试,能竖越三领地黑毡。及胡国公卒,嘶鸣不食而死。

决波瑜
《酉阳杂俎》:决波瑜善走,历门三限踬,太宗尤惜之。隋内库有交臂玉猿,特表其辔。

唐太宗十骥
《唐书》:骨利干遣使献良马十匹,唐太宗为之制名,号为十骥: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骢、四曰悬光骢,五曰洪波瑜、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星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

昭陵六骏
唐太宗平窦建德诸人及东郡,所乘六马曰青骓,曰什伐赤,曰特勒骠,曰飒露紫,曰拳毛騧,曰白蹄乌,乃琢石为象并赞可昭陵。

黄骢骠
《东志》:唐太宗破窦建德,乘马名黄骢骠。命乐工制《黄骢叠》,曲宫商也。

蹀马
《通典》:唐翔麟凤苑厮蹀马,俯仰腾跃皆合节,朝会用乐,则兼奏之。

太原异马
唐开元十二年,太原献异马驹,其耳如筒,左右各十六肋,肉尾无毛。

滑州龙子
唐开元二十九年,滑州刺史李邕献马一匹,肉鬃麟腮,嘶不类似马声,日行三百里,名曰龙子。

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
唐天宝年间,大宛进汗血马六匹,名红叱拨、紫叱拨、青叱拨、黄叱拨、丁香叱拨、桃花叱拨,上乃改名红玉、紫玉、平山、凌云‘飞香、百花辇,命图于瑶光殿。

唐舞马
《明皇杂录》:玄宗教舞马四百蹄,分为左右部,有名称曰某家骄,其曲曰《倾杯乐》。数十马皆衣以锦绣,络以金铎。每乐作,奋手鼓尾,纵横应节。

九花虬
《伽蓝记》:代宗时李怀仙贡名马,额高九尺,毛拳如麟,身被九花,故“九花虬”。帝以赠郭子仪曰“此马高大,称卿仪质,并紫玉鞭辔赠之”。

照夜白
杜甫《画马图歌》:曾观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宁远马
《续博物志》:千里马宁远所献。鬃拳紫色,状如八骏。乘者必衣裘帽絮,似胡儿抱持。初驶三十里,则皆旁侧难驯,又驶三十里外,乃驶然而去,唯闻耳旁风声如飞箭。唐肃宗时,令李沁乘之往按保定,早发扶风,辰达保定,申归奏事。

玉花骢
《万花谷》:玉花骢,唐德宗马名。杜甫诗:“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望云骓
《国史补》:德宗幸梁,唯御骓马,号曰望云骓。驾还,饲以一品料。暇日幸而视之,必常鸣四顾,若感恩之状。后老死飞龙厩中贵戚画为图。

黄骝
《五代史》:汉王刘旻与周世宗战北,乘黄骝驰归,以金银饰厩,食以三品,号自在将军。

玉逍遥
《闻见录》:仁宗御马名玉逍遥,色白,乘之如舆辇也。闱人云:“马行步有尺度,疾徐皆中节,御者行速,则以足阑之。”一日燕王借乘,即常鸣不行,王怒还之。帝以配南城马铺,久之复御,其行如初。帝升遐,从葬之陵下,悲鸣不食而死。

碧云霞
《闻见录》:梅圣俞序曰:“碧云霞者厩马也。”庄宪太后临朝,以赠荆王,王恶其旋毛。太后知之曰:“旋毛能害人耶?吾不信。”留以备上闲,遂为御马第一。以其吻肉色碧如霞片,故号之。

元佑三马
宋元佑初,禽鬼张青宜结,百官皆贺,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皆喑。父老从观,以为未始见也。三马者,西番骏马。

义瑜
《桯史》:宋开禧间,九江戍校王成见病瑜,收秣之。寇李元砺犯龙泉,成出战死,瑜屹立不去,悲鸣成侧。寇顾曰良马,取献之。元砺弟乗犯永新,瑜识我军旗帜驰归,元弟就擒,瑜病伤不秣。

飞越峰
《一统志》:“贵州养龙坑有灵物藏其下。当春初伊人立柳坑畔,择牝马系之,已而云雾晦冥,类有物与接,其产必有龙驹。洪武四年,于此荻正白色马为献,首高九尺,长丈余,不可控驭。诏典牧者囊沙使复行苑中,乃驯。时行夕月礼于清凉山,乘之如蹑云,一尘不动。赠名飞越峰且命绘成形藏焉。学士宋濂为赞。

西域马
《方周杂录》:先朝西域贡马,高九尺,颈与身等,昂举若凤。景泰末,西域进白马,高如之,颈亦类焉,后足胫节间有两距,毛中隐若鳞甲。天顺中,复见之御马监坊河道上,俱不受羁縻,不知日行几何也。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和基本内涵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
1.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系统总结建党以来武装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提出的。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时起就是知道的,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就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大革命时期,尽管共产党对武装斗争已有所认识,在帮助国民党建立国民革命军的同时,自己也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但是,党仍然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一个严峻的考验。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以后,即开始发动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典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不仅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而且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成为我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一面光辉旗帜。
2.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左”、右倾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找到的。
“左”倾盲动主义思想在党内刚刚出现的时候,正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时候。毛泽东冷静地分析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革命转入低潮的基本形势,创建了井山根据地。在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统治时期,毛泽东虽然不得不执行中央的决定,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抵制了攻打南昌的命令。在反对“左”倾错误的同时,毛泽东对持有右倾悲观思想的人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耐心的说服,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的原因、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强调为了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党必须认真地调查研究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独立地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号召人们“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
3.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谓集体智慧的结晶,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以党领导全国各地武装起义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即是武装斗争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思考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的关系,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问题发表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主要内容
1.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概括地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的红色政权建设。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夺取政权。没有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就失去了保卫力量,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同样,没有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存在。革命根据地是靠武装来开辟和巩固的。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动员广大农民支援红军战争,红军本身才能得到发展,革命根据地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才能巩固。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战略阵地,是革命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就没有了基地,因而也不可能坚持。同样,没有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也就失去了依托,就会变为流寇主义而失败。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这三者紧密相联,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成功。
2.以农村革命为中心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这个理论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就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要把工农武装割据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关系;二是一小块或几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全国胜利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中国革命应以农村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毛泽东关于以农村革命为中心的思想,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
三、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理论
1.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人民政权的思想
(1)人民政权的建立是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首要标志
革命的最高目的,就是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二是战胜敌人,变敌人的统治区为我控制的地方,实行军事割据和发展割据局面。三是发动民众建立和巩固当地的革命政权,以加强和统一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的领导。
(2)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是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对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毛泽东所说:“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根据地的政治建设,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政权建设集中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建设。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加强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方面,把根据地政权建设放在首位,大大推进了革命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2.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
(1)深刻论述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辩证关系
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从经济上巩固工农联盟。
关于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相互关系,“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
毛泽东批评了关于经济建设问题上存在的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经济建设工作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另一种观点,“以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
(2)论述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
(3)规定了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及其原则
“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
(4)提出了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首先,要动员广大群众,动员一切革命团体去做经济工作,参加经济建设;其次,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方法。
(5)深刻地阐明了经济建设对坚持革命战争、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3.组织民众和加强地方武装训练的思想
(1)组织民众是革命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的需要;(2)加强地方武装训练是稳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条件之一。
4.文化建设的思想
(1)阐述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
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服从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因此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2)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问题
我们的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即为占人口90%以上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服务,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3)明确了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只有通过普及和提高的正确结合,才能达到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
(4)论述了文艺标准的问题
有两个标准,一是政治标准,一是艺术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是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
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三、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
第三节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各个革命时期的实现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挫折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铺展
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和全国政权的夺取
第四节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毛泽东分析说: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完全的民族独立,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罢工的合法斗争权利,反动统治阶级的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而"工农武装割据"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第三,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多次奋斗说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而广大农村却是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共产党人必须而且有可能首先占领农村,去积畜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巩固的革命阵地,使之成为夺取城市,乃至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毛泽东还阐述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使这一理论日趋成熟。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流血牺牲,与"左"、右倾社会主义斗争,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符合中国国情的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背离这条道路,坚持教条主义,中国革命就遭到挫折或失败;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就顺利发展。第二,这条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得出来的,带有强烈的求实和实践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第三,这条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以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理论宝库的独创性贡献。第四,这条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它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邓小平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因为当时在南京.等城市国民党的势力很强大,共产党的力量还比较弱一些,而在农村敌军势力分散,所以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后期的时间证明这比较适合共产党的思路.通过在农村的土改等措施后获得了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大扩充了党的力量,逐渐将各农村的力量连成一片对城市形成包围之势.最后获得了革命的胜利.
大体就这写吧.....

由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决定的


史开头的四字成语
史开头的成语有:史无前例、史不绝书、史鱼秉直、史鱼历节、史策丹心、史鱼之俦、史争旦夕等。史,一般是指历史,亦可以指姓氏。详细释义:1、古官名。职别各异。一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二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书·金縢》:“史乃册...

历史上的史姓名人
1、史恭-汉宣帝舅公,凉洲刺史,抚养、辅佐宣帝有功,赠杜陵侯。史崇高祖。2、史思明 ,宁夷州(今 辽宁)突厥人, 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居营州柳城,初名崒干, 其貌不扬,懂六蕃语。姿癯露,鸢肩伛背,廒目侧鼻,寡须发,躁健谲狡史 。突厥族,宁夷州人,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

史姓的来历是什么?
一、史姓的历史: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

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纳粹的恐怖统治和被祖国抛弃的经历使雅斯贝斯作为一个德国人的自我意识产生了动摇,他开始重新思考何为德国人,萌生了做一个世界公民的渴望,这一经历也使他发生了转变——从西方哲学的囹圄中走出,关注世界哲学理念,决心写一部哲学世界史,《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就是他在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二、 核心问题——历史...

为什么二十四史中,有的叫“史”,而有的叫“书”
中国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三国志》、《五代史》、《明史》等二十四部正史。这其中,“记”、“书”、“志”、“史”等称谓不尽相同,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本质的区别。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西汉时期,“史”、“书”、“记”概念比较混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分。“史记”本来是...

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条约有些什么?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4、清...

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有哪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将近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战争史上首次使用毒气进攻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是战争史上最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在不到15公里长的战线上,双方各部署了上千门的火炮,互相向对方至少发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人物
你好,中国历史上出现无数英雄人物,你心中位列前十的都有谁?我们国家是一个辈出英雄的民族,从古到今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我们民族都有无数的感动英雄人物。他们有来自一线的,也有来自普通岗位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他们是军人,他们是农民,他们又或是医生等等。那么在这无数的英雄人物里面,在我心中最...

经、史、子、集 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1、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2、史:史书,即正史。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

我国历史的描述,大概描述一下发展历程...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武都县19620611741: 历史的特点是什么 -
尾坚人参:[答案] 历史的特点是发展!历史随着时间发展,永不停歇.历史是一成不变的真相与对历史解读的无限可能!任何历史都由其唯一的真相,但我们对历史的全部了解,都来自于对历史的某一种或几种解读,也许它就是真相,也许他无限接近真相,也许它从来...

武都县19620611741: 历史的定义
尾坚人参: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武都县19620611741: 历史的重要性 -
尾坚人参:[答案]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可以医愚,可以清心. 一、 学史可以明爱国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挖掘各个环节中有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武都县19620611741: 历史的用处是什么 -
尾坚人参: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从历史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两点:1.以史为鉴,指导未来,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历史的受益者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一个是历史对于个人和企业的作用,一个是历史对于国家的作用.

武都县19620611741: 历史的读音是什么 -
尾坚人参: 历史拼音: [lì shǐ]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武都县19620611741: 历史的作用 -
尾坚人参: 历史的作用是让人们在过去发生的事情吸取教训和经验,一个国家的历史作用是让这个国家以后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文化、外交方面得到更大的进步,一个时代的历史作用是让社会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完善,总之历史的大体作用是在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和出现许多相同的事情或是类似的事情让人们在以后再次遇见时吸取教训和经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当然这大多数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论.

武都县19620611741: 说说你对''历史''这门学科的认识和感想 -
尾坚人参:[答案] 历史是让我们明白昨天,更好的认识今天,是历史让我们汲取经验,从中收益.学习历史能让我们知道怎样去做一个更加聪明的现代人,有许多同学不愿学习历史,那是错误的选择,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晓古通今.胸怀博远.

武都县19620611741: 谈谈你对历史的看法? -
尾坚人参:[答案] 历史就是掌握人命运的神 历史就是警钟启迪着后世 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编写的.应该是客观公正的,而不应该偏执一词. 历史无非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社会的发展.

武都县19620611741: 历史的内容是什么 ? -
尾坚人参: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武都县19620611741: 对历史的认识 1000字快点帮我回答.我明天就要. -
尾坚人参:[答案]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精神的定位,让我们知道历史,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家国意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那么我们就首先要知道“史”.充分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的借鉴历史,服务现在.由此来看,你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