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名字的由来

作者&投稿:戚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子监"的由来什么朝代才有的~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北京名称是由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北京由于经历了很多的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称:
1、燕都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幽州
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京城
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4、南京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8、京师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9、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扩展资料:
从1153年开始,北京经历了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历时800多年,一直都处于国都的地位。因此,它又得到了各式各样的别称,如长安、春明、日下、京华、都门、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等。所以,综观世界各国历史悠久的城市,北京市是世界上历史名称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正名、别称约有60个,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名称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西北端,50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原始人的活动。
当时的“北京人”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但是没有留下地名。北京在上古时期叫作幽陵;在夏代称冀州;在周朝称为蓟;春秋战国谓燕;秦署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有、伐戊;北魏叫燕郡;隋改涿郡;唐改范阳郡;辽改为幽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称北京;1421年改称京师;清代称北京;1928年又改北京为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恢复北京的称号。这些名称仅是比较常见的名称。除此之外,北京在历史上还曾叫过宛平、燕山府、圣都、汗八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

国子监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中京另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国子监一般设有(比如唐代):
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学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论语》、《孝经》、《尔雅》不立学官,附中经而已。
△太学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有学生七十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广文馆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宝九载,置广文馆,有知进士助教,后罢知进士之名。
△四门馆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五十人。
△律学
博士三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隶国子监,寻废;贞观六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大理寺;龙朔二年复置。有学生二十人,典学二人。元和初,东都置学生五人。
△书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武德初,废书学,贞观二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秘书省,龙朔二年复。有学生十人,典学二人,东都学生三人。
△算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国子监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中京另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国子监一般设有(比如唐代):

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学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论语》、《孝经》、《尔雅》不立学官,附中经而已。

△太学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有学生七十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广文馆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宝九载,置广文馆,有知进士助教,后罢知进士之名。

△四门馆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五十人。

△律学

博士三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隶国子监,寻废;贞观六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大理寺;龙朔二年复置。有学生二十人,典学二人。元和初,东都置学生五人。

△书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武德初,废书学,贞观二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秘书省,龙朔二年复。有学生十人,典学二人,东都学生三人。

△算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国子监是从隋大业三年(607年)开始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的,在此之前国家最高的学府有着不同的名称。

中国具有悠久的教育历史,是世界上古代最为重视教育和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原始社会的五帝时期就有了名为成均的教育活动场所,虞舜时期就有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王制》)。那时的成均和庠还不具有后世专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性质,而是敬养老人进行以孝为主教育的场所。

进入奴隶社会后,教育开始制度化,国家开始建设最高学府。“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在奴隶社会时期,除学外,每个朝代还有名称不同、功能不同的教育设施,庠是养老的场所,校是习武的场所,序是习射的场所。到西周时国家就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家有塾,XXX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而中央官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

“大学”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屯南》60)中,从文字看,那时的大学还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商、周时国家最高学府名称为大学,周代又名辟雍,“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西周时,王都大学分为五学,东学为东序,西学为瞽宗,北学为上庠,南学为成均,中央为太学,太学又称辟雍或明堂。西汉时董仲舒建议国家设立太学,从此以后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在汉晋时,太学与辟雍是分别设立的。

国子最初是学校的名称。国子学始创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创立国子学的原因是因为太学学生士庶不分。国子学“延国胄”,教育贵族子弟,太学“纳良逸”,教育低级官吏和平民子弟,两学并立,但国子学在名义上隶属于太学。东晋永和八年(352年)殷浩西征,遣散国子生,国子学就被废除了。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齐、梁、陈基本是太学、国子学两学并立。梁朝时,国子学位置已在太学之上,祭酒是学校的最高负责人,国子学设祭酒和博士,而太学只设博士,这说明,太学是从属于国子学的。

隋朝统一全国,学校仍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寺,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五所学校,设国子祭酒为主管。开皇中,又将国子寺从主管祭祀的太常寺中分离出来,成为中央直属学校的主管机关。国子寺和国子学分列,作为中央直属学校的管理机关和和国家最高学府之一同时并存。仁寿元年(601年)废除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等中央和地方学校,只保留国子学,但将国子学改称为太学,国家最高学府只剩下了太学一所。大业三年(607年)将国子寺改称为国子监,仍然是国家主管教育的机关 。

唐朝开国当年就恢复了中央官学教育,贞观初年将国子寺改称国子监,并将国子监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除负责管理中央直属的国子学、太学、广文、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七所学校外,还负责全国的儒学教育,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和专门学校的主管机关,也是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主管机构。

宋代仍然设置国子监,它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学校日常事物,具体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令,负责各类官学的行政管理,考察、考试、推荐内外学官,承办国家释奠大礼,考察应举士子的品行,主持武官转为文官的考试,编校、审定、印发官修图书和教材等,是仅次于礼部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关。

北京国子监最早出现在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扩建辽代的南京为中都,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南京,建立中都国子监。国子监只招收“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金史·选举一》)。现在的国子监是元代开始建造的。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年)灭金后,根据王檝的建议就在金代枢密院旧址设立国子学,至元八年(1271年)命著名学者许衡为集贤馆大学士、国子祭酒。七品以上朝官子孙都可入学为国子生,而且民间俊秀子弟可以入学伴读,可以说这是国子学有史以来最低的学生资格。元朝一代,在教育上多所创新,全国教育不是由礼部主管,而是以集贤院为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首都设立了三所国子监和三所国子学,但没有实行统一管理,国子监、国子学由集贤院管理,蒙古国子监、国子学由蒙古翰林院管理,回回国子监、国子学所属史书失载,归属不详。

明太祖朱元璋在称帝前于至元二十五年(1365年)在南京建立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称国子监。明洪武元年,因定都南京,将北京改称北平府,元朝国子监也改为北平府学。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二年在北京设行部国子监,以元朝国子监作为监址。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将北京改称京师,原国子监改称南京国子监,北京行部国子监改称京师国子监,成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仍以南京为国都,北京各衙门加称行在,国子监也称行在国子监,但不久又恢复了旧称。明代国子监建筑与现存大致相同,比清代多国子监东北的会馔堂、典籍厅、典簿厅、掌馔厅和在监西的十八号舍。

清代沿用明代旧址开设国子监,顺治元年(1644年)设满、汉祭酒各一名,满、汉、蒙古司业共四名,其中满人二名,因国子监隶属太常寺,祭酒得兼太常寺少卿,司业得兼太常寺丞。康熙二年(1663年)将国子监划归礼部,康熙十年又将国子监从礼部分离出来,“仍专属之国子监”。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特命康亲王、果郡王领监事。由是兼官大臣并奉旨简用”,从此国子监增加了管理监事大臣。管理监事大臣都是由高官兼任,所以称为兼管国子监事大臣,也称总理监事大臣。管理监事大臣是国子监的最高负责人,总理国子监一切事物,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使国子监脱离了礼部的管理,增加了办学自主权,加强了皇帝对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直接控制,朝廷对国子监更加重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彝伦堂前添建了辟雍,将失传了千余年的辟雍重现国学,使国子监规制更加隆重完备。

国子监是从隋大业三年(607年)开始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的,在此之前国家最高的学府有着不同的名称。

中国具有悠久的教育历史,是世界上古代最为重视教育和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原始社会的五帝时期就有了名为成均的教育活动场所,虞舜时期就有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王制》)。那时的成均和庠还不具有后世专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性质,而是敬养老人进行以孝为主教育的场所。

进入奴隶社会后,教育开始制度化,国家开始建设最高学府。“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在奴隶社会时期,除学外,每个朝代还有名称不同、功能不同的教育设施,庠是养老的场所,校是习武的场所,序是习射的场所。到西周时国家就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家有塾,XXX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而中央官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

“大学”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屯南》60)中,从文字看,那时的大学还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商、周时国家最高学府名称为大学,周代又名辟雍,“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西周时,王都大学分为五学,东学为东序,西学为瞽宗,北学为上庠,南学为成均,中央为太学,太学又称辟雍或明堂。西汉时董仲舒建议国家设立太学,从此以后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在汉晋时,太学与辟雍是分别设立的。

国子最初是学校的名称。国子学始创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创立国子学的原因是因为太学学生士庶不分。国子学“延国胄”,教育贵族子弟,太学“纳良逸”,教育低级官吏和平民子弟,两学并立,但国子学在名义上隶属于太学。东晋永和八年(352年)殷浩西征,遣散国子生,国子学就被废除了。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齐、梁、陈基本是太学、国子学两学并立。梁朝时,国子学位置已在太学之上,祭酒是学校的最高负责人,国子学设祭酒和博士,而太学只设博士,这说明,太学是从属于国子学的。

隋朝统一全国,学校仍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寺,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五所学校,设国子祭酒为主管。开皇中,又将国子寺从主管祭祀的太常寺中分离出来,成为中央直属学校的主管机关。国子寺和国子学分列,作为中央直属学校的管理机关和和国家最高学府之一同时并存。仁寿元年(601年)废除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等中央和地方学校,只保留国子学,但将国子学改称为太学,国家最高学府只剩下了太学一所。大业三年(607年)将国子寺改称为国子监,仍然是国家主管教育的机关 。

唐朝开国当年就恢复了中央官学教育,贞观初年将国子寺改称国子监,并将国子监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除负责管理中央直属的国子学、太学、广文、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七所学校外,还负责全国的儒学教育,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和专门学校的主管机关,也是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主管机构。

宋代仍然设置国子监,它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学校日常事物,具体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令,负责各类官学的行政管理,考察、考试、推荐内外学官,承办国家释奠大礼,考察应举士子的品行,主持武官转为文官的考试,编校、审定、印发官修图书和教材等,是仅次于礼部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关。

北京国子监最早出现在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扩建辽代的南京为中都,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南京,建立中都国子监。国子监只招收“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金史·选举一》)。现在的国子监是元代开始建造的。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年)灭金后,根据王檝的建议就在金代枢密院旧址设立国子学,至元八年(1271年)命著名学者许衡为集贤馆大学士、国子祭酒。七品以上朝官子孙都可入学为国子生,而且民间俊秀子弟可以入学伴读,可以说这是国子学有史以来最低的学生资格。元朝一代,在教育上多所创新,全国教育不是由礼部主管,而是以集贤院为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首都设立了三所国子监和三所国子学,但没有实行统一管理,国子监、国子学由集贤院管理,蒙古国子监、国子学由蒙古翰林院管理,回回国子监、国子学所属史书失载,归属不详。

明太祖朱元璋在称帝前于至元二十五年(1365年)在南京建立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称国子监。明洪武元年,因定都南京,将北京改称北平府,元朝国子监也改为北平府学。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二年在北京设行部国子监,以元朝国子监作为监址。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将北京改称京师,原国子监改称南京国子监,北京行部国子监改称京师国子监,成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仍以南京为国都,北京各衙门加称行在,国子监也称行在国子监,但不久又恢复了旧称。明代国子监建筑与现存大致相同,比清代多国子监东北的会馔堂、典籍厅、典簿厅、掌馔厅和在监西的十八号舍。

清代沿用明代旧址开设国子监,顺治元年(1644年)设满、汉祭酒各一名,满、汉、蒙古司业共四名,其中满人二名,因国子监隶属太常寺,祭酒得兼太常寺少卿,司业得兼太常寺丞。康熙二年(1663年)将国子监划归礼部,康熙十年又将国子监从礼部分离出来,“仍专属之国子监”。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特命康亲王、果郡王领监事。由是兼官大臣并奉旨简用”,从此国子监增加了管理监事大臣。管理监事大臣都是由高官兼任,所以称为兼管国子监事大臣,也称总理监事大臣。管理监事大臣是国子监的最高负责人,总理国子监一切事物,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使国子监脱离了礼部的管理,增加了办学自主权,加强了皇帝对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直接控制,朝廷对国子监更加重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彝伦堂前添建了辟雍,将失传了千余年的辟雍重现国学,使国子监规制更加隆重完备。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幼儿园大班教案《名字的故事》
1、引导幼儿大胆地交流关于姓名的由来,了解自己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 2、感受中国姓氏的丰富,激发幼儿认识百家姓的兴趣。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向家长了解自己的名字写法、含义和取名字的小故事。 2、写有幼儿名字的小纸片...

名字的由来作文
名字不同,含义不同,有的以出生地的谐音来起名,有的取父母名字中的字来起名,有的是查字典、查网络来起名,还有的是以城市的谐音为名等等,真是应有尽有。 我姓蔡,名昭宸。爸爸妈妈为我起名字时可费了好大的心思。名字中包含了他们对我的深情和望子成龙的期望。听爸爸讲,还在我出生前就为我起好了名字。“...

名字里的故事写作文150字
爸爸妈妈白天晚上的琢磨给我起名字,我爸姓赵,我妈姓周,于是我就有了这么几个“候选”的名字:赵叶舟、赵舟悠悠、赵舟吟唱、赵五洲、赵神洲…… 可我爸妈经过反复思考,总觉得这些名字还差那么一点意思:赵叶舟光有诗意,但显太孤单;赵舟悠悠本让我悠哉悠哉,顺其自然,但我爸妈认为这个名字不太严肃;赵舟吟唱女孩子气太...

你能说清现在NBA30支球队的名字由来?
活塞队的队史可以追溯到印第安那州的韦恩堡(Fort Wayne),那时它的名字还是“Zollner Pistons”(Zollner 活塞)队。什么是Zollner活塞?这是由当时的球队老板Fred Zollner所生产的一种活塞。Fred Zollner以自己的生意给球队起了这么个名字。1957年,这支球队迁到了底特律,Fred Zollner把自己的名字从球队名称中去掉了,但是...

刘子宁名字签名怎么写?
刘子宁名字签名怎么写?刘子宁,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个性,很有气质。那么,关于刘子宁的名字签名应该如何写呢?首先,我们可以从刘子宁的汉字意义出发,来设计一个独特的签名。刘字意味着勇敢、坚毅,子字则代表智慧、聪明。结合在一起,可以展现出刘子宁的个人特质。我们可以选择书写整个名字,或者只...

瑞瑞小名的含义或来历写作文
~芝。~签。~雨。祥~。 ◎姓。 汉英互译 ◎瑞 lucky 5. 我的名字意义和来历作文 潶!我是王朝蔚。 讲起我的名字,孩有一段来历,你想不想听一听呢?下面就是我名字的来历。 妈就忙着给我起名字。 妈妈给我起名叫王铭蔚,爸爸呢?却一肚子不满意。为什么?一是读起来不顺口,二是有的男生也叫王铭蔚。 就...

牙签向日葵名字的由来
向日葵的品种是非常多的,今天主要为大家介绍其中之一牙签向日葵。 1.牙签向日葵名字的由来首先大家需要知道牙签向日葵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向日葵的叶片一般都情况下都是比较大的,呈现的是一个尖锐的长椭圆形,对于牙签向日葵来讲,整体的叶片形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不过是缩小版而已,都没有我们一个...

求NBA各球队的名称及其名字的由来
求NBA各球队的名称及其名字的由来比如休斯顿火箭队,是因为休斯顿是航天城...请具体点... 求NBA各球队的名称及其名字的由来比如休斯顿火箭队,是因为休斯顿是航天城...请具体点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郁闷的太阳 ...

为什么古代(隋唐以前,比如三国)时人们的名字都是一个字的?
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

冷锅串串香和串串香的区别
涮烫食之,吃后滋味美不可言,既可果腹,又可驱寒、祛湿;制作方便的煮食习俗便在江边沿袭。“串串香”是由火锅演变而来的,实际上是火锅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有个外号叫小火锅。“串串香”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是一种以竹签串上各种菜,将其放进滚烫的火锅中涮着吃的小吃。冷锅串串,是火锅或者说是...

旬邑县15622872574: 北京的国子监始建于哪个朝代?明初,国子监曾改名为什么? -
哀仪氨酚: 你好,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

旬邑县15622872574: 古代皇子们几岁开始上学,上学的地方叫什么名字 -
哀仪氨酚: 清朝是6岁开始上学.不同朝代上学的地方的称呼不同. 1、清朝规定,皇子6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

旬邑县15622872574: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过程及其影响是什么 -
哀仪氨酚: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由来: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职是世袭的,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才是挑选士来担任的.西周的士是贵族的最低层,是军队的骨干,是武士的通称.选士的基本方法是乡里来荐举,就是所谓的乡举里选.被乡里荐举出...

旬邑县15622872574: 古时候所讲的 宫学是什么学啊?属于国子监吗? -
哀仪氨酚: 宋 代宗室诸王子弟学校.皇族子弟满了七岁便可入皇城宫学就读 ,虽皇家子弟大都请当朝大儒当座师,但入宫学渎书乃是祖制,百年来都是如此.宫学中除了皇家子弟外,还有皇...

旬邑县15622872574: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
哀仪氨酚: 创立: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发展: 贞观时(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影响: 一.起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二.扩大了官吏来源. 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旬邑县15622872574: 庠序校分别是哪个朝代
哀仪氨酚: 学校有“校、序、庠、学、国子监”等名称.夏朝称“校”,商朝称“序”,周朝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校(英语: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旬邑县15622872574: 清朝的太学生是什么官位
哀仪氨酚: 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

旬邑县15622872574: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古代科举制度等级表格
哀仪氨酚: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考中”的由来,应该源于此....

旬邑县15622872574: 国子监的出现有何重要意义?
哀仪氨酚: 国子监虽然是我国封建史上统治者对 百姓实现精神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它也为我 国的高等教育史谱写了重要的篇章.如今的国子监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继续 发挥着其精神食粮的作用.

旬邑县15622872574: 古代有学校吗?他们都学什么? -
哀仪氨酚: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