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豚、彘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庞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三者都为猪的意思,猪:猪类的统称。

豕(shǐ);长嘴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属于猪的统称。

豚(tún);小猪

彘(zhì);大猪。

猪又称“犭屯(tún)”,在古时猪也称豚 ,又称彘、豨,别称刚鬣。本指小猪,亦作猪解。经常用来代表财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方言》说:“(猪)关东西或谓之彘”,“南楚谓之豨”。

拓展资料:

猪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现在一般认为猪是猪科的简称。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但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

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人类的家畜之一,一般来说,家猪是指人类蓄养多供食用的猪种。



楼上的那些解释,也对,也不对!
豕豚彘,这三个字都有猪的意思,要区别这三个字,你们从百科或者康熙字典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三个字要从甲骨文的发展史之中寻找,具体说起来太麻烦,我只作简单的叙述。
豕读作[shǐ],在我们华夏的文字中出现最早。
彘读作[zhì],在我们华夏的文字中出现最多。
豚读作[tún],在三个字中出现最晚。
在上古时代,因为劳动力落后,生产力不足,又经常打战,所以野猪还没被驯服就被吃了,不然就被来祭祀用。
众所周知,我们华夏文字的特点就是象形字,从上古结绳记事开始,就开始展开了我们文字记事的文明,一切的文字都有迹可循。
在甲骨文中,彘和豕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透彻。
豕字,豕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意为猪的统称。
彘和豕一样,都在甲骨文里出现得最早,也最多。
彘字,彘比豕多了一支箭,意思就是甲骨文里的彘是指有凶性的猪。
彘头上多一个牙,即野猪,所以彘也指被圈养驯服的野猪,即现代人认为的圈养猪或者家猪。
直到战国时期,豕和彘才分化通译,彘是指被圈养驯服的野猪,有时也指野性未驯的野猪,豕则成为野猪的统称。
当然,豕在上古先秦主要属于祭祀之用。
如《尚书·周书·召诰》曰:“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如《周礼·天官·冢宰》曰:“牛夜鸣则;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狸;豕盲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
如《诗经·大雅·公刘》曰:“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如《汉书》曰:“凡言彘者,皆豕之别名。”
在这里,豕是指未猎获的野猪和被猎获的野猪,然后入牢圈养,于祭祀之用,因此这种囚于牢用来祭祀的野猪,就是彘。
彘就是指被圈养用来祭祀的野猪,也指圈养被驯服的野猪,通常都是体型最好,最巨大的野猪。
猪[豕者]和彘也有区别。
如《荀子·荣辱》曰:“今人之生也,方知蓄狗猪彘,又蓄牛羊。”
如《正论》曰:“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
在这里,猪[豕者]指的是家猪。
“猪”字不曾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篆书,写作[豕者],篆书上的“者”字,意为煮,也可以念作煮,猪的发音即由此而来。
我们现代反犬旁的猪字,最早出现在北魏朝,是[豕者]字简化而来,所以别以为猪字在战国时期就出现,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古籍繁体字都通通被翻译成简体字。
到了北魏朝,劳动力已经提高很多,驯养了无数代的家猪,这就是我们现代意义的猪。
猪[豕者]和豕是通义词,是猪的统称。
如西汉的毛亨《已经注》曰:“豕,猪[豕者]也。”
如西汉的扬雄《方言》曰:“猪[豕者],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
如《左传·定公十四年》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娄猪即母猪,艾豭即是公猪,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以上的猪,都是繁体字豕者]
先秦时期,猪是贬义词,指臭、丑、蠢、笨、好吃、爱睡,猪字只在战国时期的左传和估训中出现,写作[豕者]字,直到西汉才口语化,即贬义词。
而豕才是中义词,泛指野猪和圈养的野猪。
要注意,在战国之前,豕分圈养的野猪和未圈养的野猪,因为生产力落后,那时并没有家猪这个概念,直到在战国之后,生产力提升了,这才开始出现饲养和供食的家猪,取名为[豕者]。
最后,我们就说说这个豚字。
豚与彘也有区别。
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说:鸡豚狗彘之畜。
如《说文解字》中说:豚,小豕也。
如《方言八》中说:猪[豕者]其子,谓之豚。
这豚,其实指的是小体型野猪,或者矮小品种的野猪,如香猪、藏猪、陆川猪等等。
在十九世纪欧美的大白猪没有引进中国时,那时的家猪普遍是小型猪种,与大型猪种区分,就叫做豚。
最后提一下日本从华夏隋唐时期学到的汉字文化。
日本所说的猪,指的是野猪,猪肉,就是野猪肉。
日本所说的豚,指的是家猪,豚肉才是家猪的猪肉。
自从猪[豕者]字在东汉开始普遍化,上古流传下来的豕字和彘字就开始销声匿迹,很少使用,而豚则在南宋开始消失。
但是很快,在明朝,因为大明皇帝姓朱,老百姓每天说要杀猪宰猪,吃猪肉,为了避免尴尬,或者说是忌讳,就不让百姓使用猪字,不许叫猪这个发音,改而用回豚字,读音叫[tún],或者亲热点,和我们叫狗狗一样,称呼猪为肥肥,多可爱的称呼啊。
所以豚在明以前,豚指的是小体型野猪,矮小猪种,圈养的小野猪,从明开始,就代替家猪字。
而彘则被视为体型巨大的野猪,现在我们中国的野猪很少见了,在东北偏僻的地区仍然能见到大型的野猪,而在云贵偏远山区也可以能见到小型的野猪。
所以,豕和豚、彘,都是猪的意思,但是并不以家猪和野猪区分,而且以品种。

都是猪的意思

豕,猪的统称

豚 ,古指小猪

彘  ,指后腿不能直立的猪

拓展知识

猪,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繁殖快。有

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出生后5~12个月可交配,妊娠期约为4个月。平均寿命20年。是五畜(牛、犬、羊、猪、鸡)之一。在十二生肖里之为亥。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人类蓄养家猪的历史相当悠久,不过至16世纪才广为世界所知,中国饲养的猪即是人类最早驯养的猪的直系后代。



三者都是猪的意思,不同的是:“豕”是先秦时期猪的通称,既指家猪也指野猪。三国以后,它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彘”是在战国中晚期才成为猪的代名词。而“豚”则是日语里猪的汉字写法。到汉末以后,“猪”已经成为主流。



三者都为猪的意思:
豕(shǐ);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属于猪的统称。
豚(tún);小猪
彘(zhì);大猪。


为什么古汉语里对猪有很多称呼,如彘、豕、豚,直到读了《西游记》才看到...
5. 随着人口的发展和领地的扩大,先民们遇到了不同品种的野猪,如体型巨大的东北野猪和体型矮小的香猪、藏猪等。这些不同品种的猪在上古时期被统称为“豕”。6. 除了“彘”、“豕”和“豚”,古汉语中还有其他称呼,如“豭”和“豨”。这些称呼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7. 在上古时期,猪也被用于...

鸡豚狗彘是哪四种家畜?
鸡、猪、狗。豚:指小猪。彘:指猪。该句出自战国时期《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寡人之于国也》。所在段落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古文中,除了“豚”“彘”“豕”,还有哪些
三者都为猪的意思:豕(shǐ);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属于猪的统称。豚(tún);小猪 彘(zhì);大猪。

豕、豚、彘有什么区别?
都是猪的意思 豕,猪的统称 豚,古指小猪 彘 ,指后腿不能直立的猪 拓展知识 猪,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繁殖快。有 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出生后5~12个月可交配,妊娠期约为4个月。平均寿命20年。是五畜(牛、犬、羊、猪...

为什么古汉语里对猪有很多称呼,如彘、豕、豚,直到读了《西游记》才看到...
但是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可没有什么猪种不猪种的,小型的通通叫作豚,大型的通通叫作彘。比如香猪、藏猪,这些小型猪种,在上古叫作豚。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说:鸡豚狗彘之畜。如《说文解字》中说:豚,小豕也。鸡豚狗彘之畜,这里把豚和彘当成两个不同种类的家畜。那些矮小猪种,体躯矮小,...

猪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称谓?
猪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称谓,有“豕”、“豚”或“肫(zhūn)”。在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猪还有许多有趣的戏称,比如参军、乌金。还有一种称法叫“糟糠氏”,乃因猪以糟糠为食,故称。1、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八年》说:“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

猪在古代叫什么
这一称呼可能源于小猪的外观和习性,给人一种可爱、活泼的印象。除此之外,“彘”也是古代对猪的另一种称呼,通常在正式场合或者书面文献中使用。这些古代对猪的称呼,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动物分类和命名的独特方式。总之,在古代,猪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如“豕”、“豚”、“...

"猪"在古代叫什么
猪,繁体字“猪”,异体字“瘃”古时也称豚 ,又称彘豚豨,别称刚鬣。又名“印忠”、“汤盎”、“黑面郎”及“黑爷”。就《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汤盎”。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史记集解》引邓展曰:“东海人名猪曰豨。”所以汉初...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意思是什么...
译文: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

彘是什么动物
民间传说: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朝云国的职业是观云官、有司彘之国,司彘国的职业是给宫廷养猪。黄帝娶了朝云之国的雷祖,生下昌意。昌意降处若水,娶了司彘国的公主,生下韩流。由于韩流的母亲是给宫廷养猪家族公主,因此韩流的族徽就画成,猪身人脸,大屁股圆腿的样子。

中牟县19637182186: 为什么《大学》里把那个东西叫“豚”而不叫“猪”??是不是本来就叫“豚”?“猪”是什么时候叫起来的? -
濯耍洛雅: 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豚”在很早就出现了,只是后来改叫成了“猪”

中牟县19637182186: 察汝之行,莫如豚彘乎?是啥意思? -
濯耍洛雅: 这话有骂人的意思哦,谨慎使用比较妥 察:观察,查看 汝:你 行:行为,行径 豚(豕):象形字,猪 彘:古泛指“猪” 白话翻译:看看你的言行(行为),跟猪有什么区别?(真的是骂人的话T-T)

中牟县19637182186: 古文中,除了“豚”“彘”“豕”,还有哪些字是指猪?还有哪些字词意思是猪? -
濯耍洛雅:[答案] 使用频率仅次于“猪”的是“豕”.《左传·庄公八年》说:“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 猪又称“犭屯(tún)”,亦作“豚”或“肫(zhūn)”.本指小猪,亦作猪解.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方言》说:“(猪)...

中牟县19637182186: 猪肉有哪些常用别名?
濯耍洛雅: 常用别名:豕肉、豚肉、彘肉.性味归经: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入脾、肾经.营养成分:猪肉含有蛋白质、脂肋、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食疗功效:猪肉有滋养脏腑、滑润肌肤、 补中益气的功效,适宜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 者食用,有一定的食疗效果.适用量:每日以100克左右为宜.小百科:猪肉一直另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 主角,是人们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 一,它也是人类摄取动物类脂肪和蛋白质的 主要来源.

中牟县19637182186: 猪的同义字? -
濯耍洛雅: ●彘,猪也.——《小尔雅》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豕猪:封~长蛇.狼奔~突(喻人奔逃时的惊慌状态,像被追赶的狼和猪那样奔突乱窜).●豚◎ 〔~鼠〕哺乳动物,亦称“荷兰猪”、“天竺鼠”.◎ 小猪,亦泛指猪:~肩.~蹄.~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中牟县19637182186: 古汉语中的小猪和大猪为什么会用豚和彘两个字区分开来表示 -
濯耍洛雅:[答案] 现在不也是吗?“猪崽”用“小猪”这个词来表示,比较大的猪,用“大猪”这个词来表示.古代人喜欢用单音节词,所以他们用“豚”和“彘”来表示“小猪”和“大猪”.而现代人,喜欢用双音节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使用语言...

中牟县19637182186: 猪肉常用别名有哪些呢?
濯耍洛雅: 猪肉常用别名:豕肉、豚肉、彘肉.性味归经: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脾、 肾经.营养成分:猪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

中牟县19637182186: 猪是怎样进化而成? -
濯耍洛雅: 上古时代的人抓住野猪饲养 逐渐驯化为家猪 最初表示猪的汉字是象形字“豕”(拼音:shǐ). “猪”字则是后来造的形声字,从豕;汉字简化将左边表示猪的“豕”旁改变为“犬”,变为“猪”. 象形字“彘”本义指野猪,下方的“矢”字...

中牟县19637182186: 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犬豕”的豕是什么动物 -
濯耍洛雅: 豕:猪. 读音:shǐ 笔划:引证:豕,彘也.——《说文》翻译:豕,就是彘(古称猪为彘). 引用:先秦·佚名《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翻译: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