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的著名作品

作者&投稿:虿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捏面人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面塑艺术源自中国,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时,汴京街头贩卖的果食,“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指的就是捏面,而中国台湾也有捏面人传统,多为配合传统节庆、庙会、祭祀礼俗而作,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扩展资料:
中国的面人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捏面人使用的材料,包括面粉、食盐、食用色素。现代捏面人也使用防腐剂、明矾,以防霉、防虫。其作法,先依比例将面粉、糯米粉调水揉成面团,加入色素,煮熟,冷却后加入适量的食盐,揉匀后即可进行捏面创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捏面人

捏面人的制作方法面塑实际上就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的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制作步骤“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缺一不可。
面塑的核心技术是发面,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步骤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塑形象就会脱颖而出。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扩展资料
第一代面塑大师汤子博,1882年生于通州。从小喜绘塑,兴趣广泛,对医、儒、释、道、禅都有研究。捏面人面塑,清末由汤子博首创,他以深厚的国学和艺术功底,博采众长,将民间面人由“签举式”改为“托板式”。
进而创出核桃面塑、浮雕面塑、悬塑面人等多种形式,题材也拓展得极为广泛,有书卷人物、戏曲人物、仙佛人物等,用料从面粉到陶、木、泥等,以大量成功的作品确立了捏面人面塑流派的地位。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汤子博工作室,从此捏面人从民间登上艺术殿堂。
汤羽是北京捏面人在沈阳的第四代传人,她与父亲汤福祥同为“非遗”传人。汤羽回忆,汤家祖籍通县,爷爷汤禄林从事砖瓦雕刻,当时也叫细瓦匠,因手艺地道在圈子里颇有口碑,生意很是兴隆,家境小康。汤禄林生有五男二女,“太爷在兄弟几个中排老幺,他三哥汤子博是个特别传奇的人,也是捏面人的创始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捏面人

山西春节面人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人——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流行于整个黄河流域,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都有制作面人的习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人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时下,走进乡下农户家中,常常会看到几个妇女围在一起忙碌着,手中操持着刀、剪、筷、梳等工具,将已发酵揉匀的面团,经过搓、捏、切、压、剪等工序之后,只只神态各异的“燕子”便出现在面前。待上笼蒸熟后,再经过点睛、画羽、着色,但见“飞燕儿”有的轻盈灵巧,有的娇憨稚拙,仿佛真的活了一般。插在由村童从野外采来的沙棘枝条尖刺上的只只“飞燕儿”,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恰似一幅“春燕闹枝头”的画卷。这种既能食用,又可观赏的农家面人食品,为早春三晋大地带来几多亮丽景致。
起源发展
山西面食花样繁多,人们不仅把面食当做一日三餐主食,还精心用面粉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面花”,表达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人,堪称“可以食用的艺术品”。兴盛于民间流传至今天
山西面人兴盛于民间,流传至民间,面人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它们大多出自家庭妇女之手,山西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人艺术品。
在晋北,雕塑之都大同的刘先生(餐霸面人)小时候就看着妈妈蒸花馍,到现在依然在研发制作,形成独到的制作手法。他对山西面人情有独中,“过去绝大多数的山西民间面人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那时候逢年过节或谁家有事都是村民帮忙一起做,婚丧嫁娶、婴儿满月、老人祝寿,都要捏制作为馈赠礼物,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在那时造就了大批捏制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造型特点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人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一团面在手随意搓揉,用小竹签灵巧地刻画,短短几分钟,动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等各式面人作品就跃然指尖,它们有的龙腾虎跃,有的婷婷玉立、栩栩如生,见者无不为之叫绝,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有的作品还参加了国际展览销售。
这些用面制成的艺术品,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在市面,也不过就是这几年的事,山西人的世代文化积淀和创作者绝无功利的思想以及他们的热情和才思,使它出于俗而脱于俗,形成一种朴素的民间市井文化,不但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如今已成为一种独有的地方民俗。
传承与发展
从手指头上产生的面人制品,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受北方大气的陶冶,这般有趣,这般有情,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包括面人艺术在内的许多民间工艺在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山西面人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品要想让市场接受,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还需在传承的基础上大打“创新”牌,不断发展。
经过面人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人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成为了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绵山旅游餐饮部高级营养师王莅说,“传统的山西民间面人主要以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成品的单一化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多元的需求,我们经过研发,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在用料及用色上加入健康理念,现在的山西面人制品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同时将面人这种民间工艺,引进餐饮殿堂,它也和食雕一样,担当起点缀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气氛的作用。”在2010山西介休第三届清明寒食精品展中,各式用蔬菜汁调配捏制成的面人作品,不但色彩艳丽而且营养丰富。活面制作发展为活面与死面相结合、生面与熟面相结合,还通过原色与染色的多种处理方法,使面人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挤、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压花,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再作适当调整与取舍,展品件件精美绝伦。 山西历史厚重,面人艺术在这块丰厚的土壤中有取之不尽的三晋文化题材,太原面食店山西烹饪大师倪子良说,“山西面人在各地区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热爱、从事山西面人的人群也在逐渐扩大,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几岁的娃娃都用他们的作品,反映着当今山西人的幸福生活。山西面食名扬海内外,面食与面人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我们也将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旅游推介会、旅游景区展示或手工艺品博览会,把山西面人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山西面人艺术,从而扩大影响。名字叫《吹吹打打迎新娘》的一件微缩的面人作品,欢天喜地走进了上海世博会的展区。
山西面人,它扎根于民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浓郁的地方韵味,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传承技法如何开拓创新,它终会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春节民俗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人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人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人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它生动形象、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的艺术风格外,“曹州面人”的持久保持期,也是其另一魅力。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人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泽市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芳清、穆绪建等。
市面人协会副主席穆绪建告诉笔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民俗艺术越来越感兴趣,而面人作为一种艺术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喜欢,面人艺人的收入自然是水涨船高。穆绪建徒弟穆明芳凭借扎实的功底,受聘于广州一大型饮食公司,每月除去吃住还能有2000元的结余。
“现在穆李村有面人艺人不下400余人,别小看这一根竹签一团面,一年收入2万块钱不在话下”,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穆绪建自信地说。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联合“单打独斗”的面人艺人向产业化发展。
菏泽面人相传于尧舜时代,带有浓厚的民间风味,逢年过节在公园、市场仍能看到艺人的身影,师傅们在短短几分钟就能为你捏出逼真的花朵、活泼的娃娃、可爱的动物等让你喜欢的面人。距菏泽城西南十多公里的解元集乡穆李村是面人之乡,是菏泽面人的发源地。菏泽面人大师曾到东南亚多国献艺,并应邀访问欧美国家。菏泽面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创新,面人作品现已成为人们的艺术欣赏品和菏泽的旅游纪念品。
现在菏泽比较有名的面人艺术家有李芳清、穆绪建等。
菏泽面塑既曹州面塑。菏泽古称曹州,地处黄河流域,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用面捏成猪
羊,代替宰杀的动物供奉神灵。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人艺术了。数千年间,当地面人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曹州面人
脱离民俗功用,成为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在面人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菏泽面人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早在上个世纪
二十年代菏泽面人就走遍东南亚。菏泽面人具有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
间风味。在继承老一辈传统面人的同时不断发展与创新,面人作品丰富多彩有花鸟虫鱼类、卡通人物生肖类、肖像塑真类等。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人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在“寒食”节时,霍县人上坟祭祖用的面人造型是“蛇盘盘”。有的,还分单头蛇、双头蛇。旧时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日,霍县境内面人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是塑造女子坐于莲台上的造型)、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传说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人就心灵手巧。
婴儿闹满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人。有的在大“囫囵”里还会有较小的“囫囵”,中间放龙凤或虎头造型的面人,名曰“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谁来看孩子,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旧社会,由于穷困,给女儿送去几个“羊羔儿”馒头,就算尽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给女儿的“羊羔儿馒头”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馒头造型多样,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人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
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人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清明节,捏制一种当地人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些供奉的民间面人,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面人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人。
忻州一带,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忻州一带的寿诞之期,也常蒸制“喜馍”。“喜馍”多以桃形为主体,上面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做为“寿馍”赠送亲友之用。
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儿”面人。这种面人捏成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晾干后点染。
在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题材的人物面人。同时,还有一种玲珑小巧,不加点染颜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这种小面人,有着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种姿态。有时,还将置其于染成大红大绿的“大面花”之中。相传,这类面人是当地群众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专门制作的供品。
忻州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人,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这种面人,制作也颇为精巧。
总之,忻州面人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成为民间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人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人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人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
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总之,面人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




捏面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捏面人的在北京的庙会上很常见,他们以蒸熟后着色的面团为原料,当场捏成各种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惟妙惟肖,这个行当以“面人汤”等最为知名。面人艺术的特点有:1、颜色丰富;2、体积教小、便于携带;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经过面人艺人长期摸索,面人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

捏面人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面塑艺术源自中国,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时,汴京街头贩卖的果食,“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指的就是捏面,而中国台湾也有捏面人传统...

捏面人的著名作品
山西春节面人艺术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和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山西面人造型通常简洁、浑厚、朴实、雅洁,兼具几何直线形式、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和民间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这些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人,民间俗称“面人”、“面...

面人是中国的工艺艺术品吗?过来看看你就知道了
3、特点 经过面人艺人长期摸索,面人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德志面人为“中国的雕塑”。4、分类 面人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

捏面人分类
在大同的刘先生等艺人的努力下,山西面人的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从家庭自用到市场商品,艺术性和实用性并存。比如,晋北的面人作品中,通过各种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尽管机械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构成挑战,但山西面人艺术仍需在创新中寻求市场认可和经济效益。如...

面人穆艺术品价值
其次,观赏价值是面人穆作品的另一大亮点。穆老师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融合现代绘画和雕塑艺术,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面塑。无论是卡通形象的活泼可爱,还是传统民俗的浓厚韵味,或是现代作品中对自然的亲近和形象的传神,都使得每件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再者,教育价值不可忽视。面人穆的作...

面人穆作品艺术特点
面人穆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其造型风格简练生动,细节处理精致,形象逼真且富有神韵。无论是卡通作品还是传统或现代人物,都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卡通形象中,他以大头、大脑和大眼睛塑造出活泼可爱的孩童;在美女角色上,他描绘出瓜子脸、柳叶眉和樱桃小口,配以杨柳细腰,极具...

捏面人的著名作品
距菏泽城西南十多公里的解元集乡穆李村是面人之乡,是菏泽面人的发源地。菏泽面人大师曾到东南亚多国献艺,并应邀访问欧美国家。菏泽面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创新,面人作品现已成为人们的艺术欣赏品和菏泽的旅游纪念品。现在菏泽比较有名的面人艺术家有李芳清、穆绪建等。菏泽面塑既曹州面塑。菏泽古称曹州,地处黄河...

中国四大民间艺术的面人汤
其中,北京通州“面人汤”面塑形成于清末,创始人是汤子博先生(1882~1971)。“面人汤”艺术以家族式传承为主,兼有师徒传承。汤子博以深厚的国学和艺术功底,博采众长,确立了“面人汤”面塑流派的地位。第二代传人汤夙国的作品很好地继承发展了“面人汤”艺术,使之发扬光大,实现了面塑从民间步入高雅...

赵阔明生平
1938年,他远赴上海,拜入老艺人潘树毕门下,技艺更上一层楼,创作出不裂、不蛀、不老的面人艺术。他的作品广受赞誉,包括各种戏剧和历史人物,都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1939年,他在上海永安游艺场开始卖艺,并向另一位著名泥塑艺人潘树华学习,进一步提升技艺。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开设面塑展览会,...

唐河县17842688938: 临沂的独特节日习俗作文450字 -
依面益肝: 乐舞沂蒙地区有灿烂的乐舞文化.自春秋的“夷狄之乐”、汉代“百戏”、唐代“乐舞”、宋代“舞队”、至明清的“秧歌”,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民间舞蹈,经历数十个朝代风雨的洗涤和冲筛,保...

唐河县17842688938: 学翻糖蛋糕多少钱,学翻糖蛋糕学费需要多长时间 -
依面益肝: 翻糖蛋糕相对来说比较贵点,因为材料贵所以学费贵点,翻糖蛋糕学会差不多在一万左右

唐河县17842688938: 珠山八友 - "珠山八友"分别是哪几位?
依面益肝: 应该有十位名家在里面. 王琦,祖籍安徽,后迁居江西信江,1884——1934年,字碧珍,号陶迷散人,早年以捏面人卫生,1901年来景德镇后,向邓碧珊学习陶瓷绘画艺...

唐河县17842688938: 济南有哪些特产 -
依面益肝: 苹果香蕉都是特产

唐河县17842688938: 关于捏糖人 名人文章 -
依面益肝: 捏糖人 田樱 捏小糖人和小面人,是我记忆里孩提时家乡民间艺人的手艺活,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一种香甜的感觉. 我第一次见到捏小糖人和小面人的,是在辽南乡下姑姑家附近的庙会上.五十年代初,我到乡下姑姑家,那天天飘小雪,赶上元...

唐河县17842688938: 谁知道古代戏曲人物面塑技术或者信息者,请告知我.谢谢!!! -
依面益肝: 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到了宋代,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唐河县17842688938: 做泥塑的方法(举一个例子)详细的制作过程 -
依面益肝: 泥塑俗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

唐河县17842688938: 济南有什么特产? -
依面益肝: 先说烟:纯济南烟主要有将军系列等. ++济南红玉杏 ++ 红玉杏又称“金杏”,主产于济南市历城、长清,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为山东杏中之魁.果皮、果肉均为桔红色,肉细嫩,酸甜可口,耐贮运. ++麻酱油烧饼++ 又叫麻汁烧饼,是以芝...

唐河县17842688938: 岭南印象园的主要景点 -
依面益肝: 老酒坊 营造老酒坊的感觉,青灰的砖墙,青灰的屋檐下大红灯笼高悬,大红的对联喜气祥和,大红的旗子,老酒坛子,游客可以打上一壶双蒸酒,也可以坐下来喝上一碗玉冰烧,跟朋友谈天说地,享受大碗喝酒的快意. 老理发店 老理发店有着...

唐河县17842688938: 有没有汪曾祺写的《故乡的元宵 》主要内容啊.帮帮忙啊! -
依面益肝: 作者以“详略得当”的写法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民间节日活动.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从中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流溢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故乡的元宵 作者: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