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超强大国,为什么最后会逐渐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作者&投稿:励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超强大国 ,为什么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魏国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的直接原因是迁都大梁以及桂陵、马陵两次战役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魏惠王的刚愎自用,不会识人。

春秋战国时期,先是有春秋五霸,然后是战国七雄,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可谓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是每个国君都有称霸中原,消灭周围小国的宏图大志。
比如当年齐桓公重用了管仲首先成为第一个霸主。而晋国三分天下成为韩赵魏三个国家之后,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国君经营,也有短暂的繁盛,却早早走下霸主的神坛,这不得不让人叹息。追究其原因在于:

直接原因
魏惠王雄心勃勃,为了称霸中原,将国都有安邑迁到大梁,看起来距离中原更近,地理位置更好,但是有一个潜在的风险是:大梁处在各国中心,历来不易防守,使得魏国捉襟见肘;还有就是,庞涓指挥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直接导致了衰败。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魏惠王。魏国当年国力的强盛,是由休养生息、训练军队而来,比起他的先祖魏文侯、魏武侯,他可谓好大喜功。但在用人方面逊色了很多,先是商鞅出走秦国,为自己埋下了伏笔;之后又将孙膑赶出了魏国,反而重用比他差劲的庞涓。
可以说魏惠王和庞涓多多少少有相似之处,结果庞涓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战役中大败。如此用人失误,魏国必然会走向衰败。




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类似于20世纪初期的大英帝国。当年,魏国拥有30多万常备军,如果全面动员,能够集结70万军队。在战国的初期,魏国先后进攻了赵国、齐国、韩国和秦国,自身拥有绝对的优势。但就是这么一个超级大国,在战国的前期逐步衰落。到了战国中期,魏国的国力已经一跌不振。



一、魏国拥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赵魏韩三国是瓜分了晋国之后逐步建立的三个政权,俗称为三晋。魏国自身拥有很大的优势,在战国的初期,任用吴起变法,魏国的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魏国的常备军达到了30多万,训练了超过5万的魏武卒,对周边各国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魏国控制的地区以平原为主,这就意味着魏国能够拥有更多的耕地和人口。依靠雄厚的基础,加上君主的领导和吴起的变法,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的霸主。但请注意,魏国存在一个天然的问题,由于自己和赵国、韩国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出现了三个国家领土犬牙交错的情况,这非常不利于集中资源。魏国的国土分成了河西、河东、河内等好几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缺乏连接,面对强敌时,容易被各个击破。


魏国的外交方针没有准确性和持续性,在战国的初期,由于三国的领土交叉在一起。为了尽可能的集中资源和力量,魏国非常注意与赵国、韩国的关系,三晋可以说是铁板一块。但是魏国随后改变了自己的外交方针,对赵国和韩国呼来喝去,这直接影响了三晋的团结。随着三个国家的决裂,魏国的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下降。由于国土是好几个部分,而是与赵国、韩国的关系已经恶化,魏国需要分别驻守这些地区,进一步分散了主力部队。在遭受连续打击之后,魏国与赵国、韩国进行换地,同时改善了与两国的关系。但为时已晚,当时的魏国已经日落西山,秦国和齐国已经崛起。魏国与齐国在徐州相王,也是变相的承认了齐国的强国地位。当然,这是魏国衰败之后的事情。


二、魏国过早的迁都,转移了防御重心
魏国虽然国力强大,但是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魏国曾经全力进攻秦国,秦国损失很大。但秦国退让以后,魏国满足了现有的情况,转而进攻赵国、韩国,并且与齐国爆发了冲突。在这段时间里,秦国开始了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国逐步由弱变强,但魏国还浑然不知。由于和周边各国的关系都不好,魏国需要分兵防御各个国家,根本无法集中力量对抗秦国。秦国的变法完成了一个阶段以后,开始向魏国发动进攻,秦国逐步占领了魏国的河西地区、河东地区,魏国军队一败再败。秦国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使用了魏武卒的训练方式,秦国的秦锐士,其实就是魏武卒的升级加强版。由于秦国采用战功赏赐爵位的方式,秦国军队的斗志和进取心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魏国的首都原本在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在战国的初期,魏国的首都又迁移到了大梁,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等于是向西迁移。随着首都的迁移,国防中心自然会发生变化。魏国是四战之地,国防中心是围绕首都大梁建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国河东、河西地区的防御力量被削弱。有一种观点认为,魏国过早的迁都大梁,忽视了西部地区的防御。在秦国全力进攻河西地区的时候,魏国没有足够的能力救援,等于边塞军团和中央军团重复建设。在秦国和齐国的两头削弱下,魏国逐步丧失了霸主的地位,到了战国的中期,魏国已经成了一个二流国家。


三、魏国不具备再次崛起的可能性
魏国丧失了河西、河东地区之后,剩余的地区已经非常有限,而是以平原为主,根本就无险可守。在这一时期,秦国和楚国对魏国都虎视眈眈。依靠魏国剩余的国力,在大争之世的局面下,根本就没有再次崛起的可能性。秦国一直计划东出,韩国和魏国正好卡在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上。因此,即使魏国想休养生息,秦国也不会给魏国机会。与魏国相比,北方贫弱的赵国,利用自己地理上的优势,没有卷入中原各国的纷争,而是全力向北发展。赵国消灭了完全的中山国,征服了东胡、林胡等部落,逐步成为了战国中后期的东方强国。对于魏国和韩国来说,开始联合赵国,共同阻挡秦国的东出。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也是普遍意义上春秋时代的结束,而战国时代的七大诸侯国之间也是争斗不断,每一个诸侯国都想着一统六国,结束中原地区的分裂局面,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因此在战国时代各类变法不计其数,各种军事上的斗争也不计其数。就这样一个天下大乱的时间段里,人才就成了各个国家都迫切需求的最大的宝物。

比如说秦国,据说秦孝公曾经颁布过求贤令,向整个中原求取能够让秦国变得强大的能人异士,商鞅就是在看到求贤令之后,进入秦国的。在商鞅之后,还有范雎、张仪等一般,能人异士进入秦国为秦国的统一进行谋划。又比如说,燕国的燕昭王时期,也是任用了一些比如乐毅那样的人才才得以中兴的。

我们今天主要说的魏国其实也是如此。在魏国初期,魏文侯也是任用了吴起和李悝等人在魏国进行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多种变法,才使得魏国成为了超强大国。可是在魏文侯之后,魏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却大大减少,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的“严宽内忌之风”是愈演愈烈的,魏国在极大程度上排斥他国的人才,并且对自己国家所产生的王族大才也是束之高阁,因为魏国以为凭借它自己多年以来积蓄的国力,足以支撑其对抗其他国家。

所以,魏惠王是十分排斥人才进入魏国的,可是魏惠王却在这样的原则之下还在大肆的求贤,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对于魏国的规划是十分细致的,但是孟子的规划太过于理想化,如果魏国没有外部的恶劣环境,没有内部的种种激烈争斗的话,他是可以实行这样的措施的,可是前提条件为过达到了吗?并没有。

孟子是这个样子,阴阳家的淳于髡也是这个样子。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一个经典学说的代表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就是因为他们的主张和学术,魏惠王去询问一个早就已经知道答案了的人一个确切的问题,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这也就足以表明问会王这样的行为只是为了作秀而已。在当时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国家不需要人才,没有一个国家在没有人才的情况之下还能够发展壮大起来。

当时的魏国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失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将魏文侯变法以来的国力基本消耗殆尽,而魏国基本又是从魏惠王开始才开始排斥其他国家人才的,所以魏惠王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他不能够让自己的臣民说是因为自己的君主不够虚心的求取人才,才导致国家失败的,所以他是不得已才要进行求贤的。也正因如此,魏惠王才找上了儒家的孟子,阴阳家的淳于髡。因为这些人的学说不可能在战国这样的乱世实行。

如此一来,魏惠王即达到了不让他国的人才在魏国承担部分国家权力的目的,也成全了自己谦虚求贤的名声,这才是魏惠王最根本的目的。可是,也正是因为魏惠文如此狭隘的眼光导致了魏国之后严宽内忌之风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魏国的灭亡。



魏国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的直接原因是迁都大梁以及桂陵、马陵两次战役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魏惠王的刚愎自用,不会识人

春秋战国时期,先是有春秋五霸,然后是战国七雄,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可谓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是每个国君都有称霸中原,消灭周围小国的宏图大志。

比如当年齐桓公重用了管仲首先成为第一个霸主。而晋国三分天下成为韩赵魏三个国家之后,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国君经营,也有短暂的繁盛,却早早走下霸主的神坛,这不得不让人叹息。追究其原因在于:

直接原因

魏惠王雄心勃勃,为了称霸中原,将国都有安邑迁到大梁,看起来距离中原更近,地理位置更好,但是有一个潜在的风险是:大梁处在各国中心,历来不易防守,使得魏国捉襟见肘;还有就是,庞涓指挥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直接导致了衰败。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魏惠王。魏国当年国力的强盛,是由休养生息、训练军队而来,比起他的先祖魏文侯、魏武侯,他可谓好大喜功。但在用人方面逊色了很多,先是商鞅出走秦国,为自己埋下了伏笔;之后又将孙膑赶出了魏国,反而重用比他差劲的庞涓。

可以说魏惠王和庞涓多多少少有相似之处,结果庞涓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战役中大败。如此用人失误,魏国必然会走向衰败。



因为战国时代的七大诸侯国之间也是争斗不断,每一个诸侯国都想着一统六国,结束中原地区的分裂局面。

因为战国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撇开外部环境独自发展,因为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一统中原都必须消灭其他的国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将魏文侯变法的国力基本消耗殆尽,魏惠王又排斥其他国家人才,他不让自己的臣民说是自己的君主不够虚心的求取人才,他求取的贤能是不适应战国背景的贤能。


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超强大国 ,为什么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呢?_百 ...
魏国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的直接原因是迁都大梁以及桂陵、马陵两次战役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魏惠王的刚愎自用,不会识人。春秋战国时期,先是有春秋五霸,然后是战国七雄,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可谓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是每个国君都有称霸中原,消灭周围小国的宏图大志。比如当年齐桓公重用了管仲首先成为第一...

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超强大国,为什么最后会逐渐失去霸主的地位呢?_百 ...
在魏国初期,魏文侯也是任用了吴起和李悝等人在魏国进行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多种变法,才使得魏国成为了超强大国。可是在魏文侯之后,魏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却大大减少,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的“严宽内忌之风”是愈演愈烈的,魏国在极大程度上排斥他国的人才,并且对自己国家所产生的王族大才也是束之...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占据中原之地,为何后期会被秦国吊打呢?_百度...
战国时期,魏国就像一战二战期间的德国,被列强环绕,地缘政治决定了魏国和德国必须自强 而自强又必须打败甚至征服四面的强国,但实际上国家实力又达不到,战争一扩大到灭国之战就肯定被围攻。这就使魏国和德国走上了自强、进攻、破敌、被逆转,灭亡的地缘政治局面。地处中央地段在自己实力强悍时先灭掉一处...

战国时期的资料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

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哪些是大国,哪些是小国?
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国家了吗 不止。所谓的七雄只是七个较大的国家,其他诸侯国还有:1、宋国:属于中等国家,公元前286年为齐国所灭;2、鲁国:小国,公元前255年为楚国所灭;3、中山:中等国家,位于齐、燕、赵之间,战国初期曾为魏国所灭,后复国。战国中期为赵国所灭。4、巴国:战国中期为秦国所...

你觉得战国时期哪个国家最有可能有机会打败秦国?为什么?
1、战国前期:魏国 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三个新的诸侯国,即魏赵韩。在三国中,魏国最先崛起。魏文侯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西取秦西河之地,秦国只能退缩在函谷关以西地区,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同时魏文侯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

战国时期为什么分有东周和西周?
前249年,东周国(诸侯国)灭亡。东周(朝代)=春秋战国的说法不完全准确。只能说约等于。原因是东周(朝代)在公元前256年随着秦昭襄王多得九鼎和多得王畿地区而宣告灭亡了。而战国时代则要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才算结束。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史学界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有不同的说法。比较多采用的...

战国初期,魏国这么强大,怎么会走向衰亡的?
魏文侯对待有能力的贤才是非常好的,不管他社会地位高不高,只有你有能力,魏文侯就能够邀你畅谈国事,因此在魏文侯的身边总是挤满了一堆贤才,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挤进了战国时期霸主的行列,那个时候的魏国基本是没有国家敢惹怒的。二、魏国在魏武侯的带领下走向衰落。如此强大的魏国没想到就败在...

战国是哪个朝代
战国,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西汉末刘向编《战国策》始作为时代名。战国开始的年代说法不一:《史记*六国年表》始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司马光《资治通鉴》起于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吕祖谦《大事记》起于周敬王39年(前481年);林春溥《战国编年...

秦国因商鞅变法强盛,其他国家为什么不效仿呢?
我们都知道,在战国时期各国群雄争霸,其他六国逐渐湮灭于历史洪流而唯独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便是很大程度得益于秦孝公重用商鞅,并且共同进行了当时惊世骇俗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的结果有目共睹,秦国逐渐变得强大从而达到可以雄踞天下的地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但是在当时多国纷争的局面和处境中,无论...

洛江区13029772623: 战国前期强大的魏国为什么后来会衰败 -
采牲雷立: 第一,魏国改革不是很彻底,只是军事体制和财政政策改革 第二,魏国没有任用人才,如商鞅、孙膑 第三,魏国四处树敌,没有联合和斗争 的策略.

洛江区13029772623: 战国初期,魏国因为分得晋国中原腹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所以得以首先成就霸业. -
采牲雷立: 总体来说弊大于利.但事物总是相对的,危机越多,意味着机会也越多,事在人为.可参考曹操的崛起.

洛江区13029772623: 战国前期魏国为什么未能统一中国 -
采牲雷立: 魏之强盛始于魏文侯,而终于魏惠王,历时三代70余年.魏惠王时期,魏倾其全力,力保霸主之位,但由于秦齐的迅速崛起.魏之霸业历经数次反复,尤其是齐国的强大对魏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战国前期魏国为什么未能统一中国,主要有如下...

洛江区13029772623: 使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 -
采牲雷立: 魏文侯与魏武侯时期人才鼎盛,先有李俚变法,后有乐羊灭中山国,吴起为将攻取秦国西河五城,以西门豹为邺令,以北门可为酸枣令,以翟黄为上卿,改革政治,兴修水利,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洛江区13029772623: 魏国和其他诸侯国比面积最小,为什么算是战国七雄 -
采牲雷立: 好像魏国成为战国七雄很勉强的样子,实际上魏国在战国初期是绝对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用苏秦的说法,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韩地900余里,带甲数十万 ,魏地1000里,然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无如魏者,楚地5000余里.可见,在战国时期,魏国虽然土地不是最多的,但是人口和军队却是最多的.

洛江区13029772623: 战国初期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 -
采牲雷立: 战国开始的时候,最强大的国家是魏国,当时西拒秦国,东压齐国,北攻赵国,围魏救赵的故事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

洛江区13029772623: 谁知道战国霸主是哪个国家呢
采牲雷立: 是魏国,魏国是战国中第一个实施变法图强的诸侯国.魏文侯重用法家李俚、西门豹制定法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激活了生产力,魏国社会转型较早,所以在战国初期优势非常明显,正是因为魏文侯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奠定了魏的强盛之基.后六国君主,借鉴魏变法强国的经验,纷纷变法自强.从某种意义上讲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强大可谓得天时,是一个根基深厚的老牌强国.

洛江区13029772623: 魏国为什么会衰落最后被吞并? -
采牲雷立: 战国初期,魏国是七雄中的最强者,但到惠王以后,霸业丧失而逐渐亡国.魏国的兴亡盛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的得与失.它由一个大夫封邑而迅速发展成为诸侯强国,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其主要原因是魏文侯用贤任能,重用人才,变法改革,使魏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人才中心之结果.到魏惠王时,不善用人,排斥人才,使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失,导致了魏国的衰落和敌国的强盛.通过“人才得失与魏兴亡”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洛江区13029772623: 战国七雄中哪个国家军事力量最强大 -
采牲雷立: 战国初期是魏国,魏国最先进行了变法,带着韩赵两个小弟打遍周围各国,成为北方诸候最早称王的,故而被周围各国围殴,最终没熬过六国的联合围攻. 之后虽然秦楚齐都很强,不太好分,但是从齐威王打垮魏国到齐闵王被六国围殴这段时间里,齐国是最耀眼的,尤其是齐闵王把其他六国挨个打了个遍,还独吞了一个宋国.但这也导致了六国的围殴,乐毅的事大家都清楚,等齐国再复国就剩下72座城了,南线从淮北缩到了鲁中山区,算不得大国了. 乐毅伐齐之后,最强大的国家就是秦国了.但是赵国有一拼之力,虽然很难而且最终也还是失败了. 楚国应该来说从来没有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或者说楚国的时代过去了,但是毕竟是春秋时期体量最大的国家,能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国家,一个顶北方好几个.

洛江区13029772623: 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国最强 -
采牲雷立: 春秋早期,齐国首先称霸;之后很长时间一直是晋国和楚国实力最强;到了春秋末年晋国和楚国因内乱而有所衰弱,吴国和越国趁机称霸,但只是昙花一现. 战国之初,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最强的国家,但因树敌太多而衰落下去.秦国和赵国在之后成为最强的两个国家,长平之战双方进行了大决战,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从此秦国一枝独秀,直到统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