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史记》是刘歆/褚少孙冒充司马迁之名写的

作者&投稿:不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迁与史记的内容简介~

1、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2、司马迁: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扩展资料:
一、司马迁名言:
1、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
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3、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4、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6、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8、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9、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二、《史记》的史学影响:
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2、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
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3、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
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迁

原文叫《今上本纪》,后来由 褚少孙 补全司马迁死后的事,改篇名为《孝武本纪》,其他的肯定也是他改的吧。

中国的古书有一个特点,即便只署一位作者的名字,往往也未必就是他一个人写的。一部书成书的前前后后,有人搜集材料,有人编订初稿,有人深入加工,还有人修改增补,几经多手,才使这部书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所以说,封面上这位署名的作者一定是承担了此书编撰中的大部分工作,但,并非全部。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据《汉书》的记载,司马迁死后,《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散失了十篇司马迁死后,《史记》遗失了十篇,分别是《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褚少孙拜访名流、学士,费尽周折,得到前朝《封册书》,历尽艰辛补缀了《史记》缺少的《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目。褚少孙作了补充、修葺的工作,今本《史记》中补写有“褚先生曰”的就是他的补作。譬如《三王世家》中:褚先生曰: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
又如《日者列传》中:褚先生曰:臣为郎时,游观长安中,见卜筮之贤大夫。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也就是说,《史记》缺失十篇,由褚少孙补作完整。后代的学者则多认为,补作者可能不止一个人。从现在流传下来的《史记》一百三十篇可以明确看出,有数篇显然不是司马迁的风格手笔。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冯商所续《史记》七篇;唐代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也窜入了其他文字,失去原貌。今本《史记》中有些篇章或者有些段落不是司马迁所撰写,明显有补窜痕迹,如《司马相如列传》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之语,《公孙弘传》中有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孙爵语,《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语,等等。而对于《史记》缺篇的补写,裴骃在《太史公自序》末注文中引三国时张晏的话,说《史记》亡十篇,“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续,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认为褚少孙补了亡佚十篇中的四篇。
张守节《龟策列传·正义》则认为褚少孙补十篇,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也认为褚少孙补十篇。但是,据《汉书·艺文志》、《论衡·须颂篇》、《后汉书·班彪传》注及《史通·古今正史篇》等,西汉后期补续《史记》的多达17家。
张大可认为真正补续的只有褚少孙一人,其余均为续写西汉史,大都单独别行,与褚少孙续补附骥《史记》而行不同。
赵生群则根据有关资料,认为真正补续《史记》的除褚少孙之外,还有冯商,《汉书·艺文志》对冯商所续《太史公》保留七篇,当是补亡之作;删除四篇,应是续《史记》之文。
《史记》中哪些属于窜入文字,古今以来的学者也有许多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崔适,他在《史记探源》中认为,《史记》属于今文学,由于刘歆的窜乱,乃杂有古文说。刘歆伪造《左传》,凡《史记》中出于《左传》的内容,皆为刘歆所窜入。而且,崔适列举八条理由证明《史记》断限止于“麟止”(汉武帝元狩元年),所以,“麟止”(元狩元年)后的记载皆为窜入。他认为,《史记》中有29篇为后人所补和妄人所续,它们是:《文帝纪》《武帝纪》《年表》第五至第十(6篇)八书(8篇)《三王世家》《张苍传》《南越传》《东越传》《朝鲜传》《西南夷传》《循吏传》《汲郑传》《酷吏传》《大宛传》《佞幸传》《日者传》《龟策传》。崔适还认为《年表》五至九为褚少孙所补,其余妄人所续,如崔适在《史记探源》中认为,凡《史记》中出于《左传》的内容,皆为刘歆所窜写。崔适的一些观点颇有偏激之处,朱东润《史记考索》附《史记百三十篇伪窜考》一文,对“十篇亡佚”和崔适提出的29篇补续及其他说法涉及到的篇目共48篇进行辨析,有肯定前人者,也有反驳前人者。
此外,司马谈直接参与了《史记》的写作,并在其中留下了蛛丝马迹。关于这一点,较早找到证据的是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他在读《史记•赵世家》时发现,其中有这样的话:
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
这段话表明,《史记》作者在撰写《赵世家》的过程中,曾听冯王孙讲过一些赵国的史实。那么,这位冯王孙是谁呢?他是西汉大臣冯唐的儿子冯遂,字王孙。冯唐主要活动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有才能,但一直不受重用,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句,说的就是他。推算起来,汉武帝即位时,冯唐已经九十余岁,其子冯遂也已经六十余岁,而司马迁当时才刚刚出生,等到他长大成人,冯唐父子估计早不在人世了。所以顾颉刚认为,《赵世家》“吾闻冯王孙曰”中的“吾”、也就是“我”,不可能是指司马迁,只可能是指他的父亲司马谈。

又如《史记•游侠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蹊跷,《游侠列传》结尾说: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这里,《史记》的作者自称亲眼见过西汉前期著名的大侠郭解,并且对他进行了直观的评价。而按照年龄推测,郭解被汉武帝诛杀时,司马迁还是个小孩子,所以,跟郭解有交集的应该是司马谈,而不是司马迁。
顾颉刚由此判断,《史记》中《赵世家》《游侠列传》等篇目实际上出自司马谈之手。也就是说,今天,《史记》的著作权虽然归在司马迁名下,但在实际撰写过程中,他的父亲司马谈也功不可没。


为什么说《史记》是刘歆\/褚少孙冒充司马迁之名写的
",也就是说,《史记》缺失十篇,由褚少孙补作完整。后代的学者则多认为,补作者可能不止一个人。从现在流传下来的《史记》一百三十篇可以明确看出,有数篇显然不是司马迁的风格手笔。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冯商所续《史记》七篇;唐代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

汉朝有哪些姓氏被改为了刘氏
汉朝的国姓“刘”。正如《汉书》中所说“汉兴之初,海内初定,同姓寡少”,西汉立国之初,“刘”尚是一个罕见的姓氏,而且只分布在沛县一带(至于所谓的“舜之后裔”,恐怕只是御用文人为攀龙附凤而编造出来的)。但自从沛县丰乡出了个“赤帝之子”刘邦之后,刘氏作为帝王之家,人口以极快的速度增...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统称
其中,《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汉书》的作者是东汉的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写。

《史记》简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刘 姓的由来?
《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 ...

在正史上,汉高祖刘邦的真实身世是怎样的?
《史记》说刘邦在见到秦始皇时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也”,在见识了叔孙通制定的礼仪时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这些话语其实都反应了,刘邦应曾有一段不受重视的过往,所以刘邦才特别渴望自己也能“贵”起来。总之,刘邦是庶子,大抵在家中也不受尊重,所以刘邦远比他二哥刘仲更渴望成功。...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

张王李赵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
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体,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出自哪里_百...
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翻译: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明显地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

史记的作者是谁?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

扬中市15620865873: 为什么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缑版果纳: 史记》的诞生,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

扬中市15620865873: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评价,请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2.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 -
缑版果纳:[答案]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为知言.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

扬中市15620865873: 为什么说《史记》是古今中外一部不朽的杰作 -
缑版果纳: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

扬中市15620865873: 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缑版果纳: 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史学而言:(1)“不拘于史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创造了五种体例,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作为古代修史的范式,《史记》一直被后代史家推崇,从《...

扬中市15620865873: 为什么说<<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
缑版果纳: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扬中市15620865873: 《史记》最初的命名叫做? -
缑版果纳: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

扬中市15620865873: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缑版果纳: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扬中市15620865873: 为什么说《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
缑版果纳: 因为它除了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学描写也很生动,刻画的人物性格很鲜明.

扬中市15620865873: 为什么说 史记 既是后世纪转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
缑版果纳: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扬中市15620865873: 鲁迅称《史记》为什么? -
缑版果纳: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她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