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弊端。

作者&投稿:国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怎样理解?其中“致”是什么意思~

读懂王阳明从领会这3个字开始入门,老师讲“致良知”,了解一下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用四句话就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首先是起心。起心之后就有了识别的善恶之分。
王阳明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无善无恶”和“起心”来展开的。
王阳明当年所受的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心学理论也是用儒学来表述的,当然了,也只有这样当时的人才能接受,才能更好的理解。
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展现出来的禅学。还有“致良知”其实就是佛学中讲到的菩提(菩提:智慧、境界.)。
一、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科举至上,学校重知识记诵,轻全面发展的情形下提出和实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内容:
(一)注重儿童全面发展
他除了重视开设传统的“读书”课程来发展儿童的智能外,还倡议开设“歌诗”、“习礼”和“考德”等内容。
(二)依据儿童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只是一味的读书学习对幼儿来说简直是太枯燥乏味;儿童同时又是好动的这是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断变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协调。
(三)注重儿童个体差异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在儿童教育中,王守仁非常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他认为资质不同,教学要因人而异。

扩展资料: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有三个要点:
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
第二,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心学
人民网-“知行合一”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百度百科-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阳明之说的弊端:偏重于道德伦理;缺乏可操作性。

其一是偏重于道德伦理,偏重个人之品格修养,而忽视了客观物理之探求。程朱尚说自然界一草一木都有理,都需要去格。

确实,按照阳明的逻辑,一个人光是修炼性情,提高品格,都嫌来不及,投入大量心力精神都未必能有所提高。对每个人来说,最要紧相关总是自己的性情品格。只需要关心和自己切身联系的日常人伦之理就可以了。

所以阳明举的格物例子也都是些什么事亲、事君、待友之类。即便要涉及某种客观规律知识之掌握,按阳明之逻辑也局限于人事相关的实用范围,事到临头再去学。

此外,以修身而言,致良知缺乏可操作性,几乎全凭人之自觉,诚意正心修身全混为一处,易流于空谈。知行合一之说,对才力气质远不如阳明者,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知不成知,行不成行,反养成一副偏狭心肠。

别人反复问究竟如何致良知,阳明反复说“致良知”就已经道尽,还要问什么?如此反复,问的人郁闷,阳明答得也词穷,最后只能用一禅宗故事糊弄过去。此非阳明之藏私或矫情也,盖其学说本就是“致良知”三字道尽,除开致良知之外,再无其他可说。

问题在于若阳明本人,从小就受到极好的儒家教育熏陶,其品格气禀俱已上佳。按我过去文章里的术语,他本身就已形成了很好的快乐机制构架,有很强的毅力。对这样的人,确实“致良知”三字足矣。如阳明自述云: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在他看来,自己是如此,别人自然也是如此。但问题在于,阳明之灵丹,他人之泥丸也。对气质差者而言,只说致良知三字,而无朋友乃至社会制度之力辅助,便只是空谈。

这段阳明师生之间的问答就如同有毒瘾的张三问李四如何戒毒,李四说“你要知道吸毒不好”,张三说:“我知道吸毒不好,但现在问的是怎么戒毒?”李四说“你既然知道吸毒不好了,还问什么,吸毒不好明明白白,你不肯用功戒毒还有什么可说的?”

这样的问答当然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所以说阳明的致良知之说,虽强调知行合一,但很大程度上却只能流于嘴上空谈。对原本家教好、气质佳、力量足者,即便不说致良知,也差不到哪里去;说了致良知,自然也能锦上添花。对气禀差,力量不足者,你就把致良知当经念,每天念个一万遍都没什么用。

晚明士大夫之戾气充斥,未尝不与心学盛行潜移默化有关也。这在刘宗周、黄宗羲师生上表现尤其明显,此师徒以心学弟子自居,然心胸偏狭,喜空谈而诋毁做实事者,无以复加。固是阳明心学先天缺陷所致之结果也。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保留致良知之说的好处,同时去除其弊端呢?回答是格物致知之总体框架依旧按照朱子之阐释,但在格物之前添出一个“由性”,如此,则弥补理论之缺。

良知本身即是性之一部分的体现,而由性者,则涵盖范围比良知更广也。

性是和人的气质之性距离最近的局部最优气禀概率分布,也即天命之性。

人的气质之性本就蕴涵着向天命之性靠拢的可能。气质之性可内生出格物致知之动力,此谓由性。在格物致知诚意的基础上,再加以合适的环境制度之配合,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可谓之尽性。

人类的气质之性所涉及的气禀样本空间中,绝大部分气禀既涵盖动物性的本能欲望,又包括泛性之端的五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好奇之心、创乐之心,还包括后天习得之知识理性基础上延伸而来之行为机制。

扩展资料:

阳明学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

陈献章开明代心学之先河,经过弟子湛若水,而影响王阳明。对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如朱维铮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良知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



我来说说吧,虽说学了些皮毛。致良知只是一种学习方法,首先是不会被统治阶级所抵触的。并且首先提出格物穷理可是封建阶级所推崇的道德典范-朱熹。所以楼上所提出的把统治阶级气死的状况是不存在的。
个人认为王学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所抵触打压的主要在于:他提出的核心观点- 心学。万事问心。在王学的理论中人人皆可为圣贤。只要每个人掌握了修炼道德,才能的方法,任何的问题都能依照自己内心的感觉得到解决。王学在那个年代,把蒙在封建统治者和所谓圣贤脸上神秘的面纱撕得干干净净。人人只要独立思考,就能成为圣贤。王学一出,经过封建统治者维护的圣贤地位不保,这样的学说自然会被打压。圣贤一旦倒台,统治阶级的皇权天授、各种依附在圣贤经典上愚民政策自然说不通。比如,直到今日还拉出来用的孔夫子,如果孔夫子地位和隔壁的种花大叔一个地位的话,那么他的家天下理论还靠的住么? 还能忽悠住人么?
不过LZ提的问题是王学的弊端,我觉得可以了解下王学的泰州学派。那帮人放荡形骸,无视礼教,主张人性自由。某些方面可以拿过来作为反面典型。不过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弊端在于:1.要求的门槛过高,每个人内心的观点会依据个人的修养经历有所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阳明先生那样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阳明先生的全才武功,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阳明先生的菩萨心肠,不是而心学强调一定要依据内心的感觉,所有在看问题上会因人而异。2。阳明先生的所说万事问心,很自然的就将一些其他的思想排斥在外,不能很好的做到兼并其他的成熟的思想体系,或许有些不足。

每个学说都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即使是现在时代的各种学说,也都有目前的历史局限性,过100年后,现在的很多觉得很“正确”的学说可能都会被发现有很多弊端。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学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说,从最初的“心即理”,到“知行合一”,最后到“致良知”,反映了阳明先生的思想发展的过程,而阳明先生最后找到的“致良知”学说,就是阳明先生一生思想探索的精华,是万变之中的不变的方法。这个方法在现代,在未来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果拿阳明先生早期的思想来批评他的学说,显然是缺乏历史观思想的,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学说,这也是阳明先生晚期只倡导“致良知”学说的原因,因为阳明先生也发现了他的早期思想存在的弊端,而“致良知”是不变的方法,在古代、在现代、在未来的时代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致良知”的核心是“良知”,良知在不同时代可能有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也是随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古代“忠君”可能被认为是良知,在现代,良知的思想发展了,现代人应该“致”现代的“良知”。这也是为什么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是不变的方法,是古代人成为圣贤,现代人探寻真理的不变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致良知”是阳明先生毕生研究的思想的精华,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学说,才能学到阳明先生学说的真谛。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生的..这就是他的弊端...

他的学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列宁说过一切主观唯心主义都是反科学的...列宁就曾经粉碎过同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马赫主义..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内涵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天理在人们的心中,天理的昭明灵觉就是人心之虚明灵觉。通过它,人们便能很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推动良知,并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此即致良知的功夫。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充分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去恶为善的...

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
1、王阳明将自己的思想总结为“致良知”三个字,简而言之,阳明心学就是从人的良知出发,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达到致良知的境界。(1)、良知 王阳明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知道老人倒地...

王阳明的"致良知"具体怎么解释?谢谢~
“致良知”: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简单一点就是说:人的一生,不管在做什么,最终来讲,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灵魂磨练得更加纯粹。明确了人生不只是庸俗地活在物质世界和伦理...

阳明心学中"致良知"有什么意义?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第一层意义: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工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

近代太虚法师提出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步骤为:( )
近代太虚法师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阐释。他将这一学说概括为四个步骤:首先是悟得良知,即通过内省与修行,领悟到良知的存在及其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其次是存省良知,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反省,以保持和增强良知的指引作用。接着是运用良知,将良知...

王阳明致良知的内涵
致良知王阳明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他认为...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内涵?
王守仁晚年着重提倡“致良知”,他曾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可知,“致良知”既是阳明心学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阳明心学思想的逻辑终点。王守仁在《书朱守乾卷》中云:“人孰无是良知乎?独有不能致之耳。...

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是什么?
王阳明认为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不管你学习什么,天文也好,地理也罢,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阳明心学思想 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

阳明心学——致良知
王阳明先生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后,受到朝廷一般小人的污陷,内心受到百般煎熬情况下,提出了自己的良知学说。智慧都是苦难逼出来的。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良知?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阳明先生从孟子这段话提练出‘’良知‘’两字。在孟子的语境中...

怎样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

广陵区19774644650: 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弊端. -
威姚远策: 引起统治阶级不满.你想啊,人人都学王学去了,致良知去了,谁还理你封建正统思想啊,统治阶级千辛万苦,经过几代人改造的,好不容易创造出来的愚民的,禁锢人们思想的理学没人睬了,那不把统治阶级气死?!

广陵区19774644650: 怎样用王阳明先生“致良知”的理论来克服人性的弱点呢 -
威姚远策: 王阳明不认为人的本性有善也有恶(欲望是根本的主要的),认为人本来只有善,恶是后来的污染,寄希望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由于这个根本上的错误,懒惰和私欲,去了又来,来来去去,最后也成不了佛.其实,恶是去不掉的,佛对付妖魔的办法是并不消灭而是教化,对欲望加以引导使之为善举服务,所以,只有修行佛法,当你悟到色空境界自然不会贪图享受和私欲了.老子曰道法自然,如果着意去克服就违反了自然,顺势而为(这是指引导,无为是指不刻意去管制压迫,无不为就是自然地达到治的目的了),才能无为无不为.

广陵区19774644650: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怎样理解 -
威姚远策: 良知是指既是道德意识,也指你自己的最高本体.致者,本身即是兼知兼行之过程也.这句话其实就是心学的最高法旨 ---知行合一(这句话不用解释了吧.).

广陵区19774644650: 为什么致良知本质是挽救封建王朝 -
威姚远策:[答案] 阳明心学产生于明朝统治由昌盛转为衰颓的时代,其时统治阶级腐败不堪,皇帝荒废政事,沉溺享乐,刘瑾等宦官专横擅权... 是王阳明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王阳明学说中,主要是讲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问题,强调人们要按照...

广陵区19774644650: 结合工作岗位对王阳明读后感 -
威姚远策: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广陵区19774644650: 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
威姚远策: 王阳明心学和象山学还是很接近的,象山学直接承接孟子,认为道德靠对本心的体证来实现,王阳明的良知和这个很接近,但是第一,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把天理、本心、诚意都打通了;第二,王阳...

广陵区19774644650: 孟凡利:王阳明心学在现代的地位及影响? -
威姚远策: 王阳明心学是宋明理学的高峰之作,对于今人当然具有极其正面积极的指导作用.大而言之,共有二端: 1 从个人层面来说,王学强调的"致良知"学说,可让人达到"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王阳明临终语)的精神修养境界.这不是处于高压力心理状态的现代人所急需的吗? 2 从中华文化复兴的角度来说,王学继前启后,不只影响当代且及后代,不只影响中国且及日韩等周边国家,对它的学习肯定有助于我们恢复民族文化自信心

广陵区19774644650: 朱熹和王守仁在认识论上有什么区别 -
威姚远策: 朱熹和王阳明在认识论中的不同是很明显的.主要在于,朱熹主张由外物而之心,再由心而之外物.王阳明则不然,他主张直指本心.但是,在认识问题上,二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却很少为人所注意.这个特点就是,认识的问题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恰恰是中国古代认识论不同于西方认识论的特点之一.

广陵区19774644650: 简述王守仁的良知说 -
威姚远策:[答案] 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与陆九渊的“心即理”是一脉相承的.他俩都主张以直捷简便的途径,亦即顿悟的方法作道德修养,不同于朱熹主张循序渐进、拘泥儒家章句之学.很显然,新儒学中的程、朱一派,是放眼于士大夫阶层,以其为施教对象的,同庶...

广陵区19774644650: 下列对王阳明“致良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威姚远策: 答案应该是A吧?A和C是相反的两个答案.实际上“致良知”是王阳明对整个心学理论的概括,是说封建伦理道德就在人得心中,无需格物外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