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评论明代宗“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作者&投稿:陈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有人评价明代宗“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又非皇后嫡出,论理皇位自然与他无关,必属大哥,也是嫡出的朱祁镇。所以,父亲朱瞻基驾崩后,哥哥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当年,年仅七岁的朱祁钰获封郕王,不过可能因为年纪太小的原因,没有按照一般情况,像其他藩王一样就藩外地,而是奉藩京师。这也成了他后来一切机会的来源。
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听从宦官王振的教唆,御驾亲征瓦剌,命朱祁钰监国,结果兵败被俘。在于谦等大臣的帮助下,身为监国的朱祁钰成功稳住了朝局。并在瓦剌以英宗为要挟骗取财物土地时,接受众臣劝谏,即皇帝位(众臣认为英宗太子朱见深时年仅两岁,恐主少国疑,无法凝聚人心),是为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断绝了瓦剌的阴谋。并组织军民打赢了瓦剌进犯的北京保卫战,一时军心大振。从而,朱祁钰也坐稳了皇位。

不过,瓦剌失败后,希望以送回英宗换取些好处。太后和群臣也都希望尽快赎回英宗。不过代宗朱祁钰却不愿意了,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做了皇帝岂能轻易让出,而一旦迎回英宗,皇位难分归属。不过,于谦等人依然坚持应会英宗,并表示已经继承的皇位不会改变,代宗才勉强答应。英宗回朝后,代宗为防止英宗夺权,将其软禁在南苑,虽名为太上皇,实则高级囚徒。

随后朱祁钰为了不仅自己做皇帝,还像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统治者一样,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一直继承皇位。实际上,代宗即位之初,孙太后明确,皇位仍然是英宗的,代宗只是个“代理”.,所以太子一直是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并没有更改。而到了景泰三年,代宗不顾群臣反对,改立自己年仅五岁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废朱见深为沂王。这时候,朱祁钰连今后千秋万代的基业也“取”了,谈何“弗取”?
不过也是他运气不好,仅仅一年多以后,朱见济夭折。而朱祁钰也没有其他亲生儿子,所以之后太子之位一直空缺。群臣谏言让朱祁钰复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都被朱祁钰拒绝。他打心眼里是抗拒把江山还给哥哥或者哥哥的子孙的。

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钰身患重病,恐不久于人世,他依然不肯立朱见深为太子,更不肯释放哥哥朱祁镇。直到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朱祁镇复位,废朱祁钰仍为郕王,迁于西内。一个月后,孤寂无助的代宗朱祁钰去世,其所造陵寝被毁,改葬金山,加恶谥戾,妃嫔皆被赐死殉葬。
说了这么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点,朱祁钰该“取”的都取了,皇位、储位。如果非要说他没取什么,就是朱祁镇和朱见深的性命。可是一来阻力太大,二来杀掉哥哥和侄子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恶名,三来就是杀了他们,又能如何?自己儿子还是死了,自己也还是命不久矣,能改变什么?如果说身后之名,杀了哥哥侄子名声更差。所以,什么“天予弗取,反受其咎”,纯属胡说八道。

意思是:
上天赐予你的,你不要,反过来却遭到了上天的责怪,时机到了不行动,就会自己遭殃。
出处:出自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原文节选: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白话译文:
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君王早上朝晚罢朝,不是因为吴国吗?
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就会自己遭殃。”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建议,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
这句话也告诫世人,当机会摆在面前了就要牢牢地抓住。如果你不抓住,被别人用到了,可能反过来你不仅什么都没有得到,而反受其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越王勾践世家》出自《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吴国和越国并立而存,却因日久争战结下宿怨。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老王阖闾,初尝胜果,得意忘形之下,他不纳范蠡忠言之劝,欲灭吴国而后快。终被吴王夫差和伍子胥领兵打得大败。
越王勾践及其臣民命悬一线。范蠡请缨只身去见夫差,一番斗智,说服夫差收兵, 救下勾践。数年之后,勾践取得了夫差的信任,从吴国返回了越国,卧薪尝胆,暗中集结力量。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伐吴。经过一场鏖战,夫差成了勾践的阶下之囚。
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实现了复兴的宏愿。此话也是出于当时夫差想要让勾践想当初自己放过他一样放过自己。范蠡以一句: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断了他的念想也断了勾践的恻隐之心。自此,勾践专心国事,富国安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王勾践世家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这句出自《史记》典故非常的适合送给景泰帝朱祁钰,说的是如果上天赐予你的,你拒绝,那么上天就不再眷顾你;如果时机到了,你还不行动,最后反而会遭殃,受到伤害。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瓦剌,二十多万大军被瓦剌几乎全歼,皇帝也被俘虏,瓦剌大军一路向南,兵锋直指北京,大明危急。

朝中的很多精英大臣大部分都在土木堡死的死,俘的俘,北京城一片混乱,此时的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与孙太后商议,决定立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兄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稳定朝局。

朱祁钰在几次推让后被拥立登基,史称景泰帝,南明时期被尊称明代宗。朱祁钰当上皇帝后,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启用贤臣,重用于谦,组织军队,保卫北京城。

帝都北京城得以保全,大明能够平稳度过建朝以来最大的危机,朱祁钰的作用非常的关键,皇帝权威得到了加强,朱祁钰的皇帝位置算是稳当了。

朱祁钰当了皇帝,而明英宗朱祁镇并没有死,还在漠北草原喝风呢,关键是他还被瓦剌给送了回来了。满朝大臣都很尴尬,朱祁镇的至亲也很尴尬,亲生母亲孙太后当然高兴,亲兄弟皇帝朱祁钰却高兴不起来。

一个王朝两个皇帝算怎么回事儿。

朱祁钰对待回来的朱祁镇很仁慈,不但没有杀他,也没有虐待他,甚至给了他一座破落的宫殿居住,还被尊为“太上皇”,而更多的人却称他为“南宫”。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眼看不行了,却没人继承皇位,他的亲生儿子夭折了,原来的太子朱见深又被他给废了,朱祁钰死了,谁来当皇帝是个大问题。当时的选择有三种:1、复立废太子朱见深为太子继位;2、太上皇朱祁镇复位;3、异地藩王如今继位登基。

当朝重臣及孙太后还在犹豫期间,一帮政治投机者们看到了机会,在咨会了孙太后以后,前往南宫接出了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连夜破宫门而入,抢先复位登基了,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再次登基的时候,景泰帝朱祁钰都还没死呢,史上最为奇葩的一个王朝两个合法皇帝的局面出现了,奄奄一息的朱祁钰还活了一个多月,估计这一个多月对他来说感慨良多。

上天赐予朱祁钰当皇帝的机会,朱祁钰把握得很好,承担了皇帝的责任,他当政的那八年时间非常有建树,是个合格的大明皇帝,甚至比两登帝位的哥哥朱祁镇更适合做大明的天子。

当朱祁镇回来后,朱祁钰却没有对他下狠手,就算不杀了他,也不应该留在京城;就算留在京城,更不应该留在皇宫呢,这太危险,自己给自己留下了祸根。

如果是一个考虑成熟,政治嗅觉很敏感的皇帝,要么会找个借口杀了朱祁镇,要么会流放到外地当个异地藩王就好。就算朱祁钰无后,他至少可以从容的选择继承者,大概率会是选择废太子朱见深继位,总比好过让朱祁镇用这样的方式强行复辟,给朱祁钰名誉上带来很大的污名。朱祁钰死后连个正规的皇陵都没有。

明代宗朱祁钰是个非常贤明的皇帝,但是在处理与前任皇帝朱祁镇的事情上,缺乏足够的敏感性,最后导致发生生前夺权篡位的事情。真应了那句:“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当老天给你机会时你没有珍惜,那么上天就不会再眷顾你。如果时机到了,你还不行动,最后反而会遭殃,受到伤害。
上天给明代宗的机会就是土木堡之变让朱祁镇成为阶下囚,明代宗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大统。但可惜他太过妇人之仁,在朱祁镇回到大明后,他没有将对方杀死,最终导致自己的江山被朱祁镇重新夺回。
而他自己也被杀害,这样的人生正应了天予弗取,反受其咎这句话。

因为他的皇位是由于哥哥被俘虏才获得的,可以说是上天赐予他的,但是在迎回哥哥之后,他没有处理好跟哥哥的关系,最后导致丢失了皇位。

因为明代宗原本是一个很明智的皇帝,但是因为在处理前朝皇帝的事情上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导致了生前遇到了谋权篡位的事情。


赵构杀岳飞,失一旷世良将,换二十年和平,若不杀岳飞是啥结果呢?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南宋议和。南宋朝廷着议和的机会,开始打压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金国名将完颜宗弼给秦桧的书信,《金佗稡编》记载:“兀术遗桧书曰:“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检...

历史上哪位名人和于谦同名同姓?
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望采纳,谢谢)49赞·491浏览人的生平事迹图表是什么样子的?于谦,明代杭州人。一首千古传颂的《石灰吟》真诚地表达了他高洁的志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先是...

霸州市15017487787: 天赐不予 必受其咎 什么意思? -
臾省创成: 这句话有多种说法:“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天赐不取,必受其咎”、“天与不取,必受其殃”、“天予不取,反受其害”、“天与不取,必受其祸”、“天与不取,必受其乱”或“天与不受,必受其咎”.意思都是一样的,即:如果上天给予你,你却不取,必会因此受损失.“天赐不予”是引用的人说错了.

霸州市15017487787: “天予不取,反为之灾”的意思是什么?
臾省创成: 与:给予.上天给予而不要,反而会 遭殃.指良机不可失.这句话出自《国语•越 语下》:“范蠡进谏曰:'谋之廊庙,失之中 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臣闻之:得 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

霸州市15017487787: 刘向说苑 - 名言的问提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而不行,反受其殃是什么意思?谁
臾省创成: 语出汉*刘向《说苑*谈丛》.原句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意思是说,上天给你你不要,就会反而带来灾祸;时机到了你不迎合,就会反而遭殃.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与时俱进”,抓住时机积极进取.否则,贻误时机后悔莫及.

霸州市15017487787: 天予不取,必遭天谴 出自哪里 - ---200悬赏 -
臾省创成: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出自《周书》,下面这话可以证明: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

霸州市15017487787: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句话的出处哪里? -
臾省创成: 一、"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句话的出处:刘向《说苑.谈丛》.原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意思是——上天赐与的东西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灾祸.二、作...

霸州市15017487787: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
臾省创成: “天与弗取 反受其咎”出自《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原文: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乎?”另《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载,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曰:“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解释为:上天赐与的东西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灾祸.

霸州市15017487787: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
臾省创成:[答案] 上天赐与的东西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灾祸.“天与弗取 反受其咎”出自《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原文: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

霸州市15017487787: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臾省创成: 上天赐与的东西你如果不接受,(不但得不到奖赏),相反会受到惩罚; 时机成熟了你却不行动,(不但得不到赞扬),相反会遭受灾祸.

霸州市15017487787: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请问这句话的出处?多谢一、二楼的.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我想问的是这句话出处? -
臾省创成:[答案] “天与弗取 反受其咎”出自《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原文: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霸州市15017487787: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遭其殃. -
臾省创成: 上天赐给你的机会,你却不去珍惜,到头来反而受到惩罚.时机合适,你却不去把握,最后只会遭殃.大意就是不懂得珍惜把握最后只会追悔莫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