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的禅学

作者&投稿:牢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有关于禅学的小故事啊,急需,谢谢~

去大藏经中查:

指月录、景德传灯录、宗镜录,五灯会元、高僧传


对佛法、气功、2012感兴趣吗?请进「法迄巴」贴吧

入门的话,去网上查一下蔡志忠漫画《禅说》《六祖谈经》这2本书。
顺便说一下,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禅是没门的,入门就是走错门了,哈哈!

宝公禅学思想集中在他所留给后人的那些偈颂。《景德录》卷二十九收有宝公的《大乘赞》、《十二时颂》、《十四科颂》等作品,
禅学。
一、破斥分别法,显彰平等性。在宝公的偈颂之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旨在破斥分别之法,以见平等之性。这一宗旨本来就是佛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后世禅宗所极力强调与提倡的。
二、破语言文字,见诸法实相。禅宗对待文字语言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后世的禅师乃至于标榜”不立文字“之教。事实上,文字语言对于人们的见性悟道来说,毕竟是一种方便的阶梯,但上楼者切不可见梯不见楼,上得楼后更不必执持此梯了。对此,《金刚经》中的”筏喻“,实在是恰当不过了。宝公更加强调内心的证悟,是沙门的解行相应,这对于杜绝佛学与禅学界重义学而轻证悟的偏颇,自然大有裨益。
三、对佛性的召唤。早在道生法师时期,便对佛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也提出了划时代的佛性理论。虽然,后来的刘宋人也极力扶植生公之学,顿悟成佛义仍盛行于江左,但我们仅从生公的遭摈与后来沙门僧弼难宋太祖顿悟义一事,即可见出佛教中滞守文句者的势力还是十分大的。
四、即心即佛的提出。对于”即心即佛“理论的提出,学术界一般都将之归功于马祖道一,其主要依据是《景德录》卷七中大梅法常传的记载。今谨将这段文字抄录如下:大寂闻(法常)住山,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遮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遮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其实,马祖的开示学人,主要是”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至于”即心即佛“理论的提出者,还应该是宝志禅师。
五、提出苦行无益。宝公在《大乘赞》第九中说:”头陀阿练苦行,希望身后功德;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来不识。“事实上,以头陀行来苦其形体,虽然可以磨砺一个行者的意志,但对于开发其内在的智慧,毕竟不是究竟的途径,以故宝公并不主张这种作法。另一方面,宝公也不主张厌苦求乐,他认为:”见内见外总恶,佛道魔道俱错。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着?“(《大乘赞》之第六)不自苦其形,也不厌苦求乐,任运随缘,见自本性,这无疑是契于禅之中道的。
六、道不假修,但息知解。”道不假修,但莫污染“,这是后世禅师们所津津乐道的开示语。在宝公的《十四科颂·菩提烦恼不二》中说:”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这已经明显地早于后世禅师们所提出的”道不假修“的观点了。宝公认为”佛性天真自然“,因而”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余“(《十四科颂·佛与众生不二》)。诚然,这一禅学主张是基于佛性皆有、顿悟成佛的观点加以阐发的。唯其佛性皆具,又何假修为?因而,学人但息知解,则可识得自性,顿见真如。由于宝公的首倡,后世禅师们则极力倡导自识本心、顿悟成佛,遂使这一主张成了唐宋禅宗的一种时代精神。
七、对持戒的看法。戒律对于维护僧团的清规,防止僧侣的行为违背教制,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面对森严的戒律,若只在行为上具有约束性,而不能从心性上认识到持戒的内涵,往往不能真正达到解脱的目的。对此,宝公认为:”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外作威仪恬静,心内恰如洪波。不驾生死船筏,如何度得爱河?“(《十四科颂·解缚不二》)持戒若不斋心,若不能做到内心持戒,外在的行为束缚往往还很容易使人产生烦恼。对此,宝公认为:”勘嗟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不食酒肉五辛,邪见看他饮咀。“宝公的这一看法,对于六祖以及后世的禅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六祖认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16]便是对宝公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八、对坐禅的看法。坐禅的目的,无非是要了却心头的疑情。因此,宝公在《十四科颂·事理不二》中说:”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又云:”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十四科颂·善恶不二》),又云:”三毒本来解脱,何须摄念禅观?“(《十四科颂·生死不二》)可见,宝公认为禅修的要点在于除却学人心中的尘翳,而不在于坐禅的形式,若外执坐相而心地不明,自然反成障道因缘。这一思想对六祖及后世禅师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六祖在《坛经》中对坐禅是这样解释的:”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又曰:”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17]这种提法显然是在宝公《十四科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于彻底打破后人执着外在的坐禅形式,而忘却内在的证悟这个根本大事,何尝不是良有裨益的。
九、提出”触目会道“的禅修主张。”触目会道“的禅修主张,在宝公的《十四科颂》中则已提出,他认为:”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善恶不二》)。若果值此境界,人们便会”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色空不二》)。宝公的这一见地,对后世青原禅的石头希迁影响尤其大,希迁在《参同契》的结尾处明确地指出:”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18]自然,我们完全应当把希迁的理论的源头,归结到宝公这里来 。




什么是禅?怎样真正去领悟?
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你自己)的问题的。...

佛,道和禅各自是怎么定义的?三者之间的区别怎样?
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你自己)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

元朝禅宗大师明本简介,明本法师关于参禅的著作有哪些
霍廷发、赵孟俯、冯子振、郑云翼、王璋、敬俨、答剌罕脱欢等人,都曾向明本请教禅学。明本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榜样和精湛的禅学修养而名闻江南各地,并且吸引了边远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僧侣。所谓:“远至西域北庭,东夷南诏,接踵来见。”(注8)明本曾为来自日本和高丽的僧人讲授禅学。云南沙门玄鉴曾慕名求教...

试说明话头禅在禅修中为什么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南北朝时期,禅学大师傅大士形容得相当贴切,他说:“空手把锄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手中是空的,但却抓着锄头,这是无法以常识理解的;又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桥在流,这也和常理不相应。像这两句无法以常理来解释的话,即可当成话头。还有其他的话头,譬如“东山水上行”,东边的...

支遁有哪些传世之作?支遁的禅学诗作鉴赏
余精其制作,美其嘉文,不能嘿已,聊著诗一首,以继于左,其词曰:云岑竦太荒,落落英[巴\/山]布。回壑伫兰泉,秀岭攒嘉树。蔚荟微游禽,峥嵘绝溪路。中有冲希子,端坐摹太素。自强敏天行,弱志欲无欲。玉质陵风霜,凄凄厉清趣。指心契寒松,绸缪谅岁暮。会衷两息间,绵绵进禅务。投...

人间佛教的内容简介
佛教与人生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佛教与生活是人间佛教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主要阐述了佛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导这一...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远公值此之际,以渊博的佛学造诣,以精勤专志的修持,向中国佛学界提供了这种验证,不仅是一人的验证,而且是莲社作为团体的验证---莲社123位同仁,或禅定中,或在梦中,或在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境,与佛典所记载的无二无别。远公以一代佛学领袖的德望向世人作出的验证,震撼着中国广大信众的...

我不求王位 不求世财宝 心怀无上愿 愿成二足尊 谁说的
我不求王位, 不求世财宝, 心怀无上愿, 愿成二足尊! 得寂灭涅槃, 到彼成如来, 为汝等说法, 令到涅槃城。 往昔作不善, 令我入王狱, 狱缚受诸苦, 罪报悉已尽。 ——《僧伽咤经》 释迦摩尼说的

请介绍一下天台,华严两宗?
其下之宗密,曾习禅学,开所谓华严禅,此为教禅一致之始。 本宗历祖相承,以毗卢遮那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即: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或杜顺以下至宗密五师,称五祖;此五祖加马鸣、龙树,则成七祖。宗密示寂后未久,唐武宗‘会昌法难’起,经论销毁殆尽,诸宗一时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是谁说的
明代学者陈献章。出处:明·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陈献章说:“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白话释义:学习贵在善于思考,心存怀疑,有小的的疑问和困惑(并去...

鲁甸县18098224076: 灵谷寺的文化传说 -
贯修立庆: 清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对联:“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历代诗词 诗名作者朝代灵谷寺屈大均明朝灵谷寺梅花坞六首焦竑明朝游灵谷顾起元明朝灵谷寺吴敬梓清朝灵谷寺晚步甘熙清朝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十记载,宝志又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出家后师事僧俭,修习禅学,有很深的佛学造诣.传说在南朝宋太初元年(453年)以后,言行神异,“手足皆鸟爪”,常随身携带古镜、剪刀尺、扇之类的东西,披发赤足而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齐武帝、梁武帝和侯王士庶视为“神僧”,十分推崇.

鲁甸县18098224076: 宝公塔怎么样 -
贯修立庆: 进入灵谷寺看到的第一个景点.孤零零的一座塔,应该是真迹,看着蛮破落的.不过后来查了下,宝公名宝志,是南朝的高僧,南朝宋太始年间时他出入钟山,来往都邑,披着发光着脚,时显灵迹,到了梁武帝时尤受敬重,俗称他为宝公、志公.后葬于南京钟山定林寺前冈独龙阜,永定公主建塔于上,即名宝公塔.居然是南朝时候的事情,又开始怀疑这个是否真迹了.据说王安石曾赋诗“登宝公塔”,看到宝公塔这么小,怎么“登”啊,估计是后人复建的了.ps:据说,宝志和尚乃是济公和尚的原型,可惜,钟山对此不够重视,世人提及济公,往往想到的只有杭州的飞来峰和灵隐寺.

鲁甸县18098224076: 济公在历史上是不是真有其人'是不是真像电视上那么神通广大? -
贯修立庆: 一. 道济其人 道济和尚,俗称“济公”,志书中多称之为“济颠”,南宋时人,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神僧”. 关于道济其人,正史、僧传不见记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是以小说题材出现的《济公传》,“小说家...

鲁甸县18098224076: 南京宝华山海拔高度是多少 -
贯修立庆: 南京宝华山海拔高度是437.2米 宝华山,层峦叠嶂、逶迤环绕、形似莲花,主峰海拔437.2米,宛如花蕊,高踞群山之中,宝华山原名花山,因盛夏时黄花满山而得名,因古时“花”和“华”通用,亦称华山.南朝梁代一代高僧宝志和尚(句容人)晚年登山结草为庵,设坛讲经传教,致使此山名大振,宝志圆寂后,为纪念这位开山祖师,改称华山为宝华山.

鲁甸县18098224076: 宝志就是济公吗? -
贯修立庆: 这个不是,宝志和尚的宋是南北朝时的刘宋;济公是南宋;但两者又有因果关系:在南京,中山陵灵谷景区,有宝志和尚留在世上的痕迹宝公塔和三绝碑,(三绝:李白的诗、吴道子的画和颜真卿的书法),宝...

鲁甸县18098224076: 人死后的灵魂念佛号可以升天吗
贯修立庆: 梁武帝时代 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公禅师 ,超度梁武帝死去的妃子升天 但是你要知道"宝志公“是观音菩萨在来 ,最好是自己发心临终的一念最主要,别人的助念都是外援 ...

鲁甸县18098224076: 句容宝华山包含一些什么项目?门票多少钱啊?
贯修立庆: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苏省句容西北与南京接壤,在312国道南侧、沪宁高速公路以北,距南京、镇江、句容各30公里.因春天黄花漫山而得名,后因南北朝梁代高僧宝志来此结庵讲经,遂易名宝华山.宝华山森林公园素有“林麓之美,峰...

鲁甸县18098224076: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到南京百家湖怎么乘车 -
贯修立庆: 公交线路:195路 → 138路 → 地铁2号线 → 地铁1号线,全程约60.6公里1、从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步行约20米,到达隆昌寺站2、乘坐195路,经过14站, 到达栖霞(五福家园)站3、乘坐138路,经过15站, 到达应天学院站4、步行约150米,到达学则路站5、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11站, 到达新街口站6、步行约100米,换乘地铁1号线7、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12站, 到达百家湖站8、步行约190米,到达百家湖

鲁甸县18098224076: 山东博山正觉寺的夏令营 -
贯修立庆: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将举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圣像开光仪式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将于2010年农历6月19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举行文殊殿普贤殿落成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圣像开光仪式.自2010年农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