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四章,核心思想?

作者&投稿:淫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出奇制胜,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讲究谋略。《孙子兵法》表明从宏观上我们需要在出兵前对敌我双方决定胜负的政治、军事、兵力等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估算出战事的发展进程以及胜负的可能性,再制订作战计划,这是战前用兵的要领。
而孙子兵法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即讲“仁”,但是“仁”主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同时还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才能再“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
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主要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攻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必须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击弱小的敌人;而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孙子兵法的第四篇是《形篇》,本篇的核心思想是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是胜负的关键。通过对攻守关系的论述,通过对己方军事实力的加强和完善、运用和发挥的重要性。形的本意为器,为著。指事物的实质。在本篇是指军事实力。

《孙子兵法》的《兵势》篇第四章,讲择人任势,以假象和利益来引诱敌人,然后用有备之师打击。





《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的主要原则

《军形》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分为四章,主要讲:以多胜少,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的角度来说,影响成果有四要素,分别为力量F的大小、方向α、作用点和时间t,《军形》篇主要论述的就是力量要素F。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第一章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第二章讲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实力弱则防守,实力强则进攻。原则:防守可以增加抵抗力,因为有地利和等待之利。第三章讲先胜后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原则:有胜利把握再战,无把握则不战。第四章讲以多胜少,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铢=576:1。军赋影响胜负,积水就是聚力,通过集中兵力来赢得战争(如图1所示)。

1 《军形》篇的主要原则

第一章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能被我战胜的时机。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可以战胜敌人,关键在于敌人出现可乘之机。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军事学的主要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不可胜是因为弱点没有暴露,可胜是因为弱点暴露而被定点打击。先保证自己的弱点不暴露,就能保证自己不可胜,然后等待敌人暴露弱点,就是以待敌之可胜(如图2所示)。

2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自己的弱点是否暴露,取决于自己隐蔽的能力,而对手的弱点是否暴露,取决于对手的隐蔽能力。所以自己可以保证自己的弱点不暴露,这就是先为不可胜,等待敌人暴露缺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打击,这就是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这两句的关键点也都是保证自己的弱点不暴露可以不败,而敌人弱点是否暴露,则影响我方是否可以获胜。敌人暴露弱点,我方就能集中优势兵力打击,然后就能获胜;敌人不暴露缺点,我方也不暴露,就能保证我方不败,所以有“胜可知”。“而不可为”是因为敌人是否暴露弱点,取决于敌人,我们可以知晓,但是无法左右敌人,所以说不可为。第六篇《虚实》篇写道:“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本篇说胜不可为,而《虚实》篇说胜可为,那么胜到底是否可为呢?本篇的逻辑是敌人不暴露弱点,我就没法战胜它,所以胜不可为,因为敌人是否暴露弱点不取决于我方。《虚实》篇的核心就是如何让对手暴露弱点,敌人自己不暴露弱点,那么我就通过各种诡诈来引诱敌人暴露弱点,然后再打击,所以说胜可为。

第二章讲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实力弱则防守,实力强则进攻。原则:防守可以增加抵抗力,因为有地利和等待之利。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使敌不能胜我,这是属于防守方而的事;使我可以胜敌,这是属于进攻方而的事。采取防守,是由于兵力不足(我方暂处劣势);采取进攻,是由于兵力有余(我方兵力已拥有优势)。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敌措手不及。因而,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获取全面的胜利(如图3所示)。

3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本章主要论述了防守可以保证不败,进攻可以获得胜利。主要原则是防守可以增加抵抗力,因为有地利和等待之利。要想不败,可以防守;要想胜利,需要进攻。《战争论》说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作战形式,因为有地形之利和待敌之利,它们可以增加抵抗的力量。所以兵力不足时需要防御,通过地利和等待之利来加强防守力量,从而保证不被打败。一旦力量强大就应该采用进攻的形式。

《战争论》写道:“战斗可以按照动机进行分类,进攻具有积极动机,目的是驱逐敌人;防御具有消极动机,目的是据守。

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但带有消极的目的的作战形式,那么,自然只有在力量弱小而需要运用这种形式时,才不得不运用它。一旦力量强大到足以达到积极的目的时,就应该立即放弃它。由于人们在防御中取得胜利就通常可以造成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兵力对比,所以以防御开始而以进攻结束,是战争的自然进程。”

第三章讲先胜后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原则:有胜利把握再战,无把握则不战。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预见到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算不得高明;打了胜仗普天下都说打得好,这也算不得了不起的高明。这就像举得起秋天的毫毛(极言其轻)算不得大力,看得见日月算不得眼明,听得见雷霆算不得耳聪一样。古来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战胜敌人的。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并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猛的武功。所以他取得胜利,不会有差错。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因为他的战略措施先造成必胜的条件,战胜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处于不败的地位,而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机会。因此胜利的军队先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寻找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同敌人交战,企图在作战中去求侥幸的胜利。善于领导战争的人,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所以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如图4所示)。

4 先胜后战

本章主要讲先胜后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原则:有胜利把握再战,无把握则不战。如何在战前知晓是否可胜呢?在《始计》篇中有五事七计知胜负,通过五事七计的比较,预知是否可胜。在《谋攻》篇中有利于胜利的五种要素也能预知胜负,如果预测可以获胜,那么就可以战斗,如果预测不胜,那么就不战斗。增加军队实力可以增加胜利的可能性,“修道而保法”论述了《始计》篇五事中的道和法,道是使得士兵和民众和君主思想一致,这样就能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只是思想一致,如果军队本身能力差,那么也会容易失败,所以法就是论述军队的建设,包括曲制(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官道(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和主用(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为什么《军形》篇只论述了五事中的道和法,而没有论述天、地和将呢?因为《军形》篇主要讲军队的实力,天和地属于自然因素,良将又可遇不可求,而道和法这两项任何时候都可以花费精力和资源去加强,是军队实力的重要要素。

第四章讲以多胜少,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576:1。军赋影响胜负,积水就是聚力,通过集中兵力来赢得战争。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用兵必须注意:一是土地幅员,二是军赋物资,三是部队兵员战斗实力,四是双方力量对比,五是胜负优劣。度产生于土地幅员的广狭,土地幅员决定军赋物资的多少,军赋物资的多少决定兵员的质量,兵员质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优劣。

军事上有五个范畴: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土地的大小不同就产生了面积不同大小的田地,田地面积决定了粮食的产量,粮食的产量决定了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产生了对比,对比产生了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镒”称“铢”那样占绝对优势,自然必胜无疑;失败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劣势,自然必败无疑。

高明的人指挥部队作战,就像决开千仞之高的山涧积水一样,一泻万丈,这就是强大军事实力啊(如图5所示)!

5 以多胜少

第四章讲以多胜少,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铢=576:1。镒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镒等于24两,一两等于24铢,一镒就相当于576倍的铢。胜兵以镒称铢是指兵力优势对比越明显,获胜的概率就越大,胜利的天平倾向于力量更大的一方(如图6所示)。

6 胜利的天平倾向于力量更大的一方

克劳塞维茨通过研究战争史,发现2倍兵力足以战胜敌人。随着兵力对比优势的增加,获胜的概率也在增加。现实中并不是兵力对比优势越大越好,因为还有节约兵力的原则。如果追求每次战斗都以10倍的兵力打击敌人的话,那么如果敌人的某一局部战场有1千人,我方就要调动1万人,而如果敌人战场有10万人,我方就要调动100万人,随着敌人兵力的增加,我方调动兵力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并且现实战争中会有多个战场,不可能每个战场都会有这样大的兵力优势。如果2倍兵力足以打败敌人,调动10倍兵力的话,在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会很多,本来剩下的8倍兵力在别的战场还可以取得比这个战场更大的成果,所以调动的兵力越多,成本越高,按照管理学中丰田生产方式的思维,物尽其用的状态是最好的,产出的成果最大,成本最低。

地数出田数,田数出粮数,粮数出兵数,兵数生比较,比较定胜负,按照孙子的逻辑推理关系,地数越大的国家可以耕作的田越多,田越多可以产生的粮食就越多,粮食越多可以供养的兵力就越多,兵力越多,胜利的可能性越大。土地的面积决定了给养,给养决定了兵力,所以以前的战争经常是以争夺土地为战争目的的,送城割地成了战败国主要的媾和手段。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较小的田数也可以供给越来越多的人口,此时抢夺土地已经不是战争的主要目标了,国家开始抢夺资源和市场,比如抢夺石油和要求战败国开放。

在近代,国土面积对于战争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战争论》写道:“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不可征服的”。克劳塞维茨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国土对于战争的影响。他说“我们把主动向本国腹地的退却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间接的抵抗方式,采用这种抵抗方式与其说是我们消灭敌人,还不如说是让敌人用劳累拖垮自己。因此,在向本国腹地退却的情况下,防御者根本不准备进行主力会战,或者把主力会战推迟到敌军的兵力已经大大削弱以后再进行。”《战争论》中向腹地退却是延迟决战,通过劳累和给养不足拖垮敌人,从而降低敌人作战热情和能力,最终达到力量反转而战胜敌人。孙子在《作战》篇写道:“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是针对在敌国作战的进攻者而言的,在敌国作战越久,锐气就会下降的越多,从而使得战斗力下降,即孙子所说的“胜久则钝兵挫锐”。长久作战对于异国作战的进攻者不利,那么相对而言,长久作战对于本国的防御就有利,而幅员辽阔的土地才能使得向腹地退却的时间加长,从而消耗敌人。

给养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孙子兵法》论述了国土面积对于给养的决定作用,而给养又决定了军队的绝对数量,进而影响胜负。《战争论》论述了国土面积对于防御的重要作用,国土面积广大可以使防御者向腹地退却,从而使用给养困难等各种阻力来消耗敌人,最终达到军事力量的逆转,然后打败敌人。1812年的俄法战争中,俄国通过向腹地退却并且损毁一切给养,以此来消耗敌人,减少敌人的战斗力,当兵力对比到均衡或逆转状态后开始进攻,最终打败了不可战胜的拿破仑。

给养不仅包括粮食等,还包括武器装备等。管理学的质量专家朱兰博士说:“美国值得向全世界夸耀的东西就是IE(工业工程),美国之所以打胜一战,又有打胜二战的力量,就是因为美国有IE。”当战争进入一种僵持阶段或者消耗阶段时,哪一方的给养供给的更好,就更有可能获得胜利。美国的工业工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美国可以在相同时间内比敌人生产更多的飞机、大炮投入到战争中,这样就在战争中获得了优势,进而获得胜利。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积水,相当于集聚,聚力,集中兵力的意思。如果水量很少,即使从很高的地方放下,冲击力也是很小的。但是如果水量很大,那么冲击力就会非常大,水量用来比喻兵力,数量越大,力量越大。同样数量的水,如果是一点一点的从高处落下,那么冲击力很小,但是如果将水集中在一起,同时冲从高处落下,冲击力就会非常大,这也就是集中力量可以增加冲击力,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集中兵力,产生兵力对比优势,进而获得胜利。

孙子以决开千仞之山上的积水来表示兵力的强大,现实中确实有将水当做武器的,其高度虽然没有千仞之高,但其杀伤力惊人。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惨案,是中国抗战史上著名惨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史称花园口决堤。根据统计,“黄泛区”三省在1938年至1949年间,因洪水死亡的人数超过了80万,仅河南一省就有超过32万人丧生。此外还有391万人外逃,沦为难民,接近当时三省人口的20%。黄河堤坝的高度没有千仞之山那么高,但是黄河水量大,造成的杀伤力也非常巨大。水电站通过积水来获得高度差,水位越高,水的压强越大,压力越大,发电量越大。水电站的积水越多,可以发得电量就越多,同时水电站的风险性也就越大。黄河决口可以造成几十万人死亡,由于大河的破坏面积巨大,甚至被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大河之上建立的大型水电站,在战争时也就可能成为自己的弱点,一旦被炸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战争时对于大型堤坝,一般都是自己主动降低水位来减少风险。

《军形》篇的核心原则就是以多胜少,集中兵力产生对比优势,从而获得胜利。

摘自《可以量化的军事学》

7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全书结构




孙子兵法第四章,核心思想?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攻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

不战而屈人之兵简介及详细资料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此通常为全局上的大的谋略(当然也可以在具体战争中使用)。概述 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先让你赢再让你死出自哪一章
第四章。根据《孙子兵法》显示:第四章形篇,可以观察到的,动彼应,动一动,看怎么回应,动一动,看怎么回应,相互试探,相互观察,是国春秋时期一部古典的军事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兵书,作者是孙武。

孙子兵法有一句是讲什么九霄之上什么的是哪句?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有余〕,攻则(有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

孙子兵法全集的目录
第一章始计篇第二章作战篇第三章谋攻篇第四章军形篇第五章兵势篇第六章虚实篇第七章军争篇第八章九变篇第九章行军篇第十章地形篇第十一章九地篇第十二章火攻篇第十三章用间篇附录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子谋攻篇中的“善用兵者”是谁?
《谋攻》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

孙子谋攻篇提出的四大谋略原则是什么
孙子的谋略或者决策原则是:1、先知。每一篇几乎都会涉及到知和先知的问题。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知将,等等。2、胜利。胜利分全胜和有利。全胜就是指,不动手,就赢得胜利,就是孙子的初衷;如果非要动手,就追求速胜。有利就是指,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是以对自己有利为出发点。“非利不动、非...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的主要原则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的主要原则 《虚实》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六篇,主要论述的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弱点,虚实的本质是聚焦原理。全篇分为四章,第一章讲以利和害来调动敌人,致人而不致于人。第二章讲集中兵力,以实击虚,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第三章讲主动试探敌人以知虚实。第四章讲兵无常势,因...

《孙子兵法》被文学家称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是对的吗
《孙子兵法》被文学家称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是对的。《孙子兵法》俨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宝库。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商人和...

孙子用间思想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
《孙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间》的主要原则《用间》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十三篇,主要论述了间谍的重要性和间谍的使用。全篇分为五章。第一章讲间谍的重要性。第二章讲五种间谍的定义。第三章讲如何得间。第四章讲如何用间和反间的重要性。第五章讲上智为间成大功(如下图所示)。供参考。

韩城市17733688370: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繁星环孢: 孔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和谐,战争以和平、和谐为归宿是历史的必然.所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才是真正的和谐之本.

韩城市17733688370: <<孙子兵法,虚实篇>>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繁星环孢: “避实击虚”是《孙子兵法》战略战术的精髓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在作战时应当避开敌人强大的部分,打击敌人虚弱的部分.在《虚实篇》中孙武指出,“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韩城市17733688370: 孙子兵法的核心军事思想是什么 -
繁星环孢: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孙子兵法运用朴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战争指导中的矛盾问题,懂得敌我双方的矛盾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转化的,通过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掌握主动权,陷敌人与被动,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韩城市17733688370: 孙子兵法虚实篇的主要思想 -
繁星环孢: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本篇的主要思想,也是本篇的灵魂.就是积极夺取作战的主动权,创造条件,争取优势,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韩城市17733688370: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以及主要内涵是什么? -
繁星环孢: 孙子兵法揭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如:知、先、全、变…等.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要「诡道用兵」、「因利而制权」、「因敌而制胜」.事实上,这些概念也可做为个人生涯重要的准则.

韩城市17733688370: 求孙子兵法十三篇各篇的主题思想简述!! -
繁星环孢: 《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

韩城市17733688370: 孙子兵法的内涵 和指导思想 ?? -
繁星环孢: 作为一部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兵学著作,《孙子兵法》以一种高屋建瓴的眼光,从战略高度论述军事问题以及解决之道,被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孙子兵法》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军事学的各个领域,如备战、治军、行军、作...

韩城市17733688370: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繁星环孢: 《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

韩城市17733688370: 孙子兵法核心内容是什么?
繁星环孢: 其核心思想是上兵伐谋,兵不钝而利可全,必以全争于天下.谋即其核心.

韩城市17733688370: 孙子兵法虚实篇 -
繁星环孢: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zhidao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版所必趋也.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权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