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难道一点军事才能都没有吗?

作者&投稿:齐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家都知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难道他就真的一点真才实学都没有吗?~

白起曾说;“赵括不死,日后会是秦国的大麻烦。”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赵括其实不是一个只会在纸上谈兵的人,只不过悲哀的是,他第一次作战,就遇到了秦国的大将白起。

赵括的父亲是赵国的名将,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兵书,谈论兵法,有时候都能把父亲说得无从反驳,因此他也很骄傲。因为赵括没有作战的经验,总把战争想得很简单,赵奢就觉得儿子只会嘴上说而已,并不懂真正的作战兵法。后来找过长平战死,这些也就成了他只能纸上谈兵的依据,其实大部分的年轻人,也都是这样的,这也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长平之战爆发以后,赵王以举国的兵力和秦军对抗,几乎所有兵力都被抽掉。所以赵王很担心,被人趁机侵略。于是赵括就向赵王推举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打败匈奴,也是赵国之后的支柱,这个人叫李牧,赵国的是有名将领之一。从这点上来看,赵括的军事眼光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他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他也不会举荐出李牧这个人才了。

后来因为廉颇拒不出战,赵王就派赵括去接替廉颇。在赵括成为统帅以后,赵军的将士士气都很高涨。在长平被困四十六天后,赵军连粮食都没有了,而士兵还依然一次次地向秦军冲杀。当时秦军用六十万大军,包围赵军的五十万人马,而秦军损失过半,后来赵军投降二十万。以此来看,秦赵两军的损失是差不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和秦军差不多的损失,还能说赵括是纸上谈兵么。

在我看来,赵括他是有着自己的军事才能的。只不过他的军事才能和历史上的那些名将相比,是不如他们的。对于赵括,最为我们熟知的是他失败的那次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之中赵国是失败的一方,而身为赵国主将的赵括,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自然也是要负所有的责任的。但是这场战斗之中赵括面对的对手,是秦国最优秀的将领白起。

如果赵括他只是一个普通将领,那么为什么秦国会派出自己麾下最优秀的一位将领呢?而且这场战争之后,也并非是秦国大获全胜的。秦国在最后虽然是胜利了,但他的死伤也是达到了大半。可以说这场战役使得秦国在日后的战争中是不得不放缓侵略的脚步的。并且这场战争也大大消耗了秦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我认为就凭赵国当时的处境,赵括他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损耗了秦军的大半有生力量,这已经是可以名留青史的了。

而且在后来魏国军队联合赵国的一群老弱病残,相对秦国30多万大军又获得胜利,也是由长平之战赵括的铺垫才可以实现的事情。而且在赵国军队被秦国围攻断粮的情况下,赵括还可以组织兵马去突围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当时长平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坚守了长达一个半月,如果赵括只是一个很平庸的将领,他是不可能办到这样的事情的。

所以我觉得赵括之所以会先像现在这样被人唾骂,只是由于后来史书上对他的不公正书写而已。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四十五万青壮年,几乎全部葬身于此。曾经实力冠绝山东六国,一度可以与秦国掰手腕的赵国,至此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机会,逐渐沦为二流。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有多惨?邯郸城内家家挂上白布,百姓们屋中再无余粮,而那城门楼上守城的士兵,不是两鬓斑白的老头就是乳臭未干的少年,有的人,甚至连手中的长戟都抡不圆,握不稳。而国势衰微的背后,更多的是敌人贪婪的目光,当时就连燕国这种常年吊车尾的战国末流国家,都敢兴兵犯边。可想而知,当时的赵国,虚弱到了何种地步。

而这些都源于长平之战的失败,作为长平之战赵军的主将,赵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罪魁祸首。似乎长平之战就是因为他,赵国才败的。

然而事实上,长平之战的失败与否,不单单是赵括一个人的能决定的。

当时和秦军对垒,赵国处于一个被动防守的局面。之前廉颇率军和秦军打过几次,结果都被秦军所击败,是故,廉颇才想出了筑垒防守这样一个计策。

这样一来,双方的对战就变成了一个消耗战。别的不说,双方数十万大军每天吃饭所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在这种局面下,谁最后撑不下去,自然就会退兵。


不过,谁退兵,就意味认输。这不仅仅是丢面子那么简单,丢掉的还有称霸七国,一统天下的机会。

因为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谁退兵,就意味着谁放弃了上党郡。而上党郡对于当时两国来说,都是不可获缺的存在。

上党郡地处于太行山脉,而太行山被称为“天下之脊”,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三家分晋之前,这里就是晋国的咽喉之地。

“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

而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分得上党郡,其正好夹在韩国和赵国之间,将两个国家分割开来。

而在当时,秦国东进最主要的对手是赵国,所以上党便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如果秦国拿下上党,赵国两大中心,晋阳与邯郸的联系将会被切断。秦国则掌握战略主动权,可以随时可以沿汾水取晋阳,或者从太行山直扑太原盆地。而赵国如果想要救援,就只有北太行山井陉一条小路,不仅绕路,而且道路崎岖,补给困难。


当然,秦国拿下上党,主要目标并不是晋阳。其最多只是占据太行山脊,居高临下,对赵国形成一个战略主动优势。

秦国更大的目标是韩国,拿下上党之后,韩国已经基本上处于秦国的包围之中。届时秦国便可以毫无顾忌的远交近攻,慢慢消化掉韩国,从而获得出函谷关的绝对主动权,打通东进道路。

所以,拿下上党对于秦国来说,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进一步兼并韩国,第二个是获取攻打赵国的主动权。

这两个好处,对于秦国东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而对于赵国来说,拿到上党,一来可以保证太原盆地这个大粮仓不受威胁,而来则可以进一步封锁秦国,从而使自己掌控战略主动权。

所以,双方对于这个原本并不属于自己,都很感兴趣。

于是乎,大家都在硬撑。而到最后,双方都有些撑不住了,但谁也不想先认输,怎么也得打一场吧。毕竟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双方都有自信一战。当时秦国还有白起这样的杀手锏,而赵国也还有二十万的生力军。


于是乎,秦国派人贿赂赵王近臣郭开,让他换下廉颇,换上赵括。其实这里秦国人之所以选择赵括,不是因为他们未卜先知,知道赵括纸上谈兵,能力不行。而是单纯的想换下廉颇,换上一个敢出来一战的人。因为廉颇这个人太能忍了,三年都不出战,强攻又攻不下。

之所以散布秦军害怕赵括的言论,也更多地是因为赵括父亲马服君赵奢战胜过秦军,所以这样的言论更加令人信服。

而赵王这边,也是有感国力不支,急需打破僵局。而廉颇之前屡战屡败,加上其不姓赵,秦军又谣言满天飞,所以赵王对其能力渐渐有些怀疑。

至于最后选择赵括。不否认有着郭开耳边风的功劳,但赵王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昏君,他也有自己的考虑。首先赵括精通兵法,在年轻一辈中可谓是佼佼者,他可能力赵王是比较认可的。其次,赵括是马服君赵奢之子,是曾经击败过秦军的英雄之子,可以振奋军心。最后一点,他姓赵,是自家人,忠诚度可以保证。

当然,除了赵括,赵王当时手里还有二十万的生力军,这是其最大的依仗。


而他对于赵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是要主动出击打一场,不求全胜,只求打个两败俱伤。因为没有那个必要,毕竟除了秦赵两国,还有五个国家呢。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秦赵两国因为长久的对峙,消耗严重,更多的是属于强弩之末。如果双方血战至死,那么很可能被其他国家乘虚而入。

所以,正常来看,当时赵军主动出击的结果,就算是输也不会输得很难看。其更多的是双方战平,谈判瓜分上党。这是对于两国来说,最好的局面。

但是赵王没想到,秦国换上了白起,一个只打歼灭战的怪胎。赵括第一次上阵,就遇到了这种级别的对手,那别说多倒霉了。

当然,不仅仅是白起,更厉害的是秦昭襄王。他远比赵王有魄力。原本白起率领的秦军想要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围歼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围歼可不比击败,其需要更多的兵马,以及更为持久的粮草支持。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了口子,那计划就宣告失败了。


但秦昭襄王硬是冒着被其他国家釜底抽薪的危险,举全国之力支援白起,让白起完成了他这一场封神之战。从这里也看得出来,这本就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争,赵国国力虽强,但比起秦国还是差了一些。赵括被围之后,秦国尚有余力征发兵员粮草,而赵国只能寄希望于赵括突围。

当然,这个代价是惨重的。虽然赵国大军全军覆没,而秦国也付出了半数的伤亡,要知道秦国可是有着六十万大军。

如果赵括是一个纸上谈兵,毫无能力的平庸之辈,他打不出这样的战绩。因为当时赵军是被包围,没有粮草后勤支援。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括依然带领赵军坚持了一个多月,还带给秦军带来了三十万人的损失。

最后是赵括在突围的战斗中战死,赵军群龙无首,再加上却是饿得打不动了,这才投降的。由此可见,赵括的指挥能力并不差,是一员猛将。而且还有这较强的领导能力,否则赵军根本不能坚持那么久,早就溃败了。

所以,你可以说赵括不如白起,孤军冒进中了圈套。而且赵国战败,他作为主帅,绝对要负责的。但你不能因此就说他是纸上谈兵,是一个平庸之辈。试问当时世上有多少人能赢白起?


要知道,这是赵括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大战啊,尚能打出如此战绩。若是再给他一些时日历练成长,未尝不会是又一个马服君。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哪个名将的儿子
赵奢。赵括(?-前260年)。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

曾经纸上谈兵的赵括,最后是什么结局?
长平之战中,由于秦军的攻势锐不可当,赵军数次与之交锋,皆以失败告终。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这位老将慎重地分析了战场的局势以及敌方的劣势,制定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无奈,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廉颇被撤下,转而换上了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此人虽熟于兵法,但却非常缺乏实战经验,...

《赵括纸上谈兵》原文加翻译?
注释 以:以为,认为。当:比得过。尝:曾经。故:原因。更:改变,变更。人物简介 赵括(约前310年-前260年),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寓意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往往形容的是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就...

寓言故事: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

史记赵括纸上谈兵文言文
3. 纸上谈兵< > 文言文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

纸上谈兵文言文及其翻译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

国学《“纸上谈兵”的赵括》赏析
“纸上谈兵”的赵括 【点睛之笔】“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领兵作战的事情。比喻空讲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经典解读】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名叫赵奢的人,此人英勇,将才之身,曾经带领赵军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赵奢颇受赵国国君赏识,被封...

赵括是怎么纸上谈兵的?
到了9月,赵兵已断粮46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4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40多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长平之战,由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为什么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
如果对长平之战有所了解,断不会认为赵括只是纸上谈兵,纵然赵括为统帅的时候,确实被秦国的白起坑杀了四十万降卒,导致了赵国元气大伤,但是这个大战的失败,赵括真正要负的责任却并不多,他就是一个背锅侠。一场大战的失败,总要有人为之负责,很不幸,赵括必须为长平之战负责,尽管很冤,但是当他...

纸上谈兵的故事
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海勃湾区17751993908: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是个庸才吗? -
宗空环磷: 纸上谈兵的赵括绝不是庸才,从他能够在被围之后团结赵军46天不乱就可以看出他的指挥统治才能.赵国临阵换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国力不济,无法在与秦国对耗下去,被迫出击.赵军损失四十五万,秦国损失也不下二十万.可见在白起的指挥下,秦军也损失惨重.

海勃湾区17751993908: 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吗?没有作实战能力
宗空环磷: 我觉得不是. 以前不了解他的时候,觉得他自大,目中无人,认为自己熟读兵书,所以很骄傲.其实不是.我想,如果赵括当时打的第一场战争不是长平之战,而是一场小战争,哪怕他输了,他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而在今后改正,或许还...

海勃湾区17751993908: 赵括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啊,是不是杰出的军事家 -
宗空环磷: 赵括是否只会纸上谈兵,可以看看以下的一些分析和资料.1、赵括面对的是当时的战神白起,就算同时代的廉颇和乐毅都不一定是其对手. 2、赵括战前曾多次亲自勘查地形. 3、赵括在作战时下命令之果断,赵将中无人能及. 4、长平之战...

海勃湾区17751993908: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 -
宗空环磷: 众所周知,赵括因"纸上谈兵"闻名于世, 因长平之战倍受争议,足足倍后人讥讽了两千多年.难道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其实,赵括乃赵国名将,而非完全是"纸上谈兵"之辈,一无是处的庸才. 赵括(?--前260年),赵国马服君之子.赵奢死后,赵括袭封马服君.<>中记载:

海勃湾区17751993908: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
宗空环磷: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

海勃湾区17751993908: 长平之战,是怎样的一个历史过程?赵括为何会输?难道他真的只是纸上
宗空环磷: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 白起到任后,研究了赵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又骄傲自大,听信谣言鲁莽轻...

海勃湾区17751993908: 赵括与方仲永有比较的价值吗? -
宗空环磷: 没有,赵括好歹对秦战争也差点让白起歇菜,也就差那么一点点,挺为这丫惋惜的,一个军事天才,就是实战太少.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把赵括写的有点太那个了.我们要尊重历史,赵括其实是个很有才的人.方中永这孩子,也只不过是王安石他老人家根据实际情况写的一篇感慨,也就是说这孩子没成年就碌碌无为了,所以和赵括不能比.不是一个档次的.

海勃湾区17751993908: 纸上谈兵故事50字简写
宗空环磷: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

海勃湾区17751993908: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真的被冤枉两千年吗 -
宗空环磷: 不能说完全冤枉. 一个没有上过一线打过仗的参谋做四十万大军,还是古代指挥体系没现在这么快的四十多万大军的主帅,赵括肯定有一部分的责任.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当时的赵王赵丹身上. 从之前韩国的祸水东移,到秦赵两国国战当时对主帅的干预不信任,前前后后怎么看主要背锅也要算在赵王身上,其次才能算在赵括身上.赵括理论丰富实践没有,一上手就是四十多万,自己性格不谦虚(谦虚内敛的话他爹也不会叨叨他).处于守势弱势还打的这么冒进,这么爱现,国战打的就是犯错小,所以也不算冤枉. 只能说冤枉的过多,但考虑到四十万人的生命以及后面的家属,也不算太冤枉.

海勃湾区17751993908: 用一句话概括赵括纸上谈兵的 -
宗空环磷: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