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为什么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

作者&投稿:陶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汉时才有的纸,为什么说战国时的赵括是“纸上谈兵”?~

这是由两个历史错误导致的,东汉出现的纸是经过改良的,东汉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可以记录文字用的载体。而且纸上谈兵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指赵括。成语“纸上谈兵”及其背后的典故意义深远。提起这个成语大家都会想到赵括,他是战国时期的人。可是在历史上,纸是在汉朝出现的,汉代与战国时期相差一两百年,是赵括穿越了吗?事实上,这是由两个历史错误导致的。

首先,我们很容易把蔡伦改良造纸视为纸的发明。其次,一开始,纸上谈兵并没有具体提到赵括。在我们的现代意义上,“纸”一词是指由植物纤维制成的易于书写的薄片。东汉蔡伦改良的造纸术基本上就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纸,基本上是现代纸的前身。

蔡伦之前,实际上有纸。西汉时期的纸在甘肃出土过,上面绘有地图。这张纸是用纸浆制成的。因此,蔡伦是改进了造纸而不是发明了造纸。在古埃及,有一种莎草纸,本质上,这种所谓的纸是指中国早期使用的竹简,不是真正的纸,而只是一种书写载体。尽管如此,但是东汉、西汉还有古埃及,都离赵括太远了。

在长平之战后,赵括的声誉直线下降。有很多成语因他诞生,如:胶柱鼓瑟,就是形容一个人不懂变通,带有贬义的成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后来总结的,跟赵括按照兵书指挥打仗有所练习,但并不是单指赵括。后来有些很不负责任的书商,在谈论长平之战时,将此成语按在赵括身上。不论这样做是否合适,显然这是错误的。相信看完这篇文章,大家都了解了吧!

纸上谈兵一开始并不专门代指赵括,而且汉朝之前已经有纸出现了,只不过并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纸。
纸早在汉朝之前就已经有一定的雏形了。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纸是在汉朝时期才出现的,其实并不然,提到纸大家可能都会想到蔡伦,认为是蔡伦制造出了纸。
其实蔡伦确实是拥有独特的造纸术,但他的造纸术绝不是凭空而来的。他的造纸术是站在前人的高度上,自己再进行改进的。
早在蔡伦造纸之前,历史上就有了所谓的纸,只不过当时的人用的是纸浆织造而成的纸,没有蔡伦造纸造的那么精细罢了。
纸上谈兵一开始并不是赵括的代名词。


提到纸上谈兵大家第一感觉就是想到赵括,毕竟赵括初出茅庐自命不凡,却在长平之战中惨遭滑铁卢,让他自己成为了大家眼中的一个笑话。
但实际上纸上谈兵一开始并不专门指张赵括的,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大家从生活中积累出来的,意思就是指那些只知道说大话却不做实事的人。
但后期却演变成了专门指代赵括长平之战的专有名词,估计很多人都难以相信这一点吧。毕竟这个纸上谈兵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从长平之战中演变出来的。

所以说凡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毕竟真理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其真实性。
纸上谈兵说的并不一定光是赵括,而汉朝时期之前早就出现了造纸术,不然前人如何能够记载各种历史事件,蔡伦又如何能受到启发改进造纸术呢。

说赵括是战国时期最悲催的将领,应该没有几个人会反对,赵括的父亲赵奢一战成名,接下廉颇都不愿意打的阏与之战大败秦军,赵括同样也是一战成名,不过他的成名却与赵奢截然相反,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接替廉颇,与秦国白起正面对决,结果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即纸上谈兵。


那么问题就来了,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秦始皇灭六国之前,而纸的发明是在汉朝时期,这个“纸上谈兵”放在赵括身上是不是不合适呢?战国时期连纸都没有,何来纸上谈兵呢?现有的很多资料将“纸上谈兵”的出处设定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单纯看这个成语的话,是不可能出自《史记》的。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作,而蔡伦造纸是在东汉时期,当然在蔡伦之前,甚至是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的出现,只是西汉时期刚刚出现纸,还没有进行优化,而东汉时期的蔡伦就是在原有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创造出来的蔡侯纸。但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即便有了纸的出现,承载文字的多还是简牍以及帛书。与贵族化的帛书相比,简牍才是最普遍的一种文字载体,所以说即便汉朝就有了纸,但是简牍和帛书还是记载文字的主流载体,而纸的大规模使用还要靠后,到了隋唐时期,才真正取代简牍和帛书,成为文字的最主要载体。

况且《史记》中有关赵括的记载,通篇读下来,是完全看不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其实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现还要晚的多,即便出现也不是因着赵括,这个成语很可能是近代的产物,是人为的加在赵括身上的。


其实我们通常接触到的一些成语和典故,很多都是成型于明清时期,而和成语、典故本身发生的时代无关,比如结草衔环这个成语,它出自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但是典故发生的时间点却一个在先秦时期,一个汉朝时期,是分开的,结草在先秦,衔环在汉朝,只是因为冯梦龙将两件事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这个成语。

我们都知道,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的巅峰时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像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以及《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等等小说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因此,在这些小说中,我们细细看来,还是会发现其中的明清特征的,即便有的不明显,但是确实是存在的。

而因为明清时期有大量的小说和各种文体的书籍面世,也就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以及成语典故,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的成语其实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但其本身的时代则可能是两千多年前。不过即便是在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也不曾出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但在明朝时期的一些作品中,却出现了“纸上兵”这个词,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明朝时期刘三吾的《湘南杂咏》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


自此之后,纸上兵这个词就经常出现,但是与之相联系的一般是书生,到了清朝时期,“纸上兵”逐渐被“纸上谈兵”所代替,但具体“纸上谈兵”出自什么何处,已经不可考,像《官场现形记》、《红楼梦》等作品中都出现过“纸上谈兵”这个词。

而这个时期的赵括和“纸上谈兵”根本没有扯上关系,一直到了晚清时期甚至更晚,人们才将两者联系起来,尤其是近现代,提到赵括,必然会想到“纸上谈兵”这个词,其实这就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就如同很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发展。也因此,人们将“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的出处设定在《史记》中的赵括身上,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如果对长平之战有所了解,断不会认为赵括只是纸上谈兵,纵然赵括为统帅的时候,确实被秦国的白起坑杀了四十万降卒,导致了赵国元气大伤,但是这个大战的失败,赵括真正要负的责任却并不多,他就是一个背锅侠。一场大战的失败,总要有人为之负责,很不幸,赵括必须为长平之战负责,尽管很冤,但是当他踏上战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赵括在战场上的表现其实是赵惠文王所期许的,即出战,尽快结束长平之战,而在赵括之前,赵军的军事统领是廉颇,但廉颇在最开始的几次与秦军交锋中,全部败下阵来,廉颇节节败退,不得已坚壁不出。

秦军是远距离作战,最忌讳的就是战争时间被拉长,而廉颇则希望经由这样的防守来拖垮秦军,只是事与愿违,赵惠文王在该战中数次决策失误,先是接受了上党郡,后来又不肯求援山东各国,更是在后援供给上力不从心。粮草供给不给力,心浮气躁的赵惠文王希望迅速结束战争,因此换下了廉颇,换上了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

赵括满腔热血,少年英雄,但是与廉颇相比,明显的战斗经验不足,赵括上战场的次数很少,而战场瞬息万变,一旦遇到白起那样的对手,非有丰富的战场经验无法与之对阵,而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赵括偏偏又遇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白起,其结果就是被虐成渣。


当然,赵括也有错,他其实一开始就不应该出战,赵惠文王完全是病急乱投医,他找不到愿意主动出击的将领,是因为所有的将领是不主张出战,而赵惠文王却想尽快结束,于是只能启用愿意出战的赵括,然后就有了这样惨痛的一次战败,其实,赵国战败不过是早晚的事,但是启用赵括却将这个战败的损失升到了最大。

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太过震撼,长平之战放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最惨烈的一场大战。所以,要真正追究长平之战的责任,赵惠文王的责任是最大的,但是他是一国之君,总不能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这个锅只能赵括来背。

而人们之所以将赵括和“纸上谈兵”联系在一起,从赵奢、蔺相如甚至赵括母亲的话中能窥知一二。赵括自小学习兵法,“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谈论起来侃侃而谈,赵奢根本难不住他,但是赵奢却并不看好这个儿子,他对赵括的母亲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而到了赵惠文王希望赵括出战的时候,蔺相如曾劝阻过赵惠文王,他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而赵括的母亲也认为赵括不适合出战,试图阻止,但是赵惠文王一心让赵括出战,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希望赵括和赵奢一样,能够力挽狂澜,毕竟虎父无犬子,但是在长平之战这样的战场上,赵括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了战局的。




长平之战,结果到底如何?
毕竟在当时那个历史时间段内,赵国是唯一可以在军事上有实力抗衡秦国的国家,如果能够根本打垮赵国,那么秦国将失去所有在军事上的对手,当它东出函谷关的时候基本就是如履平地了。可是这样的白起并没有受到理解,得到尊重,最终白起被诬陷谋反含冤自尽。 在此之后不久,秦国与赵国便发生了我们上述所说的邯郸之战,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场厮杀,更是庙堂对阵
长平之战初期,秦军约40万,赵军约25万,根据《汉书·食货志》《秦律十八种·仓律》记载,每人每天最少2斤口粮,年耗费军粮分别为15万吨、9万吨(未计算战马军粮)。战国时期,运输能力有限,损耗率极高。《孙子兵法》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大体估算远程运输粮食抵达消耗比为1:20,即使按1:5计算,秦、赵年耗...

长平之战讲的是什么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战争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它直接影响了秦赵以及战国整个形势的改变,从此,秦国基本上一家独大,六国力量衰微,偶尔在六国合纵联军之时给秦国造成暂时性影响,但终因六国心力不齐,最终一个个被秦国消灭。从史记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廉颇作战风格以沉稳为主,不擅长冒险,更不擅长打无...

长平之战秦军歼灭赵军的40万尸骨在哪?白起坑杀赵军真相揭秘
大家开始挖掘这个地方,发现赵军的白骨都是垒在一起的,有的胳膊或者大腿,有断的痕迹。有的体内有毒箭头,有的只有身体,没有脑袋。经过史学家一番研究后,发现赵军不是被活埋,是被杀掉以后,再掩埋的。第二,战争对后世的影响。长平之战的惨烈还在于它的无规则性与毫无人性,战国时期各种规则都被...

长平之战是战国最重要的战略决战,没有之一吗?
故而也有说法称之为“秦楚之战”。不管叫什么,这都是战国时代的“最后决战”!结果是秦国成功平灭韩、魏、燕、赵、楚等五国,逼降齐国,“战国七雄”除秦以外尽皆灰飞烟灭——“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矣”!在这三者中,秦赵长平之战,不是规模最大的,且主要的交战过程只涉及两个诸侯国,...

当时长平之战发生的地方目前是位于我国的哪个地方?
长平之战发生的地方目前是山西晋城高平市,在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长平之战的战场区域长平之战战场区域沿丹河有店上、企甲院、围城、石门、箭头、三军、永禄、长平、掘山、绝水等村子。这些村子集中在丹河东西两岸,三面环山,北面是东西走向的山脉,西起丹朱岭,向东经南公山...

如果长平之战,赵国胜利了,最后赵国会统一六国么?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赵国和秦国两大强国一次对决,这次战争将决定天下未来走势,赵国和秦国都投入了全国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他们是战国后期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两个国家,但是从整体国力水平来看。赵国远远不如秦国,可能在军事力量上,赵国和秦国没有太大差距,但是经济方面照顾远远不如秦国。赵国和秦国的崛起...

在长平之战中,作为失败方的赵国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歼灭战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留下的不仅是一个鲜活的军事话题,更是一个日益清晰的历史脉络。 也就是说,在秦赵战争中,赵失败是有原因的,至少犯了五个致命的错误,即失去了重要的地方、粗心大意的使用、盲目的敌情、外交上的不诚实和不当的国策。 长平之战,赵为何战败?盘点赵国的“五大...

战国诸国为何能支撑长平之战这样的超大型战役?
战国诸国之所以能够支撑长平之战这样大型的战役,就是由于当时兵农合一,而且他们动员兵力以及运输粮草的方式都十分的厉害。一说到战国时期大家肯定能够想到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的事情,在那个时候能够发动长平之战这种大战,想必当时的各国军事实力一定非常的强大,而且对当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长平之战之所以...

长平之战时,名将乐毅就在赵国,赵孝成王为何弃之不用?
另一方面燕将骑劫被田单打得大败当场被杀,燕军也被齐国军民打跑,齐国并因此复国,而燕惠王也后悔用骑劫换乐毅,又担心乐毅因此会为赵国攻打燕国,于是派人到赵国结好乐毅,最终乐毅同时在赵国和燕国担任客卿,这一年是公元前279年。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乐毅逃到赵国的19年之后,虽然...

莱城区18371302853: 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却出现“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
蓬洁派吉: 纸上谈兵虽然说的是战国时代长平之战的故事,但是纸的出现确实在东汉时期,发明了纸张.

莱城区18371302853: 纸上谈兵原意指什么 -
蓬洁派吉: 纸上谈兵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莱城区18371302853: 长平之战的详细介绍?成语“纸上谈兵”的来历?不必太繁琐,最好五分钟之内能说完, -
蓬洁派吉:[答案] 成语“纸上谈兵”的来历?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有...

莱城区18371302853: 长平之战的详细介绍?成语“纸上谈兵”的来历?它是什么意思? -
蓬洁派吉: 成语“纸上谈兵”的来历?它是什么意思?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

莱城区18371302853: 纸上谈兵故事起因在哪里 -
蓬洁派吉: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倾全国之兵在上党对峙,后来赵国中了秦国的计谋,把主将换成了赵括,结果遇到了白起就悲催了,被秦国坑杀40万兵,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建议你看一下长平之战.求采纳

莱城区18371302853: 纸上谈兵的典故的由来 -
蓬洁派吉: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

莱城区18371302853: 在赵括的年代没有纸,但成语为什么叫纸上谈兵?应该是竹上谈兵吧? -
蓬洁派吉: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莱城区18371302853: 赵国实力不如秦国,为何赵孝成王还急于同秦国开战?
蓬洁派吉: 赵孝成王是赵国第八位国君,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在继位第一年,就联合齐国击退秦... 说起“长平之战”,未必人人知道.但要说“纸上谈兵”,就几乎无人不晓了.哦—...

莱城区18371302853: 长平之战中 纸上谈兵,一意孤行,什么意思 -
蓬洁派吉: 1、长平之战中“纸上谈兵”意思是说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具体为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现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2、“一意孤行”意思是说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愿对你有所帮助!

莱城区18371302853: 长平之战赵国高层做错了什么?
蓬洁派吉: 对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许多人把原因归结为赵国临阵换将,用所谓“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实际上是多方面综合原因导致的,撇开秦国因素不谈,仅从赵国本身分析,至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