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而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长沙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翻译。~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一、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扩展资料
一、《劝学》作品简介
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其所流传的思想古籍《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句话的意思是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劝学》,这篇文章老师一般是要求学生全文背诵的,而且还会在考试中出到相关的题型。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而:但是的意思;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凭靠着马车的人,并不是他跑得快,但是却能日行千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一、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文...文言文!!!
而:表示承接、转折、并列等关系。如“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示的是承接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里“而”表转折;故:主要的意义是表示原因,“因此”,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因此的意思,而“阳子问其故”中“故”作名词...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劝学》先秦·荀子 意思: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节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劝学的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

文言文《劝学》的翻译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

《劝学》原文+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

《劝说》荀子文言文及翻译是什么?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物类之起,...

“吴尝终日而思矣中而”的用法有哪些?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

张咏劝学的全文及翻译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tiáo)。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怎么引用
在学习是需要借助外物或者向人请教的时候使用。本句出自劝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善于骑马的人,他的腿脚也不是很利索,但他能行很远的路。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要善于借住外物。

闵行区13625908538: 假奥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翻译成白话文 -
上钢甲苯: 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走的很快的人,可以日行千里.凭借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可以游遍江河

闵行区13625908538: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翻译 -
上钢甲苯:[答案] 高一的《劝学》大致意思是“借助马车的人,不是脚走的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自己不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闵行区13625908538: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翻译 -
上钢甲苯: 高一的《劝学》大致意思是“借助马车的人,不是脚走的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自己不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闵行区13625908538: 荀子劝学节选中(而)字的解释 -
上钢甲苯: 很多“而”啊,你问的哪个?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3. 表(从……到……):从上~下.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闵行区13625908538: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句式是什么? -
上钢甲苯: 判断句

闵行区13625908538: 语文 劝学中的而 -
上钢甲苯: 《劝学》中含“而”的句子累计有十六处,它们是:(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吾尝终日而思矣.(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闵行区13625908538: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翻译 -
上钢甲苯:[答案] 借助马的人,不是走得快,但可达千里

闵行区13625908538: 模仿“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的句式,写句子 -
上钢甲苯: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营官者,非能工也,而诸事顺也.)(假卫星者,非能飞也,而翱于蓝天.)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字词,无以成篇章)(不积小善,无以成大德)

闵行区13625908538: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全文)拜托各位大神 -
上钢甲苯:[答案]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之外

闵行区13625908538: 《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要怎么区别 -
上钢甲苯: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里的“致”是“使……达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至”是“到达” 也就是说一个是被动的,靠外力的;而另一个是主动的,考自己. 这和字形有关系,甲骨文中,“致”比“至”多的正是一个右手拿着一样武器,充分说明“致”是借助外力的,“使……达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