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须归极乐国

作者&投稿:止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处士逃名远市阛,此身清隐翠微间。

平分岭上半边月,高枕床头一片山。

白屋安贫终暂计,夕阳归路岂知还。

莲华佛国深深处,出世芳踪不可攀。

——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

「处士逃名远市阛」,这个「处」就是退隐的意思,处士就是有德有才但隐居不去做官的人。

隐士是有理想追求,尤其是有对人格独立自由的追求,所以对世间的功名利禄就能够看破放下。

这就是『逃名』,逃脱名闻利养,远离喧嚣的城市。那退隐到哪去呢?去住山了。「此身清隐翠微间」。

「清隐翠微间」,就表明隐退到了青翠、清净的山林,也许就在那里简单搭个草屋茅棚住着。

从精神境界上来看,很有诗情画意。

「平分岭上半边月」,在山岭上住着茅棚,半边的月光照在床上,床头后面就是一片山林,每天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真是高枕无忧啊!

相对于喧嚣的城市来说,住山确实有很好的意境。在那里听不到任何人世间的声音,只有大自然中的鸟鸣声、风声、雨声,睡眠质量非常好,不用吃安眠药的。我有段时间住了二十几天山,感觉马上就胖了。

但是住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定要把物质生活水平降到最低才行。

山里可没有那么多享受的设备,就连吃的菜要运进去也极不容易。而且很多山里用水都比较困难,得非常节俭。有的地方很偏僻,完全没有水,就靠自然界了,夏天接雨水,冬天喝雪水。

所以一个没有吃过苦的人想住茅棚是不一定能住得下来的,不仅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还可能长时间见不到一个人。

但是有精神追求的人,会觉得这种状况很好。这就是「白屋安贫」啊!

「白屋」就是用白茅覆盖著屋顶的房屋(就是茅草屋了)。这个「安贫守道」啊,物质生活一定是很贫乏的,就像孔子说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吃的是简单的食物,喝的是一瓢水,住的是非常破旧的小巷,一般人忍受不了这样的贫穷忧患,但颜回在那种情况下还自得其乐,就是因为他在心性上得到了轻安,得到了法喜。

孔子说颜回「三月不违仁」,他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跟「仁」的境界打成一片。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在精神境界得到了高度的享乐。

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有隐士。但朝代不同,社会对隐士的价值评价也不一样。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退隐过隐士的生活成了社会风尚,很受人尊重。

比如庐山就是一座隐逸文化的名山,它之前叫匡庐,这个名字跟隐士修道就很有关系。

那是在周威王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匡续的隐士,在虎溪周边修道(大概是修道家的功夫了)。周威王听说他的名声就想请他到朝廷供养。

使者到达的前一天,匡续就羽化升天了,只留下他修道的那个茅庐,这座山从此就被叫作「庐山」或「匡庐」。

这座山儒、道、释三家的隐士不下几千人。要知道隐逸文化对整个中国文化的贡献非常大,一种文化的建构需要宁静的环境、洁净的心灵。

庐山很受文人青睐,建有白鹿洞书院(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书院),在山里读书会理解得更透彻,唐代王贞白就在这里留下了「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千古佳句。

其实无论是从事学术,还是音乐、绘画、书法、炼丹、气功、武术,想要达到真正高深的造诣,是需要在山里去做的,在闹市里是不行的。

看看我们东林寺当年的十八高贤,除了比丘师父以外,居士都是那个时代知名的隐士。

比如写《西方发愿文》的刘遗民,出生高贵,是汉代楚元王的后代。他之前在柴桑(即现在的九江)做县令,后来辞官不做,依慧远大师来修道。

雷次宗,南昌人,很有学识,并且对「礼」的文化很精通,朝廷都是要派他去给太子、王子们上课的,说明他的学问不凡。

我们的祖师殿有这十八高贤的石雕,宗炳的样子就是拿着一把古琴,据说他弹琴的时候山中的树木花卉都随着琴声起舞。

宗炳还是山水画的鼻祖。他的足迹徧布祖国的名山大川,晚年走不动了,就将记忆中的山水画出来,在房间里欣赏,也像是在游历名山大川。这是他的创意,所以后世就把他定为山水画的鼻祖。

还有张诠,在雕像中,他一只手拿着锄头锄地,这是解决物质层面的需求;另一只手拿着经卷,这是解决精神、慧命层面的需求。一手锄头、一手经卷,代表着隐士的一种生活方式。

隐士是把读经、完善精神追求、对生命终极关怀作为目的;种地只是生活的手段而已。这就是隐士跟山民的不同之处。

山民对生命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世间过日子的层面,能够养家餬口、传宗接代,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一生,就谢天谢地了。而通过种点地奉养色身,最终是要读经的人,那就不一样了,就叫隐士。

所以这十八高贤,还有陶渊明(中国田园诗的鼻祖),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隐士。

五代时期著名的贯休禅师,曾为东林寺十八高贤的影堂(就是专门供他们画像的殿堂)作了首诗,前面四句是这么写的:

白藕池边旧影堂,刘雷风骨尽龙章。

共轻天子诸侯贵,惟爱君师一法长。

白藕池就是现在的白莲池。白莲池边有一个影堂,就是供十八高贤的雕像的。这里列举了两个重要人物——刘遗民与雷次宗。他们的风骨,那是龙章凤姿啊,很高洁的。

这种高洁体现在什么地方?「共轻天子诸侯贵」。

朝廷想要征召他们做高官,他们是不去的。陶渊明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回到家乡来种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们是追求自由、独立人格的一批人。

他们共轻天子诸侯贵来干什么呢?「惟爱君师一法长」。就是他们爱慧远大师提倡的念佛法门,要解决生死轮回问题,往生净土啊!

以东林十八高贤这些隐士作为典范,再来看看自古以来的其他隐士,虽然白屋安贫,似乎在精神上找到了一种依托,但终归来说还是暂时之计。

他们还只是在这一生当中好像安贫乐道、自得其乐,不要荣华富贵,但生命当中的根本问题,即如何了生脱死的问题,却没有涉及,就是「夕阳归路岂知还」!

夕阳代表我们最终是要衰老、死亡的,但死后到哪去的问题,就不是一般的隐士所能解决的了。作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隐士一定要提出一个严峻的生命问题:在无尽的轮回当中,这一世生命终结后到哪里去?

省庵大师为这些隐士指出了一个光明的出路:「莲华佛国深深处」!

你隐居在翠微的山间只是暂时的寄托啊,要知道终极的安身立命之处是在阿弥陀佛的莲华净土啊!

这个深深处不是在妄心层面,乃是在清净心的界面。自性的弥陀净土不是三界之内的境界,而是三界之外的乐邦啊!

这条光明大道你怎么走得上去呢?诗中用了三个字:「不可攀!」

走出世间的道路,到莲华佛国,不可以用攀缘心。

攀缘心是指我们当下的这颗心都是去缘外境的,就是住山的这个心还是在缘外境,你在缘那种美好的山色,缘洁净的环境,缘当下做的稍微高雅一点的事情,或者弹琴啊,或者作诗啊,或者绘画啊,或者写字啊,这些都是你的妄心在「造业」。

《楞严经》讲七处征心,佛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说心在身内、身外等七处。实际上他当下攀缘的这七处是了不可得的,觅心了不可得的。

从唯识学的角度讲「攀缘」这两个字,「攀」是指能攀的心,是八识的心,八识里面都有见分;这个「缘」呢,是指一种境界——所缘之境,是相分。八识的见分、相分全体都是妄心,叫攀缘心。

你要当 *** 会这个妄心了不可得,自性本空,就是了妄即真,全妄即真。到了妙真如性的层面,就是回归自性本原——本地风光。

这里告诉我们,极乐世界不是攀缘心的境界,乃是妙明真心的境界。

这个出世的芳踪,怎么样过得去呢?我们想要证得这样的妙真如性很难,所以净土法门的下手之处,就是谈「信」这个字!

以「信」为方便,先相信「二有」,有极乐净土,有阿弥陀佛,相信之后发愿,要愿意去!

为什么要去?由于轮回很苦,在这个世间修行很难,今生一定要一意西驰,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唯一目标!

那怎么去?这就是要建立深信切愿,就是要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只要满足信、愿、称名这三个条件(三资粮),就没有你的事了,剩下的就是阿弥陀佛的事了,阿弥陀佛会在你临命终时拿着莲台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这个信、愿、行全体也都不是妄心里面的产物,用虚妄的心去琢磨它,越想越觉得这不可能,越想越觉得这是不是虚无缥缈,是不是骗人的。

妄心里面就会产生很多的怀疑,实际上妄心的烦恼当中就有「疑」,「疑」是六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不正见)之一。

所以真正的清净信心是从实相里面出来的,也要有多生多劫的善根的。

这些隐士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独立,但不管是学问、艺术,还是延年益寿(养生),都不是究竟的,只是暂时的利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才是隐士们最究竟的归宿。

「隐士须归极乐国」,隐士唯有信愿称名往生到莲华佛国,这一生隐居的生活才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隐士须归极乐国
所以真正的清净信心是从实相里面出来的,也要有多生多劫的善根的。 这些隐士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独立,但不管是学问、艺术,还是延年益寿(养生),都不是究竟的,只是暂时的利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才是隐士们最究竟的归宿。 「隐士须归极乐国」,隐士唯有信愿称名往生到莲华佛国,这一生隐居的生活才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佛教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啊?
‘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生、现生或当生,都得到各种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花、璎珞,随意所须,悉都如愿,譬如他化自在诸天。’——《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和《无量寿经》的上卷。——不同于世人为饮食生活而奔波劳碌工作。(二)七宝食器,自然...

十心向往,命终必生极乐国土
同时谈到「十心向往」,就是具足十种心,向往一个对境,命终就必定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十心向往」就是随一一心,专念向往阿弥陀佛,命终一定得生彼国。这「十心」表明一个修道人要存哪十种心。这是菩萨发心的内涵了,我们了解一下。 十心向往,第一,是于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众生不仅是对于人道的众生...

我想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接着对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说道:(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总共分为九品)上品上生的众生,志愿往生极乐世界,应当发起(具备)三种心,既可往生西方净土,是哪三种心呢?第一至诚恳切之心(至者,不留余地;诚者,唯此一心。真心求往生,恳切之至,绝非虚情假意),第二深切不变之心(深心信乐极...

极乐什么意思
极乐,梵文本意是幸福所在之处,大乘佛教用语,出处在净土宗圣经《净土三经》。极乐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净土或者阿弥陀佛的世界,也就是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佛说阿弥陀经》载明彼佛土以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另外,同经亦载,...

古代*** 为什么喜欢与和尚偷情
他意外发现和尚了然身上刺有这样两句情诗:“但愿同生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苏东坡不禁大怒:“这个秃奴,修行忒煞,灵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 *** 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苏东坡当即斩了这个花和尚。 宋代最典型的女人偷和尚的案例,当数...

请从各方面概述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
我们从净土三经中,获悉西方有一尊伟大的阿弥陀佛,和那里有一个无比庄严、清净、美妙的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的美妙,天下没有一个词足以用来形容它,它就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九愿所说的那样: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

请从各方面概述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
我们从净土三经中,获悉西方有一尊伟大的阿弥陀佛,和那里有一个无比庄严、清净、美妙的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的美妙,天下没有一个词足以用来形容它,它就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九愿所说的那样: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药师佛?
这是可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相互辉映的佛化国度。依《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此一佛士“一向清净,无女人形,离诸欲恶,亦无一切恶道苦声。琉璃为地,城阙垣墙,门窗堂阁,柱梁斗拱,周匝罗网,皆七宝成。如极乐国,净琉璃界庄严如是。”这是依药师佛因地本愿所证成的依报世界。 在药师净土里,除了药师佛之外,...

有着夫妻生活的念佛修行命终时能往生极乐国吗?
可以的!这个和夫妻生活不是必然的关系。念佛往生,是净土修行法门,必须“自力+他力”才能完成,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每天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是你的愿力,也是自力;每天坚持念佛,不仅仅是固定时间,而是有空就念;最好学习印光祖师的十念法。2、虔诚念佛,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阿弥陀佛...

相城区18278066555: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什么意思
盍孟九味: 意思是:在这一生修行结束时,全都去往生极乐世界.这句话出自《回向偈》的·第一则.原文为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译文是:回向偈的用处很大,修行的人不论念经念佛,念完了,都一定要把回向偈念一遍.“回向”有归拢和趋向的意思,就是要把念佛念经的功德汇集到一个目的上去.

相城区18278066555: 司马光《禅门六偈》
盍孟九味: 一曰. 念怒如烈火.利欲如銛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 其二曰. 颜回 安陋巷.孟轲养浩然.富贵如浮云.是名极乐国. 其三曰. 孝弟通神明.忠信行蛮貊.作善降百祥.是名作因果. 其四曰. 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 名不坏身. 其五曰. 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光明藏. 其六曰. 道义修一身.功德被万物.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

相城区18278066555: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回向与不回向的区别 -
盍孟九味: 引-印光法师鉴定 皈依弟子黄智海演述:回向偈修行的人,不论念经念佛,念完了一定要把《回向偈》念一遍的.“回”字,是旋转的意思.“向”字,是归向的意思.就是把这个念经念佛的功德,都旋转回来,一齐归向在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相城区18278066555: 西游记每一章的内容简介 -
盍孟九味: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

相城区18278066555: 抄经书回向怎么写 -
盍孟九味: 一般回向的正确顺序:从小到大,由自向他;1先回向自己、在世亲人、同修;2历代六亲眷属;3回向给冤亲债主(那些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为他们祈福,求得他们原谅);4回向法界. 我们在抄经的时候,一定要回向,这样才能功德圆满.看你为谁写了.如果为法界一切众生就写:愿以此功德 回向给无量无边一切众生,愿他们能闻法得度,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如果为家亲眷属求健康就写:愿以此功德回向给谁谁谁,希望他早日康复.一般抄写的经书后面都会有统一的回向文.非常普遍的比如: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升极乐国.

相城区18278066555: 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怎么一回事? -
盍孟九味: 何谓隐士?隐士意谓 “隐居不仕的人”.所谓 “隐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就是不做官,终身或居乡野,或遁迹江湖. 《南史·隐逸》说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

相城区18278066555: 我要唐伯虎的《桃花庵》全文 -
盍孟九味: 【年代】:明 【作者】:唐伯虎——《桃花庵歌》 【内容】: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显者)趣,酒盏花枝贫者(隐士)缘. 若将富贵(显者)比贫贱(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花酒)比车马,你得驱驰我得闲(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他)人笑我忒(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相城区18278066555: 觉明妙行菩萨是谁? -
盍孟九味: 【觉明妙行菩萨《净土圣贤录》】 觉明妙行菩萨,明崇祯十六年,降于吴门.迄清顺治四年,以往昔因缘,应机说法,开阐净土法门.首说偈曰,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

相城区18278066555: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盍孟九味: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译.大乘教佛名.据说阿弥陀佛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后,发了四十八个愿,而成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系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相城区18278066555: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1中马小玲为王珍珍占卜的第三张是什么意思 第一是忍者 第二是战车 第三是??? -
盍孟九味: 【9】隐者——探索(对应星象:处女座) 牌面解读: 隐士身着长袍,提着一盏灯、拄着拐杖,在黑暗中孤独地摸索前进.这张牌代表独处,隐士试图放弃外在的诱惑,而达到内心的平静,进而在寂静的环境里通过冥想得到真理.寂静中只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