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徒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什么意思?~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台注:所以无沉冥之心志者,无昭著之明,无惛笃之行为者,无赫显之功。

陆注: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冥冥之志 ,经典的解释是 默精诚之谓也,即专心、潜心。

我们先解 昭昭。

昭,日明也。——《说文》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昭昭:阳光闪耀、光明的样儿。

无昭昭之明:就感觉不到阳光的明媚、刺眼。

阳光在怎样的情况下才最明媚、刺眼,要么就是在黑暗中呆了很长时间,要么就是闭上眼睛冥想了很长时间,突然睁眼。

在后文有“行乎冥冥,施乎无报。”这个 冥冥 肯定是 默默,那么 冥冥之志,就是默意,闭上眼睛想,长时间的冥想。

惛,通 闷。惛惛之事:长时间的闷做。

译文:所以,没有长时间的(闭上眼睛)冥想,难以感受阳光是多么明媚;没有长时间的闷做,不会有明显的成绩。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这句话的出处是:先秦·荀子《劝学》

此作品篇幅较长,我给大家节选了包含这句话的几段原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江海 一作:江河)

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做善事(难道是)不能累积(的)吗?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看:

构:结,造成。

畴:通“俦”,类。

质:箭靶。的(dì):箭靶的中心。

斤:斧子。

醯(xī):本意指醋。

蜹(ruì):飞虫名,属蚊类。

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锲(qiè):用刀雕刻。

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字之误。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下文“惛惛”与此同义。

昭昭:明白的样子。

螣(téng)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

鼫(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 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窘 困。

“尸鸠在桑”六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鸤鸠》。仪,通“义”。

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瓠(hù)巴:楚国人,善于弹瑟。

沈:同“沉”。《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

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

六马:古 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

崖:岸 边。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

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蝡(rú):同“蠕”,微动。

只看文章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我们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就比较好理解: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1、“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是指: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2、原文: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3、《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现已加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该文既记叙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先天天赋多好,如果后天不学习依然不能成功,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大宗师》。它的意思是:没有深远的志向,就没有明亮的智慧;没有微小的事情,就没有辉煌的成就。这句话强调了远大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于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性。在人生道路上,只有拥有坚定的志向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杰出的成就和明亮的智慧。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出自《荀子·劝学篇》。意思是: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意思是,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这句话语出荀子的《劝学》,前面还有是故两个字,所以要理解意思,必须联系前文,这是对前面一段的概括和总结。
原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什么意思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什么意思?
台注:所以无沉冥之心志者,无昭著之明,无惛笃之行为者,无赫显之功。陆注: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冥冥之志 ,经典的解释是 默精诚之谓也,即专心、潜心。我们先解 昭昭。昭,日明也。——《说文》倬彼云汉,昭回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惛惛:读作hūn hūn。是专一、专心致志的意思。整句意思是: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出自战国时期荀子创作的《劝学》,原文节选: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

“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说明了什么道理
技能虽多,如果不精而无专长则仍无济于事。出处:先秦·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冥冥之中的经典句子 冥冥之中注定的语录
1、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2、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3、冥冥之中流逝了多少的中秋,芸芸众生错落了几多的红尘,多少中秋之夜孤独相守,几多红尘流离了无数的相思之人。中秋离愁,年年又岁岁,轮回哀怨,辗转凉冷之秋。4、那时的早晨,天刚亮,鱼肚白的...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翻译
出处:先秦·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__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白话释义: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

荀子的《劝学篇》原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

目不两视是什么意思?
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

文言文《劝学》翻译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

谁能给荀子《劝学》的翻译,谢谢了。
【原文】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翻译】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

河北区17184167001: 求“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的释义和对这句话的详细见解不是解释一遍就算了 -
时建奥立:[答案] 【句子】翻译: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本... 句意赏析: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著的功勋 ,我们应当把注意...

河北区17184167001: 荀子《劝学》翻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貌岸然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故君... -
时建奥立:[答案] 原文: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河北区17184167001: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网络上查了不少,但是都不得其要.什么“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 -
时建奥立:[答案]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兰州你用心体会吧

河北区17184167001: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什么意思 -
时建奥立: 这是荀子劝学里的,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意为: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可以百度“劝学”看详细译文谢谢

河北区17184167001: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什么意思?拜托各位大神 -
时建奥立:[答案] 原文: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

河北区17184167001: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冥冥在这里的意思是? -
时建奥立:[答案] 冥冥:专默精诚. 冥冥之志 拼音 míng míng zhī zhì 解释 冥冥:专默精诚.专默精诚的意志.形容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人的志向 原文: 是故无...

河北区17184167001: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
时建奥立:[答案] 原文: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

河北区17184167001: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的出处在哪?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
时建奥立: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出自《苟子·劝学》.冥冥:专心致志,不见他物.昭昭:明白,融会贯通.惛惛:意同“冥冥”,专心致志.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意思是:没有专心致志的思想,就不能达到融会贯通;不能潜心刻苦地钻研,就不会取得显赫的业绩.

河北区17184167001: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 -
时建奥立: 释义: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就不会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不能专心一志,苦干一番,也不会有显著的功绩.(冥冥:精诚专一.昭昭:明辨事理.惛读hun,专心一志.赫赫:显著)

河北区17184167001: 在荀子的文章中有句先后语,具体的解释为 以至于冥思苦想 不如实实在在做点事.谁能准确的说出这两句话的原文? -
时建奥立:[答案]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