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翻译是什么?

作者&投稿:可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

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并到(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
1、而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不译。)(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而且。)(3)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修饰,这里可译为“着”。)(4)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连词,表转折,却。)(5)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不译。)(6)...

求三苏的三篇《六国论》极其译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旣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战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高中文言文六国论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下列各句中与"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中的"而"字是表示转承,相当于“却”。各项分析如下:A.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却,表转接。B.善刀而藏之:而,并,表顺承,递进关系。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而,无译意,表并列关系。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而,就,表顺接。所以答案应该是“A"。供参考...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翻译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出自:宋 苏洵《六国论》原文选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释义: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

六国论中齐。燕。赵是如何灭亡的。(原文)
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不战而降。齐国灭亡。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

翻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已趋于亡。为国者无...
翻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势:优势。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状。下文“月”同。于:比。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

蒙阴县17743089873: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翻译 -
愈宰辅能:[答案] 秦赵相攻,何止数十次,苏洵“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纯粹是艺术需要的瞎掰. 随便翻翻赵世家,在廉颇的时代 惠文王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 败 十八年,秦拔我石城. ...

蒙阴县17743089873: 苏洵在六国论中有一句“赵尝五战于秦,再败而三胜.”是指哪五场战争,各自的获胜者是谁. -
愈宰辅能:[答案] 原文是:“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所以,前文的五战应该不包括李牧两次却秦之战.也就是说,应该不包括“肥之战”和“番吾之战”. 秦国和赵国的大战中 阏与之战:秦国败. 长平之战:赵国败. 邯郸之战:秦国败. ...

蒙阴县17743089873: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愈宰辅能: 赵国曾经和秦国有过五次战争,失败了两次胜利了三次!

蒙阴县17743089873: 赵尝王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出自哪篇文言文
愈宰辅能: 出于《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蒙阴县17743089873: 把下面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
愈宰辅能:[答案] (1)况且燕国处在秦国灭亡六国将要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说智谋穷尽,力量单薄,战争失败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情.(3分) (2)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

蒙阴县17743089873: <<六国论>>中的“赵尝五战于秦” -
愈宰辅能: 不同意楼上的观点. 赵尝五战于秦——解释为“赵国曾五次与秦国交战”比较合理,赵国是小国,不可能主动打秦国,所以双方交战不是赵打秦,所以不太可能在秦国的地盘,而是双方交战.赵、秦应都是主语,于,应不是动词,与“对于”中的于差不多.

蒙阴县17743089873: 《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段句 -
愈宰辅能: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蒙阴县17743089873: 翻译下列句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愈宰辅能:[答案] 答案: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蒙阴县17743089873: 《六国论》的分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 -
愈宰辅能:[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

蒙阴县17743089873: 关于学习六国论的感想 -
愈宰辅能: 六国论——苏洵《嘉佑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