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庞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这句话当然不适用于现代生活,因为这句话是建立在古代交通、通讯闭塞的基础上的。在古代一旦远游,那就跟失联没什么区别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去。

游必有方是必须

孔子认为: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应该尽量避免出远门,如果有一定要去的理由,那么一定要提前告诉父母自己要去哪里,将父母安置妥当。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如果子女出远门,父母出了意外,又不知道子女的去向,就无法将子女叫回。古代又没有现代的通讯设备,父母很难联系到出远门的子女,所以才要强调游必有方,让父母少点牵挂。


现在更强调“常回家看看”

孔子的这句话在现代就不是那么适用了,不过他弘扬的孝道却是值得我们传承。在现代子女可以远游,但是却不能忘记父母,要时时记得关心、孝敬父母,不要忘了作为子女的责任。要根据父母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力求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

法律也有规定,家庭中的老年人应该得到其他成员的照顾和关爱,子女不能对老年人置之不顾。没有和老年人一起居住的,应该时常抽出时间去看望老年人,也就是我们说的“常回家看看”,没能做到的话也是属于违法行为。不仅如此,工作单位还应该适当安排假期,以方便员工赡养、看望老年人。

现在的交通条件、通信条件完完全全可以支持子女远游,就算是去很远的地方,几天之内也可以返程,就算是无法返程,也可以通过手机联系。所以现在我们已经不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说法了,我们只需要“常回家看看”,多多关心老年人,这也是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突破。




哪句话杂说的,有父母在就杂子,没父母只剩归途了?
解答:【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出自作家毕淑敏的作品《孝心无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父母不在了,家只能叫做故乡了,因为我们最牵挂的人已经不在。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多加孝顺。别等到“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 学而》【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感悟】当父母在世...

如何看待父母在不远游和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子女、夫妻关系,是人与人之间联系最紧密的两种关系。父母在,作为子女,不去远方游历、求学、工作,是不希望父母子女的关系中断,不希望父母不知子女是什么样的现状,不希望子女不知道父母是否健康无恙。只要父母子女互相知道对方,互相能常联系。去不去远方,离开时间长与短,其实没多大关系。所以说...

11.2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孔子作为子路的老师,师徒同父子,子路在遇到事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向孔子请教一下呢?是不是可以向周围的这些比较稳重的同学商量一下呢?也是可以的,我们不要拘泥于说就是父和兄。咱再说说父兄在的问题,在《礼记》中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以私财。 ️说的是父母在的时候不能对朋友以命相许,...

在一线城市稳定之后,该不该把父母接到身边?
都说现在中国的家庭模式“很奇怪”,因为有太多的家庭都是“一分为二”。孩子们远在大城市做着“空巢青年”,而父母们在老家做着“空巢老人”。都生活得很孤独,却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低头。早前我被一则新闻深深的震撼,题目叫做:“你的爸爸躺在地上,可你却在通讯录里”。父亲瘫痪在床突然掉到了...

父母一旦都不在了,兄弟姐妹的亲情还能存在吗?
父母不在了,去兄弟姐妹家那是去亲戚家。撕开蒙在兄弟关系上面温情脉脉的面纱,看到的却是残酷的现实:中国式的兄弟关系,有时候还不如陌生人。因为,陌生人虽然帮不了你,却也伤害不了你。都说 “血浓于水" ,兄弟姐妹,同一父母所生,一奶同胞,血脉亲缘,这是无可替代的事实,也是无可忽视的...

有爸妈在就是幸福说说好子好久
父母在有爸妈在就是幸福说说好子好久,人生尚有来处有爸妈在就是幸福说说好子好久,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能膝前尽孝报养育之恩,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董卿在《朗读者》中说:“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我们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在父母的心目中,我们永远是个孩子...

中国人老话不要等父母不在了再去孝顺怎么说的
父母已经等不及离我们而去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孔子(皋鱼)说的,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清代《孔子集语》集录.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十七出》引作:“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养而亲不待出处在哪
才去后悔。注音:zǐ yù xiào ér qīn bú dài。出处:选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全句释义:当风起的时候,树即使想停止下来,也停止不了.当做儿女的想赡养父母时,而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也没有办法在尽孝。

不管自己多大,多老,有父母在,我们永远是孩子,你认同吗?
同事的父母都已去世,被父母打骂自然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事,下辈子给父母作儿子也是企求上帝的虚无之事。所以两鬓染霜、白雪堆头时被父母的打骂,是一种最现实、最珍贵、最幸福的体验!人生有一大幸事:人已老遭父母打骂;人生有一大憾事:子欲孝而亲不待。父母在,永远是孩子,尚有来路;父母不在...

虎丘区1591890531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什么啊?快啊········ -
戢复氯沙:[答案] 孔子说:“父母健在的话,孩子就不应该离开家去很远的地方游历,就是必须去的话也应该有计划,尽快回家.”

虎丘区1591890531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 -
戢复氯沙:[答案] 孔子说:父母在世,做儿女的要有孝心,不能去太远的的地方游荡或者工作,因为父母无论是上了年纪还是由其他事情,都需要你在父母身边尽孝道,为他们尽力,让他们安心.游必有方:是说,如果在事情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要不许去另一个地...

虎丘区159189053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方何解 -
戢复氯沙:[答案]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意思是: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 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

虎丘区159189053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为什么. -
戢复氯沙: 古人讲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要远游,子女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方”者应是方法,不是方向.

虎丘区15918905313: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
戢复氯沙: 原文是: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意思是: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 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虎丘区15918905313: 谁能帮我分析一下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 -
戢复氯沙:[答案]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

虎丘区15918905313: 父母在不远行,若远行必有方 -
戢复氯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 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懒得打字,上面的是转的. 个人理解比较中庸:这句话里的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如果一定不得已要出远门,那么不但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而且自己出远门也得有个正确的奋斗目标.

虎丘区15918905313: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应该这么做? -
戢复氯沙:[答案] 孔子说;父母健康在世的时候,子女就不要离开父母到远处去,如果去远的地方,一定要父母知道去什麽地方.这是在远古时代的教育,如何孝顺父母.如今时代不同了,为了生存子女都要离家出走,但是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一定要经常问候父母...

虎丘区15918905313: 父母在不远游的出处 -
戢复氯沙: 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 原文是: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 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方:原由,道理.

虎丘区1591890531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故事 -
戢复氯沙: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