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作者&投稿:诺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1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二、目标分析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三、教法和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精讲释疑教学法;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选取多媒体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 本节课为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设计成6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典例引领,内化反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专家: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

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提问】教材上说“xx”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

总结: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xx

2、动能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J(焦耳)

3、动能定理

1)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xx,就可以写成xxx

其中xx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xx,xx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xx。

2)概念: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问】

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4、能力训练

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5、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6、总结归纳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节课后可以加适当的习题课加以巩固,也可以在本节课后就加一节习题课.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认识。

动能定理的应用当然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这个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来逐步让学生自己体会。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是什么?
动能定理:W(总)=E(末)-E(初)就是说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机械能守恒:就是只有在重力做功的情况下(只受重力或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力所做的功和为零),动能和重力势能互相转化,但是总和不变.可以参阅高中物理必修2 【机械能守恒定律】合外力(不包括万有引力、重力和弹性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
2.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明:在没有外力做功且内力为保守力的系统中,系统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换,但其总和保持不变。3. 机械能由动能和势能组成,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其他引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势能的概念与保守力相关联,每种保守力都对应一种势能,系统的总机械能包含了这些势能。4. 动能定理的应用...

动能原理与动能定理有本质区别吗
动能原理与动能定理没有本质区别。两者的本质都是能量的转化,得到能量,就会消耗能量,但总量不变。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题目
B点处:物体受到重力G和支持力T,有:T-G=m(v1)^2\/R,T=7mg C点处:因为物体恰能到达C点,说明物体与轨道间没有压力,物体只受重力,重力提供向心力 故有:G=m(v2)^2\/R 从B到C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2mgR-W=1\/2m(v2)^2-1\/2m(v1)^2 解得:阻力做功的大小W=1\/2mgR 又阻力做...

我觉得每个里做功都改变动能 也就是说和动能定理冲突(合力做功动能才发 ...
人给物体施加拉力,拉力作用下,物体沿着水平线匀速前进,这个时候,人是对物体施加拉力了,而拉力是平衡了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也就是说,拉力完全是为了平衡摩擦力存在的。动能定理说:物体所受的和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在这里,物体没有产生动能变化,因为和外力平衡了摩擦力。动能定理...

怎么推导动量和动能定理??
其中K2和K1分别为物体在末态和初态的动能,v2和v1分别为末态和初态的速度。综上所述,方程(14)就是动能定理的表达式,它说明了外力对物体做功和动能之间的关系。将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联立起来,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结论。根据动量定理,有F = dp\/dt,根据动能定理,有F = ma = dp\/dt = d(mv...

高一物理功和能(动能定理)如何掌握?
关于动能定理这一部分其实不难掌握,你之需要抓住几点要注意的就可以了:1:基本的公式:合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列式子的时候注意把功放在等式的左侧,动能的变化量(初末状态动能差)放在等式的右侧,注意吧容易初错。2:忽略做功过程,抓好初末状态:动能定理的好处就在于不用考虑中间的过程,只要...

动能和质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E=1\/2mv²和E=mc²的关系在于都是计算能量的公式,且都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动能定理E=1\/2mv²描述的是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与合外力所做的功的关系。质能方程E=mc²即描述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当量关系的方程。

什么时候用动能定理什么时候用动量定理?
注意事项:动能定理(kinetic energy theorem)描述的是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与合外力所做的功的关系,具体内容为: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所谓动能,简单的说就是指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力学的普遍定理之一。动量定理的内容为: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

关于动能和动能定理的题
弹性球出始状态只有势能 Ep=mgh 末状态动能势能均为零,整个过程摩擦力做功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即 W=fS=mgh 所以S=mgh\/f

岳麓区14772993018: 完全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的区别?详细讲解关于动能定理和动能定理! -
长孙阙慢肝: 完全弹性碰撞(Perfect Elastic Collision) 在碰撞后,两物体的动能之和(即总动能)完全没有损失,这种碰撞叫做完全弹性...

岳麓区14772993018: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知识 -
长孙阙慢肝: 动能定理教案 目标:1.知道动能定义及其原因;理解动能定理含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了解学习动能定理的必要性 3.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重点:动能定理的应用 难点:理解动能定义的原...

岳麓区14772993018: 动能与动能定理的区别 -
长孙阙慢肝: 动能定理内容: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合外力(物体所受的外力的总和,根据方向以及受力大小通过正交法[1]能计算出物体最终的合力方向及大小) 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末动能减初动...

岳麓区14772993018: 高一物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 -
长孙阙慢肝: 由于平面光滑,由动能定理可得 合外力做的功 = 动能的变化;这里合外力做的功只有推力在推力方向上做的正功和重力在竖直方向上做的负功,出动能为零,所以物体到达顶端时的动能 = 30 * 1 - 2 * g * sin(30)* 1 = 20 焦耳

岳麓区14772993018: 什么是动能和动能定理
长孙阙慢肝: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动能定理是 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岳麓区14772993018: 有关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加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汽车牵引力的功率保持稳定,所受的阻力不变,行驶两分钟速度达到十米每秒,那么... -
长孙阙慢肝:[选项] A. 一定大于600m B. 一定小于600m C. 一定等于600m D. 可能等于1200m

岳麓区14772993018: 关于动能与动能定理
长孙阙慢肝: 推导过程: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 a ...(1)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Vt^2 - V0^2 = 2a x ....(2)由 (1) 得 a = F /m 带入(2)整理得 :F合 x = 1/2 mVt^2 - 1/2 mV0^2 (等能定理 ) 自己揣摩吧.

岳麓区14772993018: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
长孙阙慢肝: 1)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规律,它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掌握动能定理,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动能定理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效应的规律,它可以适用于一个质点,也可以适用于质点系....

岳麓区14772993018: 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
长孙阙慢肝: 动能定理质点系所有外力做功之和加上所有内力做功之和等于质点系总动能的改变量. 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这两个定理都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体,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 但是,这两个定理,一个是力对时间的积累,一个是力对空间的积累,两者区别很大.

岳麓区14772993018: 动能和动能定理
长孙阙慢肝: 从人由高h处起跳,到与地接触且再下降15cm,整个过程应用动能定理 mg(h+Δh)-2FΔh=0 ① (注意是双足落地而不是单足落地) 其中Δh=0.15m ② F=pS=1.5*107*3.2*10-4N ③ 将②③代入①式得h=2.73m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