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有人评价其呈《匹夫之勇》?

作者&投稿:贡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国太子丹率众人为荆轲送行时吟唱的一句歌词。听到这句话,大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 ”荆轲刺秦王”的英雄壮举。 不过,现实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王是呈匹夫之勇,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将从整个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 荆轲刺秦王漫画 一、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首先,荆轲刺秦王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距秦统一六国还有6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9年破赵都城擒赵王(残余实力公元前222年投降),此外,魏国已经失去大部分土地,齐国陷于政治内乱之中,楚国同秦交战,屡战屡败,且内乱不断。即,秦已攻取半壁江山,各诸侯国已无及与秦抗衡,秦统一六国的趋势已定。 其次,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骥。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即,太子丹在秦做人质,遭遇不友善的对待,逃回燕国。 于是,燕国太子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妄想刺杀秦国领袖,为燕国寻求一丝生机。 二、若嬴政被刺杀,太子丹的理想现实吗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太子丹的计划:「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换言之,如果成功劫持秦王,逼迫他返还各诸侯土地,如果不成,那么刺杀秦王,使其朝政大乱,诸侯联合击败秦。” 太子丹肖像图 下面分析太子丹的计划为什么不现实? 1、根据贾仪《过秦论》,「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与「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可以看出,秦统一六国,是遵循秦孝公「 ”商鞅变法”以来六位先秦国君的国策,所以无论哪个国君从政,秦统一六国的政策都不会动摇。 2、公元前227年,秦始皇唯一有名分的兄弟《长安君》已去世。而长子扶苏已13岁,胡亥仅3岁。此时,李斯已经稳固朝中地位,从「 ”沙丘政变”中看出,李斯是非常本分的一个人,而且嬴政于众目睽睽下遇刺,不可能会发生沙丘政变中赵高秘不发丧以图政变的事情。 由此,可以判断,扶苏继位是不存在问题的。 此外,秦制兵权和将权分立,大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很难搭发生,况且当时最有实力的大将王翦、王贲父子与影响力很高的蒙氏兄弟军队并立。况且,以王翦征楚的时要田要宅、谨小慎微的态度和蒙氏在胡亥杀他时不谋反的表现来看,这两家在当时发生政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太子丹的计划是过于理想化的。 三、荆轲为什么失败 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根据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 ”曰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 ”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可以看出,太子丹不信任荆轲,荆轲没有等到自己选定同去行刺的朋友而被太子催促出发,以至于秦武阳因面漏惧色而使秦大臣产生怀疑。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其二,太子丹,要求过于苛刻,要求荆轲活捉秦王,以至于荆轲没能造成任务,最后使秦始皇在侍从医生夏无且的帮助下得以逃脱。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如果太子丹信任荆轲,使其等到自己的朋友一同前往,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当时情况分析,至少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而且,如果太子丹仅要求刺杀秦王,那么荆轲也就成功了。 太子丹在遣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中,设定的目标过于理想化,盼望能像曹沫威胁齐桓公那样,使秦始皇归还列国土地,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 四、荆轲刺秦王的政治影响 战国地形图 荆轲刺秦王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较大影响。直接导致秦国改变既定的统一策略,第二年开始派重兵攻破燕国都城,燕国君主逃向辽东,造成齐国处于孤立的局势。 结语,各国交战,荆轲刺杀秦国首脑是无聊的行为。这不能等同于两军交战,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即使荆轲刺杀成功,还会有另一个秦国国君继位来完成秦国的统一大业。因此,荆轲这一行为仅是报答了太子丹在秦国遭受不公待遇的个人恩怨,对于整个天下局势的发展是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 荆轲刺秦王的代价很大,燕富裕之地督亢的地图;樊于期将军的性命;无论刺杀成功与否,都会为燕国带来一场灾难,仅为报答太子丹的恩情,鉴于此,说荆轲呈匹夫之勇,是没问题的。 但荆轲能深谋远虑策划行刺,侠肝义胆报答太子丹恩情,机智应对行刺时场面,也不失为英雄本色。




为什么荆轲刺秦没有成功?
群臣都惊慌失措,由于突然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个个都失去了常态。而且按照秦国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时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守卫宫禁的侍卫虽然带着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危急的时候,秦王来不及召殿下卫兵,因此荆轲追赶秦王的时候,大臣们在仓猝之间惊慌失措,没有...

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
置酒华阳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奉金掷蛙,脍千里马肝,斩美人手诸事,均被「史记」以事“太过”而删削。其时太子丹要荆柯去刺秦王的事,尚未说破。田光已死,于期的头还没有“函封”在盒子里...

荆轲为什么会刺秦王失败?
1.他更多的是抱着活捉秦王的目的,而不是杀他。 见倒数第2段“乃欲以生劫之” (最主要的原因)2.根据文章,荆轲本还有一个要等的同伴,因为太子生疑的缘故让荆轲很生气,没等就走了,只有个草包秦武阳跟着,也许那个友人是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第七段“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

高渐离刺秦的主要原因
高渐离,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 。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刺秦的主要原因:1.荆轲刺秦王失败,轲刺身死,高渐离承其遗址志;2.秦灭六国,秦王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受牵连,国仇家恨啊···

为什么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护卫选择袖手旁观?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高中时,读到这一段,觉得这群卫兵迂腐,秦法僵化。荆轲当着侍卫的面追杀...

荆轲刺秦王人物背景
从荆 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 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

荆轲刺秦王时秦王的剑叫什么?
秦始皇嬴政那把剑叫鹿卢剑。鹿卢剑是历史上历代秦王的佩剑,其意义深远,象征着王权。这把剑还有其他的名字,如“背手剑”、“秦王剑”、“宇宙锋”。鹿卢剑剑长四尺多,锋利无比,当年白起自杀用的便是这把剑,白起死后,又被送还给秦王,荆轲刺秦,当年斩断荆轲大腿的剑也是这把剑。

荆轲刺秦王,秦武阳为什么不上去帮忙?
回答:因为他害怕了, 虽然他杀过人,但不管怎么说他也只是一个12岁的小孩。原文中说道: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

暴走大事件最后说荆轲刺秦王什么意思
轲刺秦王,两只毛腿肩上扛,臻首轻抬玉股进,香汗润浸象牙床。九浅一深玉箫急,胯下秦王眼流翔。殿中群臣罔不顾,座旁舞阳更何遑。渐离筑歌犹在耳,易水丹心付燕王。嬴政玉体横陈时,已报燕师入咸阳。说的是美男计有木有。

荆轲刺秦王失败原因
从刺秦的过程看,可以说是精心设计:首先用千金贿赂蒙嘉,又用地图包藏匕首,再者殿内除秦王外无人持兵器,这些都给荆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其过程并不那么顺利,先是“秦武阳色变振恐”引得一阵猜疑,后来把住秦王的衣袖却又让其挣脱,最后竟让一侍医“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从而给秦王以反...

丹棱县17350227446: 荆轲刺秦是英雄之举还是匹夫之勇 -
包洋蒲公: 这就看从什么角度去看待了.我认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的是一份勇气和胆略.但如果就这么跑到山上去了,那可就是匹夫之勇了.而如果充分研究了老虎的规律特点,针对性地配置了装备并选择了时机,那就不是匹夫之勇了.虽然结果还会是胜负难料,打虎猎人空手而回,或者被老虎所伤的故事不少,但不能说这些猎人在呈匹夫之勇.你说是吗?

丹棱县17350227446: 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 -
包洋蒲公: 燕赵盛侠客之风,荆轲更是其中的翘楚,有着天下第一剑客的名衔.以前多是谴责其违背历史潮流,不明大义.但在近来的电视剧电影中,荆轲的形象有所转变,更多的人越来越相信他是故意不杀秦始皇的.说起来也蛮有道理的,单是凭着天下...

丹棱县17350227446: 荆轲,秦王各自的性格特征 -
包洋蒲公: 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舍生忘死,反抗侵略的精神.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盛气凌人,色厉内荏. 他逃亡到了燕国.在燕国,荆轲不被当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往往与好友高渐离等...

丹棱县17350227446: 荆轲刺秦王 评价 1200字以上 -
包洋蒲公: 一、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

丹棱县17350227446: 如何评价荆轲? -
包洋蒲公: 从个人角度来看,荆轲是个英雄,他不畏强大的秦国势力,毅然刺杀秦始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等的豪言壮语,何等的气魄.这便是上古的“侠”,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将生命置于度外.这便是“侠”的动人...

丹棱县17350227446: 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有人说荆轲是英勇的,有人却说他是不好的,你的看法呢? -
包洋蒲公:[答案] 我认为荆轲行刺秦王是极端错误的.——当时是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互相争斗,战争的乌云笼罩了整个中原,许多百姓葬身于水火,流离失所,百姓哀声载道,和平和统一的心愿冲彻了人们的心.而这时秦国的实力雄厚,严明法纪,依法治...

丹棱县17350227446: 客观的评价一下荆轲刺秦王 -
包洋蒲公: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失败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级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讲.有很大的局限性、

丹棱县17350227446: 荆轲刺秦王的影片评价 -
包洋蒲公: 陈凯歌的这部《荆轲刺秦王》可算得上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特殊的作品了,它的特殊之处是:前期筹备时间长; 大牌明星加盟多;耗资巨大;首映后遭到的批评最猛烈,且又重新修改,这无疑使影片形成了众多的卖点.(天津日报评 ) 《荆轲...

丹棱县17350227446: 关于文言文《荆轲刺秦》的看法200字左右 -
包洋蒲公: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荆轲在高傲的秦王面前,毫无惧色,不危强暴、临危不惧、重情...

丹棱县17350227446: 在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 -
包洋蒲公: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