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震旦系结晶变质基底

作者&投稿:尉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混凝土整平层基底是什么~

〖floor〗∶未固结或成层的沉积物之下的岩石
〖substrate〗∶在其上粘附一种材料(如油漆或薄箔)的基础表面
【基底】解释一:是指经过褶皱,变质作用的结晶变质岩。它们是经过地槽阶段硬化而形成的。基底相对其上的沉积盖层而言,所以,凡是被沉积岩层不整合覆盖的结晶变质岩系均可称为基底。因而,基底按其形成时代可分为:前震旦亚界的、古生代的(又分为加里东期和海西期)中生代的包括印支期的和燕山期的。
【基底】解释二: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等。关于基底面积的具体测量计算方法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的规范。如果参考:《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建筑基底面积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1)套内使用面积:A,卧室、起居室、餐厅、过道、厨房、卫生间、假层、厕所、储藏室、壁柜等分户门内面积的总和;B,跃层住宅中的户内楼梯,按自然层数的面积总和计入使用面积;C,不包含在结构内的烟囱、通风道、管道井,均计入使用面积。
(2)套内墙体面积:新建住宅各套之间的分割墙、套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割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均为共用墙。共用墙体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套内墙体面积;非共用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全部计入套内墙体面积;内墙面装修厚度均计入套内墙体面积。
(3)阳台建筑面积:A原设计的封闭式阳台,按其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B,挑台(底阳台)按其底板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C,凹阳台按其交战面积(含女儿墙墙体面积)的一半计入建筑面积;D,半挑半凹阳台,挑出部分按其底板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凹进部分按其交战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综上所述,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房屋的建筑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屋外墙(或外柱)外围以内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
房屋的使用面积是指住宅中分户门内全部可供使用的净面积的总和。包括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壁橱、阳台和室内走道、室内楼梯等等。
房屋的产权面积系指产权主依法拥有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面积。房屋产权面积由直辖市、市、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确权认定。
居住面积是指住宅中供日常生活起居用的卧室、起居室等的净面积的总和。当分户门内的厅和过道的面积超过6平方米时,可按其面积的二分之一计算在居住面积内。
公用建筑面积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共有建筑面积还包括套与公共建筑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以水平投影面积一半的建筑面积。独立使用的地下室、车棚、车库、为多幢服务的警卫室,管理用房,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都不计入共有建筑面积。
公用分摊建筑面积是指每套(单元)商品房依法应当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公用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的产权归整栋楼购房人共有,购房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享有权利,承担责任。
基底面积是指建筑物底层勒脚以上外围水平投影面积。 说实话我不是学建筑的!~~~~你问错团队了~~~~~~~~~~~

  都在这里了,全是你能用得上的:
  http://www.sxdzfz.gov.cn/

  三峡库区全部位于杨子准地台区,北与秦岭地槽相邻。
  以巫山与奉节间的齐岳山基底断裂为界(大体自奉节—石柱呈南西向展布),其西为四川台坳(川滇块陷),其东为上杨子台褶带(鄂西块隆)。近库首地段(三斗坪—巴东)位于上杨子台褶带,巴东至奉节处于上杨子台褶带与四川台坳的过度地带。本区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强的构造运动,即震旦纪前的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强烈褶皱、变质,并伴随多期岩浆岩活动,形成了古老的结晶基底。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盖层的褶皱和断裂,对基底的破坏较轻。杨子台褶带自古生界至中三叠系海相沉积盖层发育良好,燕山运动全面褶皱。四川台坳在古生代时期是杨子准地台相对隆起的地带,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喜山运动除盖层有轻度变形、少数断裂有微弱的继承性活动外,全区转入以整体抬升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时期。

  褶皱
  三峡库区横跨川鄂褶皱带中段和川东弧形褶皱带东段,北为大巴山弧形褶皱带,东南与长阳东西向构造带相邻,西南有川黔南北向构造带插入,东与准阳山字型构造相接。库区褶皱的特点是自西向东一系列北北东向弧形褶皱受巴山弧阻隔,向北西向外凸,由北东向转向北东东向,最后以近东西向与秭归向斜相交并嵌入秭归向斜之中。
  褶皱形态以奉节为界,奉节以东背斜紧闭并伴有倒转现象,向斜为复式褶皱,次级褶曲发育,多沿主槽两侧呈平行斜列式展布。奉节以西向斜宽缓,背斜紧闭,成“隔挡式”构造。
  区内褶皱按其走向可分为4组:
  (1) 轴向近南北向褶皱
  轴向近南北的黄陵背斜和秭归向斜,位于巴东以东,走向与长江近正交;
  (2)轴向北东东向褶皱
  轴向北东东的百福坪背斜、楠木园背斜、官渡—碚石向斜、横石溪背斜、巫山向斜和齐岳山背斜等,展布于奉节与巴东之间,长江与之斜交至近于平行。
  (3)轴向北西向外凸的弧形褶皱
  奉节至涪陵的广大区域,为一系列向北西突出的弧形褶皱,包括方斗山背斜、丰都—忠县向斜、故陵向斜、大池—干井背斜、万县向斜、硐村背斜、铁峰山背斜、垫江—梁平向斜和渠马河向斜,长江基本上与构造线平行。
  (4)轴向北北东向褶皱
  涪陵以西,则为一系列北北东向的褶皱,主要有明月峡背斜、麻柳场向斜、广福寺向斜、铜锣背斜、南温泉背斜,江北向斜、龙王洞背斜、悦来场向斜和观音峡背斜等,长江大部分与之近正交。

  断裂
  区内断裂不甚发育。库首段有九湾溪断裂、仙女山断裂、新华断裂。巴东—奉节段有齐岳山断裂、恩施断裂、郁江断裂、黔江断裂。奉节以西断裂不发育。区内规模较大的仙女山和新华断裂距库区较远,横穿干流水库的主要断裂仅有九湾溪、牛口、横石溪、杨家棚、黄草山等,另外建始断裂北延出现的坪阳坝断裂、碚石断裂与龙船河、冷水溪等支流库段相交。这些断裂规模都不大,均未造成大范围的岩体破坏。

  新构造运动
  库区新构造运动属于三峡鄂西南隆升区之三峡鄂西南隆升亚区。表现为挽近期以来大面积的间歇性整体隆起和局部地段的差异性断裂活动。隆起中心为奉节—巫山一带,最大上升幅度达2000米。其特点是隆起的不均匀性、掀斜性和间歇性,造就了长江两岸的五级剥夷面和六级阶地。第四纪以来,地壳上升速度加剧,河流强烈下切,造就了三峡段高陡岸坡和诸多崩滑体。
  新构造运动的另一条重要表现是差异性的断裂活动,挽近期仍在活动的断裂为仙女山断裂、九湾溪断裂等,均属于易活动断裂。

  地震
  区内地震水平不高,强度小、频度低。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好,属弱震环境。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50年超越概率10%),库区大多为VI度和小于VI度。
  地震是断裂活动的重要表现。库首段最大地震为秭归龙会观5.1级地震(1979.5.2),震中距长江仅8KM。库尾段重庆地震达5.3级(1989.11.20),震中距长江15KM。根据库区地震史和地震地质条件研究,在库区不能排除历史上同等地震的重演和更大地震的发生。为安全稳妥起见,在崩滑体和库岸稳定性评价时奉节以上按VI度,奉节以下按VII度考虑。

  根据三峡工程研究成果,庙河—白帝城库段有发生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预测可能诱发地震的地段有两处:一是九溪湾断裂穿越长江的路口子和西陵峡与秭归盆地接壤处的香溪河一带;另一处是秭归牛口至巫山碚石库段。可能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估计不超过6级。此外,还有诱发岩溶型小震的可能。其它库段除支流乌江和嘉陵江回水范围的碳酸盐岩分布区有可能产生岩溶型小震外,一般不具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
  库区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全国地貌区划为板内隆升蚀余中低山地。
  库区地貌明显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控制,以奉节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貌单元。

  三峡侵蚀溶蚀低中山峡谷段
  奉节以东,区内地貌以大巴山、巫山山脉为骨架,形成以震旦系至三叠系碳酸盐岩组成的川鄂褶皱山地,属于以侵蚀为主兼有溶蚀作用的中山峡谷间夹低山宽谷地貌景观。山脉总体为近东西向,局部为南北向。长江多斜切或横切,因而河谷多为斜向或横向谷。山顶高程多在1000-2000米,相对高差1000米左右。河谷狭窄,岸坡陡峭,江面宽一般200-300米。山脉走向亦受构造控制,大巴山脉呈北西—北西西向耸立于库区之北,主峰大神农架高程3050米,为长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巫山山脉呈北东—北东东向绵延于鄂、川(现重庆市)边境,绿葱坡至云台荒一带,高程1800-2000米,为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长江河谷深切,两岸山峰耸立,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该段地貌的另一特征是层状地貌明显,自分水岭向长江河谷,呈阶梯状逐级下降过渡,可见两期四级夷平面。长江两岸支流发育,北岸支流为北西向,南岸支流为北东向。

  川东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平行“岭谷”段
  奉节以西属四川盆地的东部,主要为侏罗系碎屑岩为主的低山丘陵宽谷地形;山脉受构造控制,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平行展布的窄条状低山(向斜丘陵),形成独特的平行岭谷景观。总体地势自盆地边缘向中心逐渐降低,在奉节一带高程近千米,至长寿附近逐渐降为300-500米;高耸突起的带状山梁,由坚硬的石灰岩与砂岩组成,山脊高程一般为700-800米;低缓丘陵则多为砂岩、粘土岩组成,山顶高程一般为300-600米。长江蜿蜒于向斜谷地,形成开阔平缓的宽谷,局部地段横切背斜时,常形成短小峡谷。

  库区微地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为山地受流水地质作用和重力地质作用改造的产物,如冲沟、洪积扇、倒石堆、滑坡体等。巫山至云阳的长江河谷中可见II-IV级阶地,重庆李永沱一带可见I-VI级阶地。库区局部还发育岩溶地貌,如溶沟、溶槽、岩溶漏斗等。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类

  库区地层除缺失泥盆系下统、石炭系上统、白垩系的一部分和第三系以外,自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表3-1)。其分布由东至西自老而新展布。三斗坪至庙河段出露前震旦系结晶岩;庙河至香溪为震旦系至三叠系至侏罗系地层;牛口至观武镇三叠系中、下统大面积出露;观武镇以西至库尾近400 Km的库区,侏罗系地层广布,仅在背斜核部出露三叠系及少量二叠系地层。第四系堆积物零星分布于河流阶地、剥夷面及斜坡地带。分布比较集中、体积较大的第四系堆积体大都是崩塌、滑坡体。

  区内地层,按其岩相建造和岩体结构特征,可分为四种工程地质岩类:
  块状结晶岩类:包括前震旦系块状岩浆岩及混合化的中、深变质岩。仅分布在庙河—三斗坪段。

  层状碎屑岩类:主要为三叠系中、上统及侏罗系红层,为区内主要易滑岩类,主要分布于香溪至秭归,奉节至库尾。
  层状碳酸岩类:震旦系上统、寒武系、奥陶系下统、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下统。较集中分布于庙河至奉节的干支流及乌江段。

  松散松软岩(土)类:为第四系松散松软堆积,多为斜坡地带的残坡积、崩滑堆积和城镇区人工堆积。为区内易滑岩(土)类。

前震旦纪地层在西北区出露较多,分布较广。据目前了解,它是构成天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泰山等造山带的核心部分;河西走廊地区因受后期区域变质作用及花岗岩化的影响不同,各地区前震旦纪地层变质程度不完全一致,给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已有资料,以阿勒泰、库鲁克塔格、阿尔金、祁连山南坡、柴达木盆地北缘及马鬃山等为例,将古老变质岩系的地层层序及其内在特征概述如下(表1.1,表1.2):

表1.1 中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前震旦系变质基底对比

1.1.1 结晶基底地层及岩性特征

1.1.1.1 库鲁克塔格山地区

该区是中国西北部前震旦系发育最佳地区(表1.1),自下而上出露有:

(1)太古宇

达格拉格布拉克群(ArDg)出露范围较小,仅见于库鲁克塔格中段及西段辛格尔村以南达格拉格布拉克、卡拉克苏水泉一带。在达格拉格布拉克地区出露较好,岩性为贯入片麻岩、石榴黑云片岩,浅红色、灰绿色花岗片麻岩,深灰色黑云石英片岩、混合岩,深灰色、黑色、绿色角闪片岩夹少量大理岩透镜体及不稳定的夹层。在辛格尔村东南,本群几乎均为较单一的红色花岗片麻岩夹少量绿色角闪片岩。未见底。出露厚度为800~1000m。

(2)古元古界

兴地塔格群(Pt1Xd)广泛分布在中、西库鲁克塔格的兴地村以南,喀拉贴肯乌拉以北,和达格拉克布拉克至麦里喀德布拉克、铁门关及北山一带。本群变质程度不均一,以中-深度变质的碎屑岩为主,间夹少量碳酸盐岩。按岩性可大致分为3组,即:上部碎屑岩组,厚714~3448m;中部大理岩组,厚200~870m;下部碎屑岩组,厚1135m以上。

(3)中元古界

长城系杨吉布拉克群(ChYj)广泛分布于帕尔岗塔格南坡、杨吉布拉克、帕尔岗布拉克及巴勒衮布拉克一带,并向西南辛格尔塔格、兴地塔格、库尔勒以北、铁门关一带都有大面积出露。主要岩性为中-浅变质的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其中片岩和大理岩沿走向常过渡交替出现。此外还有含铁石英岩及石英岩和少量砾岩夹层。出露厚329~2550m。本群与下伏古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为不整合接触。

蓟县系爱尔吉干群(JxMr)分布在奥图拉克布拉克以南至辛格尔塔格、爱尔吉干达坂以西、帕尔岗塔格南坡和巴勒衮布拉克等地。为一套岩性单一浅变质的浅海相碳酸盐岩,富含镁质、硅质及核形石,厚917~2665m。本群与上覆青白口系未见有明显的间断。

(4)新元古界

青白口系帕尔岗塔格群(QbPr)分布在东库鲁克塔格、帕尔岗塔格一带。可分为上、下两个亚群,下亚群为浅变质的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厚140~700m;上亚群为碳酸盐岩,其中含有丰富的叠层石和核形石,厚614~900m。本群上部为震旦系或泥盆系不整合覆盖。

1.1.1.2 阿克苏地区

古元古界仅分布于阿克苏西北肖尔布拉克一带,为阿克苏群(Pt1Ak)(表1.1),由绿、灰绿色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片岩、绿帘绿泥石石英片岩、石英岩、绿帘石岩及过渡性成分的各种岩石所组成,常见石英脉顺层贯入,大部分岩石均硅化及碳酸盐化。

1.1.1.3 铁克里克地区

在小区西段和东段北部大面积分布,丝路群(QbXl)(表1.2)构成本区主体,为一套结晶片岩、大理岩,总厚达16000m,含少量叠层石。

1.1.1.4 祁连山南坡

祁连山南坡达肯大坂山和柴达木盆地东部锡铁山,出露前震旦系变质较深的片岩及片麻岩系。上覆未变质的早古生代地层,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1)达肯大坂系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本系包括各种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等。大体上片麻岩在下,片岩在上。

表1.2 中国西北地区前震旦系变质基底对比

(2)锡铁山系-绿色片岩系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在柴达木盆地东部锡铁山一带分布很广,主要岩性有石英绿泥石片岩、硅质片岩、变质火山岩及大理岩等。

(3)沟口系(Pt2

本系地层在祁连山南麓最为发育,组成柴达木盆地北缘围襟带,出露于马海大坂—赛冷尕秀—德令哈一带。在鱼北沟,地质部632队所作剖面如下:

上部:灰白色、淡红色结晶石灰岩与青灰色具纹理的石灰岩,呈条带状,其中间夹白色硅质灰岩、黑色石墨角闪片岩及石墨云母片岩。厚3500m。

下部:以紫色和绿色砾岩为主,夹紫红色、绿色变质砂岩、绿色绿泥石石英片岩及石英云母片岩。厚3000m。

在赛冷尕秀及德令哈的伐木沟中,均见有类似的岩石,但出露厚度不一。

上述3段岩系之间无明显界线。达肯大坂系的片麻岩大部分为副片麻岩,可能为绿色片岩受花岗岩化变质而成,达肯大坂系与锡铁山系层位可能相当于五台系。沟口系浅变质岩迄今未见化石,推测其层位可能相当于滹沱系。

阿拉善、柴达木、马鬃山地区等的基底也是变质程度不一,但存在太古宇和元古宇(井下为绿色片岩及花岗岩),相当于上述的五台系;台块边缘则为变质较浅的岩系,如准噶尔、阿拉善等地所见,皆相当于滹沱系。

关于东天山库鲁克塔格山和祁连山南坡前震旦系划分对比问题,主要依靠岩性。锡铁山系和兴地塔格系皆以绿泥石石英泥片岩为主,夹大理岩及白云岩。而爱尔吉斯系与沟口系皆以浅变质的千枚岩、绢云母片岩为主。

1.1.2 基底构造特征

1.1.2.1 航磁异常分区

如图1.1所示,可分为:

(1)额尔齐斯条带状正负磁异常区

位于阿尔泰深断裂以南的乌伦古—额尔齐斯河一带,以具有大量强烈正磁异常条带及相对较弱的负磁异常条带相间展布为特征。正磁异常带呈弧形位于准噶尔北缘,向上延拓10km和20km后各带合为一个正磁异常带。

(2)东北准噶尔负磁异常区

位于准噶尔东北缘,呈北西向延伸展布于克拉美丽深断裂以北,长约800km,平均宽约60km,负峰值达-400nT,磁性体顶部埋深在10km以上。

(3)准噶尔-吐鲁番-哈密正磁异常区

包括西准噶尔、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山、吐鲁番-哈密盆地(简称吐-哈盆地)及其南缘,南界至阿其克库都克深断裂。该正磁异常区有3个高磁异常中心,即:(1)中央准噶尔高磁异常区,呈近等轴状,长250km,宽200km,异常强度250nT;(2)吐鲁番-哈密正磁异常区,异常呈近EW向延伸,长800km,宽200km,异常强度高达600nT,自西向东由沙家子-梧桐窝子、大南湖、底坎尔-康古尔塔格3个串状异常构成;(3)伊连哈比尔尕正磁异常带,由艾比湖向东呈北西西向延伸至乌鲁木齐和博格达山,长800km,宽约100km,磁异常强度100~200nT。作者认为其浅层北西向磁异常带(厚约10km)是海西期中基性火山岩的反映,这已为石西、基东等地的钻井所提示,深层(15km以下)磁异常带在上延60km高处仍有30~45nT正异常,这不仅是前寒武系铁镁质基底的反映,而且更可能是混入了类似洋壳之类的物质,这样可以认为准噶尔盆地仍存在陆壳基底,不过其铁镁质成分含量高,从而与阿尔泰和天山的基底明显有别。

图1.1 中国西北地区航磁异常(△T)等值线图

(4)伊犁正负异常区

由巩乃斯正磁异常和博罗科努-赛里木湖负磁异常构成。西宽东窄,北侧的负异常呈北西向,异常强度为-100~250nT;南侧的正异常为近东西向,异常强度为100~200nT。负异常反映了坳陷的展布,而正异常代表震旦系基底。

(5)塔里木盆地磁异常区

A.塔西南宽缓高值正负相间磁异常带

主要由北东方向正负相间的宽缓磁异常带构成,正异常的宽度范围大于负异常的宽度范围,其间存在梯度变化,它们以变化宽缓和幅度较大为共同特征。所有升高正异常带磁异常强度大致相同,在250~350nT之间;所有降低负异常带异常强度在-110~60nT之间。正如后文分析,正异常带可能代表塔南新太古代基底(陆核),以类似阿尔金杂岩为特征,而负异常带则是穿插在早期陆核之间的古元古代活动带,它们以弱磁性为特征。

B.塔东南正负变化磁异常带

主要位于阿尔金山前,长达550km,最宽为110km。为以北东方向为主的正负相间磁异常,变化剧烈,水平梯度较大,异常幅度可达300~600nT。在航磁△T上延40km异常等值线图上,仅在若羌北存在较大的磁力高。该区的正磁异常带也被看做是新太古代阿尔金杂岩的反映。

C.中央近东西向高值正异常带

塔里木盆地中部近东西向高磁异常带尤为醒目。异常带中每个磁力高具有规模大和强度高的特点,异常强度一般在200~350nT,最大达500nT。在△Ta化极上延20km和40km平面图中,仍表现为宽缓高值正异常,表明磁异常延深大和磁性强。定量计算表明,异常体为近于直立的板状体,顶面埋深17~24km,磁化强度约为2400×10-3A/m。笔者认为该磁异常带是古元古代末期南、北塔里木陆核的拼合带,镁铁、超镁铁岩浆将两个陆核焊合,形成塔里木初始古陆。

D.巴楚异常分区

该区与巴楚断隆部位大致吻合,磁场变化剧烈,异常强度-160~500nT,以窄小尖峰的局部异常成群分布为特征,异常多呈北西或北西西向,也有少数呈北东和近南北方向,磁异常受边界断裂控制明显。定量计算表明,异常体埋深一般2~3km,埋藏较浅。它们主要是早二叠世晚期火山活动的反映,无论在地表还是在钻井中都揭露了这一套中基性岩浆岩。

E.塔北广阔平缓负磁异常分区

该区东西长700km,南北宽200km,以东西向延伸、平缓广阔的负磁异常为背景磁场。在该背景场上叠加了众多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局部异常。异常强度一般为-80~200nT。该负背景磁场一直向北延展到南天山,且磁异常延深大,几乎可达居里等温面。该负背景磁场应是元古宇(如阿克苏群)弱磁性片岩的反映。塔北与南天山磁场特征的一致性,反映二者岩石圈结构的相似性,如地壳可能主要由花岗岩和闪长岩类岩层组成,玄武岩层较薄。

F.塔里木东缘磁异常分区

位于铁克里克—阿拉干—若羌一线以东,可进一步划分为库鲁克塔格变化负磁场分区、罗布泊平缓升高正磁异常分区和库木塔格负磁场分区。

(6)银根-额济纳旗磁异常分区

磁异常总体展布方向为东西向和北东向,区域上为负背景场,在其上发育了局部磁力正异常。低缓的负异常区一般与坳陷相对应,这与重力负异常范围较为吻合。

(7)柴达木盆地磁异常分区

柴达木盆地的区域重磁力异常基本上可反映出盆地基底的特点。磁异常表现为椭圆状,异常表现为平缓升高的正异常或平缓降低的负异常。据磁异常反演计算,引起盆地内部的磁异常平静变化的磁性体是前震旦纪的花岗片麻岩类岩石。

(8)祁连磁异常分区

在浅层磁异常呈NW向正、负相间展布。但在向上延拓图上,磁异常逐步消失。表明引起磁异常的多为浅层地质体。

1.1.2.2 航磁异常所反映的深部岩石层变形变质及大地构造属性

(1)哈萨克斯坦-准噶尔陆块

哈萨克斯坦-准噶尔陆块指阿尔泰山以南、塔里木盆地以北、北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天山、北山、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所在的广大范围。地表出露的高级变质岩主要分布在库鲁克塔格、敦煌-北山和哈萨克斯坦3个地区。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出露的高级变质岩包括托格拉克布拉克和喀拉阔雄片麻杂岩,最近在托格拉克布拉克杂岩的灰色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中分别获得了3362Ma和(3263±129)Ma的Sm-Nd同位素年龄,以及在稍晚的喀拉阔雄变质杂岩的花岗片麻岩中获得了2854Ma年龄值;在敦煌-北山地区,敦煌群片麻杂岩中获得了3488Ma和2936Ma的同位素年龄值,北山杂岩中获得了2950Ma的Sm-Nd同位素年龄值,主要岩石组合包括混合岩化片麻岩、角闪岩和变质火山岩;在哈萨克斯坦外伊犁阿克丘兹片麻岩中也获得了2780~3000Ma的年龄值。证明这一陆块存在古-中太古代变质结晶基底。深部物探资料显示在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南部,也存在变质结晶基底。出露的高级变质结晶基底的岩石主要包括基性-超基性岩、TTG组合的正片麻岩组合和某些深变质的火山碎屑岩组合,推测该陆块是在哈萨克斯坦、天山、北山3个太古宙陆核及其周边活动带的基础上焊接形成的,类似于南非罗德西亚和加拿大苏必利尔地盾的太古宙克拉通。

传统上把现在处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地体划归塔里木地块,根据其岩石组合特征,南天山地质构造和深地震反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塔里木北缘的性质,我们认为库鲁克塔格地体的出露是由于天山南麓库尔勒逆断层向南推覆的结果,属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陆块的一部分。

(2)华北-塔里木-扬子超陆块

根据华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的大量构造和岩石学研究成果,结合对航磁异常成因的理解认为,被中、新生代盆地覆盖的塔南和扬子地体的古老结晶基底,具有与华北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同样的性质和构造发育历史。根据阿尔金北坡米兰群的变质特征和具有的年龄数据,推测塔南、扬子地体具有太古宙岩石组分,华北、塔南、扬子地体在太古宙末分别为统一超大陆的一部分。太古宙晚期分散的古陆核经过增生、拼贴和焊接,在新太古代末阜平运动期间,受统一应力作用,形成了一个总体构造走向北西-南东或近东西的统一克拉通。古元古代时期,上述克拉通被一系列强大的左行韧性剪切带,如古郯庐、太行山前、大同-环县、吉兰泰-古浪-玛多、古阿尔金和星星峡-罗布泊等所改造,并沿着这些剪切带形成了五台期线性活动带。与此同时塔南、扬子等地体被大规模向南西推移,但三者在古元古代末仍然通过其期间的活动带(如阿拉善-柴达木古元古代活动带等)焊接在一起。上述推断不仅因为塔南和扬子基底的航磁异常均显示了典型的、与华北基底一致的北东成带和北西成串构造样式,而且西部几条巨型的弧形航磁异常构造的存在,以及沿着相应的韧性剪切带曾经发生位移的性质,使统一的新太古代超大陆及其在古元古代被改造的构想得到支持;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相关地体自中-新元古代以来地质演化历史证据的支持,并使长期以来关于这三大陆块相互关系的争议得到合理解释。

(3)大区域航磁异常背景的性质比较

用前述滤波法屏蔽局部异常的干扰后,长波航磁异常展现了居里面以上地壳岩石平均磁化率的区域分布,结合已知露头岩石的磁性特征可以认为,波长超过120km的大面积分布的区域正异常,基本上代表了地壳中残存变质结晶基底岩石组合,而负异常区则对应于基本未变质的沉积岩区。尽管花岗质(中酸性)岩浆岩体的磁化率总体上介于变质结晶基底岩石和沉积岩之间,但中国东部大范围出露的中生代后造山(基本未变形)花岗质侵入岩体,在长波异常图上或者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如东北地区的东部),或者对正航磁异常有轻微的叠加增强作用。此外,不同时代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等磁化率较高的岩石,由于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一般也没有改变长波航磁异常的区域分布样式。但在中西部的造山带中,上述同造山侵入的中-酸性和基性、超基性岩浆岩体,由于造山期存在的挤压应力,使它们在获得磁性的同时就具有与造山带方向一致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因此显然加强了造山带的航磁异常。

从整体上看,长波航磁异常的分布特征把中国大陆清楚地划分为东带、西带和中带三大部分。东带和西带均以正异常占主导地位,但内部结构又不一样;中带则以负异常为主,存在局部正异常。

这一大框架正确体现了中-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构造变动的总体结果。中带北部在古生代褶皱带产生的区域负异常背景上,阿拉善-柴达木地块的结晶基底断续显露得到证明;中带南部的区域负异常总体上体现了青藏高原以印支褶皱基底为主体的轮廓,拉萨正异常区反映了由于岛弧火山作用而得到增强的冈底斯地体的结晶基底。在东带和中带之间,恰好是典型的南北地震构造带之所在;而中带与西带之间,则以长期活动的阿尔金断裂带为界。

(4)主要陆块结晶基底的性质和构造分析

在上述一级单元的框架下,根据长波航磁正异常的分布、性质和内部结构特征可以认为,中国大陆的结晶基底的航磁异常特征大体上又可以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以华北、塔南和上扬子地块为代表,表现为整体呈面型分布、异常值普遍较高的航磁正异常区,对应于高级变质的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第二类以下扬子地块为代表,表现为面型分布、异常值较低的正异常区,对应于中-低级变质的中-新元古代褶皱基底;第三类以天山为代表,表现为宽的长条状正高异常带,对应于被造山带改造的变质结晶基底和同造山侵入的岩浆岩体。

根据与上述正航磁异常分布相关的露头岩石特征和对我国结晶基底构造演化的理解,我们把基底进一步划分为3个块体。它们分别是:

A.塔里木陆块基底

根据在西昆仑和阿尔金山北麓出露的高级变质岩石以及航磁长波异常特征,塔里木盆地的基底显然只存在于北纬40°以南的地区,其组成、性质和构造样式与华北陆块的早期特征一致,后期改造主要表现为整体挤压坳陷。

B.柴达木-阿拉善陆块基底

构造、岩石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阿拉善地区出露的变质结晶基底主要为古元古代的中高级变质岩。这套岩石被与华北陆块完全一样的中元古代以后的沉积盖层所不整合覆盖。根据对华北早前寒武纪构造解析得到的演化历史的认识,处在吉兰泰-民勤、古浪-鄂陵和阿尔金北东-南西向弧形剪切牵引带之间的柴达木-阿拉善地体,应该是华北-塔南-扬子太古宙超陆块在古元古代阶段发生韧性裂解,并形成与五台山类似的海槽沉积和褶皱回返的产物。

柴达木-阿拉善陆块基底形成以后经历了中元古代裂陷、元古宙末—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改造,以及印支和喜马拉雅等造山作用的影响,目前表现为残存的基底岩块。

C.准噶尔-哈萨克斯坦陆块基底

作为独立的早前寒武纪陆块,准噶尔-哈萨克斯坦陆块基底的岩石组成和演化历史与华北不同,但可以肯定存在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的结晶基底。而在航磁长波异常图上,这一结晶基底已强烈卷入古生代造山带中。值得指出的是,以往从地质证据上把库鲁克塔格地区出露的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岩石当做塔里木盆地结晶基底,并据此认为塔北基底比塔南基底更老的说法,显然不能得到航磁异常分布特征的支持。因为在长波航磁异常图上,整个天山以南,大约北纬40°以北的塔北地区,表现为大范围的低平负异常区,说明塔北地区居里面以上的地壳中不存在大型的磁化率较高的变质结晶岩石。

1.1.2.3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西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图及根据布格重力异常场解释的莫霍面埋深等值线图上(图1.2,图1.3)明显地表现出布格等值线密集分布的异常强度变化较大的重力梯度带将强度变化平缓的面状重力异常区相分隔的现象。

图1.2 中国西北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图

(1)重力异常梯度带

西北地区可以划分出如下的重力梯度带:

1)阿尔泰重力梯度带:异常梯度每千米变化可达3×10-5m/s2以上;

2)艾比湖-乌鲁木齐梯度带:异常梯度为每千米变化2×10-5m/s2,由北向南由-120×10-5m/s2降至-220×10-5m/s2

3)柯坪-博斯腾湖梯度带:为天山重力低与塔里木重力高之间的分界线,异常梯度为每千米变化1×10-5m/s2

4)阿尔金梯度带:延长1500km以上,异常梯度为每千米变化1×10-5~2×10-5m/s2

图1.3 中国西北地区莫霍面埋深等值线图

5)北祁连梯度带:为河西走廊带与北祁连带之间的分界带;

6)柴北缘梯度带;

7)昆仑-秦岭梯度带;

8)贺兰-六盘山梯度带。

(2)重力异常分区

A.准噶尔重力异常区

为新疆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最高的地区。异常区总体为北西西向,异常值为-80×10-5~90×10-5m/s2,其内可进一步划分为西北缘、南缘、陆梁等重力异常小区。

B.天山重力异常区

呈西宽东窄的喇叭口状,为准噶尔和塔里木两个重力高异常区之间的重力低异常区。如北部的赛里木-伊犁三角形相对高异常区(-160×10-5m/s2),哈尔克山长条状重力低异常带(-280×10-5m/s2)。

C.塔里木重力异常区

为一宽阔的较平缓重力高异常区。大致以东经82°线为界,盆地东西两侧异常特征截然不同。西部地区,异常变化较大。大致沿北纬40°线展布着一条近东西走向的重力梯级带,梯级带长约400km,等值线北密南稀,最大梯度为每千米变化5×10-5m/s2。梯级带以南地区,重力异常总体呈北西向,自北而南为巴楚重力高、麦盖提重力异常陡变带、叶城-和田重力低、莎车西部重力高和杜瓦重力高;梯级带以北地区,重力异常总体呈北东向,自西向东为柯坪-乌什重力高、阿瓦提重力低、南喀-英买力重力高和拜城重力低。盆地东部地区,异常变化平缓,异常强度为-145×10-5~215×10-5m/s2,北纬40°线以北地区异常呈北西向兼有东西向,以南地区异常呈北东向兼东西和北西向。在塔西南—塔东南衔接区域,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给出的是重力梯级带呈连续的、过渡的状态,这表明,地表构造关系中显示的 “撕裂点(区)”,在岩石圈地幔深度上没有脆性断开。

D.柴达木重力异常区

包括阿尔金、昆仑-秦岭和柴北缘重力异常区盆地内重力异常呈正负相间排列,并具一定的方向性,在靠近阿尔金山的地方,异常值较高、较密集,呈北西西向;盆地中部为北西向;至盆地东南部,异常转变为北西西—东西方向,异常值相对变小,变得平缓开阔。其中正、负异常与重力梯度带分别代表其底隆坳或其分界线。正异常带如冷湖、鄂博梁、红三旱1号-碱山、尖顶山-大风山、苦水泉-大红沟等地,它们与基底凸起带或背斜构造带吻合较好;负异常带如茫崖-黄瓜梁-乱山子、尕斯、德令哈、赛西、那南、昆特依、一里坪-台吉乃、大柴旦等地,它们与其底凹陷相对应。而异常梯度密集带反映了断裂带的展布,如阿尔金山前、冷湖长垣与赛什腾凹陷之间、昆特依凹陷北缘、赛什腾山南缘、结绿素南缘、绿梁山南缘、锡铁山-埃姆尼克山南缘和昆仑山北缘等异常梯度带。

E.银根-额济纳旗重力异常区

重力区域场背景为东西向正异常,在此背景上发育一系列北东向局部重力负异常带。重力正背景场显示为区域性凸起,北东向重力负异常则是中、新生代沉积凹陷的反映。

阿拉善中部重力异常区和祁连重力异常区不赘述。

1.1.2.4 岩石圈结构基本特点

1)岩石圈的分层特点较为清楚。自浅层至深层,有盆地基底(B面)、上地壳底面(G面)、中地壳底面(C面)、壳幔边界(M面)、岩石圈底面等边界,表现出大陆岩石圈的结构特点,而且地壳波速结构也明显具有陆壳特点。岩石圈在横向上某些层缺失或不连续,反映出构造活动的差异。

2)岩石圈具有分块性。岩石圈横向上的不均一性体现在它具有块体结构。块体之间的分界线在地球物理上为重力异常梯度带、磁异常等值线密集带、电性分界面等,在地质上则为两个块体的缝合带,沿带镁铁、超镁铁岩广泛分布。总体而言,西北地区可划分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吐鲁番-哈密、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华南、西伯利亚等岩石圈块体。这些岩石圈块体内部的结构与演化相对较一致(图1.4,图1.5)。

图1.4 中国西北地区地壳厚度图

3)盆地边缘区岩石圈普遍具有挠曲形态,由于新生代造山带隆升并向盆地逆冲,构造负荷作用造成前陆岩石圈挠曲沉降,这使得岩石圈各分层界面同步向下挠曲,埋深加大,表现出整体变形的特点。这一现象在西北地区具有普遍性,反映了印欧板块碰撞对西北地区岩石圈形态具有重要影响,也即盆地与造山带基本是在新生代中、晚期才形成这种面貌,造山带隆升及向盆地逆冲主要发生在新近纪以来。

4)岩石圈中发育高速薄层与低速薄层。如前所述,它们在横向上展布不连续,成因较复杂。

5)上、下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如在塔里木地区,满加尔凹陷的上地壳(G-B面之间)最薄,这可能与盆地形成初期的伸展有关;下地壳厚度变化可达10~14km,如祁连山下地壳有增厚趋势。这种特点反映出造山与成盆过程中深部构造因素的控制作用(图1.4)。

6)岩石圈流变学分层也较明显。如塔里木盆地岩石圈脆-韧性变形过渡带的深度大,为30~46km,坳陷区下地壳韧性层厚,隆起区下地壳韧性层薄。岩石圈强度大,为刚性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最厚可达40km,因此表现出整体变形的特点。

7)阿尔金断裂两侧岩石圈结构差异明显。阿尔金断裂以东,地幔隆起区与中、新生代盆地相对应,如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中生代裂谷盆地与地幔上升区相对应,伴随有大量裂谷碱性玄武岩喷发。阿尔金断裂以西,虽然整体上盆地与造山带与莫霍面大致呈镜像关系,但就盆地本身而言,盆地基底与转换界面(C、M)呈同步起伏,而非镜像对称,似乎反映出岩石圈刚性变形更为强烈的特点。

1.1.2.5 地壳单元划分

西北地区地壳划分如下(表1.3;图1.5)

图1.5 中国西北地区深部构造格架纲要图

表1.3 中国西北地区地壳单元划分简表

续表

1.1.3 变质基底形成期

褶皱变质基底是指各构造运动期的地槽沉积经褶皱回返、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而无实际找油意义的变质层。

在8亿年前晋宁期,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统一的原始古大陆。这个古大陆在后来漫长的地史上,经受过多次构造变动,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

西北地区的石炭-二叠系,就沉积在复杂的、经过多次构造变动的、性质不同的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研究其褶皱变质基底的形成期及其展布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石炭-二叠系生油建造的有利地区(表1.1)。

西北地区褶皱变质基底从其形成时期看,可划分为3期:阜平期、吕梁期、晋宁期。

(1)阜平期(Ar)

25亿~38亿年,即太古宙期间,其最后一次构造变动——阜平运动——形成的一套褶皱变质岩系组成基底。

(2)吕梁期(Pt1+2

19亿~25亿年,即古-中元古代。其间经历了23亿年前的五台运动和19亿年前的吕梁运动,这期间形成的一套褶皱变质岩系组成基底。

(3)晋宁期(Pt3

8亿~19亿年,包括长城期、南口期、蓟县期、青白口期。其间经历了11亿年前的四堡运动和8亿年前的晋宁运动。这期间形成的一套褶皱变质岩系组成基底。




前震旦系结晶变质基底
阿拉善、柴达木、马鬃山地区等的基底也是变质程度不一,但存在太古宇和元古宇(井下为绿色片岩及花岗岩),相当于上述的五台系;台块边缘则为变质较浅的岩系,如准噶尔、阿拉善等地所见,皆相当于滹沱系。 关于东天山库鲁克塔格山和祁连山南坡前震旦系划分对比问题,主要依靠岩性。锡铁山系和兴地塔格系皆以绿泥石石英泥片...

盆地地壳结构
柴北缘西段缺失这套地层,其基底组成主要为元古界结晶基底,震旦纪—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MT02—6、7测线及赛什腾山前,厚度变化较大。 2.前震旦系结晶基底 前震旦系结晶基底总的表现为一套厚度较大的高阻层,厚度变化大,电阻率高,结晶、变质程度高、刚性强。大致以柴北—油北—塔尔丁断裂和鄂博梁南缘断裂为界分...

松辽地块地质构造特征
1)该地块发育有前震旦系结晶变质基底,古生界较齐全,中新生界主要分布于各断陷和坳陷中。2)据基底重磁资料分为西部和东部两个块体,岩石圈结构纵向上存在3个拆离带及多个深度不同的拆离区。3)从太古宙开始主要发育4个构造体系:即纬向系、华夏系、新华夏系及经向系,早古生代以华夏系为主,晚...

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
前震旦系结晶基底地层是一套经受中、深变质程度且普遍混合岩化的地层(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1),代表这一历史时期的变质岩以秦克令等(1990)所创建的鱼洞子群(研究区外北东边缘)为代表,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值为2657±9Ma(秦克令等,1990)和2693±9Ma(张宗清等,2002)、Sm-Nd同位素等时年龄2688±...

地层发育及展布
露头资料和钻井揭示表明,前震旦系为浅变质的结晶基底。震旦系—古生界可划分为两个大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下旋回为震旦系—泥盆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往上过渡为碎屑岩和泥质岩;上旋回为石炭系—二叠系,石炭系以碎屑岩、碳酸盐岩和膏泥岩为主,二叠系为陆相红层夹火山岩。中新生界,亦划分为两大构造沉积旋回:...

变质作用与地壳构造的关系
前震旦系结晶基底地层经历中、深变质并普遍混合岩化(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1)。该时期的代表变质岩为鱼洞子群,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为2657±9Ma(秦克令等,1990)和2693±9Ma(张宗清等,2002),Sm-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2688±100Ma(张宗清等,2002),成岩时期约新太古代。与上覆中元古界碧口...

前震旦系变质基底的形成
研究区第一个沉积盖层为震旦系,它在不同地区超覆于不同的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组成的褶皱基底之上。在西北部冕宁、石棉一带为登相营群,东部甘洛一带为峨边群,西部西昌、德昌一带为会理群(表2.1)。这些变质岩系均为8.5亿年左右的晋宁造山运动形成。褶皱基底类型不同,构成本区沉积盖层发育有较大差...

岩石圈热结构
在构造作用下,岩石圈应以整体变形为主,正如天然地震转换波所探测的结果。图1-10 塔里木盆地上震旦—显生宙沉积层之下地壳等厚图 综前所述,塔里木盆地前震旦系结晶变质基底表现出很强的非均一性。其基底是由南、北两个块体沿中央构造带在前震旦纪焊缝而成的。塔里木盆地地壳较厚,平均为37~44km...

构造单元特征及构造演化
义敦岛弧发育在一个长期处于伸展状态下的薄陆壳之上,基底由义敦岛弧东部的“恰斯断隆”和西部的“中自地块”之古老变质结晶基底和震旦系—中下三叠统沉积盖层构成,它们对义敦岛弧的空间轮廓和矿产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2.3.1 构造单元特征 义敦岛弧主要由“基底”和“弧体”两部分构成。基底为岛弧火山...

伊犁盆地
伊犁盆地的结晶基底为前震旦系变质岩系,早古生代中晚期,伊犁地体北缘的婆罗科努山一带发育与北天山向南俯冲消减有关的岛弧火山岩,伊犁地体处于隆起状态,未接受沉积,其南为南天山弧后洋盆。志留纪后,随着伊犁地体南北两侧的洋盆分别向北和向南的俯冲消减,伊宁盆地处于弧后扩张区,发育了一套火山岩和...

临川区14715508941: 基底的地理 -
谏贞烧伤: jīdǐ 〖plinth〗∶基础的最下部分 〖floor〗∶未固结或成层的沉积物之下的岩石 〖substrate〗∶在其上粘附一种材料(如油漆或薄箔)的基础表面 【基底】解释一:是指经过褶皱,变质作用的结晶变质岩.它们是经过地槽阶段硬化而形成的.基底相对其上的沉积盖层而言,所以,凡是被沉积岩层不整合覆盖的结晶变质岩系均可称为基底.因而,基底按其形成时代可分为:前震旦亚界的、古生代的(又分为加里东期和海西期)中生代的包括印支期的和燕山期的.【基底】解释二: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等.

临川区14715508941: 三峡石的简介 -
谏贞烧伤: 三峡石是产于长江三峡地区内各种奇石的总称,三峡石也就是指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一带出产的石头的总称.长江三峡既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奇石艺术宫.三峡石主要分...

临川区14715508941: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哪里 -
谏贞烧伤: 位于中国新疆南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脉南麓,南至昆仑山脉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 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تارىم ئويمانلىقى )位于中国新疆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

临川区14715508941: 谁能跟我简单说一下磷灰石的发展研究历史?
谏贞烧伤: 磷灰石中国最早发现和首先进行开采的磷矿是江苏海州磷矿.清朝同治年间发现海州... 中国地质学家对前震旦系变质磷矿、震旦系陡山沱组及灯影组磷矿、下寒武统梅树村...

临川区14715508941: 基底准确的定义是什么? 新疆所在板块基底的形成时期是什么时间? 沉积盖层最早发育时间? -
谏贞烧伤: 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屏状核以及杏仁复合体. 这些神经核团,实质上是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区域.核团与大脑皮质、核团与核...

临川区14715508941: 地台形成的主要阶段 -
谏贞烧伤: 地台 platform 大陆上自形成以后未再遭受强烈褶皱的稳定地区.曾称陆台.1885年由E.修斯提出.在地槽地台学说中,地台是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以含有未变质的沉积盖层区别于地盾.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即由基底和盖层构成.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已变质的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构造复杂,一般遭受过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基底岩石建造序列属地槽型.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未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其沉积物组成地台型建造序列.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

临川区14715508941: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大致结构 -
谏贞烧伤: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之誉. 此回答来自百度百科……

临川区14715508941: 震旦是什么 -
谏贞烧伤:[答案] 震旦:其中之一是划分地质年代和底层的单元;震旦纪(距今约8亿年~距今约5.7亿年)震旦纪为地质年代名称,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震旦系. 震旦为中国之古称,作为地层专名,始于德国F.von李希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