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作者&投稿:函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我

空我

空了利义

无我

尘心

《爱的奉献》

真正的爱情养肺润心

崇高的奉献慰安灵魂

此刻的无我境界

缘自心心相印

在奉献中索取精神

一番风雨情

再现多少蓝天白云

只有阴阳和谐

才能心平气匀

恩爱夫妻情

浩然长存

高歌一曲爱的奉献

世间就不会出现离散之人

现如今

离婚者众多

是何因

笔者只能长叹一声



现在的年轻人

只求自我不求无我

难怪离婚

做公益志愿者就是”无我”的高境界,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他们就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无我”相对于执著于“自我”,人生的这个“我”,这个肉体和由肉体而产生的六尘,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并不是实有的,一切都将随岁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个宇宙形成的时间相比,简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么值得执著呢?俗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执著于“我”的虚妄,便能够体验到灵魂的净化,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

而现实生活中做到“无我”并非常事,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比如为了满足自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许多痛苦烦扰,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 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我执" , 就是把“我”这一现象执著得很厉害!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观念、往来思想都当成是真实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其实,我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心”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变化,并不是真正的心。可当人们把现象抓得很牢时,就会把这些变化看成是心。 佛家恰恰讲究恒常而非刹那。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天已经过完了,这个寿命又少了一点,今天过去,今天不会再来。年轻的过去了,衰老也没有多久的停留, 看起来非常悲哀。可是,这悲哀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对生命无常的参悟。人生如梦如露亦如电,实在需要稳住心神,才能坐看云起,不被幻象所迷惑,修出一颗禅心。 佛与众生的差别?佛主总是大慈大悲,一切在“无我”,而芸芸众生,总是执着于“自我”中物质精神欲望、名利场,难舍难割。许多人可能会暗自发笑,佛的境界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其实不然。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 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心即是佛,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到, 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三样平等。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不可能是佛。所以,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 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必须把身体看得很牢。一般人总是认为六尘缘影是自心相。什么是六尘缘影呢?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声,耳朵听得见的声音。香,鼻子闻得到的气味。味,舌头尝得到的味道。触,身体感受得到的感觉。法,意识想到的思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机能,就是人们生于尘世的“六根”。外界的六尘,六种物理现象,与肉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像,谓之六尘缘影。例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缘影,都是假象,可是,这些缘影很厉害,都会引起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痛苦,我们也痛苦;看到它们高兴,我们也高兴。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要受它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想想我们的思想,都在六尘缘影中颠倒。比如我们很多人看电影,看到最后就被电影中的人物、事件感动得流泪,虽然明知那是假的,可还是感动得当场掉眼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被六尘缘影所欺骗。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尘缘影,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吗?能再把它摆在眼前吗?不能,这些都过去了,都是六尘缘影。可是,所有的人都经常回忆昨天的事,有时气愤得不得了,有时难过得不得了,有时欢喜得不得了。南怀瑾说,一切众生都陷入在六尘缘影里,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心。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摆脱各种烦恼的困扰,就必须摆脱各种关于“自我”的幻象,不再执著于我。

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偿还欠债的,以报所有相关之人的冤恨。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只有我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和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

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正是真正的佛家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众生皆看佛是佛,看人是人;而佛祖却看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因为误落尘世,才沾染了凡尘俗气 ,别蒙蔽了心灵的光辉。只要自己愿意修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也都有一粒佛的种子。用一首诗来形容,便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成仙的境界,如能成仙就“无我”了。

中国文化,其实就两个字:“无我”。

什么是无我?其意思是:一是无常非恒;二是不能做主,不能自在。另外两种意思是说:一是没有自我,没有我这个人;二是不抱一己之见,忘我,无私心、无邪心。

如果一定要理解这个无我,那么必须知道无我之含义。无我并非什么事都无所谓,无我是摆脱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些与生俱来的烦恼习气,不要受它控制。

以无我而能成其我,以放下小我而能看见大我。

人都比他自视的为高,而智慧是解脱之道,要脱离苦海并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去掉一个我字。

学佛不是要得到,而是要放下。利他的过程,就是逐步放下“我”的过程。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我执,达到无我。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学会无我、学会奉献,不要凡事总想着自己,要学会去掉自私,真正的去为别人考虑,这样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在。

心中无杂念、无私欲、无是非,就是无我。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就必须净化我们的心灵,看淡世间繁华,有宽容之心,有强大的自制力,有一种坦荡、淡定的心态,有一种我为人人的精神。

执,则痛苦;执,则怨恨。一个人若想真正远离烦恼,就不能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那么自私,要学会先把自己放下,多替别人着想,这也就是所谓的打破我执。如此徐徐渐进,在达到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情况下,就进入了无我的状态,此时,也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

只要你能真正看破、想开、悟透,最终就一定能修成正果。而达到此种境界的人,看似一无所有,事实上,世间万物却皆为他所有;看似一无所得,事实上,他才是真正地得到了。

狭小的心胸,要慢慢在对人对事的境界中去磨练,发现一切痛苦都是因“我执”而起,一分一分去淡化它;在利他、助人中体会到无私的快乐,一分一分去增长它。必须有这个碰撞、思考、改变的过程,即“历事练心”。

大家都有我执,无我对治我执。无我不是真的没有自我,而是放下起心动念总是以自己为中心,证无我境界的人处处考虑众生,以众生解脱为中心 ,觉得这种就是无我境界。

大道无私,不应当只求自己之解脱,当求普渡芸芸众生;不应当囿于个人的私利、欲望、偏见、执念,而要做到慈悲、热情、大度、宽容,而又无我。

也只有做到无我,才会有博爱、仁慈、同情;也只有无我,方能容万物而又廓然无我的人,才会悟道,才会看透尘市,才会对世人的关心、同情。

无我的状态,是要从空性中去领悟。实际上,凡夫众生是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我,真正能够做到无我的,都是那些心存善念、长久修行之人。

不管你学佛、学道、学儒、还是学基督教,都行,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今天比昨天更无我,明天比今天更无我。如果你越来越无我,你就走在正道上。

遗憾的是,很多人把修行的过程,作为加强自我的过程、强化自我的过程。他越学习,他越自我;他越学习,他越自恋;他越学习,他越陷在自以为是,这么一个陷阱之中。那么这样的所谓的修行,实际上不是修行。

一些学佛的人,动不动学了两天佛,整天拿佛理去套别人,批评人。就像 社会 上流行的那句话,就是拿着马克思的手电筒,整天照别人,就是不照自己。

修行人的衡量标准就是一个字:我。你是不断地无我,还是不断地强化自我?不管你学佛的、学道的、学儒的,你爱学什么学什么,哪怕你什么都不学,你越来越无我,那你也是个修行人。

老子的智慧是:虚则是无我,静则是无欲。因此,无我,重要的是无杂念;学道,重要的是虚心。

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所见的一切,都带上个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在于以物观物,忘记了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境界,是喜怒哀乐的呈现,是对世事人情的体悟,是心中的一段春色。

世间无我,处处是我;舍小我,求大我;弃邪心,守慈心;人不知有我,我不知有人;无我玄之又玄,有我众妙之门;求静而无我,人生之妙境。

“以自我为中心”是令我们痛苦的根源,修行就是要逐渐拔除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痛苦。“无我”是修行的结果,不能倒果为因,实现它需要方法和时间。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我们与人比较高下、计较得失,都是为了保护“我”、利益“我”,让“我”快乐,结果产生了嫉妒、骄慢、嗔恨等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理智的行为,把自己身心都推向痛苦的深渊。

佛教里面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一切的佛法都是围绕着着三者展开的。

其中“诸法无我”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不因为我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世间的规律与规则都是客观的,根本没有一个“我”存在。有“我见”的都是有偏差的,都是已经违背了客观事实的。

“无我”就是说自己已经消除了“我见”与“我执”,不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了,看待事物已经能够贴近事物的本质了,不再被表象所迷惑。

一个人如果有“我相”与“我执”的话看待事物就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面考虑问题,而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就不能够见到问题的本质了。

就像是两个人争吵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了那就没有是非对错了,这个是非也就分不出来了,矛盾也就无法排解了。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一套经过长久的摸索与检验出来的价值观来评判是非好歹,不然这个世界就乱套了。

只有跳出个人的立场与执着了才能够见到事物的本质,拿出真正的解决方案来。

“无我”是一种解脱,是跳出了“人我”的圈子,更上一层了。‘有我’是一种妄想执着,偏离了正法奥义。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无我是一种境界。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

无我是种什么境界
1. 无我境界意味着超脱自在,李握自如,体验彻底的自由;2. 它代表着与自然完美融合,无障碍地感知宇宙的奥秘;3. 在天地间的广阔空间里,得以尽情游历;4. 这种状态超越了情感的束缚,达到了无私无欲的至高境界。

无我是怎么样一种境界
第三层次,功利境界。每个人都是利功性的,只会计算利弊得失。第二层次,道德境界。即自我,成长为一个精神足满的自己。最高一层次,天地境界。即无我境界,就如在云海俯视大地,人渺小如蚁,就如面对漫无天际的大海,只是沧海一粟。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它是与群山相群,天地相群,跟更大的...

无我是种什么境界
无我就是逍遥了,自如,彻底的自由;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天地之间,任由我畅游;不是感情了,而是感情完全没有私念了。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深夜里,一个人很难受的时候,孤独的时候,可以想一想自己如何更好的表现自己,做最优秀的自己 生命中三个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做自己。然而无我比“做自己”更高级,它是找到自己、实现自己之后的一种破除自恋,与宇宙万物建立深层次连接的状态。就是李嘉诚说的,“创造自我,追求无我”。这个时候“我”...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无我是一种境界。我在道中,道在我中...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无我是一种境界。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何理解“无我”?
佛法中,无我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就是人无我,法无我。一方面什么是人无我(人空)?是从有情众生体来说。我,依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组成。因缘的离散则为五蕴灭了。无实体存在。另一个方面,什么是法无我(法空)?法无我是从世间万法来说的,就是一切法由因缘生。又从因缘而灭。就是没有实体的...

无我是什么意思啊?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著,把“我”这个妄想破除了。只有通达无我,才能成佛;无我是佛菩萨的境界,不能作为...

古人追求的“无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人受欲望所累,想要达到无我境界,需要摆脱被欲望牵绊的肉身,进入无所待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同叔本华的世界观十分相似,国学大师王国维深受叔本华的影响,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我之境和有我之境这一论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昆山市18810717692: 真正无我是什么境界 -
愈琼八味: 无我境界也称为无我境地,是只有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富有经验达到的至高境界. “我的心已完全化为无,空即为无.” 这不是经过思考后再行动,而是靠身体的实际经验,无意识地进行反击,并运用所见识过的其他运动员的绝招.只有超越...

昆山市18810717692: 无我境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
愈琼八味: 越脱肉身,思想是永恒的,思想融于自然,融于宇宙,融为一体,是永恒,是无我.我是自然,我存在,自然有我,我不在.

昆山市18810717692: 什么叫做无我 -
愈琼八味: 无我也称为无我境地,是只有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富有经验达到的至高境界. 我心一切皆已成空,即为空者乃称为无. “我的心已完全化为无,空即为无.” 这不是经过思考后再行动,而是靠身体的实际经验,无意识地进行反击,并运用所见识过的其他运动员的绝招.只有超越了自身极限的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昆山市18810717692: 心中无我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
愈琼八味: 想的都是普度众生.

昆山市18810717692: 无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
愈琼八味: 无我是人回归到人的自性,没有了主观意识自我.不会主观的欲求钱财名利外物

昆山市18810717692: 什么是无我的境界呀 -
愈琼八味: 谈无我,首先要理解无常.常是永恒,无常就是说找不到永恒不变的东西. 无我的意思是人的意识和身体都在不断的变化,其中找不到有个永恒不变的我.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同样,人是变化的,同样也可以说不能两次找到同一个人.但是人执着有个不变的自我,喜欢顺应我的,讨厌悖逆我的,这样就升起了烦恼.佛陀说无我,就是对治人我执,消除我见,各种烦恼自然熄灭. 无我的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没有烦恼的境界.

昆山市18810717692: 佛经中的"无我"是什么状态? -
愈琼八味: 佛经中的"无我"是什么状态?——这个分三层去说.第一层,你看我们世上的好人,像雷锋、焦裕禄这些人,雷锋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奉献给了社会大众国家,这是无我;焦裕禄身为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无我.第二层,有人打...

昆山市18810717692: 什么是'无我'的境界?
愈琼八味: 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佛教的诸佛菩萨所修所得的就是“无我”和“无心”.黄檗禅师曾...

昆山市18810717692: 无我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 -
愈琼八味: 无我无境界,无我之境,乃是无执无畏,如溪水流淌,自然而汇入江河,妙用于山涧美妙之相,无为美妙而入境迷,无我又为同体悲,同融之慈,而我如大千之尘,又如浩瀚之宇宙,无一丝念我之体性,而是自然之妙用,方是无我.

昆山市18810717692: 什么是无我的境界?
愈琼八味: 无我,在佛学里面是(佛)的境界!我们莎婆世界(地球)的人能做到忘我的境界已经是阿弥陀佛了!!不要执着这个身体是“我”,这叫放下执着(我执),这是无我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1、你认为有一个我,只不过是一个虚妄的观念,实际上并没有我,如果有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