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的典故

作者&投稿:鬱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成语“瞒天过海讲的是哪个皇帝的故事~

“瞒天过海” 说的是唐太宗。
【古兵法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原文今译】
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
【出处今译】
出自传说.相传唐太宗率兵30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看来此海难渡,不禁焦急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做“瞒天过海”(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这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唐太宗率兵30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看来此海难渡,不禁焦急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呵呵

发音 mán tiān guò hǎi 释义: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出处: 清·无名氏《三十六记》:“瞒天过海。”

原文:阴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白话文:如果以为已经防范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松懈轻敌;经常见到的事物,看惯了,便不会产生怀疑。岂不知,阴谋诡计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并不与公开的形式相矛盾。有时候,所谓“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可告人的机密。

瞒天过海可以这样来解释:当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麻淠大意:平时看惯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把秘密诡计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里.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

出其可制胜

典故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滔滔长江,如何进攻才能万无一失?老臣高颖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颖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帅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健康进军。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江南陈朝将领见这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小船。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他夸赞高颖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

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出奇不意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在商战中,巧用此计获胜者,也不乏其人.

日本一味精商,为其味精销路不畅而苦恼.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有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用户不知道,用时一倒就多了.消费多了,销量自然也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

当然,用这种办法促销是不符合经商道德的.但是作为一种计谋,我们需要了解,而且和外商打交道时要提高警惕.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瞒天过海》选自《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相关典故薛仁贵哄帝渡海《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中的原文①太宗分三路②…… 北路唐太宗御驾,兵三十万。令张士贵前部总管③,取松亭关。路过辽东,帝叹曰:“辽河水,西去长安五千里。”帝有悔心。数日至海岸下寨,帝视海水汪洋无穷,东望高丽④,隔海千里,如何得过?悔不纳房杜之言⑤。帝宣诸路总管上御寨,问过海之计。敬德曰⑥:“乞问张士贵。”帝问张士贵曰:“卿有计否?”士贵曰:“臣当思之。”诸总管皆散。士贵归寨,请刘君昴议之:“帝问过海之计,敬徳以言窘我。若无,怎奈何?”君昴曰:“乞问仁贵,必有奇谋。”士贵请仁贵至帐下,谓曰:“前者公做平辽论,帝大喜。言若临阵有折箭之功,当重赐赏。帝宣诸官入御寨,问过海之计。诸将缄口,吾当思之。公莫有其术,教三十万军渡海?”仁贵见问,叉手遂言:“告总管:今天子只忧大海为阻,难征高丽。仁贵用一计,教千里海水,只来日不见了半点儿。上至太宗,下至小卒,如登平地,安稳过海。意下如何?”张士贵欠身离座,下帐执仁贵之手,言:“引你去御寨见帝,慢慢说道甚。”仁贵附耳低言道与,士贵大喜。诸总管来见帝,太宗再问过海之计有无。近臣奏曰:“有一豪民,近居海上,特来见驾。言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独备之。”帝大喜,宣老人至帐上[此老人乃薛仁贵假扮],问其言。帝领百官随海边来,见其万户皆一彩帐遮围。其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皆彩绣幕,地铺茵褥。帝坐。百官进酒,帝喜。但觉风声四面,波响如雷。杯盏倾侧,身居动摇良久。帝不晓,令近臣揭幕视之,但见清清海水无穷。帝急问曰:“此是何处?”张士贵起而奏曰:“此乃臣过海之计。得一风势,三十万军乘船过海,至东岸矣。”视之,果在船上。齐姜氏乘醉遣夫《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中的原文①及齐②,齐桓公妻之③,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树下。蚕妾在其上④,以告姜氏⑤。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已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⑥,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译文(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难)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二十辆车和相应数量的马匹。重耳(在齐国六年)对这种生活很满足。(根本忘记了复国为君的理想。齐桓公去世后,众公子争权夺位,使齐国陷入内乱之中。及齐孝公嗣位,诸侯多与齐不睦。)跟随重耳身边的(狐偃、赵衰等)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底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贪恋享受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贺若弼换防造势《隋书·贺若弼传》中的原文①开皇九年②,大举伐陈③,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咒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④,必集历阳⑤。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⑥,拔之,执其刺史黄恪。译文开皇九年,隋朝大举攻打陈国,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大军将要渡江,贺若弼举酒祭奠,祈祷说:“我贺若弼从宗庙里领受了祖宗的指示,将要征讨远方,以振国威,讨伐有罪的人,安抚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恶残暴之徒。上天、长江,请看着我做这些事。如果能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大军就会渡江顺利;如果事情不顺利,被江水吞没死在鱼腹之中,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在这之前,贺若弼要求沿长江布防的军队每次换防交接的时候,必须集中在历阳。于是每次交接,历阳都会有许多旗帜树立起来,军营帐幕漫山遍野。陈朝人以为大兵来攻,便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防御。过后知道是隋军换防交待之后,陈军又散去了。后来多次这样,陈朝以为是平常的事,就不再布置兵力来防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朝人竟根本没有察觉。隋朝大军袭击并占领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

是个传说,并不靠谱。
说唐太宗征高丽。在海边一看,波涛汹涌,有点犹豫不决。
大将薛仁贵说早安排了酒饭歌舞,请皇上先用饭,再商议渡海。
于是把皇帝请到海边一处装饰华丽的大帐里,歌舞酒宴。皇帝百官正嗨皮,忽然觉得波涛大作。一看,原来整个大帐都在一大排上。大军也都整装上船,正乘风破浪,渡海出征。太宗是天子。薛仁贵瞒着天子渡海。就是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出自哪个典故?
(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难)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二十辆车和相应数量的马匹。重耳(在齐国六年)对这种生活很满足。(根本忘记了复国为君的理想。齐桓公去世后,众公子争权夺位,使齐国陷入内乱之中。及齐孝公嗣位,诸侯多与齐不睦。)跟随重耳身边的(狐偃、赵衰等)人认为不应...

三十六计中每一计的典故,越简单越好
三十六计中每一计的典故,越简单越好  我来答 7个回答 #热议# 个人养老金适合哪些人投资? 东北玉米马生 2012-09-14 · TA获得超过16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第一套【战胜计】1,瞒天过海: 战国末期,卫国大商人...

诸葛亮有哪几个典故
1诸葛亮七擒孟获——欲擒故纵 2瞒天过海 诸葛亮五出祁山时,因军中缺粮,只得以瞒天过海之计装神退敌,使魏兵误以为真有鬼神而不顾防守麦田,瞒天过海是兵法中以假示真策略,制造令人坚信不疑的假象隐瞒自己真正意图。3空城计 4围魏救赵 诸葛亮叁出祁山,以王平、张翼引魏兵决战,当王、张两将...

孙子兵法之36计详解
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瞒天过海的典故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

关于”瞒天过海”的典故.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出其可制胜 典故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

在成语“瞒天过海”的典故中,据传薛仁贵设计让哪位皇帝渡海?
李世民 薛仁贵担心唐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做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的典故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出其可制胜 典故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

瞒天过海计的典故
公元589年,隋朝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

三十六计瞒天过海的主人公是谁
三十六计至今无准确年代和作者可考。瞒天过海原意指瞒骗皇帝,使其安全渡海。这个典故讲唐朝薛仁贵把海船伪装成大房子的模样,哄骗惧怕渡海的唐太宗上了船,使其于不知不觉中安全抵达彼岸。(参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主人公是薛仁贵。

三十六计的解释及典故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原文:全师避敌,在次无咎,未失常也。翻译: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的法则的。【故事】城濮大战之前,楚国吞并周围小国日益强盛的故事。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

赣榆县14722888050: 与瞒天过海有关的小故事 -
势怪哥台:[答案] 瞒天过海 :字面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清代无名氏将“瞒天过海”收进其所编《三十六计》中,并作为“三十六计”的第一计.“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

赣榆县14722888050: 瞒天过海的故事短点! -
势怪哥台:[答案] 唐太宗御驾亲征,统兵三十万,欲取高丽,及至海边,只见大水漫漫.远望高丽,隔海千里,三十万大军如何渡此汪洋?太宗... 只见外面海浪滔滔,茫无际涯.太宗大惊.张士贵答:"陛下与三十万大军正飘摇过海,前往高丽." 这就是瞒天过海一计来源....

赣榆县14722888050: 瞒天过海的典故出自什么朝代 -
势怪哥台:[答案] "瞒天过海"的故事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永乐大典》是我国明朝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总字数约3.7亿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瞒天过海为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 故事 源于唐朝 话说唐朝时候,在中国的东北边有...

赣榆县14722888050: 瞒天过海讲的是什么?是什么典故? -
势怪哥台:[答案] 瞒天过海为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

赣榆县14722888050: 瞒天过海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 -
势怪哥台: 这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唐太宗率兵30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看来此海难渡,不禁焦急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呵呵

赣榆县14722888050: 成语瞒天过海出自贺知章的故事吗 -
势怪哥台:[答案] 瞒天过海出自传说.相传唐太宗率兵30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看来此海难渡,不禁焦急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

赣榆县14722888050: 成语“瞒天过海讲的是哪个皇帝的故事 -
势怪哥台: “瞒天过海” 说的是唐太宗. 【古兵法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原文今译】 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

赣榆县14722888050: 三十六计—瞒天过海这个故事讲了个什么事?不要太啰嗦,说明白就行了. -
势怪哥台:[答案] “瞒天过海” 【古兵法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原文今译】 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

赣榆县14722888050: 瞒天过海有怎样的来历?
势怪哥台: 公元645年,李世民决定出征攻打高丽.大军需从山东的东莱跨过渤海,直赴高丽都... 这就是成语“瞒天过海”的来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