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孟子的“重义轻利”的思想

作者&投稿:潮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评价孟子的“重义轻利”的思想~

  孟子义利思想辨析

  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思想被人误解,认为他的重义轻利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否定了人们维护和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权利。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原典的语境抽离,将孟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话语从具体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中抽离出来,置于绝对时空中。比如“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是孟子对梁惠王说的,有着特殊的语境。而我和许多人一样,把它当成孟子对义利问题的典型论断,并从中引申出重义轻利、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反对言利等观点。另外,我们也把这句话从孟子的整个话语体系中抽离出来,割断了它和前后许多相关话语的内在联系,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哲学命题来看待,这就使一个本来有其合理性的论断变得荒诞和不可思议。其二是引用者的语境置换,即把孟子的义利话语的原有语境剥离之后,移置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把一个过去时的话语变为现在时。当时中国刚从文革的恶梦中走出来,物质匮乏,道德理想主义破灭,发展经济成为头等大事。改革开放,观念变革,人人都想尽快富裕起来,物质利益受到极大关注,马克思关于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的论断被伦理学界当文物一样发现并引起普遍重视。在这样的语境中与孟子相遇,必然认为“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反动思想。
  二十年来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行为引起社会普遍的忧虑。此时重读《孟子》,就发现原先对孟子义利观的许多误解。既然是语境抽离和置换引起了误读,那就应通过语境还原去弄清孟子讲义利问题的具体背景,认识他这样说的用意何在。仔细读《孟子》一书,可以看出当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天下之人,唯利是求”。社会风气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而孟子游说诸侯,遇到的梁惠王、齐宣王等,都是急欲称王称霸的唯利是图之人,孟子在他们面前还用得着再谈利吗?作为一个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在世道衰微之时,不得不以矫枉过正的态度大讲重义轻利,以矫治重利轻义,唯利是求的时弊。
  如果把《孟子》中谈道义与利益的内容综合加以分析,就会看出孟子的义利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片面偏激,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
  (一)先利后义。孟子继承了孔子先满后教的思想,与管仲说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样,认为要让老百姓讲道德礼义,首先要保证他们起码的物质利益,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孟子并不是道德至上论者,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普通百姓首先想的是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了,才会想如何体面的生存,做受人尊敬的讲礼义的人。显然,孟子认为道德要以一定的物质做为基础,他还把道德水平与私有财产联系起来,作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论断。这里的“恒产”指土地、房屋、田园等固定财产以及与此相联的稳定职业;“恒心”指基本的道德观念。
  (二)以利说义。孟子把义和利联系在一起,再三告诉人们只有按道义的原则做人行事,才能得到正当长远的利益。孟子游说诸侯、劝导民众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讲仁义是因为它有用,大则可以得天下,小则可以满足个人的求利、求名、求自尊的欲望。“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都想求名利,求富贵,要达到这些目的,孟子认为只有义才是最正确,最宽敞,最稳妥的道路。
  (三)先义后利。孟子是热衷于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主要是作为一种治国策略提出来的。他认为当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执政者行仁义的力度非常小,“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从宏面调控的角度看,就是利益驱动的力量过大而道德制约作用太小,求利与求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严重失衡。面对这种形势,孟子觉得必须加大道德对人们求利行为的制约力度,强调以仁义治国,才能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因此孟子对诸侯讲治国之道,总是主张先义后利。儒家创始人孔小和孟子大概认识到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本性难以改变,但又不能不加以节制,抢着“知其不可而为之”悲剧意识奔走呼号,伸张道义,宣传仁爱。
  孟子和康德式的西方思想家不同,他不是在书斋里从事纯粹形而上的思考,专事著述,而是四处奔波,游说诸侯,推销自己设计的政治蓝图。因此他非常注意因人施教,根据具体对象决定说什么,怎样说。他的话被回忆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典籍。《论语》、《孟子》这类语录体经典,语境还原对理解其思想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抽离了语境而盲目加以普适化,就会导致误读。

  孟子义利思想辨析

  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思想被人误解,认为他的重义轻利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否定了人们维护和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权利。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原典的语境抽离,将孟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话语从具体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中抽离出来,置于绝对时空中。比如“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是孟子对梁惠王说的,有着特殊的语境。而我和许多人一样,把它当成孟子对义利问题的典型论断,并从中引申出重义轻利、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反对言利等观点。另外,我们也把这句话从孟子的整个话语体系中抽离出来,割断了它和前后许多相关话语的内在联系,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哲学命题来看待,这就使一个本来有其合理性的论断变得荒诞和不可思议。其二是引用者的语境置换,即把孟子的义利话语的原有语境剥离之后,移置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把一个过去时的话语变为现在时。当时中国刚从文革的恶梦中走出来,物质匮乏,道德理想主义破灭,发展经济成为头等大事。改革开放,观念变革,人人都想尽快富裕起来,物质利益受到极大关注,马克思关于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的论断被伦理学界当文物一样发现并引起普遍重视。在这样的语境中与孟子相遇,必然认为“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反动思想。
  二十年来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行为引起社会普遍的忧虑。此时重读《孟子》,就发现原先对孟子义利观的许多误解。既然是语境抽离和置换引起了误读,那就应通过语境还原去弄清孟子讲义利问题的具体背景,认识他这样说的用意何在。仔细读《孟子》一书,可以看出当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天下之人,唯利是求”。社会风气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而孟子游说诸侯,遇到的梁惠王、齐宣王等,都是急欲称王称霸的唯利是图之人,孟子在他们面前还用得着再谈利吗?作为一个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在世道衰微之时,不得不以矫枉过正的态度大讲重义轻利,以矫治重利轻义,唯利是求的时弊。
  如果把《孟子》中谈道义与利益的内容综合加以分析,就会看出孟子的义利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片面偏激,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
  (一)先利后义。孟子继承了孔子先满后教的思想,与管仲说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样,认为要让老百姓讲道德礼义,首先要保证他们起码的物质利益,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孟子并不是道德至上论者,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普通百姓首先想的是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了,才会想如何体面的生存,做受人尊敬的讲礼义的人。显然,孟子认为道德要以一定的物质做为基础,他还把道德水平与私有财产联系起来,作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论断。这里的“恒产”指土地、房屋、田园等固定财产以及与此相联的稳定职业;“恒心”指基本的道德观念。
  (二)以利说义。孟子把义和利联系在一起,再三告诉人们只有按道义的原则做人行事,才能得到正当长远的利益。孟子游说诸侯、劝导民众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讲仁义是因为它有用,大则可以得天下,小则可以满足个人的求利、求名、求自尊的欲望。“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都想求名利,求富贵,要达到这些目的,孟子认为只有义才是最正确,最宽敞,最稳妥的道路。
  (三)先义后利。孟子是热衷于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主要是作为一种治国策略提出来的。他认为当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执政者行仁义的力度非常小,“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从宏面调控的角度看,就是利益驱动的力量过大而道德制约作用太小,求利与求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严重失衡。面对这种形势,孟子觉得必须加大道德对人们求利行为的制约力度,强调以仁义治国,才能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因此孟子对诸侯讲治国之道,总是主张先义后利。儒家创始人孔小和孟子大概认识到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本性难以改变,但又不能不加以节制,抢着“知其不可而为之”悲剧意识奔走呼号,伸张道义,宣传仁爱。
  孟子和康德式的西方思想家不同,他不是在书斋里从事纯粹形而上的思考,专事著述,而是四处奔波,游说诸侯,推销自己设计的政治蓝图。因此他非常注意因人施教,根据具体对象决定说什么,怎样说。他的话被回忆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典籍。《论语》、《孟子》这类语录体经典,语境还原对理解其思想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抽离了语境而盲目加以普适化,就会导致误读。

 理学之“义”的治国方针,较重要的有四点:一是“三纲”说;二是“重义轻利”;三是“思想专制”;四是“诛心”说.

  关于“重义轻利”.理学在经济上,主张“重义轻利”,传统上,理论界都用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或孟子的“义,人之正路”和“舍生取义”等来说明,其实,孔、孟在讲“义、利”完全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出发的.应当肯定,如果只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讲“重义轻利”,那么“义”作为人类的一种美德一直值得提倡,无可厚非.可是,理学讲的“义、利”,完全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不是从伦理的角度.如朱熹所说:“自到浙中,觉得朋友间却别是一种议论……直说义理与利害只是一事,不可分别,此大可骇.……熹窃认为今日之病,唯此为大.”

  又说:“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上(旦)无可摸索,自会转去.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

  怎么办呢?朱熹根据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认为:“《春秋》大法正是如此.”

  在先秦,从政治经济角度来谈“义、利”关系的只有韩非,如《韩非子·说疑》说:“若夫周滑之、郑王孙申、陈公孙宁、仪行父、荆芋尹申亥、随少师、越种干、吴王孙頟、晋阳成泄、齐竖习、易牙,此十二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义.”因此,理学的“重义轻利”亦源于韩非.


怎样评价孟子的“重义轻利”的思想
2.重义轻利 孟子希望让义思想成为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的义思想告诫人们,面对利与义的选择时,一定要见利而思义,重义而轻利,唯有做到重义轻利,才有可能获得长远并且合乎道德的大利,反之,如果唯利是图,不问是非之义,将会导致道德的崩溃和社会的灾难,正如孟子对见面就问利的梁惠王...

怎样评价孟子的“重义轻利”的思想
理学之“义”的治国方针,较重要的有四点:一是“三纲”说;二是“重义轻利”;三是“思想专制”;四是“诛心”说.关于“重义轻利”.理学在经济上,主张“重义轻利”,传统上,理论界都用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或孟子的“义,人之正路”和“舍生取义”等来说明,其实,孔、孟在讲“...

怎样论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

如何评价孟子“重义轻利”的思想
大是大非,一清二楚,可有些事无法分清是义是利。因而重义轻利在这时也就有此含混了。

如何评价孟子“重义轻利”的思想
先义后利有两种情况,一是逻辑优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一是事实优先,即有实际的积极的义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好处后才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重义轻利则指行为处处以实际的义、积极的义为先,对利只求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因此,先义后利与重义轻利是两个不...

急急~请论述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 回答满意的话,再加50分
孟子这句话所提到的“义”的从兄,似乎是更近于“悌”。义的概念是作为处理兄弟关系的规范最初呈现的。中国重情义,宗亲观念极重。义进而发展为与朋友与他人相处的一个基本标准。二、影响:1、有利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政治统治。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3、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4、不利于人们个性...

如何评价孟子的义利观
正确义利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了义利兼顾、义重于利、互利共赢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正确义利观的践行具有重要理论贡献。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追逐物质利益是人之常情,他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孟子认为,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孟子为什么如此看重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经历简单谈一谈_百度知...
风气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而孟子游说诸侯,遇到的梁惠王、齐宣王等,都是急欲称王称霸的唯利是图之人,孟子作为一个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在世 道衰微之时,自然大讲重义轻利,以治时弊.孟子并不是道德至上论者,他认为道德要以一定的物质做为基础,他把道德水平与私有财产联系起来,作出“...

孟子是如何看待义与利的
孟子对义与利的看法如下:孟子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义利观,是一种特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在悠久浩瀚的中国传统思想史上,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朱熹、明清时期的王阳明、顾亭林...

谁能帮忙找一下关于孟子义利观的研究!谢谢
孟子是在为民众争利,争取行天下的大义。“人亦孰不欲富贵”(《孟子·公孙丑下》),承认物质利益是维持生命的前提。“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没有物质保障,人就无法生活。由此看出孟子重义但是不排斥利。 2.2义利统一的政治观。孟子义利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义利统一。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使仁义...

泾源县17518695308: 怎样评价孟子的“重义轻利”的思想 -
苌生安胜: 理学之“义”的治国方针,较重要的有四点:一是“三纲”说;二是“重义轻利”;三是“思想专制”;四是“诛心”说. 关于“重义轻利”.理学在经济上,主张“重义轻利”,传统上,理论界都用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或孟子...

泾源县17518695308: 急急~请论述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 回答满意的话,再加50分 -
苌生安胜: 一、内容: 1、“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 义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核心概念. 2、“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 把“义”和“仁”两个概念等同处理.义的概念,就孟子看来,其实是宗亲关系的引申.宗族思想起于古代氏族社会.儒家所言孝道即儒家处理宗亲关系的规范.孟子这句话所提到的“义”的从兄,似乎是更近于“悌”.义的概念是作为处理兄弟关系的规范最初呈现的.中国重情义,宗亲观念极重.义进而发展为与朋友与他人相处的一个基本标准. 二、影响: 1、有利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4、不利于人们个性的发展.

泾源县17518695308: 你怎样看待孟子 舍生取义 的主张?当面对利与义的取舍时,你会怎样做? -
苌生安胜: 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孟子的主张我认为是很好的,而且当今社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人的一生就要活的痛快

泾源县17518695308: 孔子、孟子提出"义”重于"利"的观点,你怎么看呢?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 -
苌生安胜: LZ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两个虽都为儒家``概念是不一样的`` 孔子提倡礼``孟子提倡理``所以后人有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并把他们合并起来讲成“仁义”孔孟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 并把仁义列为高于利益之上`` 是以仁义为基...

泾源县17518695308: 评价重义轻利观念 -
苌生安胜: 言及义与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余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

泾源县17518695308: 舍生取义中孟子的选择对吗?为什么 -
苌生安胜: 我觉得是对的舍生取义: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做不义之事. 全文: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关键时刻时,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做各种不义之事,要将“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要将正义、道义摆在首位.孟子在《鱼我所欲也》开...

泾源县17518695308: 怎样看待孟子的思想? -
苌生安胜: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

泾源县17518695308: 对孟子的评价 -
苌生安胜: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泾源县17518695308: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所说“义”的内涵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舍生取义”和“珍惜生命”这个问题? -
苌生安胜: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

泾源县17518695308: 孟子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
苌生安胜: 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