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一统的成语

作者&投稿:学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形容统一的成语有哪些?~

1、同文共轨[ tóng wén gòng guǐ ]: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 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2、一轨同风[ yī guǐ tóng fēng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 比喻国家统一。
3、遐迩一体[ xiá ěr yī tǐ ]:指远近犹如一个整体。形容协调统一。
4、同源共流[ tóng yuán gòng liú ]:有同一源头、流向。 比喻同一,统一。
5、同心同德[ tóng xīn tóng dé ]: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一统江湖 天下一统 九九归一 秦王扫六合

记得采纳,谢谢合作。有关大一统的成语如下:
百喙如一 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清·王夫之《孝烈传》:“唯习闻湘人之言,百喙如一者若此。”
百虑一致 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出处:语出《易·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败兴而归 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各军士未及领赏,草草而散。正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抱成一团 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出处:程树榛《大学时代》:“刘向明和另外两人,抱成一团,异想天开地搞什么科学研究,在同学中造成很坏的影响。”
表里如一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朱子全书·论语》:“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表里一致 犹表里如一。
出处: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苟有谦默自持……叫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
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不谋而同 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不谋同辞 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出处:《后汉书·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不约而同 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出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应对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步调一致 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
参差不一 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
出处:《南齐书·礼志上》:“至于嗣位之君,参差不一,宜有定制。”《隋书·后妃传》:“周公定礼,内职始备列焉。秦、汉以下,代有沿革,品秩差次,前史载之详矣。齐、梁以降,历魏暨周,废置益损,参差不一。”
参差错落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饮五六斗……八斗而醉。”《古文观止》注:“上云,一斗一石,此又添二斗、五六斗,八斗,参差错落。”
称雨道晴 比喻说话说不到一块。
出处:明·邹善长《汇苑详注》卷十五:“县官甚不和,长官称雨,赞府道晴,终日如此不和也。”
传闻异辞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道合志同 指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出处: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
敌忾同仇 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发言盈庭 盈:满。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聚。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法出一门 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出处:《艺文类聚》卷五四引晋杜预《奏事》:“法出一门,然后人知恒禁,吏无淫巧,政明于上,民安于下。”
法无二门 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同“法出一门”。
出处:《金史·高德基传》:“有犯罪当死者,宰相欲从末减。德基曰:‘法无二门,失出犹失入也。’不从。”
伏而咶天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出处:《荀子·仲尼》:“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各执一词 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两下各执一词,难以定招。”
攻守同盟 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豪迈不群 群:合群。因性格豪放不拘小节而与周围的人处不到一块去。
呼吸相通 呼气与吸气,朴素贯通。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
出处:明·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十:“脉脉者有条有绪,若呼吸相通,寻之有端而即之殊远。”
话不投机 投机:意见相合。形容话说不到一起。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吃紧的理不服人,言不谙典,话不投机。”
话不相投 犹言话不投机。形容话说不到一起。
患难与共 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出处:《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毁誉不一 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外臣毁誉不一,俱着各自据实奏闻。”
毁誉参半 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
出处:茅盾《温故以知新》:“正常的现象是毁誉参半。这个毁誉参半……会争出一个对作品既不偏高,也不偏低的恰好评价。”
较若画一 指明确一致。
斠然一概 持平一致。斠,古通“校”,校正。
谨终如始 指谨慎小心、始终一致。
谨终慎始 指谨慎小心、始终一致。同“谨终如始”。
精诚团结 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出处:《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举国一致 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口不应心 应:符合。心口不一致。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官人,你昨夜恁般说了,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
口是心非 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处:汉·桓谭《新论·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离心离德 心、德:心意。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出处:《尚书·泰誓中》:“受(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
两般三样 不一样,不一致。
貌离神合 指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
民心不壹 人民的心意不一致。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同始异终,胡可常也?”
名实相符 名声与实际一致。
出处:三国·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澡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名实相副 名声和实际一致。
出处:汉·陆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鸿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
莫逆于心 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莫衷一是 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拈花微笑 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出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判若两人 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象两个人一样。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屏气凝神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瓶罄罍耻 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彼此利害一致。②形容物伤其类。
出处:《诗·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齐心并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齐心合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齐心同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齐心协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齐心一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情投意和 投:契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群威群胆 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声气相投 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知知音。”
同仇敌慨 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同“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同德同心 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同“同心同德”。
出处:《旧唐书·马燧传》“长城压境,巨舰济川,同德同心,扶危持颠。”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一回:“然君臣同德同心,于兹可见。”
同力协契 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并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下》:“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
同心共胆 心志一致。亦作“同心合胆”。
同心合胆 心志一致。同“同心共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若丞相肯放回去,就当招安本部人马,同心合胆,方可归顺。’”
同心合德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同心合意 指心志一致。同“同心一意”。
同心同德 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出处:《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同心协德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协力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同心叶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德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一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意 指心志一致。
出处:《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同休等戚 指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亦偏指共患难。同“同休共戚”。
同休共戚 ①指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亦作“同休等戚”。
同舟共命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二回:“占光又催着道:‘我们此刻,统共一十四个人,真正同舟共命,务求大家想个法子,脱了干系才好。’”
铜城铁壁 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同“铜墙铁壁”。
铜墙铁壁 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出处:元·无名氏《谢金梧》楔子:“随他铜墙铁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万口一词 比喻意见一致。同“万口一辞”。
出处: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万口一辞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唐·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万口一谈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宋史·胡铨传》:“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
万众一心 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出处:《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王贡弹冠 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作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亦作“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阋墙御侮 阋:争吵;阋墙:兄弟相争于内;御侮:抵御外敌。比喻虽有内部争吵,仍能一致对外。
出处:《诗经·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协力齐心 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协心同力”、“协力同心”。
协力同心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协心戮力 思想一致,并同努力。
协心同力 思想一致,并同努力。同“协心戮力”。
心不应口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指为人虚伪。
出处: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心口相应 想的与说的相一致。
心心相印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黄蘖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询谋佥同 指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
言不由中 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言不由衷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言行抱一 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出处:汉·贾谊《新书·道述》:“言行抱一谓之贞,反贞为伪。”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出处:《晋书·孝友传·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
言行相悖 说话和行动不一致,互相矛盾。
言行一致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出处: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实具在,我虽死不移。”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话说唐僧复得了孙行者,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
一心一力 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清·魏源《圣武记》卷九:“自阖营将弁,以及士卒,无不一心一力。”
一致百虑 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遗物识心 指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出处:晋·陆机《赠冯文罴迁丘令》:“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异口同音 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用非所学 所用的不是所学的。指学用不一致。
出处:《明史·叶伯巨传》:“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
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出处:《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志同道合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众虎同心 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七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
众口交詈 众人一致责骂。
出处: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牛督拥兵护逃,众口交詈。”
众口如一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
众口同声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众口一词 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出处:宋·欧阳修《论议濮安懿王典礼札子》:“众口一辞(词),纷然不正。”
众口一辞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宋·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众望所归 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出处:《晋书·列传三十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宋·陈亮《复陆伯寿》:“舍试揭榜,伏承遂释褐于崇化堂前,众望所归,此选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气为之光鲜。”
众心成城 指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
众心如城 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众喣漂山 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出处:《汉书·中山靖王胜传》:“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
众喣飘山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出处:《后汉书·第五伦传》:“众喣飘山,聚蚊成雷,盖骄佚所从生也。”


有关大一统的成语
有关大一统的成语如下:百喙如一 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清·王夫之《孝烈传》:“唯习闻湘人之言,百喙如一者若此。” 百虑一致 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出处:语出《易·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败兴而归 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

关于大一统汉朝的成语
昭君出塞 汗马功劳 衣锦还乡 安如泰山 断袖之癖 汉官威仪 夜郎自大 悔过自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投笔从戎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画地为牢,终不可入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封狼居胥 勒石燕然 绝世独立 倾国倾城 金屋藏娇

有关民族统一的成语故事?
【注音】yī tǒng tiān xià 【成语故事】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一统天下的朝代是汉朝,秦朝统一后,由于暴政造成各地起义此起彼伏,汉高祖刘邦趁机斩白蛇而举义旗,一统天下,他也犯了分封诸侯的错误,造成内部诸侯争权夺利,战争不断,到了汉献帝时候,国家又分为三国。【出处】王者欲一乎天下。《公羊...

汉文帝推行大一统帝国历史故事的成语
纸上谈兵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

和“一统天下”类似的成语有哪些?
1.【成语】: 一匡天下 【拼音】: yī kuāng tiān xià 【解释】: 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出处】: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举例造句】: 先生自...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介绍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和社会稳定,也对之后近千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学识渊博的一面,而不知道他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有一个跟他有关联的成语“目不窥园”就可以了解董仲舒读书有多刻苦。董...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
成语名字: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成语发音: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 成语解释:溥:通“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
成语名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成语发音: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 成语解释: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

和秦始皇有关的成语
一、高悬秦镜 释义:秦镜:秦始皇时的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镜子。高挂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镜子。后用以比喻官吏断案公正,执法严明。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三卷:“(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是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

日记:秦朝成语典故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成语典故,尤其是秦末乱世之时,英雄辈出。以下是搜集的一些成语典故。1.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

澄海区18557886720: 汉文帝推行大一统帝国历史故事的成语 -
鲍鸦复方:[答案] 纸上谈兵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

澄海区18557886720: 关于大一统汉朝的成语 -
鲍鸦复方: 得陇望蜀 昭君出塞 汗马功劳 衣锦还乡 安如泰山 断袖之癖 汉官威仪 夜郎自大 悔过自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投笔从戎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画地为牢,终不可入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封狼居胥 勒石燕然 绝世独立 倾国倾城 金屋藏娇

澄海区18557886720: 黄庐雁荡泰华衡恒嵩打一成语 -
鲍鸦复方: 一统天下(汉语成语)[yī tǒng tiān xià] 成语名,也是一个流量统计网站的名字 一统天下 拼音 yī tǒng tiān xià 注音ㄧ ㄊㄨㄙˇ ㄊㄧㄢ ㄒㄧㄚˋ 【解释】: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

澄海区18557886720: 写出与下面词语词义相同的成语 选贤举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鲍鸦复方:[答案] 任人唯贤 知人善任 量才录用 【注音】xuǎn xián yǔ néng 【出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礼记·礼... 【语文同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大道之行也》初中三册·课文·24 【成语举例】选贤与能,于今虽重.唐韩愈...

澄海区18557886720: 华夏必定要统一 猜一股票成语[得意] -
鲍鸦复方: 一统天下yī tǒng tiān xià【解释】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出处】《公羊传·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结构】偏正式.【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正音】统;不能读作“tōnɡ”.【辨形】统;不能写作“琉”.【近义词】独立王国【反义词】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例句】福北成了李鹏万的~;空气反而更紧张起来.

澄海区18557886720: 什么叫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 -
鲍鸦复方: 中国人并非爱和平,中国人其实是最好战的,历史上中国强盛时期不爱搞侵略完全是由于自身领土太大导致边陲统治力薄弱而无法在继续进行扩张导致的,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的区别十分...

澄海区18557886720: 形容“万里长城”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
鲍鸦复方: 1、绵延不断 (mián yán bù duàn):1)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造句:1)游行的队伍从这条街到那条街,绵延不断. 2)对于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这些思想本身可以绵延不断,比生命更长久. 2、历史丰碑 (l...

澄海区18557886720: 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是不是四字词语?我说的是四字词语,不是四字成语 -
鲍鸦复方: 有关描写园林,建筑物的四字词语或成语有:高台厚榭 、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雕栏玉砌

澄海区18557886720: 谁提出了提出“大一统”? -
鲍鸦复方: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经》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对此,《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所说的“大一统”问题,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一律听命于周天子,即全国由地位至尊无比、权力至高无上的周天子进行统治. 政治的大一统是韩非子 思想的大一统是董仲舒 经济的大一统是管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