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成分经历了哪些变化

作者&投稿:暨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气成分经历了哪些变化~

  时间
  原始大气出现于距今约46亿年以前,比人类出现的时间约早三个量级(人类出现距今数百万年),比人类最初出现文字记载的时间约早六个量级(文字出现距今数千年)。

  特点
  所以人类无法获得各阶段的大气样本,只好依靠所发现的地层征迹和太阳系各行星上大气的资料(见行星大气),结合自然演化规律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等,用模拟方法或逻辑推理进行研究。但所得的资料仍十分零星,而且地球大气的演化史,前同星系、太阳系、行量起源相衔接,后同人类对大气的影响相联系,本身又和地球的地质发展史、生命发展史等密切相关,加上研究其演变所牵涉到的学科很多,除大气科学本身外,和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把一鳞半爪的资料串联为在地区上能横向调谐、在时间上能纵向连贯,在各学科研究结果间又能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基本上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能科学地说明现在大气成分和结构机理的地球大气演化史,是十分困难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地球大气的多种演变模式,这些模式往往由于研究者的主要专业的局限,作资料处理时所强调的方面不同,在许多细节上,难以统一认识,但模式的轮廓仍有其共同性,与细节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
  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三代。
  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的形成与星系的形成密切有关。宇宙中存在着许多原星系,它们最初都是一团巨大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氢。以后原星系内的气体,团集成许多中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气体分别向这些中心收缩。出现了许多原星体,愈收缩则密度愈大,密度愈大则收缩愈快,使原星体内原子的平均运动速率愈来愈大,温度也愈来愈高。当温度升高到摄氏1000万度以上时,原星体会发生核反应,出现四个氢原子聚变为一个氦原子的过程。较大的原星体的核反应较强,能聚变成较重的元素。按照爱因斯坦能量(E)和质量(m)方程E = mc2(c为光速),这些聚变过程会伴生大量辐射能,使原星体转变为发光的恒星体。恒星体内部存在复杂的核反应,在氢的消耗过程中,较重元素的丰度渐渐增多,并形成一些更重要的元素,光谱分析的结果是,原子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少。
  特别巨大的星体,内部核反应特强,能使星体爆裂,形成超新星,它具有强大的爆炸压强,使其中已形成的不同原子量的元素裂成碎片,散布到星际空间中去,造成宇宙尘和气体云,随后冷却成暗云。这样,超新星的每一次爆炸,都进一步使星系内增加更多的较重元素,使星际空间内既有大量气体(以氢、氦为主),又有固体微粒。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个旋臂空间内的气体原星体收缩而成的,因此它包含有气体和固体微粒。太阳系的年龄估计为46~50亿年,银河系的历史约比太阳系长2~3倍。 原太阳系中弥漫着冷的固体微粒和气体,它们是形成行星、卫星及其大气的原料。在原太阳系向中心收缩时,其周围绕行的固体微粒和气体,也分别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行星和卫星。关于太阳、行星、卫星是否同时形成,尚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是同时形成的,有的认为是先形成太阳,后形成行星及卫星,有的认为卫星是行星分裂出的,也有认为行星和卫星的形成早于太阳。但对地球的形成约在距今46亿年前,则是比较一致的看法。原地球是太阳系中原行星之一。它是原太阳系中心体中运动的气体和宇宙尘借引力吸积而成。它一边增大,一边扫并轨道上的微尘和气体,一边在引力作用下收缩。随着“原地球”转变为“地球”,地表渐渐冷凝为固体,原始大气也就同时包围地球表面。

  次生大气
  地球原始大气的消失不仅是太阳风狂拂所致,也与地球吸积增大时温度升高有关。温度升高的原因不仅是吸积的引力能转化为热能所致,流星陨石从四面八方打击固体地球表面,其动能也会转化为热能。此外,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如铀和钍的衰变也释放热能。上述这些发热机制都促使当时地球大气中较轻气体逃逸。 发热机制除使当时大气中较轻气体向太空逃逸外,还起到为产生次生大气准备条件的另外两种作用。①使被吸积的C1型碳质球粒陨石中某些成分因升温而还原,使铁、镁、硅、铝等还原分离出来,由于它们的比重不等,造成了固体地球的重力不稳定结构。但由于它们都是固体,没有自动作重力调整的可能。②使地球内部升温而呈熔融状态。这一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它使原来不能作重力调整的不稳定固体结构熔融,可通过对流实现调整,发生了重元素沉向地心、轻元素浮向地表的运动。这个过程在整个地质时期均有发生,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尤为盛行。在这种作用下,地球内部物质的位能有转变为宏观动能和微观动能的趋势。微观动能即分子运动动能,它的加大能使地壳内的温度进一步升高,并使熔融现象加强。宏观动能的加大,使原已坚实的地壳发生遍及全球的或局部的掀裂。这两者的结合会导致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在地球形成时被吸积并锢禁于地球内部的气体,通过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将排出地表,这种现象称为“排气”。地球形成初期遍及全球的排气过程,形成了地球的次生大气圈。这时的次生大气成分和火山排出的气体相近。而夏威夷火山排出的气体成分主要为水汽(约占79%)和二氧化碳(约占12%)。但根据H.D.霍兰(1963)的研究,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喷发的气体成分和现代不同,他们以甲烷和氢为主,尚有一定量的氨和水汽。 次生大气中没有氧。这是因为地壳调整刚开始,地表金属铁尚多,氧很易和金属铁化合而不能在大气中留存,因此次生大气属于缺氧性还原大气。次生大气形成时,水汽大量排入大气,当时地表温度较高,大气不稳定对流的发展很盛,强烈的对流使水汽上升凝结,风雨闪电频仍,地表出现了江河湖海等水体。这对此后出现生命并进而形成现在的大气有很大意义。次生大气笼罩地表的时期大体在距今45亿年前到20亿年前之间。

  现在大气
  由次生大气转化为现在大气,同生命现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地球上生命如何出现是长期争论的问题。А.И.奥巴林(1924)最早提出生命现象最初出现于还原大气中的看法,其后有S.L.米勒(1952)等人在实验室的人造还原大气中,用火花放电的办法制出了一些有机大分子,如氨基酸和腺嘌呤等。腺嘌呤是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主要成分。所以这种实验有一定意义。但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利用射电望远镜发现在星际空间就有这些有机大分子,例如氨亚甲胺(CH2NH)、氰基(CN)、乙醛(CH3CHO)、甲基乙炔(CH3C2H)等。他们又曾将陨星粉末加热,发现有乙腈(CH3CN)等挥发性化合物和腺嘌呤等非挥发性化合物。于是认为生命的根苗可能存在于星际空间。但无论如何,即使“前生命物质”来自星际空间,但最简单的最早的生命,仍应出现于还原大气中。这是因为在氧气充沛的大气中,最简单的生命体易于分解、难以发展。

  氮和氩的形成
  正如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最初有一部分是由次生大气中的甲烷和氧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一样,现在大气中的氮,最初有一部分是由次生大气中的氨和氧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火山喷发的气体中,也可能包含一部分氮。在动植物繁茂后,动植物排泄物和腐烂遗体能直接分解或间接地通过细菌分解为气体氮。氧虽是一种活泼的元素,但是氮是一种惰性气体,所以在常温下它们不易化合。这就是为什么氮能积集成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且能与次多成分氧相互并存于大气中的原因。至于现在大气中含量占第三位的氩,则是地壳中放射性钾衰变的副产品。

  氧和二氧化碳的形成和变化
  在绿色植物尚未出现于地球上以前,高空尚无臭氧层存在,太阳远紫外辐射能穿透上层大气到达低空,把水汽分解为氢、氧两种元素。当一部分氢逸出大气后,多余的氧就留存在大气中。在此过程中,因太阳远紫外线会破坏生命,所以地面上就不能存在生命。初生的生命仅能存在于远紫外辐射到达不了的深水中,利用局地金属氧化物中的氧维持生活,以后出现了氧介酶(Oxygen-mediating enzymes),它可随生命移动而供应生命以氧,使生命能转移到浅水中活动,并在那里利用已被浅水过滤掉有害的紫外辐射的日光和溶入水中的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以增长躯体,从而发展了有叶绿体的绿色植物。于是光合作用结合水汽的光解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增加起来。大气中氧的组分较多时,在高空就可能形成臭氧层。这是氧分子与其受紫外辐射光解出的氧原子相结合而成的(见大气臭氧层)。臭氧层一旦形成,就会吸收有害于生命的紫外辐射,低空水汽光解成氧的过程也不再进行。于是在低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大气中氧形成的最重要原因。这时生命物因受到了臭氧层的屏护,不再受远紫外辐射的侵袭,且能得到氧的充分供应,就能脱离水域而登陆活动。总之,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气中氧出现并逐渐增多起来,动物的出现借呼吸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得到调节。此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通过地球的固相和液相成分同气相成分间的平衡过程来调节。
  一般在现在大气发展的前期,地球温度尚高时,水汽和二氧化碳往往从固相岩石中被释放到大气中,使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增多。另外大气中甲烷和氧化合时,也能放出二氧化碳。但当现在大气发展的后期,地球温度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就可能结合到岩石中去。这种使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被锢禁到岩石中去的过程,是现在大气形成后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原因。再则,一般温度愈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量就愈多,这又是现在大气形成后期二氧化碳含量比前期大为减少的原因之一。因为现在大气的温度比早期为低。
  大气中氧含量逐渐增加是还原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在太古代晚期,尚属次生大气存在的阶段,已有厌氧性菌类和低等的蓝藻生存。约在太古代晚期到元古代前期,大气中氧含量已渐由现在大气氧含量的万分之一增为千分之一。地球上各种藻类繁多,它们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以制造氧。在距今约 6亿年前的元古代晚期到古生代初的初寒武纪,氧含量达现在大气氧的百分之一左右,这时高空大气形成的臭氧层,足以屏蔽太阳的紫外辐射而使浅水生物得以生存,在有充分二氧化碳供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下,浮游植物很快发展,多细胞生物也有发展。大体到古生代中期(距今约4亿多年前)的后志留纪或早泥盆纪,大气氧已增为现在的十分之一左右,植物和动物进入陆地,气候湿热,一些造煤树木生长旺盛,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的氧含量急增。到了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分别距今约3亿和2.5亿年前),大气氧含量竟达现有大气氧含量的3倍,这促使动物大发展,为中生代初的三叠纪(距今约 2亿年前)的哺乳动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由于大气氧的不断增多,到中生代中期的侏罗纪(距今约1.5亿年前),就有巨大爬行动物如恐龙之属的出现,需氧量多的鸟类也出现了。但因植物不加控制地发展,使光合作用加强,大量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种消耗虽可由植物和动物发展后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补偿,但补偿量是不足的,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减少必导致大气保温能力减弱、降低了温度(见温室效应),使大气中大量水分凝降,改变了天空阴霾多云的状况。因此,中纬度地带四季遂趋分明。降温又会使结合到岩石中和溶解到水中的二氧化碳量增多,这又进一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使大气中充满更多的阳光,有利于现代的被子植物(显花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由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减少了,植物释出的氧就不敷巨大爬行类恐龙呼吸之用,再加上一些尚有争议的原因(例如近来有不少人认为恐龙等的绝灭是由于星体与地球相碰发生突变所致),使恐龙之类的大爬行动物在白垩纪后期很快绝灭,但能够适应新的气候条件的哺乳动物却得到发展。这时已到了新生代,大气的成分已基本上和现在大气相近了。可见从次生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氧含量有先增后减的迹象,其中在古生代末到中生代中期氧含量为最多。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地球自形成到现代,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三个阶段。但现在大气的成分,也不是永不再变的,它将随着今后自然条件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自然界的氮在一定时期内近似地保持平衡。但是人畜的大量繁殖,使大气中自由氮转变为固定态氮的量不断增加。又根据统计,自1950年到1968年,为了生产肥料,每年所固定的氮量约增加5倍,这必然会影响大气中氮的含量。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也受到人畜繁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人畜的增多,必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减少大气中的氧。人类砍伐林木必将减弱全球光合作用的过程,从而减少大气中的氧含量,而燃烧和工业活动又有消耗大气中的氧并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此外,人类的工业活动还增加了大气中一些前所未有的污染物,它们也影响了大气的组分(见空气污染气象学、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原始大气阶段
大约在50亿年前,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当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进而引起能量的转换。这种转换对于地球大气的维持和消亡都是有作用的,再加上太阳风的强烈作用和地球刚形成时的引力较小,使得原始大气很快就消失掉了。

次生大气阶段
地球生成以后,由于温度的下降,地球表面发生冷凝现象,而地球内部的高温又促使火山频繁活动,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挥发气体,就逐渐代替了原始大气,而成为次生大气。次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这些气体和地球的固体物质之间,互相吸引,互相依存。气体没有被地球偌大的离心力所抛弃,而成为大气的第二次生命枣次生大气。

今日大气阶段
随着太阳辐射向地球表面的纵深发展,光波比较短的紫外线强烈的光合作用,使地球上的次生大气中生成了氧,而且氧的数量不断地增加。有了氧,就为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温床”。经过几十亿万年的分解、同化和演变,生命终于在地球这个襁褓中诞生了。原始的单细胞生命,在大气所纺织成的“摇蓝”中,不断地演变、进化,终于发展成了今天主宰世界文明的高级人类。今天的大气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如此一个“美满的家庭”。

今天的大气虽然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氮,其次是氧,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气体,但数量则极其微小的。今天的大气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是由于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

关于今天的大气成分为什么是这样?它们是怎样长期演化来的,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今天的大气就是从地球原始大气演化而来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原始大气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大气是由于地球内部火山活动所喷发出的物质演化成的。为了分析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和地球的左邻右舍(金星和火星)进行一下对比。根据探测资料,金星的大气成分主要是碳酸气,它的下部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还有少量的氧、氮、碳、氖、氦、水汽,上部有原子状态的氧。火星的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还有些氨(NH)、氢、氧、水汽等物质。那么是不是以前的大气也是这样的呢?作为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

假如地球原始大气也是以碳酸气为主的话,那么为什么和今天以氮和氧为主的成分不一样?假如地球大气主要是火山喷发出来的,根据现在火山喷发的资料来看,火山喷发物质中主要是水汽,占81%,二氧化碳占10%,另外还有氮、硫等等,但没有游离状态的氧。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原始大气来看,还是从火山喷发气体中的这些成分都很少。而且大气中自从有了自由氧,才可能有臭氧的形成。有了氧,原始大气中的一氧化碳,经过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经氧化成为水汽和二氧化碳,氨经氧化成为水汽和氮,因而二氧化碳才占优势。

二氧化碳在初始大气中占的分量很大,但是由于光合作用的发展,碳大量的被用来构成生物体,另外一部分碳溶解于海洋,成为海洋生物发展的一种物质。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较多时,溶解到海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就相对增多。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增大。但在二氧化碳浓度增大的同时,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结果也不可能使二氧化碳的浓度过分地增大,一定有一部分要溶解到水体中去。

再一个成分就是氮。现在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但从原始大气中或火山喷发气中来看,氮的成分是很少的,只有百分之几。而现在氮的增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氮的化学性质很不活跃,不太容易同其他物质化合,多呈游离状态存在;另一方面,氮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氮的溶解度仅相当于二氧化碳的七分之一,所以它大多以游离状态存在于大气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减少,初始水汽又大部分变成液态水,成为今天的水圈,相对来说,氮和氧的比例就增多了,所以今天氮有这么多,是和氮本身的特性有关的。当然,氮也进行着循环,一些根瘤菌可以吸收氮,使得一部分氮参加到生物循环里去,这些物质在腐烂分解后,又放出游离的氮;也有一小部分氮进入到地壳的硝酸盐中。氮虽参加循环,但大部分呈游离状态存在,相对来说,它的数量在增多,以致成为大气的主要成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现在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和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进行充分的物质循环的结果。可以说,这几个圈层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一个整体。第二,现在的大气成分还在不断的进行着循环过程之中,而且这个过程基本是平衡的,稳定的,在短时期内不是会有明显变化的。
回答者:绝地麦子 - 秀才 三级 1-16 12:33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3Q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good
评论者: ella1113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共 4 条
我们每天生活在空气里,呼吸空气。空气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完美的解释,人们一直在努力进行探索。
  一般认为:最初当地球刚由星际物质凝集成疏松的一团时,大气不单已经铺在地球表面,而且还渗在地球里面。那时,空气中最多的是氢,约占气体成分的90%。还有水汽、甲烷、氨、氦及一些惰性气体,几乎找不到氮、氧和二氧化碳。
  后来,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这个疏松的地球团就收缩变小。在收缩时,地球里面的空气受到压缩,使地球的温度猛烈升高,地球内部的空气,也就大量飞散到太空中去。但地球收缩到一定程度后,速度就会变慢,而且在强烈收缩时产生的热量,也渐渐失散,地球就渐渐冷却,地壳凝固了起来。这时,一部分最后被挤出地壳的空气,就被地心引力拉住,围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淀粉气层。这时,水气冷凝成为水,使地壳上开始有了水体。当时大气层是很薄的,大气成分也与现在大气层的成分大不相同,仍是水汽、氢、氦、氨、惰性气体等。
  地壳凝固起来后,在喊长时期内,地球内部又因放射元素的作用而不断发热,造成地层的大调整,使地壳的某些地方,发生断层和位置移动,许多岩石和地壳中的水,在高温中又继续释放出来,增添江河湖海中的水量。被拘禁在岩石或地层中的一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在内,也大量跑出来,充实了稀薄的大气。
  这时,大气上层已经有了许多水蒸气,它们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一部分分解为氢和氧。这些分解出来的氧,一部分与氨中的氢结合,使氨中的氮分离出来;一部分与甲烷中的氢结合,使甲烷中的碳分离出来,这些碳又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
  这样,大气圈内空气的主要成分就变为水汽、氮、二氧化碳和氧了。不过,那时侯二氧化碳比现在多,而氧则比现在少。
  据近来同位素测定,地球自生成以来,已有50多亿年。大约在距今18亿~19亿年前,水里面已经渐渐有生物生成。7亿~8亿前,陆地上开始出现植物,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较多,所以十分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大为繁茂。大量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了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放出了氧,使大气中的含氧量大大增多。所以在大约5亿年前,地球上动物增加很快,动物的呼吸,又使大气中部分的氧转为二氧化碳。
生物,不是在大气层形成之后才出现的,原始生命生活在水中,靠海水层来保护自己免受紫外线照射,大气层形成之后,生物才登陆陆地,此时大气层起到保护作用
回答者:linsong1F - 举人 五级 1-16 12:26

1.大气层是地球形成之后就开始出现的,但约数百万年到数千万年后才出现完整的大气。
2.生物是大气层形成之后才出现的。
回答者:天河使者 - 魔法学徒 一级 1-16 12:31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大气层的形成,一方面与地球和地壳的形成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动植物的出现有关。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描述地球大气层的演化过程。
最初,当地球刚由星际物质凝聚成疏松的球团时,地球内部和表面都有不少气体,其中氢气约占90%。后来,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疏松的球团不断收缩变小,地壳逐渐凝固。这时,最后被挤出地壳的气体,被地心引力拉住,围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最初的大气层。最初的大气层是很薄的,大气成分也与现在的大不相同,主要是水气、氢、氦、氨和惰性气体。
地壳凝固起来后,在很长时间内,地球内部又因放射性元素的作用而不断发热,造成地层大调整,使地壳内和岩石中的气体和水分涌到地面,既增加了大气层又增加了空气中的水蒸气。水蒸气在阳光的作用下,一部分分解的氢和氧,又经过一系列分解组合,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氮等气体。这样,大气层中的空气,主要成分就变成为水汽、氮、二氧化碳和氧,比最初的大气层前进了一大步。特别是有了氧气,为出现生命创造了条件。
据近年来用同位素测定,地球自生成以来已有50多亿年的历史。上面提到的大气层,是经过30多亿年的演变才形成的。大约距现在18~19亿年前,水里面开始有生物生成;7~8亿年前,陆地上开始出现植物;5亿年前,地球上动物增加很快。植物、动物的出现和大量繁殖,改变了原始大气层的空气成分,最后逐渐稳定下来,地面附近的大气就构成了现在的成分,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氩气约占1%,其它气体总和不到1%。
从大气层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可以看出,动、植物即生态环境对大气层质量起关键作用,因此,保护生态平衡,对于维持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层是至关重要的。

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三代。
  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的形成与星系的形成密切有关。宇宙中存在着许多原星系,它们最初都是一团巨大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氢。以后原星系内的气体,团集成许多中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气体分别向这些中心收缩。出现了许多原星体,愈收缩则密度愈大,密度愈大则收缩愈快,使原星体内原子的平均运动速率愈来愈大,温度也愈来愈高。当温度升高到摄氏1000万度以上时,原星体会发生核反应,出现四个氢原子聚变为一个氦原子的过程。较大的原星体的核反应较强,能聚变成较重的元素。按照爱因斯坦能量(E)和质量(m)方程E = mc2(c为光速),这些聚变过程会伴生大量辐射能,使原星体转变为发光的恒星体。恒星体内部存在复杂的核反应,在氢的消耗过程中,较重元素的丰度渐渐增多,并形成一些更重要的元素,光谱分析的结果是,原子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少。
  特别巨大的星体,内部核反应特强,能使星体爆裂,形成超新星,它具有强大的爆炸压强,使其中已形成的不同原子量的元素裂成碎片,散布到星际空间中去,造成宇宙尘和气体云,随后冷却成暗云。这样,超新星的每一次爆炸,都进一步使星系内增加更多的较重元素,使星际空间内既有大量气体(以氢、氦为主),又有固体微粒。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个旋臂空间内的气体原星体收缩而成的,因此它包含有气体和固体微粒。太阳系的年龄估计为46~50亿年,银河系的历史约比太阳系长2~3倍。 原太阳系中弥漫着冷的固体微粒和气体,它们是形成行星、卫星及其大气的原料。在原太阳系向中心收缩时,其周围绕行的固体微粒和气体,也分别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行星和卫星。关于太阳、行星、卫星是否同时形成,尚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是同时形成的,有的认为是先形成太阳,后形成行星及卫星,有的认为卫星是行星分裂出的,也有认为行星和卫星的形成早于太阳。但对地球的形成约在距今46亿年前,则是比较一致的看法。原地球是太阳系中原行星之一。它是原太阳系中心体中运动的气体和宇宙尘借引力吸积而成。它一边增大,一边扫并轨道上的微尘和气体,一边在引力作用下收缩。随着“原地球”转变为“地球”,地表渐渐冷凝为固体,原始大气也就同时包围地球表面。

  次生大气
  地球原始大气的消失不仅是太阳风狂拂所致,也与地球吸积增大时温度升高有关。温度升高的原因不仅是吸积的引力能转化为热能所致,流星陨石从四面八方打击固体地球表面,其动能也会转化为热能。此外,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如铀和钍的衰变也释放热能。上述这些发热机制都促使当时地球大气中较轻气体逃逸。 发热机制除使当时大气中较轻气体向太空逃逸外,还起到为产生次生大气准备条件的另外两种作用。①使被吸积的C1型碳质球粒陨石中某些成分因升温而还原,使铁、镁、硅、铝等还原分离出来,由于它们的比重不等,造成了固体地球的重力不稳定结构。但由于它们都是固体,没有自动作重力调整的可能。②使地球内部升温而呈熔融状态。这一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它使原来不能作重力调整的不稳定固体结构熔融,可通过对流实现调整,发生了重元素沉向地心、轻元素浮向地表的运动。这个过程在整个地质时期均有发生,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尤为盛行。在这种作用下,地球内部物质的位能有转变为宏观动能和微观动能的趋势。微观动能即分子运动动能,它的加大能使地壳内的温度进一步升高,并使熔融现象加强。宏观动能的加大,使原已坚实的地壳发生遍及全球的或局部的掀裂。这两者的结合会导致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在地球形成时被吸积并锢禁于地球内部的气体,通过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将排出地表,这种现象称为“排气”。地球形成初期遍及全球的排气过程,形成了地球的次生大气圈。这时的次生大气成分和火山排出的气体相近。而夏威夷火山排出的气体成分主要为水汽(约占79%)和二氧化碳(约占12%)。但根据H.D.霍兰(1963)的研究,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喷发的气体成分和现代不同,他们以甲烷和氢为主,尚有一定量的氨和水汽。 次生大气中没有氧。这是因为地壳调整刚开始,地表金属铁尚多,氧很易和金属铁化合而不能在大气中留存,因此次生大气属于缺氧性还原大气。次生大气形成时,水汽大量排入大气,当时地表温度较高,大气不稳定对流的发展很盛,强烈的对流使水汽上升凝结,风雨闪电频仍,地表出现了江河湖海等水体。这对此后出现生命并进而形成现在的大气有很大意义。次生大气笼罩地表的时期大体在距今45亿年前到20亿年前之间。

  现在大气
  由次生大气转化为现在大气,同生命现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地球上生命如何出现是长期争论的问题。А.И.奥巴林(1924)最早提出生命现象最初出现于还原大气中的看法,其后有S.L.米勒(1952)等人在实验室的人造还原大气中,用火花放电的办法制出了一些有机大分子,如氨基酸和腺嘌呤等。腺嘌呤是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主要成分。所以这种实验有一定意义。但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利用射电望远镜发现在星际空间就有这些有机大分子,例如氨亚甲胺(CH2NH)、氰基(CN)、乙醛(CH3CHO)、甲基乙炔(CH3C2H)等。他们又曾将陨星粉末加热,发现有乙腈(CH3CN)等挥发性化合物和腺嘌呤等非挥发性化合物。于是认为生命的根苗可能存在于星际空间。但无论如何,即使“前生命物质”来自星际空间,但最简单的最早的生命,仍应出现于还原大气中。这是因为在氧气充沛的大气中,最简单的生命体易于分解、难以发展。

  氮和氩的形成
  正如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最初有一部分是由次生大气中的甲烷和氧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一样,现在大气中的氮,最初有一部分是由次生大气中的氨和氧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火山喷发的气体中,也可能包含一部分氮。在动植物繁茂后,动植物排泄物和腐烂遗体能直接分解或间接地通过细菌分解为气体氮。氧虽是一种活泼的元素,但是氮是一种惰性气体,所以在常温下它们不易化合。这就是为什么氮能积集成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且能与次多成分氧相互并存于大气中的原因。至于现在大气中含量占第三位的氩,则是地壳中放射性钾衰变的副产品。

  氧和二氧化碳的形成和变化
  在绿色植物尚未出现于地球上以前,高空尚无臭氧层存在,太阳远紫外辐射能穿透上层大气到达低空,把水汽分解为氢、氧两种元素。当一部分氢逸出大气后,多余的氧就留存在大气中。在此过程中,因太阳远紫外线会破坏生命,所以地面上就不能存在生命。初生的生命仅能存在于远紫外辐射到达不了的深水中,利用局地金属氧化物中的氧维持生活,以后出现了氧介酶(Oxygen-mediating enzymes),它可随生命移动而供应生命以氧,使生命能转移到浅水中活动,并在那里利用已被浅水过滤掉有害的紫外辐射的日光和溶入水中的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以增长躯体,从而发展了有叶绿体的绿色植物。于是光合作用结合水汽的光解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增加起来。大气中氧的组分较多时,在高空就可能形成臭氧层。这是氧分子与其受紫外辐射光解出的氧原子相结合而成的(见大气臭氧层)。臭氧层一旦形成,就会吸收有害于生命的紫外辐射,低空水汽光解成氧的过程也不再进行。于是在低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大气中氧形成的最重要原因。这时生命物因受到了臭氧层的屏护,不再受远紫外辐射的侵袭,且能得到氧的充分供应,就能脱离水域而登陆活动。总之,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气中氧出现并逐渐增多起来,动物的出现借呼吸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得到调节。此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通过地球的固相和液相成分同气相成分间的平衡过程来调节。
  一般在现在大气发展的前期,地球温度尚高时,水汽和二氧化碳往往从固相岩石中被释放到大气中,使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增多。另外大气中甲烷和氧化合时,也能放出二氧化碳。但当现在大气发展的后期,地球温度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就可能结合到岩石中去。这种使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被锢禁到岩石中去的过程,是现在大气形成后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原因。再则,一般温度愈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量就愈多,这又是现在大气形成后期二氧化碳含量比前期大为减少的原因之一。因为现在大气的温度比早期为低。
  大气中氧含量逐渐增加是还原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在太古代晚期,尚属次生大气存在的阶段,已有厌氧性菌类和低等的蓝藻生存。约在太古代晚期到元古代前期,大气中氧含量已渐由现在大气氧含量的万分之一增为千分之一。地球上各种藻类繁多,它们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以制造氧。在距今约 6亿年前的元古代晚期到古生代初的初寒武纪,氧含量达现在大气氧的百分之一左右,这时高空大气形成的臭氧层,足以屏蔽太阳的紫外辐射而使浅水生物得以生存,在有充分二氧化碳供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下,浮游植物很快发展,多细胞生物也有发展。大体到古生代中期(距今约4亿多年前)的后志留纪或早泥盆纪,大气氧已增为现在的十分之一左右,植物和动物进入陆地,气候湿热,一些造煤树木生长旺盛,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的氧含量急增。到了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分别距今约3亿和2.5亿年前),大气氧含量竟达现有大气氧含量的3倍,这促使动物大发展,为中生代初的三叠纪(距今约 2亿年前)的哺乳动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由于大气氧的不断增多,到中生代中期的侏罗纪(距今约1.5亿年前),就有巨大爬行动物如恐龙之属的出现,需氧量多的鸟类也出现了。但因植物不加控制地发展,使光合作用加强,大量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种消耗虽可由植物和动物发展后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补偿,但补偿量是不足的,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减少必导致大气保温能力减弱、降低了温度(见温室效应),使大气中大量水分凝降,改变了天空阴霾多云的状况。因此,中纬度地带四季遂趋分明。降温又会使结合到岩石中和溶解到水中的二氧化碳量增多,这又进一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使大气中充满更多的阳光,有利于现代的被子植物(显花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由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减少了,植物释出的氧就不敷巨大爬行类恐龙呼吸之用,再加上一些尚有争议的原因(例如近来有不少人认为恐龙等的绝灭是由于星体与地球相碰发生突变所致),使恐龙之类的大爬行动物在白垩纪后期很快绝灭,但能够适应新的气候条件的哺乳动物却得到发展。这时已到了新生代,大气的成分已基本上和现在大气相近了。可见从次生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氧含量有先增后减的迹象,其中在古生代末到中生代中期氧含量为最多。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地球自形成到现代,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三个阶段。但现在大气的成分,也不是永不再变的,它将随着今后自然条件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自然界的氮在一定时期内近似地保持平衡。但是人畜的大量繁殖,使大气中自由氮转变为固定态氮的量不断增加。又根据统计,自1950年到1968年,为了生产肥料,每年所固定的氮量约增加5倍,这必然会影响大气中氮的含量。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也受到人畜繁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人畜的增多,必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减少大气中的氧。人类砍伐林木必将减弱全球光合作用的过程,从而减少大气中的氧含量,而燃烧和工业活动又有消耗大气中的氧并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此外,人类的工业活动还增加了大气中一些前所未有的污染物,它们也影响了大气的组分(见空气污染气象学、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成分经历了哪些变化
而夏威夷火山排出的气体成分主要为水汽(约占79%)和二氧化碳(约占12%)。但根据H.D.霍兰(1963)的研究,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喷发的气体成分和现代不同,他们以甲烷和氢为主,尚有一定量的氨和水汽。 次生大气中没有氧。这是因为地壳调整刚开始,地表金属铁尚多,氧很易和金属铁化合而不能在大气中留存,因此次生大气...

人呼吸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哪些成分发生了变化
首先,对比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表,我们可以发现,呼出的气体中水分含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了部分水分,通过呼出带出体外。氧气的含量则有所减少,这是因为在肺部,氧气通过气体交换被血液吸收,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转移到肺部被呼出,导致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氮气的含量基...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是不变的
1. 大气成分的变化 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这些成分的含量会因空气质量和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例如,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约占21%,但在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会因气压降低而减少。另外,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如工业排放、森林砍伐和自然灾害等而发生变化。2....

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吗
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直到后来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空气里还有氦、氩、氙等稀有气体。

变化的大气成分是什么 大气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大气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地极移动、大陆漂移、造山运动、火山活动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风速、气压和降水等物理特性。人为因素:例如,工业革命后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等。这些变化共同导致了气候的...

大气成分的历史演变有几部分
那时,空气中最多的是氢,约占气体成分的90%。还有水汽、甲烷、氨、氦及一些惰性气体,几乎找不到氮、氧和二氧化碳。 后来,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这个疏松的地球团就收缩变小。在收缩时,地球里面的空气受到压缩,使地球的温度猛烈升高,地球内部的空气,也就大量飞散到太空中去。但地球收缩到一定程度后,速度就会变慢...

从古至今,空气成分有哪些变化?这样的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物质有何影响...
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由于地球有强大...

人呼吸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哪些成分发生了变化
氮气无变化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不需要氮气。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原因是气体在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肺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内。故正常环境中,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其变化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氮气无变化。

空气中的成份比例是不是永远不变的。
空气成分在几百年里没有太大的变化。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它主要由 78%的氮气、21%氧气、还有许多稀有气体和杂质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空气成分的浓度是亚稳定的。在一个人活着的时间里它的变化非常非常小,但是它并...

初中生物的人体内部气体成分变化.例如:血液经过肾什么气变多什么气...
由养料多的动脉血变成养料少的静脉血 只要是从左心室蹦出来的血液都是动脉血,然后流经全身各处,肾脏当然也不例外了 含二氧化碳较多, 含氧较少了

枣强县14776039550: 大气成分的历史演变有几部分 -
印燕辰景: 原始大气阶段 大约在50亿年前,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当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枣强县14776039550: 数十亿年来,地球大气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表是远古原始大气和现在空气的主要成为:现在空气的成分 N2、O2、CO2、水蒸汽及稀有气体等原始大气... -
印燕辰景:[答案] (1)原始大气中的CO是有毒气体,它可以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致死;氨气呈弱碱性,会产生腐蚀作用,但是由于氨气碱性弱,所以少量的氨气并不会对身体产生多大的危害,不过浓度过高时就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对呼吸系统带来...

枣强县14776039550: 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1)现在大气的成分是在千万年前固定下来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___,现在大气是___(选填“化合... -
印燕辰景:[答案] (1)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现在的大气是混合物;故答案为:氧气;混合物;(2)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构成氢气的基本微粒是氢分子;故答案为:氢分子;(3)D...

枣强县14776039550: 数十亿年来,地球上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大气的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研究发现,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甲烷(CH4)、氨气(NH3)、一氧化碳、... -
印燕辰景:[答案] (1)现代干燥空气的成分有:氮气、氧气、氩气(占0.934%)、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等;假设把现代的人或其他的动植物放在原始大气中,人类不能存活下去,原因是原始大气中没有可供人呼吸的氧气且有有毒的一氧化碳和氨气等;故答案为:氩气;不...

枣强县14776039550: 从古至今,空气成分有哪些变化?这样的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物质有何影响? -
印燕辰景: 空气的成分之一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

枣强县14776039550: 人类为探索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请阅读下列信息: 信息: 数十亿年来,地球上的物质不断地变化.大气的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
印燕辰景:[答案] 答案 (1)不能在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反而有有毒的CO、NH3等物质(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CO2,放出O2 (3)N2和H2O 2CO+O22CO2CH4+ 2O2CO2+2H2O

枣强县14776039550: 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
印燕辰景:[答案] 科学家根据火山喷发所喷出的气体,以及远离太阳、变化较小的木星、土星,它们现在的大气成分主要是甲烷、氨气和氢气的事实,推测原始地球的大气也是这样的强还原性大气.他们认为,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中没有氧气,而有氢气、二氧化碳、氨...

枣强县14776039550: 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1)现在大气的成分是在千万年前固定下来的,主要 -
印燕辰景: (1)现在大气的成分是在千万年前固定下来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现在大气属于混合物. 故填:混合物. (2)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氢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其质子数为1. 故填:1. (3)①A、B、C、D、E五种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

枣强县14776039550: (2005•威海)人类为探索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请阅读下列信息:信息1:数十亿年来,地球上的物质不断地变化.大气的成分也发生了... -
印燕辰景:[答案] ∵f(x)=2x+33x=23+1x,bn=f(1bn−1),n≥2, ∴bn=23+bn−1, ∵b1=1,∴{bn}是首项为1,公差为23的等差数列, ∴bn=2n+13, ∴bnbn+1=19(4n2+8n+3), ①当n为偶数时: ∵b2=53,bn=2n+13, ∴Wn=b1b2-b2b3+b3b4-b4b5+…+bn-1bn-bnbn+1 =b2(b1-b3...

枣强县14776039550: 氧气里有什么成分?人类是不是不能吸纯氧?还需要什么成分 -
印燕辰景: 人体各组织均不能承受过多的氧,这是因为氧本身不靠酶催化就能与不饱和脂肪酸反应,并能破坏贮存这些酸的磷脂,而磷脂又是构成细胞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从而最终造成细胞死亡,这个过程叫做脂质过氧化.此外,氧对细胞的破坏还在于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