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

作者&投稿:啜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致[1]虚[2]极[3],守[4]静[5]笃[6],万物并作,吾以观复[7]。

    夫物芸芸[8],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9],静曰复命[10]。

复命曰常[1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12]作凶。知常容[13],容乃公[14],公乃全[15],全乃天[16],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7]。

【注释】

(1)致:达到。

(2)虚:无欲无为,没有自私,公正平等。

(3)极:高峰,最高境界。

(4)守:保守。

(5)静:与虚一样,无私,公正平等。

(6)笃:专一。

(7)复:周而复始转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地转圆圈。

(8)芸:芸草。

(9)静:静止,无欲无为。

(10)复命:回归原来的生命,回归到生命原来来的那个地方。

(11)常:宇宙运行的法则,自然规律,永恒不变。

(12)妄:乱。(家里没有女人,乱糟糟)

(13)容:包容,宽容。

(14)公:公正,平等。

(15)全:全面,周全。

(16)天:至高无上。

(17)殆:危险,灾祸。

【译文】

达到了无欲无为---没有自私、公正平等的最高境界,一心一意保守住公正平等不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观察天下万物的运行,就可以找到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和生命、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律。就可以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行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的运作模式。

万物的运行,就如芸草的出生、生长、成熟、叶落归根一样,走完一生,最后都要归到自己的根上。归到自己的根上,叫静止。静止,叫回归原来的生命,叫回到生命原来的地方。

万物回归到生命的来处,完成一个生命的周期,就叫自然规律。懂得自然规律,就能明白事理。不懂得自然规律,人就会乱来,就会胡作非为,就叫始乱祸终。人懂得自然规律,就明白事理,就能理解别人,包容一切,就能做到顺其自然。做到了包容,就能做到公正平等。做到了公正平等,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做到全面周全。做到了全面周全,就能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就能做到天人合一,就能达到道。达到了道,就能长久。这样,就可以做到一辈子都没有灾祸。

徐力(大多吉)分享个人感悟:

一、这个世界上的万物的运作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模式。无论是有生命的生物,还是没有生命的非生物,其产生、发展、变化、灭亡,全部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性地进行的。这种循环往复性的运作模式,是为了引导人类去这样想:看看,这个世界上万物的一切变化,全都是一遍遍周期性重复演示的,这种周期性的循环重演,虽然每次重演的表现形式略有差异,但是好像这每一次的循环重演所遵循的规律是一样的,所遵守的规则是一样的。这些规范、操控万物循环重演的规律规则,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些规律规则,又是谁制定的呢?是谁,是什么力量,在维护和保证这些规律规则在人生和宇宙中准确地发挥作用呢?又是如何具体让生命万物的每一次循环重复都精准无误地遵循那些固定的规律规则的呢?

这种循环式的周期性运行模式,很容易让人类产生以上这些想法,从而让人去探索和思考生命和宇宙的奥秘。如果生命和宇宙不是以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运作,人类就不会产生这些关于规律规则的疑问,也就不会有探究和寻找这些规律规则的想法。

就算万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一遍一遍遵循着同样的永恒不变的规律规则,演示给人类看,不厌其烦,但是,人类中太多的人,仍然是怎么引导、怎么反复提醒都没用,这些人非常固执,还是偏执地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大自然就是这样子的,这个世界天生就是这样子的,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在控制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原本就该是这样子的。

这种,是属于被物质世界弄迷糊了的。这种,属于怎么点拨、引导、提醒、敲打,也难以开窍的。其实,道理很简单,逻辑很简单,这个世界,的确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作为地球上进化最顶端的生命,我们总该去问问,去想想,去思考,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确是这样的,可是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这个世界,为什么不是别的样子的呢?

实际上,我们人类投胎地球上做人,就是来认识自我的,就是来认识生命的,就是来认识宇宙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律规则的,一句话,我们是来以人身来认识三界的真理真相的。

二、聊聊静。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静都是向往的。什么静心,平静,安静,宁静,静静,心静自然凉,静下心来想想,道家还有一个《清静经》,这些都说明,静是个好东西。

静是什么?水面起波澜的时候,这时候水面是不平的,叫水不静。水面不起波澜了,这时候水面平了,叫水静下来了。人类观察水面的这种变化,于是得出了平静之说。水平,为静。平,就是公平平等,公平、平等,即为静。

人们观察人心,又发现,当人的心是在公平平等的立场上时,心就不起波澜,心就是静的,心就是安的,于是就又得出安静之说。佛家有个平等心,道家有个清静心,都是指这一个,就是,人的起心动念符合公平平等,此时人心是安静的。

人的心,总是难以安静下来的。人心,往往是躁动不安的。躁动的心,导致人一天到晚地折腾。人一生无论怎么折腾,其实目的倒是很明确的,就是为了求个心安。可是,人心若不静,则无法心安。人心之所以躁动,都是被这个物质世界给诱惑的。人面对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时,会产生占有更多物质的心,会产生更多地去享受物质的心,这样,人心就贪婪起来了,人心就急功近利,就患得患失,于是人的心就躁动起来了,这一躁动,人心也就不得安宁了。人心若不安,就会难受,为了摆脱这种不安和痛苦,人就会瞎折腾,就会去千方百计寻找可以让自己心安的方法。这样越瞎折腾,人就会越静不下来,越急躁不安。

其实,让自己心安的方法挺简单的,只要让心静下来就可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人类投胎地球,就是来在经受物质的洗礼中,学会心静的。要让心静下来,一个人只要不产生想占有物质的心,只要不产生追求物质享受的心,就可以了。

一个人,投胎滚滚红尘之后,开始都会产生想更多占有物质的心,都会产生追求物质享受的心。一个人要想摆脱物质的诱惑,要想从躁动不安和瞎折腾中解脱出来,变为心静,需要懂道理,才能做到。不懂道理的人,是难以从追求物质的躁动中挣脱出来的。

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慢慢认识到生命、人生、万物、宇宙的真理真相,一点一点懂道理,就可以慢慢从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乐的陷阱里爬出来,就可以慢慢从躁动不安中解脱出来,就可以慢慢达到心静,就可以慢慢找到心安。人一旦心安了,就叫获得幸福了。幸福,是人心安时的感觉。幸福,是人心静时的感觉。幸福,是人持平等心时的感觉。

人人都想要幸福。可是人们又往往误以为幸福是占有更多物质后的结果,这个误判可把人类给害苦了。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这种感觉,不仅仅不是来自对更多物质的占有,恰恰相反,幸福来自于对物质诱惑的摆脱。人(灵、魂),投胎物质界,操作一个物质肉身,做到了摆脱物质的束缚后,所获得的奖赏,就是得到幸福的感觉。


大道至简出处?
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世间万物共存共生,我们可在四季轮回、岁月流转之中,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第十六章:(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2)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一句翻译:到达虚化的极限,专注地守住自己的清静心,当万物一起...

大道至简出自《道德经》的哪章
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世间万物共存共生,我们可在四季轮回、岁月流转之中,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

笃静是什么意思?
笃朴守静是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坚定。唐玄宗曰:道者,虚极...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观复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观复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国际油价为何突然跌破100美元大关?世纪网络17 2022-07-18 · 超过5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8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9.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读透《道德经》第16章,遵循事物的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致,坚守内心的宁静。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纷纷纭纭,都要返回...

不知常,妄为,凶!
“ 不知常,妄为,凶 !” 这句话引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颇有感触。大概的意思就是:不按规律办事,乱来,就会引发祸端。然,深而思之,其义仍可延伸。“常”的涵义:①复命曰常,此处的“常”就是指事物的本质,其隐藏于物象之下。

致虚极,守静笃 。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守静笃的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译文: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

《道德经》中“不知常妄作凶“是什么意思?
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

笃静悟初是什么意思
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一.出处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笃静悟初”和“虚极静笃”的意思接近 二.原文 道德经 十六...

行唐县15746048091: 道德经全文诵读
水朱清咽: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行唐县15746048091: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
水朱清咽: 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 达到虚无妙境 虚空妙有的时候 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 达到大智慧的极点 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 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后) 那麽万物的生长 孕育 死亡 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 观察到...

行唐县15746048091: 《道德经》经典语录 -
水朱清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

行唐县15746048091: 观复嘟嘟中的观复何解 -
水朱清咽: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行唐县15746048091: 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
水朱清咽: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行唐县15746048091: 阅读《道德经》体会 -
水朱清咽: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此章历代的释意无...

行唐县15746048091: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何解`? -
水朱清咽: 所谓“曲则全”实际是当作“曲则同”.那么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第十一章所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一个人只要做到“虚心”,那么自然就能开怀悦纳,自然而然就能做包容一切.当一个人能包容一切时,也可以说...

行唐县15746048091: 一个哲学问题:你认为人存在的意义何在?我只是想问下,道德经中有这方面的解释么? -
水朱清咽:[答案] 《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大体意思是:一切芸芸众生都走在归根复命的道路上,复的什么命,就是明...

行唐县15746048091: 道德经最经典的是什么?
水朱清咽: 道德经里最经典的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