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北极区哺乳动物化石和老第三系各统间的界线

作者&投稿:终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恐龙的资料知识~

恐龙是一类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纲动物,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其中,非鸟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已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部分非鸟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扩展资料
恐龙的生活习性:
一、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二、斗争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北极的范围,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并不仅仅限于北极点,而是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 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千米。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C等温线(海洋以5°C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 7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1 200万平方千米。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 000万平方千米。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极地的时间,对于极点来说,地球所有经线都收拢到了一点,无所谓时区的划分,也就失去了时间的标准,这的确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由于缺乏共同标准,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只好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因此,科学家们在南极考察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啦”,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南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北极的气候,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C。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C。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C。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C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C的气温。

就整体而言,北极地区的平均风速远不及南极,即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也仅达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欧海域,主要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温度保持在2~12°C之间,甚至位于北纬69°的摩尔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冻港。在那个地区,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风也比较少见。但由于格陵兰岛、北美及欧亚大陆北部冬季的冷高压,北冰洋海域时常会出现猛烈的暴风雪。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内陆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之间,格陵兰海域则达到每年500毫米。


北极的生命

与南极大陆不同,北极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有900种显花植物,上百万只北美驯鹿,数万头麝牛,上千只一群的北极兔,峰年时每公顷多达1 500只的旅鼠。北半球全部鸟类的1/6在北极繁育后代,而且至少有12种鸟类在北极越冬。在河流三角洲、苔原湖泊及水池草叶中,可以见到长尾凫、赤颈凫、短颈小野鸭、斑背潜鸭、鹊鸭、秋沙鸭、黑凫、雪鹅等。在山坡高地有北极雷鸟、猫头鹰等。渡鸦、海雀、北极燕鸥和黑冠苍鹭在天空飞翔,灰熊、北极狐、北极狼在苔原草甸上巡游,茴鱼、北方狗鱼、灰鳟鱼、鲱鱼、胡瓜鱼、长身鳕鱼、白鱼及北极鲑鱼在河湖中嬉戏。在北冰洋广阔的水域中还有上百万只各种海豹,20万头海象,数千头角鲸和白鲸,2万只北极熊。除此以外,最主要的是,北极地区生活着至少已有上万年历史的当地居民——因纽特人、楚科奇人、雅库特人、鄂温克人和拉普人等。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北极的生命与南极的生命一样学会了与白色环境协调适应的本领。麝牛在-40°C气温下悠然自得地寻找埋在薄雪下的植物残茎。北美驯鹿群则在泰加林带北侧躲过严冬,春天再重返苔原。苔原夏季的融冰土层不足50厘米,落叶松和针木却可顺利生长,因其根可深深扎入永冻层,为抵御狂风,都很矮小,有些甚至完全匍伏生长,如爬地柳(北极柳树)、黑鱼鳞松等。寒冷北极的树木生长得很慢,在泰加林与苔原交接地带,2米高的树木可能已超过300岁。苔原的许多地衣、苔藓,甚至显花植物在0°C以下的环境中照样可以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科学家发现某些地衣在-20°C时仍可生长,一些苔藓在-10°C时还能继续生长,甚至连山酸模、爬地杜鹃、冰川笆莨等显花植物亦能在-5°C时保持生长势头。


北极的石油资源,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化学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以及如水力、风力等恒定资源。如果按照广义的资源定义,则还应算上军事资源、科学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等。

谈到北极资源种类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当然是能源中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据保守的估计,该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 000亿~2 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80万亿立方米之间。可以看出,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能源基地。
北极的煤炭资源,阿拉斯加北部煤炭资源丰富,属尚未开发的地区之一。地质学家估计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4 000亿吨煤贮藏于此,不亚于我国享誉海内外的煤都——山西大同。北极西部煤藏的理论储煤量为30亿吨,是阿拉斯加北部煤田中质量最高、用最简便的常规露天采掘技术便可开采的煤田。西伯利亚的煤炭储量比中国的大同、北美的阿拉斯加更大,有人估计为7 000亿吨或者更多,甚至可能超过全球储煤量的一半。

北极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煤质优良。西部的煤经过了1亿年古老的地质形成过程,是一种高挥发烟煤,其平均热值超过每千克12 000焦耳,低硫(0.1%~0.3%),低灰(10%),低温(含水5%)。北极的煤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洁净的煤,具有极高的蒸汽和炼焦质量,可直接用于能源和工业原料。

北极的矿产资源,北极能源以外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例如科拉半岛的世界级大铁矿便是尽人皆知的。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如果沿着经过该铁矿的经度线(60°~75°E)一直向南,走到南半球对称的地方(66°~73°S),刚好就是南极大陆的查尔斯王子山。而查尔斯王子山的世界级大铁矿也是举世闻名的。在南、北极对称的地方都出现世界级的大铁矿,这种有趣的分布方式究竟纯属偶然,还是与南、北磁极的位置,或者与大陆漂移有什么关系,目前还说不清楚。

除铁矿外,北极还拥有大量其他矿产资源。诺里尔斯克的世界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贵金属(如金)和金刚石矿产对前苏联开发远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著名的科累马地区。在阿拉斯加,据估计库兹布北部的红狗矿山拥有8 500万吨矿石,其中含锌17%,铅5%,银每吨75克,它已成为价值111亿美元(1983年价)的世界级大矿。考明克跨国矿业公司和那纳公司正在对红狗矿山进行联合开发。

在阿拉斯加朱诺石英脉型金矿区,从1880年到1943年已生产了108.5吨黄金,估计尚有13.2吨待开采。西特卡附近的奇察哥夫矿曾产金24.8吨,仍含9.3吨待开采。贵金属矿的开发在白令海峡两岸此起彼伏。另外,格林克里克银矿是全美最大的潜在银矿,1988年开发后,生产能力为日处理1 000吨矿石,估计可采10~30年。

除上述矿产资源外,那里还储有铀和钚等放射性元素,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如威尔士王子岛上的盐夹矿就蕴藏有28.5万吨钚矿石。


北极的海洋哺乳动物,北极海域海洋哺乳动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经历。温顺的北极海象,雄性体重可达1 360千克,它们常常数十头甚至数百头一起聚集在海滩上鼾声大作,高枕无忧。由于它们的长牙可做牙雕工艺品,肉可食用,皮可制革,所以成为人们捕猎的对象。200年来,它们的数量从50万头下降到濒临灭绝的边缘。从70年代起,由于人们采取保护措施,才使其得以继续繁衍。

北极海豹与南极的毛皮海豹的生活习性有些近似。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家长通常是一头体重300千克的雄海豹,统治着50头左右体重仅30~50千克的雌海豹和它们的子女。由于它们的毛皮在市场上极受欢迎,原有的数百万头几乎被斩尽杀绝。后来它们幸而与北极海象一起受到保护,才使北极海豹的数量从近年开始回升。

北极海域的鲸类只有6种,而且数量远远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鲸和白鲸却是世界鲸类中最珍贵的品种。

北冰洋及邻海一些水域强大的水生动物生产力已经导致了世界级商业性捕捞业的发展。北极海域的经济鱼类主要有北极鲑鱼、北极墨鱼、蝶鱼和毛鳞鱼。与其他海洋生物资源相比,鱼类资源目前仍较丰富。巴伦支海、挪威海和格陵兰海都属世界著名的渔场,近年捕鱼量约占世界的8%~10%。

然而,虽然北极水域的水产资源如此丰富,但是仍然需要采取谨慎态度。人们不会忘记斯特勒海牛的悲剧。这是一种曾广布北极浅水区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体长10米,肉味鲜美。维图斯·白令率领的俄国探险队于1741年在堪察加白令岛水域首次发现。然而仅仅27年后,最后一头斯特勒海牛被人类捕杀,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S.G.Lucas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1801 Mountain Road N.W.,Albuquerque,New Mexico 87104,USA)

摘要 研究哺乳动物的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试图把老第三系各统间的界线与全北极区哺乳动物大的世代交替事件联系起来。然而,我们目前对全北极区内老第三纪哺乳动物的生物地层及演化方面的了解表明,老第三系各统间的界线与哺乳动物大的交替难以对应。

关键词 老第三系 哺乳动物化石 欧洲 北美 亚洲 统

1 引言

哺乳动物化石在非海相老第三纪地层对比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对北方大陆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老第三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北美、欧洲和亚洲在北部相连形成一个单一的全北极大陆。

哺乳动物化石的对比主要依靠那些建立在区域生物年代中的陆生哺乳动物“期”(LMA)(表1)。LMA首先是在北美命名的,它与当地动物群(组合带)的时间段相当[14,29]。LMA之间的界线通常对应于哺乳动物演化中的起源、绝灭和(或)迁移事件。

表1 北美、欧洲和亚洲老第三系LMA的对比

许多年来,就老第三系各统间的界线——特别是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和始新统/渐新统界线——是否与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大的交替事件相一致这个问题,一些研究哺乳动物的古生物学家一直争论不休[11,15,16,18]。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这样说,一些古生物学家对于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交替事件是否可用来确定老第三系各统间的界线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论。这里,我反对这种观点,并以在全北极区内哺乳动物的重大交替事件与老第三系各统间的界线并不一致来证明我的看法。

2 上白垩统/古新统界线

在亚洲和欧洲,穿越上白垩统/古新统界线的全北极区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很不完全[7]。仅在北美有足够的在生物地层上有价值的记录。80年代以前,此界线与Lancian期和Puer-can期的LMA界线对比过[30,31]。那个界线之所以与所发现的哺乳动物的重大演变事件一致,主要是因为Lancian期哺乳动物实际上在时间上早于白垩纪末期,而典型的Puercan期哺乳动物群则处于白垩纪/老第三纪界线之后,在哺乳动物分布上留下了一个大约2Ma的间断[21]

在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通过详细收集在美国蒙大拿州东北部穿越白垩系—老第三系的有关化石资料,这个大约2Ma的间断被接上了,并且提出了一个经过修改的、穿越白垩系/老第三系界线的四个生物地层分带建议(图1)。然而,两个新的LMA——Bugcreekian期[1]和Mantuan期[39]——后来认为在生物地层上并不是很明显,不足以被定为LMA,因此,它们被降到了带的位置或降为次级陆生哺乳动物“期”(SLMA)。

图1 蒙大拿州东北部穿越上白垩统/古新统界线的哺乳动物属的地层分布范围

星号(*)表示在Puercan阶的属可能来自于对早白垩世地层的再沉积研究

Archibald和Lofgren[2]和Lofgren[19]最近分析了蒙大拿州东北部穿越上白垩统/古新统界线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在所得的哺乳动物28个属中,有14个穿越了Lancian期与Puercan期的界线,仅有4个在Puercan阶底部有它们的最低出现处(LO),10个在Puercan阶内有其LO。显然,Puercan阶底界与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大的演化交替期没有对应。大量明显的演化交替事件与较年轻的Puercan-Torrejonian界线相一致,此界线属于古新世早期[42]。因此哺乳动物在判定上白垩统/古新统界线上并不能提供一个有力的生物地层依据。

然而,这儿要提一下Lofgren[19]。他指出,由于再沉积,发现有10个处于Lancian阶到Puercan阶下部的哺乳动物的属在Puercan阶内也有记录。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已被讨论过但仍不确定),那么这10个属应在白垩纪/老第三纪界线处或之前消失,表示一次更重要的交替事件。

3 古新统/始新统界线

在西欧、北美和亚洲的非海相地层中,哺乳动物在生物地层上提供了穿越古新统/始新统界线的可靠的对比[22]。这些对比(图2)与磁性地层、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以及化学地层是相一致的。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也就是伊普里斯阶的底界)在欧洲的Neustrian阶(即Sparna-cian阶)LMA之内,在北美处在Wasatchian LMA的Graybullian阶时间段内,在亚洲则处在Nongshanian LMA的较年轻的段内(图2)。在欧洲和北美,在Neustrian阶底界和Wasatchian阶LMA记录了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次大的演变事件,它的时间在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之前。在亚洲,相似的交替事件却处在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之后,但这可能是由于亚洲的记录不完整所致。

图2 穿越古新统/始新统界线的全北极区LMA和SLMA的对比

Wasatchian LMA的底界代表了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次大的动物群世代交替事件[15]。在Wasatchian底部首次出现的重要种属包括:奇蹄目、偶蹄目、euprimates、hyaen-odontid、creodonts、didymocods、didelphinine marsupisls、食肉目中的几个属、小古猫类Miacid和啮齿类Microparamys。这次交替使许多研究哺乳动物的古生物学家认识到,古新统/始新统界线的确是在Wasatchian阶底界之上的。

在西欧剖面中最显著的动物群交替事件发生在RL MP6与RL MP7之间以及RLMP8/9与RL MP10之间(RL指参考层位)。这两次动物群交替事件足以确定Neusteian的LMA。在RL MA6和RL MA7的界线处,出现了perissodactyls、artiodactyls、chiropterans、啮齿和冠齿兽类pantodonts,multituberculates、condylarths和plexiadapiforms的分异度降低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界线”是Cernay(RL MP6)动物群(在Thanetian时期是一个单个的点)和RL MP7组合之间的一个间断面;这个间断面与北美记录相比,在表观上肯定过于夸大了演化交替事件。在RL MP8/9与RL MP10的界线处,pantodonts和multitu-berculates消失了,在化石组合上以大量的lophiodonts动物为主。在亚洲,Bumbanian LMA的底界相当于出现奇蹄目、omimyid灵长目、啮齿类及Hyopsodus属的化石[9,37]

经确认,始新世的底界也就是伊普里斯期的底界。然而,古新统/始新统界线GSSP仍未建立。该GSSP可能位于与伊普里斯阶底界相一致的位置,或者相当于超微浮游生物NP9/NP10带的界线,或是浮游有孔虫的P5/P6带的界线和碳同位素偏移处。这些界线都比哺乳动物的交替的年代要新,是GSSP的有利候选者[3]。当古新统/始新统界线的GSSP建立时,这界线将应在Neustrian、Wasatchian和Nongshanian的LMA之内。

4 始新统/渐新统界线

在80年代,按照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地层委员会(ICS)的规定和指导方针,国际地质对比计划174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层型。他们选择了意大利Massignano剖面中19m处的层位作为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GSSP,ICS批准了这一决定[25,26]。此GSSP位于深海海相灰岩中,且界线层型点与浮游有孔虫Hantkenina及Han-tkeninidae科的其他成员的消失相一致。比此层型点稍低的火山灰层的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稍大于34Ma,且此层型点落入磁极倒转C13rl中。以前被广泛接受的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估计年龄为36Ma以上[5],新的GSSP将此界线移动了一下,故它比以前估计的要年轻2Ma。

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与可能被用来确定始新统/渐新统界线位置的含有hantkenined有孔虫或其他海相化石的海相地层之间,还没有进行过直接的生物地层横向对比。取而代之的是把哺乳动物的生物年代同主要依靠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和磁性年代来确定的始新统/渐新统界线进行对比。在北美西部的记录可提供精确的对比。

以前,始新统/渐新统界线被置于Chadromian LMA的下部(图3),此位置的年龄是用K-Ar法测定怀俄明州的Flagstaff凝灰岩得来的,并且与磁性年代明显一致[27]。现在,来自同一凝灰岩新的Ar-Ar年龄以及怀俄明州其他地方、内布拉斯加州和得克萨斯州西部的凝灰岩的新的Ar-Ar年龄值,和重新标定过的磁性年代,表明Chadronian结束的年龄大约为34Ma。这与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相一致[28]。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北美西部的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位置被移动了超过2Ma和两个磁性年代单位(图3)。

图3 北美和亚洲穿越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新(1992年以后)、老(1992年以前)方案的LMA对比

RL—参考层位的缩写

在亚洲陆相地层中,目前用于对比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最精确方法是把Chadronian-Orellan的LMA界线与在蒙古和中国境内的陆地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相对比。许多年以来,俄罗斯和蒙古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们认为蒙古Ergilin-Dzo组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是早渐新世所特有的[45]。他们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已被广泛承认的Ergilin-Dzo哺乳动物与Chadro-nian期的哺乳动物的对比。

然而,Chadronian期哺乳动物现在被认为是始新世晚期的产物,在亚洲可与之对比的哺乳动物,像Ergilin-Dzo组的哺乳动物组合,也是如此。亚洲最古老的渐新世哺乳动物组合以Hsanda Gol组底部的组合为最好的代表,此哺乳动物组合在时间上紧随蒙古的Ergilin-Dzo哺乳动物组合。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重新定位还没有被中国、蒙古和俄罗斯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所承认[11,32,41],但在西方却已被广泛接受[4,12,13],本文也同意这一定位。

在北美和亚洲,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对应于相当LMA界线的哺乳动物的演化交替事件。然而,这一演变交替事件是从始新世晚期持续到渐新世中期的一次哺乳动物种群长期变动的一部分[4,11,12,40]。同样,长期的变动也发生在穿越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欧洲哺乳动物群中[17]。事实上,Stehlin[33]所谓的“Ia Grande Coupure”(大间断)——一次设想的引人注目的穿越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欧洲陆生哺乳动物的大变动——实际上是由于分散滞后而造成的一个假象[44]

5 渐新统/中新统界线

表2 穿越渐新统/中新统界线的全北极区LMA的对比

据我所知,人们并没有力图把渐新统/中新统界线与一次哺乳动物的交替事件等同起来。中新世的底界也就是阿启坦阶的底界。在欧洲,一个连续的标有MN1到MN17[6,24]的“中新世”哺乳动物参考层位(RL)实际上横穿了渐新统/中新统界线——RL MN1,并且至少RL MN2的底部处于渐新世晚期(表2)。可与阿启坦阶层型直接对比的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位于RL MN2中[34]。这意味着渐新统/中新统界线处于Aegenian LMA内(表2),并不与欧洲哺乳动物群的一次显著的演化交替相一致。

在北美,哺乳动物组合与渐新统/中新统界线的对比有磁性地层和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来实现。此界线对应为Arikareean的LMA内部,接近于White River动物群的终止这一交替事件,并属于小的迁移事件类[35,36]。因此,没有大的哺乳动物演化交替事件与渐新统/中新统界线相关。

在亚洲,渐新统/中新统界线的位置与塔本布拉克阶和谢家阶的LMA界线相一致[20,29,38],然而,这是建立在RL MN1的底界与阿启坦阶的底界相当这一错误概念基础上的错误对比。如果谢家阶下部的LMA与RL MN1的对比正确的话[20,23],那么渐新统/中新统界线将与谢家阶LMA之内的一个层型点相对比,而不与亚洲哺乳动物群的一次大的演化交替相一致。

致谢 1992年以来,国家地理协会一直资助我对亚洲老第三纪哺乳动物的研究。本文的许多观点受到M.P.Aubry、W.A.Berggren、H.de Bruijin和R.J.Emry等学者的启发和影响,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聂浩刚译,余青校)

参考文献

[1]J.D.Archibald.Latest Cretaceous and early Tertiary mammalian biochronology/biostratigraphy in the Western Interior.Geol.Soc.Amer.Abs.Prog.,1987,19,258.

[2]J.D.Archibald and D.L.Lofgren.Mammalian zonation near the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Geol.Soc.Amer.Spec.Pap.,1990,243,31~50.

[3]W.A.Berggren and M.-P.Aubry.A late Paleocene-early Eocene NW European and North Sea magnetobiochronological correlation network.In:Correlation of the early Paleogene in northwest Europe.R.W.O'B.Knox,R.M.Corfield and R.E.Dunay,(Eds.).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101,1996,309~352.

[4]W.A.Berggren and D.R.Prothero.Eocene-Oligocene climatic and biotic evolution:an overview.In:Eocene Oligocene climatic and biotic evolution.D.M.Prothero and W.A.Berggren.(Ed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1~28.

[5]W.A.Berggren,D.V.Kent,J.J.Flynn and J.A.van Couvering.Cenozoic geochronology.Geol.Soc.Amer.Bull.,1985,96,1407~1418.

[6]H.de.Bruijn,R.Daams,G.Daxner-Hock,V.Fahlbusch,L.Ginsburg,P.Mein,J.Morales,E.Heinzmann,D.F.Mayhew,A.J.van der Meulen,N.Schmidt-Kittler and M.Telles-Antunes.Report of the RCMNS working group on fossil mammals,Reisenburg 1990.Newsl.Strat.,1992,26,65~118.

[7]W.A.Clemens,J.A.Lillegraven,E.H.Lindsay and G.G.Simpson.Where,when,and what——a survey of known Mesozoic mammal distribution.In:Mesozoic mammals.J.A.Lillegraven,Z.Kielan-Jaworowska and W.A.Clemens,(Ed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7~58.

[8]J.W.Cowie,W.Ziegler,A.J.Boucot,M.G.Bassett and J.Remane.Guidelines and statut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ICS).Cour.Forschungsinst.Senck.,1986,83,1~14.

[9]D.Dashzeveg.La faune de mammifères du Paléogène inférieur de Naran-Bulak(Asie centrale)et ses correlations avec l'Europe et l'Amérique du Nord.Bull.Soc.Géol.France,1982,24,275~281.

[10]D.Dashzeveg.Holarctic correlation of non-marine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strata using mammals.J.Geol.Soc.London,1988,145,473~478.

[11]D.Dashzeveg.Asynchronism of the main mammalian faunal events near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Tert.Res.,1993,14,141~149.

[12]S.Ducrocq.Mammals and stratigraphy in Asia:is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at the right place?.Com.Rend.Acad.Sci.Paris I,1993,316,419~426.

[13]R.J.Emry,S.G.Lucas.L.Tyutkova and B.Wang.The Ergilian-Shandgolian(Eocene-Oligocene)transition in the Zaysan basin,Kazakhstan.Bull.Carnegie Mus.Nat.Hist.,1997.

[14]V.Fahlbusch.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mmalian stratigraphy of the European Tertiary.Newsl.Strat.,1976,5,160~167.

[15]G.F.Gunnell,W.S.Bartels and P.D.Gingerich.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in continental North America:Bios-tratigraphy and geochronology,northern Bighorn basin,Wyoming.New Mex.Mus.Nat.Hist.Sci.Bull.,1993,2,137~144.

[16]J.J.Hooker.The sequence of mammals in the Thanetian and Ypresian of the London and Belgian basins.Locationof the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Newsl.Stratig.,1991,25,75~90.

[17]J.J.Hooker.British mammalian paleocommunities acrossd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In:Eocene-Oligocene climatic and biotic evolution.D.M.Prothero and W.A.Berggren(Ed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495~515.

[18]J.J.Hooker.Mammalian biostratigraphy across the Paleocene-Eocene boundary in the Paris,London and Belgianbasins. In:Correlation of the early Paleogene in northwest Europe.R.W.O'B.Knox,R.M.Corfield and R.E.Dunay(Eds.).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101,1996,205~218.

[19]D.L.Lofgren.The Bug Creek problem and the Cretaceous-Tertiary transition at McGuire Creek,Montana.Univ.Calif.Pub.Geol.Sci.,1995,140,1~185.

[20]A.V.Lopatin.Stratigrafiya i melkiye mlyekopitayushchiye Aralskoi svity Altynshokysu(Severnoye Priaralye).Strat.Geol.Korrel.,1996,4,65~79.

[21]S.G.Lucas.Vertebrate biochronology of the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San Juan Basin,New Mexico.28th Int.Geol.Congr.Field Trip Guideb.,1989,T120,47~51.

[22]S.G.Lucas.Fossil mammals and the Paleocene/Eocene Series boundary in Europe,North America and Asia.In:Paleocene/Eocene climatic and biotic events.M.P.Aubry,S.G.Lucas and W.A.Berggren(Ed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

[23]S.G.Lucas,E.G.Kordikova and R.J.Emry.Oligocene stratigraphy,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mammalian biochronology north of the Aral Sea,western Kazakhstan.Bull.Carnegie Mus.Nat.Hist.,1997.

[24]P.Mein.Résultats du groupé de travail des vertebrés.Rep.Act.RCMNS Work.Groups(1971~1975),Bratislava,1975,78~81.

[25]I.Premoli-Silva and D.G.Jenkins.Decision on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stratotype.Episodes,1993,16,379~382.

[26]I.Premoli-Silva,R.Coccioni and A.Montanari(eds.).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in the Marche-Umbria basin(Italy).Ancona,IUGS,1988.

[27]D.R.Prothero.Chadronian(early Oligocene)magnetostratigraphy of eastern Wyoming:implications for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J.Geo1.,1985,93,555~565.

[28]D.R.Prothero and C.C.Swisher Ⅲ.Magnetostratigraph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terrestrial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in North America.In:Eocene-Oligocene climatic and biotic evolution.D.M.Prothero and W.A.Berggren (Ed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46~73.

[29]D.E.Russell and R.Zhai.The Paleogene of Asia:Mammals and stratigraphy.Mém.Mus.Nat.Hist.Nat.C Sci.Terre.,1987,52,1~488.

[30]L.Russell.Cretaceous non-marine faunas of northwestern North America.Roy.Ont.Mus.Life Sci.Contrib.,1964,61,1~24.

[31]L.Russell.Mammalian faunal succession in the Cretaceous System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Geol.Assoc.Canada Spec.Pap.,1975,13,137~161.

[32]N.S.Shevyryeva.O vozraste gryzunov(Rodentia,Mammalia)Buranskoi svity Zaisanskoi vpadiny(vostochniyi Kazakhstan).Strat.Geol.Korryel..1995,3,73~82.

[33]H.G.Stehlin.Remarques sur les faunules de mammifères des couches éocènes et oligocènes du Bassin de Paris.Bull.Soc.Géol.Fr.,1909,9,488~520.

[34]F.F.Steininger,R.L.Bernor and V.Fahlbusch.European Neogene marine/continental chronologic correlations.In:European Neogene mammal chronology.E.H.Lindsay,V.Fahlbusch and P.Mein(Eds.).Plenum Press,New York,1990,15~46.

[35]R.H.Tedford,M.F.Skinner,R.W.Fields,J.M.Rensberger,D.P.Whistler,T.Galusha,B.E.Taylor,J.R.Macdonald and S.D.Webb.Faunal succession and biochronology of the Arikareean through Hemphillian interval(late Oligocene through earliest Pliocene Epochs)in North America.In:Cenozoic mammals of North America.M.O.Woodburned(E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87,153~210.

[36]R.H.Tedford,J.B.Swinehart,C.C.Swisher Ⅲ,D.R.Prothero,S.A.King and T.E.Tierney.The Whitneyan Arikareean transition in the High Plains.In:The terrestrial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D.R.Prothero and R.J.Emry(E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312~334.

[37]S.Ting.Paleocene and early Eocene land mammal ages of Asia.Bull.Carn.Mus.Nat.Hist.,1996.

[38]Y.Tong,S.Zheng and Z.Qiu.Ccnozoic mammal ages of China.Vert.Pal As.,1995,33,290~314.

[39]L.van Valen.The beginning of the Age of Mammals.Evol.Theory,1978,4,45~80.

[40]I.A.Vislobokova.O vozraste fauny Shand-Gol Mongolii i evolyutsii fauny mlyekopitayushchikh tsentralnoi Azii v Oligotsene.Strat.Geol.Korrel.,1996,4,55~64.

[41]B.Wang.The Chinese Oligocene:a preliminary review of mammalian localities and local faunas.In:EoceneOligocene climatic and biotic evolution.D.R.Prothero and W.A.Berggren(Ed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529~547.

[42]T.E.Williamson.The beginning of the age of mammals in the San Juan Basin,New Mexico:Biostratigraphy and evolution of Paleocene mammals of the Nacimiento Formation.New Mex.Mus.Nat.Hist.Sci.Bull.,1996,8,1~141.

[43]H.E.Wood.Ⅱ,R.W.Chaney,J.Clark,E.H.Colbert,G.L.Jepsen,J.B.Reeside,Jr.and C.Stock.Nomenclature and correlation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al Tertiary.Geol.Soc.Amer.Bull.,1941,52,1~48.

[44]M.O.Woodburne and C.C.Swisher Ⅲ.Land mammal high-resolution geochronology,intercontinental overland dispersals,sea level,climate,and vicariance.SEPM Spec.Pub.,1995,54,335~364.

[45]N.M.Yanovskaya,Ye.N.Kurochkin and Ye.V.Devyatkin.Mestonakhozhdeniye Ergilin-Dzo——stratotip nizhnevo Oligotsena v yugo-vostochnoi Mongolii.Trudy Sovm-Mongol.Paleont.Eksped.,1977,4,14~33.




全北极区哺乳动物化石和老第三系各统间的界线
在亚洲和欧洲,穿越上白垩统\/古新统界线的全北极区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很不完全[7]。仅在北美有足够的在生物地层上有价值的记录。80年代以前,此界线与Lancian期和Puer-can期的LMA界线对比过[30,31]。那个界线之所以与所发现的哺乳动物的重大演变事件一致,主要是因为Lancian期哺乳动物实际上在时间上早于白垩纪末期,而...

猛犸什么意思
猛犸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属于古代巨象的化石遗留。猛犸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属于象科。它的名字来源于其巨大的体型和独特的形态。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因此其化石主要在北极地区被发现。这些化石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动物生态和进化的重要线索。详细解释:1. 形态特征:猛犸的体型巨大,...

北极地区发现恐龙幼崽化石,它们在北极是如何生存的?
一、北极地区发现恐龙幼崽化石是什么情况?全世界的科学家对于整个世界的探索一直都是不停歇的,世界上的很多地区都出现过恐龙化石的痕迹,这些话时能够帮助我们人类更好地认识曾经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灭绝的原因,在北极地区,科学家们发现了恐龙幼崽的化石,这些化石当中有恐龙...

北极地区发现恐龙幼崽化石,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这些恐龙的幼崽之所以留了下来,可能是太小无法随着大型恐龙完全迁移,只能被动冬眠在冰天雪地之下,就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惊讶的发现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北极地区“意外”发现的100多块恐龙幼崽骨骼和牙齿表明,大约7000万年前,曾有恐龙幼崽在这片严寒地区蹒跚学步。研究人员说,在如此寒冷之地发现...

北极发现7种恐龙幼崽化石,此次发现有什么特殊意义?
发现美国阿拉斯加州北极地区发现100多块7种不同恐龙幼崽骨骼和牙齿。研究人员说,在如此寒冷之地发现史前繁衍地的证据令人惊讶。即使在温暖的白垩纪,阿拉斯加的月平均气温也仅为约6摄氏度,一年中有约4个月时间,这些恐龙要一直生活在黑暗中,还要应对降雪天气。团队经过研究确定,这些恐龙幼崽化石来自7种...

北极发现恐龙幼崽化石,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而且这些恐龙有可能会是温血或者是恒温生物,这样即便是气温下降严重,也能够保证他们生存下来。美国在科学网站上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在美国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发现了100多块恐龙幼崽的化石和牙齿,这些统统表明,大约在7,000万年前,这边曾经有恐龙的生活痕迹。有不少科学家纷纷猜测,也许有小恐龙又在曾经在...

研究小组在北极地区发现幼年恐龙遗迹 显示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
接下来,科学家们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皇家泰尔古生物博物馆的Caleb Brown和Don Brinkman合作,将这些化石与低纬度地区其他地点的化石进行比较。这些比较帮助他们得出结论,这些骨骼和牙齿是来自围产期的恐龙。一旦他们知道这些恐龙在北极筑巢,他们就意识到这些动物在该地区生活了一辈子。埃里克森之前的研究显示,...

北极深海首次发现以化石为食的生物,前所未闻的海绵公园
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吃化石的动物。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加斯帕·德·戈吉(音译)评论到:“海绵利用了其他生物无法利用的食物来源,这是最酷的发现。过去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与细菌的共生会给食物的获取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德·戈吉没有参与此次研究。二、海绵以化石为食 据博埃蒂斯介绍,在...

世界最著名化石
8、洛杉矶发现完整的猛犸象化石 2009年2月,考古学家们在美国洛杉矶市中心一个废旧停车场下发现的一处化石坑,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冰川时代化石坑。这一考古发现被称为“23工程”,因为装这些化石需要23个巨大的箱子。这些出土化石包括哺乳动物化石和小动物化石,包括龟、蜗牛和昆虫。最重要的是,科学家们还另外发...

加拿大的国宝是什么动物
河狸属于啮齿目河狸科,是一种能够生活在水和陆地上的两栖哺乳动物。它们在加拿大的分布广泛,尤其是在北极地区。河狸是河狸科中唯一存活至今的属,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因其出色的建筑能力,河狸被誉为动物界的“建筑师”,并且在古脊椎动物中,它们就像是“活化石”...

兴业县17646308196: 第三系的特点 -
良虹五苓: 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开始崛起.下第三系地层中奇蹄类化石、食肉类化石多见,标明它们的发展;上第三系则偶蹄类和象类化石多见.海相地层中软体动物瓣鳃类、腹足类及甲壳动物介形亚纲繁盛.

兴业县17646308196: 北极有哪些哺乳动物?? -
良虹五苓: 与南极大陆不同,北极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有900种显花植物,有成千上万的北美驯鹿、麝牛、北极兔,峰年时每公顷多达1500只的旅鼠.北半球全部鸟类的1/6在北极繁育后代,而且至少有12种鸟类在俯花碘拘鄢饺碉邪冬矛北极越冬.灰熊...

兴业县17646308196: 地球一共经历了几个纪?什么时候出现生物?什么时候出现动物? -
良虹五苓:[答案]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

兴业县17646308196: 北极熊是怎么演化来的 -
良虹五苓: 这个问题与熊类的起源和演化、动物地理学、地质学、冰川学以及生态学有密切关系.追溯熊类的起源,现代熊的祖先是距今2400――5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犬熊牗半犬牍.熊类在地球上出现虽然较晚,但发展很快,在距今500―100万年的...

兴业县17646308196: 新生代距今有多少年? -
良虹五苓: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今)Cenozoic Era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

兴业县17646308196: 有关化石的资料 -
良虹五苓: 一、 辽西化石概述: 当地球别的地方被海水浸泡时,这里的大地却被甘甜的淡水包围着,因而成了中生代的生物王国; 当地球别的地方一片荒凉时,这里绽开了地球上的第一朵花,成为芬芳花果的起源地; 当地球别的地方一片沉寂时,这里飞...

兴业县17646308196: 生活在北极的动物有哪些 -
良虹五苓: 你好,很多的.北极狼 北美驯鹿、麝牛、北极兔,旅鼠.北半球全部鸟类的1/6在北极繁育后代,12种鸟类.灰熊、北极狐、北极狼茴鱼、北方狗鱼、灰鳟鱼、鲱鱼、胡瓜鱼

兴业县17646308196: 北极共有多少生物? -
良虹五苓: 在北极,地衣有3000多种,苔藓有500多种,各种各样的开花植物则达900之多.植物种类繁多,动物显得更加繁杂多样.除常见的白熊、驯鹿和麝牛外,还有海豹、海象、鲸等众多海洋哺乳动物;北极狐、北极狼、北极兔和北极旅鼠等陆生哺乳动物;北极燕鸥、北极野鸭、白猫头鹰、雷鸟等鸟类. 北极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动物当属白熊,它是北极动物的象征.白熊又叫北极熊,体长可以达到2.5米,体重800千克,是当今陆地上最大的猛兽之一,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冰盖上,以捕捉鱼、海象、海豹等为主,是这个茫茫无际的冰雪世界里的霸主

兴业县17646308196: 企鹅为什么只在南极,北极熊为什么只在北极?
良虹五苓: 呵呵,言重了.简单一句话,在这两种物种出现之前,由于板块漂移南北极就孤立开来,将二者的始祖分开,在经过各自的层层进化,成了现在的南极企鹅,北极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