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里面为什么作者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作者&投稿:前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谈读书(二)的翻译文?~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文。


一、《古人谈读书》的原文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文
第一则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第二则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如果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第三则翻译: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总而言之,以上就是《古人谈读书》的原文和翻译文,希望可以帮到你。

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扩展资料: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人谈读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因为:首先要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这样眼和口也跟着集中,就能做到这“三到”。

出处:《古人谈读书》之 朱熹《训学斋规》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扩展资料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什么是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古人谈读书》里面说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是因为:首先要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心思要用在读书上,在此基础上,要运用我们的眼睛和嘴巴,不断地看书,读书,牢牢的记住知识。这样就能做到这“三到”。

心到了,那么眼睛和嘴能不到吗?


古人谈读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是在告诉我们,读书要从粗读到细读,从细读到精读,并要反复读,才能深入领会内容实质,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并要模仿作者的写作技巧,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 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古人谈读书其二为什么心到最重要?用原文短句回答。
古人谈读书 其二为什么心到最重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谈读书二告诉了什么道理?
古人谈读书二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也就是说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用心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古人谈读书》由三篇文言文构成。第一篇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有关论述,给人以警醒。第二...

古人谈读书中想要表达什么作用呢?
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有神话有历史,诸子百家,百家齐放。这时期的读书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寒门苦读,相反,大多都是贵族。教育的启蒙起源于西周时期,当时还没有形成规模,只存在于少部分上层贵族世家之中,所以不存在努力读书一说,首先,你想读书也得投对了胎才行。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

《古人谈读书》明白了什么道理(用文的语句)?
明白了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道理。其中朱熹的三到使人受益匪浅。“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读书讲究“三...

古人谈读书两则文言文中古人谈读书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古人谈读书》是两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两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主张的读书方法:1、第一句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2、第二句的意思是: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第三句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句话出自哪里?_百度...
出自:《曾文正公全集》书名:《古人谈读书》作者:曾国藩 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翻译: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

古人谈读书的道理有哪些?
道理启示:从《论语》中,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从朱熹的话中,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从曾国藩的话中,懂得了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古人谈读书》出自《论语...

25古人谈读书的生字组词
25古人谈读书的生字组词为雪耻、耻笑、羞耻。1、我会写组词耻:【chǐ】(雪耻、耻笑、羞耻)。诲:【huì】(教诲、训诲、诲人不倦)。谓:【wèi】(所谓、无谓、谓词)。诵:【sòng】(背诵、传诵、诵读)。岂:【qǐ】(岂不、岂敢、岂能)。恒:【héng】(恒星、恒久、恒定)。窥:【kuī】(窥视...

五年级上册语文25课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这两首古诗的意思翻译有吗?_百 ...
来苦苦思索,但这毫无益处,不如去学习。第二篇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便记住了,也记不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还会不到吗?

江达县19841004817: 古人谈读书里面为什么作者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
素斩东药: 因为:首先要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这样眼和口也跟着集中,就能做到这“三到”.出处:《古人谈读书》之 朱熹《训学斋规》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江达县19841004817: 《朱子家训》中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
素斩东药:[答案] 因为心没到,别的就更不会到了 我(朱熹 )常说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到,就看的不仔细;看的不仔细,即使读的很流利,也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会长久记住.在这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心读书,还会出现看不仔细、读...

江达县19841004817: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中 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
素斩东药:[答案] 周达州,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中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主旨是:要用“心”去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急迫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自然会到,当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江达县19841004817: 朱熹的《朱子家训》中为什么“三到之中,心道最急”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理由 -
素斩东药: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到”是最重要的.学语文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斟酌、体会.所以,语文课堂上,有时候“沉寂”比“活跃”更为需要;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时必须静下心来,或静静阅读,或独立思考.那种见问题就讨论,见问题就热闹的语文课,看似气氛活跃,场面生动,实则蕴涵了多少泡沫啊.

江达县19841004817: 《朱子家训》中为什么“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
素斩东药: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因为很多人读书用眼了,用口了,心却没用. 所以只有心到才是真的读书.作者才说心到最急.

江达县19841004817: 古人谈谈书中朱熹所说的三道中哪个最急?为什么? -
素斩东药: 《古人谈读书》是一篇议论文,其中他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应该是“心到”最急,因为心到是非常重要的,要用心灵去领会这个问题

江达县19841004817: 读书有三到,是那三到 -
素斩东药: 古人朱熹提到了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温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认真阅读的重要性.

江达县19841004817: 求 朱熹的《读书要三到》 的答案 -
素斩东药: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三到之中,心到急迫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一说明了读书的关键所在!心到,即集中注意力,只有用心去读,方可理解文中意思.如果读书三心二意,再有用的知识也会被拒之门外,不被自己所用,如此读书亦是浪费时间!!! “心到”是最重要的.学语文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斟酌、体会.所以,语文课堂上,有时候“沉寂”比“活跃”更为需要;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时必须静下心来,或静静阅读,或独立思考.那种见问题就讨论,见问题就热闹的语文课,看似气氛活跃,场面生动,实则蕴涵了多少泡沫啊.

江达县19841004817: 文言文 读书要三到 全解 快 急急急 -
素斩东药: 【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

江达县19841004817: 读书有三到解释 -
素斩东药: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