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从明代至今修缮的详细情况,修缮时间,具体原因,详细信息。

作者&投稿:查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故宫的修缮应该是一件头等大事,但为什么却被叫停了?~

技术不行,毕竟,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维修时也会出现损坏的问题,可能是各个环节的失误造成的。

在投标过程中,中标人没有团队只有中标后,承包商才开始寻找承包商。承包商以最便宜的价格寻找农民工。所以,也许几个月前,还在收麦子的农民没有传统的技术,就立即去了太和宫这是政府采购。所有材料都需要比较比较什么?更便宜,不是更好。传统的建材要经过多道工序,谁也不能错过,价格一定要贵一点,所以材料的质量无法保证。

每年10月,资金拨付后,下一个8月就会开始催促钱花到60%了吗?你10月份花了80%吗如果你不花,在年底前把它拿回来。我们被迫尽快花钱。在这种状态下,无法科学地修复。因为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就要退休,不能再就业院子里八件名作的传承人一个接一个地走了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大多来自周边地区。他们没有北京户口是进不去的,北京本地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向砖匠和木匠学习。故宫博物院每三年培训一次的传承系统大师,不能进京,不能返回故宫原址。

最后,情况好转了。在“特事特办”的指导下,故宫修复工作又重新开始运作,不是作为一项工程,而是作为一项研究性保护工程。复辟前,故宫邀请各部门学者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经过“不追兵”的科学研究,我们发现了每一件文物的病害,然后开始修复这显然体现了对文物的敬畏和责任感。
这些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使故宫失去了一代人的建设队伍,也造成了今天修复的困惑。”如果你用这种方法修理一栋楼,它就会把另一栋楼弄坏我们不能承担这种历史责任。

全图提供:http://www.eyren.com/shoucang/qingming.htm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详细介绍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临摹画制作精美,也是一种商业艺术,它更是你收藏,赠给亲朋好友的绝佳艺术礼品!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摩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1797),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书画上除了作者 的题跋和钤印外,往往还有收藏者的题款和钤印。我国有这样一幅名画,上署有许许多多人的题跋,盖有密密麻麻的鉴藏印章。可见它经过了许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它历经八、九百年的岁月沧桑,饱经劫难,有的收藏者为其而遭不幸,作品终于幸免于难而保存下来。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虽然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从古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掠夺和收藏从未停息过。《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现世的?它的作者张择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呢?

《清明上河图》真迹惊现世间

公元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它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大梦,顷刻间土崩瓦解。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四次被收进皇宫,又一次次神秘失踪,这一次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有些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些书画作品已经破损。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长卷,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根据专家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有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有条不紊,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界画”画法,娴熟自然。《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清明上河图》

国宝《清明上河图》历经兵火,几遭劫难,历代收藏家和鉴赏家曾把玩、鉴赏留下了几许妙语佳话,更有许多待揭之谜。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它和唐人韩�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记号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收藏地址:http://www.eyren.com/shoucang/qingming.htm
全图提供:http://www.eyren.com/shoucang/qingming.jpg

  一、关于明朝三大殿的几次烧毁和重建

  故宫建成于大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造整座皇宫究竟用了多少时间,笔者另有专文【1】,这里不做详述。仅就其中的三大殿而言,除了初建以外,明朝还有过三次重建,一次是在大明正统朝,一次是在大明嘉靖朝,还有一次是在大明万历至天启朝时期。

  根据记载:大明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2】,因为没有详细的记录,三大殿被火毁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北京营建耗费了巨大的财力,而刚建成不久的三大殿即被火烧毁,这使得朝论沸扬,“台谏交口”。大明永乐皇帝又于永乐二十年(1422)、永乐二十一年(1423)和永乐二十二年(1424),连续三年御驾北征并死于榆木川,三大殿在大明永乐朝时代没有能再次兴工,而是经过了21年的时间,直至大明正统朝时期才完成重建。

  对于三大殿的重建,虽然《大明汇典》记称:“大明正统元年(1436),遣太监阮安同都督沈清、少保吴中,督造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但这一记载未能被《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所同证,相反,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对阮安等人任命的实际情况是:大明正统元年十月,“辛卯,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修建京师九门城楼。”这一城垣工程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施工命令的下达有一定的交叉性。最初命令的下达,主要是因为“初京城因元旧,永乐中虽略加改葺,然月城、楼铺之制多未备,至是始命修之”【3】。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的记载来看,大明正统二年(1437)十月“甲子,以修京城门楼、角楼并各门桥毕工,遣官告谢司工之神”【4】,这一工程大体结束。但是这期间的二年正月丙午,“遣少保工部尚书吴中、右侍郎邵返祭告平则、西直等门及城壕之神,以城楼、城壕圮坏,欲改作修治”【5】。以此为始,又开始了对各门城楼的修缮工程,并将“九门旧有木桥”,“悉撤之,易以石”,直到大明正统四年(1439)四月丙午才最后完工。所以后来的工程,《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是以“自正统二年正月兴工,至是始毕,焕然金汤,足以耸万国之瞻矣”【6】作为记录,只是在记载方式上,同时又将先于这一时间开始的“月城”等内容,在文字上做了统一记述。

  三大殿的重建,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实际是正统五年(1440)二月庚辰“以营建宫殿发各监局及轮班匠三万余人,操军三万六千人供役”【7】,三月戊申,“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是日兴工”【8】;到六年九月甲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9】。由于《大明汇典》等著作对有关任命和三殿实际重建时间的记载,与《实录》有所不同,有的研究是以正统元年为重建的起始时间,正统五年为竣工时间,所以,笔者仅就自己的考察,对有关问题做一点必要的说明。 根据《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的记载,正统时期,包括两宫的修缮在内,用于再建的时间只有一年半。正统皇帝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三大殿的重建工程?根据笔者考察,一方面因为这次烧毁没有后来的两次火灾严重,又有永乐朝初建时剩余的材料和后来洪熙、宣德两代皇帝的采办作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有关记载分析,还在于这次重建与永乐朝初建时的形制有所不同。究竟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只是在讨论之前先要看看后来两次烧毁和重建的有关情况和内容。

  大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殿两楼十五门俱灾”【10】,巧合的是这次大火也是发生在四月时节,当日(丙申)“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蓝格钞本写为“谨身、华盖”——引者,下同)二殿,文、武楼,奉天门,左顺、右顺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11】。因为烧毁过重,使当时的嘉靖皇帝不得不颁诏“暂设朝仪于端门”【12】,但对于如何重建,究竟是先做朝门好,还是先做三殿好,一时拿不定主意。由于明代诸司实行的是三年一朝觐的制度,下一年正是大朝之年,届时天下官员都要来朝,考虑到“兹因明冬万方入觐,目前悉端门行礼,颇不雅观”【13】,而三殿的营建,“事体重大,工费浩繁”【14】,所以还是决定先做朝门和午楼。这样实际上可以使已经一片荒凉的外朝地,即有朝所,又遮荒僻。因此当时对门、楼工程催办甚急。但留下来的营建记载却是:大明嘉靖三十六年十月丁未“以重建大朝门兴工,上亲告大高玄殿”【15】。三十七年六月辛卯“新建朝门、午楼、东、西角门,左、右顺门,阙左、右等门工完”【16】。一直到四十一年(1562)九月壬午“以三殿工成,命公朱希忠,侯顾寰,驸马许纵成,伯陈鳎、方成裕,尚书雷礼,督都朱希孝,分告南北郊、太庙、社稷”【17】。其间出于殿门工程的紧迫性,虽有“殿工少缓不妨”【18】的话,但三殿本身到底何时动工却无记载。

  根据《古和稿》:三殿上梁的时间是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日【19】,距离四十一年九月完工的时间,将近两年半,按工程操作程序推算,所剩应为屋顶部分的贯椽、钉望板、苫背、晾背、瓦,以及墙体的砌筑,内外檐装修、木构架的油饰、彩画等。但明《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又有嘉靖四十年四月“己亥,以三殿迎梁,遣镇远侯顾寰等分祭所过禁门”【20】的记载,可见《古和稿》中的“庚申(三十九年)四月二日上梁”,实际上应该是奉天殿上梁的时间,《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所记,已经是华盖、谨身等殿迎梁的时间了。这与万历至天启时的重建情况基本一致,即:三殿本身也同样采取了次第兴工的方式。根据后来大明天启元年(1620),御史王大年的一段奏称:“查得嘉靖间,以一年完门工,四年完殿工”【21】,门工又确实完成于大明嘉靖三十七年的情况来看,到四十一年三殿建成,相距时间和王大年所覆正好相同,与先行起建的“门工”以及完成的时间也完全一致,可知嘉靖朝时重建三殿,实始于三十七年门工完成以后,的确使用了四年时间。

  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六月(戊寅),三殿再次发生火灾,“火起归极门,延至皇极等殿”,除了午门及其以外地区没有被毁,其它情况和嘉靖朝时的火灾差不多,也是包括“文昭、武成二阁,周围廊房一时俱烬” 【22】。使外朝的范围“自掖门内,直抵乾清宫门,一望荒芜”【23】。但这次重建拖延的时间非常长,从大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一月“十六日三殿经始清基”【24】后,到四十三年(1615)闺八月庚戌“三殿及箭楼开工”【25】。其间又因为种种原因,断断续续。历经泰昌朝,一直到大明天启二年(1622)正月乙丑“殿工暂停”【26】,大明天启五年(1625)二月“二十三日壬寅”再度兴工【27】。其后,先是天启六年九月甲午“皇极殿成”【28】。一直到大明天启七年(1627)八月“乙未,中极殿、建极殿插剑“悬牌”【29】,同日“报竣”【30】,才最后完成三殿的重建。

  从“清基”算起,大明万历至天启朝时期对三殿的重建,先后经历了几乎将近24年的漫长过程;如果从大明万历四十三年的营建开工起算的话则为12年;扣除其中天启朝时期暂停的3年时间,实际营建所用时间也已达到9年。

  从上面三次烧毁和重建的不同情况来看,后两次火灾的损失,都比永乐朝时期大得多。尽管万历时午门及其以外地区没有被毁,但重建所用时间却比嘉靖长的多。排列下来,虽然从重建所用时间的长短来看,万历至天启朝重建的三大殿与嘉靖时没有可比性,但重建工程的内容却与嘉靖时有共同点,即都包括三台本身的修复,而正统时期能在那样短时间迅速完工,不仅因“其材木诸料俱旧所采办积(南京本脱‘积’字)储者”,而且除了廊庑未毁,显然还在于三台本身也不需要大的修复。

  清朝人对明朝故宫叹为观止,没有很大改建变化。小变化还是有的,比如
  翊坤宫(西六宫之一)。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寿典时改建,与储秀宫连成四进院。清代为后妃居住。前殿悬挂有乾隆帝御笔“懿恭婉顺”匾。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此接受妃嫔们叩拜。“翊”即护卫、辅佐。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西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每逢各种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慈禧五十大寿时,在这里接受大臣们的祝贺。

  现代

  自1840年后的100年间,故宫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维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对故宫的建筑的普查,针对紫禁城存在的问题,实施了故宫古建筑修缮史上的第一个五年治理与抢险规划,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社会留给故宫的荒凉残破的面貌,使之展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
  1973年,故宫博物院根据中央的指示,制定出第二个五年规划《故宫博物院五年修缮保护规划》。该规划除了加强对古建筑修缮外,主要涉及安装热力管道,电缆工程,污水管线工程,防雷装置等多方面,多专业的保护方案。

  “故宫百年大修”从2002年开始,预计在2020年整体完工,是故宫自1911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工程。近年的修复重点是中轴线及其两翼。修缮一期工程在奥运前完成,主要针对故宫中轴线上所有古建。2008年,耗资4亿多元、历时5年之久的故宫大修一期工程完工,经过大修的故宫中轴线三大建筑——太和门、太和殿、神武门都将重妆亮相。此外,为方便残疾人参观,故宫三大殿的侧面都将设置垂直升降机。
  由于午门中间的城楼已进行过修缮,2010年动工的将是午门两侧的雁翅楼。国家文物局已将存放于故宫午门东西雁翅楼的数万件文物调拨给国家博物馆,腾出空间为开展修缮提供条件。


故宫从明代至今修缮的详细情况,修缮时间,具体原因,详细信息。_百度知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对故宫的建筑的普查,针对紫禁城存在的问题,实施了故宫古建筑修缮史上的第一个五年治理与抢险规划,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社会留给故宫的荒凉残破的面貌,使之展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 1973年,故宫博物院根据中央的指示,制定出第二个五年规划《故宫博物院五年修缮保护规划》。该规划除了加强对古...

故宫历时多少年建成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皇宫,此后营建工程一直陆续不断地进行,直至明朝末年。、永乐五年(1407年)始建,1420年-1424年逐渐基本完成。朱祁镇登基后,第一件大政就是修建紫禁城,从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到正统十年(1446年)完成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两宫的修缮――这一时期的主要...

古代皇宫里修东西的叫什么?
秦代至隋代:将作少府或将作大匠,负责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汉代:将作大匠,负责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唐代: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负责宫廷内部的各种事务。宋代:内侍省,负责宫廷内部的各种事务。元代:宣徽院,负责宫廷内部的各种事务。明代:内务...

故宫里都有哪些宫殿?都是干什么用的?
1、永和宫 永和宫是始建于明代的中国宫殿建筑,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

紫禁城的历史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时期,故宫三大殿名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

六宫是哪六宫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承乾宫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首。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

故宫有多少年历史
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建福宫,始建于1368年,至今已有约650年的历史。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建福宫改建为明代宫殿并更名为紫禁城,后来清朝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因此,故宫的整个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建福宫开始的时候。

现在的故宫里有哪些是明朝遗留下来的?
现在的故宫中其实还有一些明朝留下来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可能数量并不是非常多,比如在宫殿方面可能只剩下两个宫殿,武英殿还有南熏殿。当然自古至今故宫当中也经历过很多朝代的君王,君王也会对自己宫殿内甚至是其他的宫殿中或者是宫殿外表进行一些改善,或者直接将这一个宫殿拆除,然后重新建造。这样的逐渐...

翰林天筑是什么意思?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翰林天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紫禁城了。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建于明代,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紫禁城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是国际上著名的旅游胜地,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艺术瑰宝的象征。翰林天筑作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一种,其保护与...

涿州市三义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历史渊源
涿州市三义宫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起源可追溯至隋代,历经唐、辽、元、明、清多个朝代的修缮,至今已有超过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在明代,明正德三年,武宗朱厚照皇帝亲赐“敕建三义宫”,这座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追寻忠义精神的圣地。华北地区最大的木雕艺术群落,宫内的古柏...

青冈县13320319602: 故宫博物馆至今整修过几次? -
游莉丹片: 据介绍,从2002年开始,国家每年拨款1.2亿进行故宫修缮,整个工程将于2020年结束.这也是迄今最大规模的修缮工作,而修缮后的故宫将增加20%的古建筑对外开放.目前,故宫博物院目前收藏文物已经超过100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的10...

青冈县13320319602: 故宫明朝的原物都有哪些?? -
游莉丹片: 故宫建成后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太和殿是康熙时期重建的,皇极殿(包括附属的乾隆花园,三友轩,宁寿宫等)都是乾隆时期建造的,此外重华宫,漱芳斋等也是清朝乾隆时期建造的,其他宫殿例如养心殿,乾清宫等在清朝时期都做了较大改动,如坤宁宫后改为祭祀场所,非皇后居所,因此没有完整保留的明代建筑,但又不能不说是明朝故宫的遗存,楼上所说的钦安殿是道教神殿,是朱棣下令修建的,用来祭祀真武大帝,乾隆时也做过改动,因此没有一沉不变留下的,朝代更替,况且清朝立国近三百年,光清朝本朝对故宫就有较大修缮,何况政权更迭呢.

青冈县13320319602: -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 -
游莉丹片: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青冈县13320319602: 北京故宫介绍 (简短) -
游莉丹片: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

青冈县13320319602: 关于故宫的详细资料 -
游莉丹片: 故宫,即在封建王朝统治结束的时候前王朝皇帝所居住工作的宫殿建筑群,现多指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

青冈县13320319602: 故宫是明朝还是清朝主要建造的呢 -
游莉丹片: 主要是明朝建造的,在明朝因两次大火还重修了两次.清朝主要是做了一些补充和修缮工作.具体的请看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80年而拍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

青冈县13320319602: 故宫的历史有多久? -
游莉丹片: 1. 历史: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始建.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

青冈县13320319602: 明清两代的故宫的建筑艺术有何差异 -
游莉丹片: 一),建筑特色:1,砖的使用,明代砖的生产量增大,并在建筑上大量使用.特别是故宫大量使用砖包砌.使之不容易失火!2,色彩:故宫建筑的色彩也非常讲究,金黄耀眼的琉璃瓦与蓝天相映,屋檐下衬以蓝绿色为主的彩画,下边是红墙朱户,白石栏杆与台基,具有强烈明快的色彩效果.3,雕刻:如现存保和殿后御路的云龙大石雕、太和殿的宝座、乾清门外的鎏金铜狮、皇极殿外院的琉璃九龙壁,甚至须弥台座为排泄雨水而设计的螭首雕刻等,都相当精巧细致,体现了高度的工艺水平.(二)清王朝在北京建都,沿用了明代的紫禁城,就算是重修也是稍稍改变了一些格局,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