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日喻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茆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求苏轼的《日喻》文言文翻译

苏轼的《日喻》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短笛,把它当做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短笛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蜡烛作太阳而到把乐器短笛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还是会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希望帮到你!~

2. 求苏轼的《日喻》文言文翻译

苏轼的《日喻》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短笛,把它当做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短笛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蜡烛作太阳而到把乐器短笛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

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还是会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希望帮到你!~。

3. 苏轼《日喻》的翻译

日喻(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4. 苏轼《日喻》的翻译

原文 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mén)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

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因为没有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5. 宋·苏轼《日喻》全部译文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6. 《日喻》节选译文

日喻(苏轼)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生字新词: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扪:摸。

揣:摸。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譬:比喻。相:形容,比喻。

卒:终于,终究。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题解:“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问之有目者”——“问之(于)有目者”向“以为日也” ——“以(之)为日也”把 …… 当作“与……远” ——相比差距很大“未曾” ——不曾,没有大意: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比 喻(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盲 人 识 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才能正确认识事物问之有目者 得其声} }未得其实未尝见而求之人 得其形比 喻(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盲人识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才能正确认识事物“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道可致而不可求指出人们“求道之过”理解:“人之未达” ——人不能通晓明白(。




陶渊明选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
*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

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全部翻译下载
韩愈倡导了“古文运动”,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为了让大家更好记住他们有个顺口溜:韩(韩愈)柳(柳宗元)加欧阳(欧阳修),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并曾(曾巩)王(王安石)。或者:欧阳修...

苏轼日喻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这点意思,《乌台诗案》中苏轼供词说得更为明白:“元丰元年,轼知徐州。十月十三日,在本州监酒正字吴琯锁厅得解,赴省试。轼作文一篇,名为《日喻》,以讥讽近日科场之士,但务求进,不务积学,故皆空言而无所得。以讥讽朝廷更改科场新法不便也。”《诗案》供词有逼供成分,力求“上纲”,但也有可供参证之处。

<<日喻>> 的启示
《御选唐宋文醇》卷三十八云:“宋自王安石始以经术取士,一时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谈道德仁义;及致之于用,则茫然失据,亦与妃青媲白无二焉,此苏轼《日喻》所以作也。” 总之,作者运轻灵之笔娓娓道来,仿佛与人对面而谈,亲切动人,语浅道明,毫无论说文的板滞之弊。且本文还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

寓言故事中的“日喻”给我们的启示
正如王文濡所评:“文以道与学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诗,能令老妪都解。”(《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三十二)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四、苏轼的文学主张 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造诣,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又工于绘画,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日喻中北人学没的教训是什么
正如王文濡所评:“文以道与学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诗,能令老妪都解。”(《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三十二)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四、苏轼的文学主张 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造诣,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又工于绘画,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急需古文翻译---北人学没
2008-01-21 急需古文翻译 15 2010-02-11 急需几篇古文翻译 15 2006-01-10 古文翻译~~~急需~~~ 10 2009-02-02 本人急需翻译古文。! 6 2012-03-30 请帮我翻译下古文,急需!! 5 2008-02-05 古文翻译--急求 57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全球首张奥密克戎毒株图公布:新变异株...

於怎么解释
10. 和、与、跟。《论语?子路》:“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宋?K轼《日喻》:“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於眇。”11. 与、和,表示并列。《战国策?齐策一》:“今赵之与秦,犹齐之於鲁也。”《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文言文苏轼
寓意:此文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 2. 有没有很多有关苏轼的古文 《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於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10. 和、与、跟。《论语?子路》:“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宋?K轼《日喻》:“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於眇。”11. 与、和,表示并列。《战国策?齐策一》:“今赵之与秦,犹齐之於鲁也。”《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镇安县18362675170: 苏轼的文言文《日喻》的翻译 -
晨哄恩格: 正确翻译:很久以前,有一个生下来就眼瞎的人.他经常能听到人们讲述太阳,但是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却无从得知. 于是盲人央求人们给他描述太阳.便有人告诉他:“太阳长的圆圆的,就好像铜盘一样.” 这个人敲了敲铜盘让盲人听,盲...

镇安县18362675170: 古文翻译: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晨哄恩格:[答案]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全文及翻译: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

镇安县18362675170: 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期末考上的一道题目既不清楚是什么了 .只记得 日居水边者 -
晨哄恩格:[答案] 你说的是不是这一首古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作《日喻》以告之. 赏析 赏析 据傅藻《东坡纪年录》,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文章旨在说明求知不可...

镇安县18362675170: 《日喻》的意思 -
晨哄恩格: 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乏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译文:有一个天生的瞎子不知道太阳的样子,去问眼好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好像铜盘.”他敲敲铜盘,听到了铜盘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就以为太阳呢.又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好像蜡烛.”他摸摸蜡烛,晓得了蜡烛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一根短笛,就以为是太阳呢.

镇安县18362675170: 求古文>翻译!古文>翻译.原文;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岁而能没焉.夫没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 -
晨哄恩格:[答案] 是"南方多没水"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 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

镇安县18362675170: 生而眇者不识日 译文 -
晨哄恩格: 出处, 宋·苏轼《日喻》 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翻译: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道太阳是什么(形状).

镇安县18362675170: 谁能给我文言文<<日喻>>翻译? -
晨哄恩格: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镇安县18362675170: 出处,宋·苏轼《日喻》 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
晨哄恩格:[答案] 省略了主语“生而眇者”.错在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至是皮毛,不够完整的看清事物.

镇安县18362675170: 苏轼的《日喻》翻译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 -
晨哄恩格: 日喻来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

镇安县18362675170: “以其为尝见而求之人也”什么意思?这句出自苏轼的日喻,请问高人“以其为尝见而求之人也”此句什么意思? -
晨哄恩格:[答案] 你的字打错了吧? 应该是“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意思是:“因为是他从来没有见过而是别人告诉他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