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下为什么"寒门难出状元”?

作者&投稿:脂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都说“寒门难出状元”?从古代科举来看该如何解释?~

一般而言,状元是和科举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长久以来,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士大夫把控人才制度,底层人民几乎没有出路。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注重门第的人才选拔制度再也难以为继,科举制度便步入历史舞台。科举制度自隋唐确立,平民通过读书考试即可获取入仕机会。换言之,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是有机会中得状元的。


理论上如此,古代有没有出身寒门的状元呢?
肯定有。
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是唐朝的孙伏伽。孙伏伽在隋朝为万年县法曹,降唐后,经过科举考试才成为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孙伏伽的出身说不上太好,相对于氏族大家无疑属于贫寒,但肯定比平民要好很多,至少在参加科举之前的一段时间是比较好的。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其实也是一位寒门状元。陈亮出生于婺州永康前黄龙窟一个没落的士人家庭。“陈氏以财豪于乡,旧矣,首五世而子孙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陈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到陈亮的父亲这,全家为生活而奔波。或许受此影响,陈亮在青壮年时期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直到51岁时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才中了状元。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状元陈安阝同样出身寒门。陈安阝闽县营前(今福建长乐营前)人,家境一般。陈安阝过五关斩六将,经历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终于中得状元。不过,陈安阝并没有因状元而贵,反倒是卷入明初南北榜之争,当了不足二十天就被朱元璋莫名车裂而死。


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也是出身寒门。刘春霖的父亲刘魁书是直隶省一个老实淳朴的农民。清末山河破碎,动荡不安,亿万家庭到处流浪。刘魁书先是投奔保定亲戚家,后在府衙里谋到一个差事。刘春霖和哥哥则在乡下生活,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挑灯苦读。后来,他随哥哥拜本村刘春熙做启蒙老师。刘春霖家贫,曾因请不起保人而排斥在县试院门外。两科后,刘春霖才凑足钱财请得保人,结果中了秀才。而这仅仅是他科举夺魁的开始。


在古代,寒门学子若想出人头地,科举几乎是最为便捷和有效的途径。但有效是真的,便捷就不怎么好说了?考取状元,一要靠实力,二要看运气,缺一不可。但实力也有所分,不仅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古人要想科举有所成,必须先经过童生试。如刘春霖,考取秀才,首先要蒙馆接受启蒙教育,你得请先生吧,而且名气越大的报酬就越多,这部分开支就让很多家庭捉襟见肘了;其次要经过县试,县试请保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普通家庭很有可能无法负担。还没开始,你就已经输了。
成为秀才只是“功名”的起点。此后,才可以进入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并分别取得举人、贡士、状元等功名。


范进几乎穷其一生,50多岁仅是个童生,而且家中穷苦不堪,直到得到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成为举人。这仅仅是举人,状元更是可想而知。
可见,寒门要想出状元,不仅有自身非常的努力,还得有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支持。而古代,贫富差距较大,底层平民居多,绝大多数家庭无法供应孩子步入真正的科场。门槛尚不得进,更何谈状元呢?

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不是一点点,他们要想顺利的参加考试,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一、考试道路的艰辛在古代,想要参加科举考试不是简单的事,因为科举考试的地点首先就不在自己家门口,而是在大老远的北边。要是考生顺利中举了,那高兴之余还得为接下来的长途跋涉而烦恼。更何况古代的交通并不是很发达,大部分考生只能直接步行或者坐船去参加考试,其中就得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所以考生们得知自己中举后,第一时间就是要准备准备上路了。

二、缺少考试经费其次,考生还特别容易缺乏考试经费,特别是寒门子弟。虽然在考完试以后当地的父母官会给一些考试经费给考生,但是长路漫漫,这些考试经费并不能使他们坚持到考试的地方,因此有些考生会在经费不够的时候写写字画出售,以贴补经费不足。而对于那些实在家境贫寒,自己又没什么本事的考生来说,一般中途可能就放弃进京赶考了。

三、考试人数众多另外,科举考试的难度也并非易事。尽管考生们只需要熟读四书五经,但是他们也需要自己发挥自己的才华,才能在考场上写出出彩的文章,从而被考官注意到。另外我们也知道,参与科举考试的人并不在少数,如果你的才华不足匹敌其他人,那么也很容易直接落榜。

然而尽管科举考试困难重重,但要是考生们一旦发挥出色,那么就是出人头地的好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生寒门的子弟来说,如果考不了试,他们就只能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而要是一旦中举,那么就意味着他们从此以后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好生活了,因此科举考试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晋书上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在古代,寒门难出状元,我是很认同这句话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寒门寒门,何谓寒门?”寒门”,在古代意思中是属于门第势力较为低下的庶族,却也并非是贫民阶级。庶族,在门阀观念深厚的古代,就意味着身份低微。即使考入进士,也处处受人排挤。大多数考官在评判等级时都会先了解清楚考生的身家地位。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以来,徇私舞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出身名门望族,就意味着有更多的金钱打点关系,有更多的人脉去笼络考官。大部分考官也会对士族出身的学子高看一等,这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很难移除。

其次,寒门庶族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名门望族来说肯定是相形见绌,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耳濡目染,家教严苛。使得士族出身的读书人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再者说,科举从院试,乡试,会试,再到殿试是一个漫长的赶考路程,士族有着家庭财力及资源的支撑,一心只钻研读书就行,而相对于寒门庶族,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自己解决温饱问题,自己解决书本问题,光是这些就劝退了一大批想要参加科举,扬名立万的读书人。

最后,古代交通不便,偏远地区的寒门士族需要进京赶考,在赶考路上突发事件也很多,寒门庶族基本上都是徒步进京,无人保护,所以在路上遇到的突发事件很多,很容易发生问题,丧命于赶考路上的寒门庶族弟子不计其数。



寒门难出状元这个问题应该有失偏颇吧,应该说寒门的读书人会比较少而已,也都是当时的环境造就的。

古代科举制度下"寒门难出状元”,这是个伪命题。自古由百姓考取状元的有很多,知识穷人比例少。

一般而言,状元是和科举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长久以来,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有这么一个说法“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阶级制度森严,后天努力比不上投个好胎。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寒门不仅不难出状元,反而在历史上有好多伟人都是出身寒门,例如范仲淹,家里当时十分贫困,可最后位高权重,成为了一代名臣


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1、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2、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3、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

各朝代科举制度规则介绍,科举制演变史详解
以及临考时,皇帝才会任命监考官员,并且一旦被任命为监考,考官就会被锁在贡院里,这项制度被称为锁院制,所以宋朝的种种改进,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平,从效果上看也基本上扭转了唐朝读书人行卷贿赂,依附权贵的恶习。到了明清时期,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在媒体影视中常见的科举,这时期科举制度,高度完善,程...

宋代科举制度下,社会的流动性到底有多大
以往政权由少数世家大族长期垄断的情形不再存在,科举出身的士人取而代之成为政治的核心,而他们往往是骤盛忽衰,不容易再形成以往门第那种可以延续好几百年的政治力量。和科举制度影响及社会纵向流动这一个课题同样重要而且相互关联的,还有科举制度对家族组织的影响。构成中古门第的世家大族,外则借地望、谱...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
2.科举制扩大了城乡差距。在科举制度下,士人趋于乡村—城市—乡村间的流动模式,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最后又从城市回到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这种流动模式维持着城乡文化一体同步发展。3.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使得中国的学生能够接触到 近...

【国学经典】谈谈科举制度对赵宋文人与文学的意义?
在宋代规范的科举制度下,读书做官基本上成为了获取社会地位和资源的唯一通道。利出一孔,因此士人社会地位、声望日隆,科举出身成为社会最为引人注目的资质。“特赐第”代替了过去的爵位,成为皇帝表彰各方面优秀人才的手段。科举制的完善还使得社会精英养成了竞争和平等意识,这对宋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

代的科举制度怎么看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

科举 情况
保和殿自雍正后成为封建王朝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介绍一下科举制度下的其他几种考试的情况... 保和殿自雍正后成为封建王朝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介绍一下科举制度下的其他几种考试的情况 展开 ...

隋唐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隋唐成熟与完善之后,对其后的数百年中,为中国历代的统治阶层,培养、奉献了一大批官僚和士大夫,丰富并完善了封建社会的统治,使其最终达到了繁荣的顶锋。然而,在其后的几百年中,由于封建制度的不断衰落,清朝的统治在国内外各种力量的撞击下,风雨飘摇,逐步走向覆灭,而科举制度此时也已经...

想一想科举制为什么会取代前朝选官制度,以及哪一个人设立什么制度标志着...
在科举制度之前,我国也曾经出现的制度,分别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但是这些到最后都变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朝政,科举制度能够很好的选拔寒门士子,打破这种局面,科举制度设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 谁开创的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科举制度的发展1.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

清水河县17586357640: 科举制度是如何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的 -
贸别甘草: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清水河县17586357640: 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时间好长啊!! -
贸别甘草: 谁说的你一定要苦读十年,只是说考试的过程比较长而已,不一定在考试之前都读了十年的书,具体的情况你要了解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最为完备,我们就说一下明清两代的科举情况吧.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要经过三个层次,...

清水河县17586357640: 古代科举制度存在哪些不足和消极影响 -
贸别甘草: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消极影响 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清水河县17586357640: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力争录取公平 -
贸别甘草: 1、一般来说,是宋朝最公平,原因是:2、科举虽然起于隋朝,但是时间较短.起步之初,史料记录也较少,隋朝的科举不好做研究.3、唐朝科举主要缺陷是三点,第一点是录用人数太少,初期每科只有3~5人,多数时候只有十几二十人;第...

清水河县17586357640: 科举制对历史淘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贸别甘草: 科举制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渐僵化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 只重视四书五经 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使他们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 中国的科技实力就日渐落后

清水河县17586357640: 科举制的目的: -
贸别甘草: 改革 (汉末以来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制度加强 寒门士族的忠诚度(?)巩固 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门阀贵族势力)

清水河县17586357640: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是什么 -
贸别甘草: 进步影响:1.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九品中正制评定等级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豪门者即可评定为上品,出身寒门者只能评定下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是面向全阶层的读书人,实行相对公平的...

清水河县17586357640: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局限性(简单点) -
贸别甘草: 科举意义在于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 科举制对官吏的选拔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选拔普通官员,而不能选拔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最高国家统治者.

清水河县17586357640: 古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
贸别甘草: 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3.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 4.也促成了读书风尚,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以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

清水河县17586357640: 科举制被历史淘汰的主要原因 -
贸别甘草: 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选拔出有利于新时代的人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