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数学教授教唐诗,你认为中国古典文化应该传授吗?

作者&投稿:纳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93岁数学教授潘鼎坤讲授律诗对联火了~

近日,一段老教授讲解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引发热议。这位老教授名叫潘鼎坤,今年已经是93岁的高龄,视频中的他虽已白发苍苍,但声音依然铿锵有力。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理学院,潘鼎坤已经教了一辈子的高等数学。5月24日,他对记者说,虽然自己教的科目是数学,但因为从小受到私塾文化的影响,一直对中国诗词抱有浓厚的感情,在数学课上,他还曾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来为学生们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尽管已经是93岁的高龄,潘鼎坤的讲座仍然没有邀请助手,第一节课,他独自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在潘鼎坤看来,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类诗歌鉴赏的书籍都仅仅是向学生们解释了诗歌的基本含义,诗歌的写作规律这个“核心技术”没有传授给学生。记者问到,您现在年纪也比较大了,家人是否支持你继续给大家讲课?潘鼎坤表示,我的儿女都很孝顺,他们怕我出事,所以我跟他们说,我不会出事,你们别怕。对我来说,现在多讲一节课,我就感到特别有意义,我感到这是可以延年益寿的。我觉得不上课,我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了。我站在讲台上,就觉得很有活力。

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直至90岁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为了讲好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中文大辞典》。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迎来了热烈掌声。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一名青年教师说。“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对学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我觉得中国古典文化必须需要传授的。

为什么中国历史具有上下五千年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承一直保存下来,几乎没有出现过断层。

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那么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无法能够传承了,在现在的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例子给我们看到的。

我们不说远的国家,直说我们邻居——印度。印度在世界上号称文明古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却没有自己国家的语言,没有自己国家的文字,就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没有保存。

现在的印度保存下来的历史几乎都是被殖民过的历史,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关于印度史的书籍几乎都不是印度人所写的,而是西方的考古学家帮忙写的。在印度保存下来的只有姓氏制度了,其他一概都没有。印度也成为一个文化的沙漠了。

文明古国中的印度是这样,那么历史悠久的古埃及同样罢了。根据历史学家的探究,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由文字的地方了,这个文字叫做——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看起来非常通俗易懂,但是实际的内容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解决出来。在古埃及的历史上,古埃及遭受了许许多多国家的入侵,因此古埃及的文化不断的遭到破坏,人们还没有记住自己的文字,就被强迫认识其他新的文字,造成了现在的埃及文化依然是世界的不解之谜。

四大文明古国还有一个叫做古巴比伦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上面两个都知道了,也是因为文化的失传、国家的灭亡。

中国身处在半山包围地带,直接面对大海,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出现,儒家思想才能够在中国的诞生,并且传播至整个东亚。中国文化一直在民间传授,科举制的时候文化传授更加广泛的。国家的强大,也可以让文化传播出去的。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最强大的时期,文化也不断的外传,东至日本,南至东南亚。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是在沿海地方的中国人组建的。

文化的传授是我们文化传播的发展不可少的,也是国家强大的必要条件。



   应该!


  在21世纪的今天,许许多多人放弃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学起了英语、日语、德语等等,现在很多人连汉字都写不正确、摆不端正、说不明白的时候,当我们的教材里删掉唐诗、宋词以及古典文章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强化外语而忽视国学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想: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究竟该如何搭建?一个民族的文化河流该如何保护和疏浚?  


  外国人经常说什么“文艺复兴”,难道我们不应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谁去继承?
  93岁的数学教授讲授唐诗文化,我们大学生难道不脸红吗?在大学里就我们现在学的学院,语文已经成了不考试的课了,上课基本都在玩手机,写别的作业。就算老师讲的在好,也不会勾起我们的兴趣,我自己就很惭愧。
  我不知道在几百年,或者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子孙会不会就不知道几千年前,还有一种叫古诗的东西?还知不知道唐诗宋词曾是中华民族的辉煌呢?




  古典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或许经受了特别大的打击,或许现在的孩子已经有很少的人喜欢唐诗宋词了,但是仍然有人喜欢它,专研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为什么?读了《三国演义》,你才能明白。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读了《西游记》,你才能明白。






   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我们一字一句、有板有眼地背诵着古诗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熬夜苦读的学生时代,我们严肃认真地记下每一个字句。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千百年的文化流传,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我们引以为傲的古典诗词。




   制墨、漆雕、皮影、剪纸……它们承担的,不仅仅是工艺,更是历史,是文化,是中华百年的兴衰得失。
  
  但是现在中国古典文化面临着的境界是什么?


  传承古典文化  我们始终在路上!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仙李白的这首《清平调》写的多么美啊!这也正是诗词的魅力,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继承而且要大力的弘扬,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特色,也是我们的根啊!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是现实需要决定的,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什么东西都是别人的东西,那么这个民族就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民族了,人们会觉得这个民族是别的民族的分支而已。历史上就有很多的实际例子,拿现在的汉族说吧,汉族不是一个血统完全单一的民族,汉族在几千年来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契丹族,羌族等等,都已经被汉族所融合,他们现在早已经消失不见,而汉族却还在。这就是民族的融合,而特征文化的消失就是民族被融合的第一个环节。

   

    近年来我们的传统节日时常受到冷落,不如外国的洋节日火,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喜欢西方的节日,比如元旦跟圣诞节临近,但是元旦远不如圣诞节火爆,商家拿圣诞节搞活动,年轻人也去庆祝,但是真正信仰基督教的人并不多,人们大多是盲目的。

    汉字书法,国粹京剧,传统武术,中医文化,唐诗宋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的东西太多了,身为炎黄子孙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弘扬吗?爱你中国,爱你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文化传承数千年,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中国近代史上将国家积弱的责任全都推给于文化的落后,于是古典文化就成了替死鬼,导致我国的文化传承断了好久。
我们一直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如果想要把这个名头传承下去,就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然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证明现在的中国和古代的中国是一体的。

因为教育的断层,大家才会觉得古典文化,在现在没有实用价值,说这些话的人很多都对古典文化没有什么了解,这里面除了历史典故,可以让我们借鉴之外,还有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古典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他内敛的气质让人着迷。想象一下你面对大海,只能说出大海啊全都是水,这样的奇葩言论,可如果换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又别有一番景象。

古人讲究文以言志,通过对古文的学习,可以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分了体现古代文人的风骨。有句话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就是因为外族的入侵打乱了中国的文化传承,让人变得软弱如同羔羊,或者疯狂如同疯狗。

现代教育,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却发现社会道德水平在降低。我们的道德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灌输了概念,却没有指明方向。反而是教科书中零星的古典篇章,让更多人记忆深刻,影响自己生活中的行为,这就是古典文学的魅力。

中国必须要加强古典文化教育,由于古文和现代文字体系不同,很多内容,我们都只能一知半解,教育起来难度颇大。唐诗宋词这一类押韵的文学作品,可读性更高,其中典故基本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是中国古典教育最好的切入点。93岁的数学老师唐诗可以看到这一点,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一点,中国的课本经过了多次的改革,也没有完全的删掉书中的古文内容,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种子,总有一天会开出灿烂的花朵。对于古文我们应该取其精华传承下去,保留现在看来的糟粕,留给后人比对,中国的历史应该由中国人自己去改变。




搜集一位名人的故事
小可桢1岁半,父亲就教他认字。有一天,父亲外出,走前对竺可桢说:“可桢,今天不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竺可桢3岁时,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 竺可桢5岁进了学堂。学习可用心了,门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

怎么能让教小孩学会数学加减法?
对于学前儿童,很多家长希望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唐诗宋词,加减乘除,样样成竹在胸,追求学习难度,希望在起跑时就赢过他人,你可知学的过多,学的过深,并没有太...如果孩子有可能、有需要学,就应该施教,若孩子有困难、有反感,就不要强加于孩子。3、学习具体方法:练习10以内的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数学的学习重在总结...

体现因材施教的古诗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无常师 受教育不必有...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

数学名人故事
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古至今,出现了有很多数学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数学名人故事50字,供大家参考。 数学名人故事 篇1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 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

有多少家长会让孩子每天坚持背古诗、早读、阅读、练字的?
对语文他是这样做的,在孩子4岁多接近5岁的时候,他开始教孩子认字,每天认三个汉字,每天写一个汉字,每周背3~4首 唐诗。 到6岁多,上一年级之前:认识了1000多个字,写了800个字左右,背诵了将近300首唐诗。 他的孩子于2019年9月上的一年级,在班上担任班长,只有他一个人能够认识全班的名字,每次担任发本子的...

著名数学家的名人故事
每晚睡觉前半小时,或听听音乐、或读读唐诗、轻松之后,很快进入梦境。 伟大的数学天才——高斯 高斯(1777~1855)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现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现了...

谁知道杨振宁的简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为什么要读古诗?
这是古诗文学习的第三个层面,旨在探究求真,增长见识。 第四,学以致用。我们必须清楚,我们学习古诗文...我们为什么要学唐诗宋词? 中华文化五千年文明,其内涵博大精深,唐朝是中国历史最强盛的时期之一,中华文化...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北京一所小学开展“古文诵读”活动,全...

孩子背古诗的记忆力为什么不如看动画片的记忆力好?
(3)尤其值得提的是,一些家长如本案例中小菲妈妈一样,总认为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才是“正当的东西”,除此之外,就觉得其他内容不是正当的,就不涉及学习。这种观点是非常狭隘而且有害的。《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特别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对0-3岁婴幼儿进行智力启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很多家长对自己两、三岁的孩子能够认千余个字,或者能够准确回答简单的算术问题,或者可以背诵几十首唐诗等等皆津津乐道。然而上述的情形并非启蒙教育成功的例子,甚至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启蒙教育。因为虽然每个孩子发育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对于那些首先要求以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为前提的学习,比如阅读理解,数学逻辑,只有在...

东兴市13747359918: 93岁数学教授讲授律诗对联:不 -
荡垄罗塞: 3岁数学教授讲授律诗对联:不能让唐诗宋词在我们手里绝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潘鼎坤,退休后坚守讲台,常用古诗词讲数学原理.近日他讲解对联诗词的对称美,认真准备好几个月,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他说:“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东兴市13747359918: 93岁数学教授潘鼎坤讲授律诗对联火了 -
荡垄罗塞: 近日,一段老教授讲解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引发热议.这位老教授名叫潘鼎坤,今年已经是93岁的高龄,视频中的他虽已白发苍苍,但声音依然铿锵有力.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理学院,潘鼎坤已经教了一辈子的高等数学.5月24日,他对记...

东兴市13747359918: 古诗词的魅力作文3000字 -
荡垄罗塞: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

东兴市13747359918: 93岁教授再登讲台教律诗对联:别让唐诗宋词在我 -
荡垄罗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本文图片 中青在线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先生的敬意...

东兴市13747359918: 九十三岁数学教授讲律诗对联 -
荡垄罗塞: 九十三岁数学教授讲律诗有两种对法:第1种正常对:二十七位化学老师教政法第2种古怪对:上联:旧式散碎输血绞手酱驴屎下联:新款完整植皮捆脚腌马粪

东兴市13747359918: 93岁数学教授讲律诗对联,他说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
荡垄罗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授潘鼎坤,退休后坚守讲台,常用古诗词讲数学原理.近日他讲解对联诗词的对称美,认真准备好几个月,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他说:“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东兴市13747359918: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以唐诗为最高峰,而其中又以什么最突出 -
荡垄罗塞: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以唐诗为最高峰,而其中又以(盛唐诗)最突出.

东兴市13747359918: 6个月宝宝的,如何开展早期教育? -
荡垄罗塞:早期教育不等于智力开发 提到早期教育,不少父母就认为是让孩子没出世就听音乐,不管孩子会不会说话,6个月就开始看图认字、学外语,1岁数数,1岁半说儿歌、背诵唐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