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作者&投稿:安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3、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生产、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4、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1)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2)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教材有言,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3)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有进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4)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5)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6)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变革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提醒: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因此,其繁荣的原因离不开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

喜欢新一点的画面《寻秦记》古天乐
另外:《孔子》《孙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周列国-战国篇》《大秦帝国》《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商鞅传奇》《荆轲传奇》
《大刺客》有几个故事讲得是春秋战国的,比如专诸,豫让,荆轲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3、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生产、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4、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1)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2)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教材有言,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3)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有进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4)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5)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6)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变革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提醒: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因此,其繁荣的原因离不开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战国政制的背景,尤其要紧的是“列国的相互关系”、“封建的解体”、“货币经济与商业活动”诸题。此处只需将若干重要的节目点明,而且凡以春秋与战国作对比时,并不意味为两个时期间的制度有一突然转变的转捩点,凡所对比,都无宁是各种特性最盛时的程度与性质。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铁器牛耕。
政治: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各国纷纷变法。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私学产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战国来源于西汉刘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

春秋战国是什么背景?
百家争鸣的背景如下:1、社会关系方面:奴隶主阶级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的崛起。2、文化教育方面: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百家争鸣。3、政治方面: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由分裂到统一,社会的大变革。4、经济方面: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是什么呢?
是社会动荡与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革的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表明了中国奴隶制度的土地瓦解和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也逐渐被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所取代。在这种社会的动荡中,也让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正在加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春秋初至春秋末,是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前进;。。。再加上旧的社会制度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社会改革。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望采纳~~~不懂欢迎随时追问我与我交流~~~望采纳~~~...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
春秋和战国时期历史背景 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百家争鸣是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特征。 从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雒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止,持续了5个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动荡和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革的时期。从鲁初税亩起,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历史背景
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编成《春秋》。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有一百二十八个,但主要的有齐、鲁、卫、宋、郑、陈、蔡、燕、秦、楚、吴、越等。这些大国通过战争扩充领土,迫使其他国家听从其号令,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即诸侯中的老大。最早称霸的是...

春秋战国 社会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以及世卿世禄制逐步瓦解,不再能很好的维持统治,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确立。3.文化上: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其文化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是中国古代史上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这种政治上的不稳定性和混乱状态也反映在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2.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西塞山区15545068936: 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
越诞佰备: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

西塞山区1554506893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
越诞佰备:[答案]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代.简而言之,是从分散的宗法奴隶制时代中,经封建贵族时代,再到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此间,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对当时及后世均施以重大影响.社会历史状况简单概括如下 1.生产力的提高 2.社...

西塞山区15545068936: 春秋战国 社会背景 -
越诞佰备: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

西塞山区15545068936: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 - 搜狗百科
越诞佰备:[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郡县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

西塞山区15545068936: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
越诞佰备: 春秋】: 一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

西塞山区15545068936: 战国时期的背景` -
越诞佰备: 战国时期(前475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於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关於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

西塞山区15545068936: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名人有哪些?
越诞佰备: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西塞山区15545068936: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名人 -
越诞佰备:[答案] 【春秋】:一提起春秋时期,就令人想到诸子百家.的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

西塞山区15545068936: 以下哪个不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背景1滥竽充数2杞人忧天3熟能生巧 -
越诞佰备:[答案] 3熟能生巧.1和2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背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