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不停止下西洋,会领先大航海时代吗

作者&投稿:禤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假设历史不停止下西洋明朝会领先大航海时代吗~

大概率也不会领先,有这么几个问题
皇帝不允许臣子在那么远的地方有封地,因此不会有“殖民”
西方殖民是掠夺当地资源(包括人口),大明是出去送东西,让人家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
大明的科技实力跟不上,西方文艺复兴后开始现在科学萌芽,在大明这属于奇淫巧技, 大航海时代也是科技爆发的时代,所以注定与东方无缘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1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2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地理大发现发生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它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地理大发现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见教皇子午线)
理大发现在欧洲造成的最直接的经济后果是“价格革命”.当时西欧各国的殖民者和商人,从亚洲、非洲、“新大陆”源源不断运回大宗的金银财宝.由于货币流通量的急剧增加,刺激了物价的上涨.“价格革命”改变了西欧社会各阶层之间经济力量的对比.资产阶级利用“价格革命”,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而靠固定(工资)收入生活的工人因物价上涨处境恶化了.西欧资产阶级不仅通过地理大发现对海外进行贪婪的殖民掠夺,而且由于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本国劳动人民生活穷困化.
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使科学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西欧工商业的空前发展,又促进了日益腐朽的封建社会内部革命因素的增长.因此地理大发现敲响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丧钟.

下西洋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1405年,篡位夺取天下才不过几年的明成祖朱棣,便派遣太监郑和带上舰船240多艘,军士水手等船员2。7万余人,展开浩浩荡荡的下西洋活动。下西洋活动前后七次,时间跨度长度几十年,船队先后游历了从东南亚到东非的30多个国家,运回大批奇珍异宝。
过去,最为传统的观点总认为,下西洋除去一部分宣扬国威的外交活动外,主要用于为明朝上层的达官贵人们出国购买各种奢侈品。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明朝朝廷当时不仅对外大力推动下西洋活动,对内还在奉行非常严格的海禁政策。在此规定下,原本在宋元时期一度发展起来的私人海洋贸易被禁止和扼杀。大量沿海岛屿的居民被强制迁回大陆居住。相比中国历史上之前曾经出台的类似规定,明朝的海禁还将禁止出海的范畴扩大到了渔船。明初在东南沿海建立的各个海防基地与水师,任务之一便是定期巡逻,搜捕那些偷偷违反海禁捕鱼的船只。到了明成祖继位,海禁政策一点都没有出现松动。沿海尚存的船只也被改为适合在内陆江河航线的平头船。
如此一紧一松的差别待遇,造成的结果便是进口货物必须由郑和的官营船队才能运抵中国。过去由私人贸易可以输入输出的货物,如今大部分都落入了郑公公的船队之手。作为一种补充手段,明朝依然允许进行所谓的藩属国朝贡。远近大小不一的国家可以定期走海路抵达广州,进行由官方全盘垄断的朝贡贸易。由于朝贡贸易往往还带有笼络人心的外交任务,所以经常在交易过程中出现赏赐价值远远高于朝贡品本身的怪事。这一来,中外海上商品输入就更加依赖下西洋的船队来执行了。
当时,郑和的船队在东南亚地区主要进口的货物是胡椒和苏木。这些货物仅仅产于当地,却在地方市场上价格较低。而一旦这些南洋商品由船队运回了无法自产的中国,价格便可暴涨20倍之多。所以,郑和的船队实际上带有目的明确的经济任务出海的。并且在一开始,这样受到严格保护的贸易经营,的确为明朝朝廷带来了不少的收入。整整93年后,从抵达印度的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虽然在回程路上损失惨重,却依靠从印度港口买来的二手胡椒等香料,获利60倍之多。所以,仅从出海目的而言,郑和船队还真有那么一点大航海时代殖民者的影子。
海权帝国幻影
郑和船队为了贸易的便利,控制一些关键的贸易环节,郑和船队也丝毫不会拘泥于自己和平大使的身份,动用武力。从这点而言,下西洋的船队也有着和西方航海家类似的手段和逻辑。
例如1405年开始的第一次下西洋行程中,郑和船队曾经就抵达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锡兰,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由于当地信奉印度教的泰米尔人刚刚击败信奉佛教的僧伽罗尔人,非常担心倾向佛教的明朝派来军队,帮助僧伽罗尔人复国。结果,船队中的一些士兵和商人,受到了泰米尔军队的袭击。这个误会后来很快解除,泰米尔国王也愿意以6万量黄金来赔礼谢罪。首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并不熟悉当地情况,于是选择与对方握手言和。
但到了1409年,已经初步了解了西洋形式的郑和第三次来到锡兰,情况便大有不同。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敕金银供器等到锡兰山寺布施,并建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这对于泰米尔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因为佛教是他们的敌人信奉的宗教。早就来过此地的郑和绝不会不了解这个情况,依然如此除了信奉佛教的皇帝命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帮助僧伽罗尔人,在东西方贸易要冲,建立一个更加服从大明王朝的藩属傀儡。结果,双方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郑和带着一支部队,在疑似有当地带路党配合的情况下,突袭了锡兰皇宫,将国王俘虏带走。两年后,返回中国的船队也将这位倒霉的国王带回国内,并且关押在中国,直到老死。而明成祖朱棣也下令锡兰人重新选出自己的国王,使得僧伽罗尔人一举复国。
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殖民者们,同样不缺乏类似的行为事迹。例如最早抵达亚洲海域的葡萄牙人,就先后在东非和印度西部,利用当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拉帮结派,展示武力。郑和曾经数次光顾的印度著名沿海城市--卡利卡特,就因为在当地势力最强,不愿意与葡萄牙人好好合作。最终引得葡萄牙人与附近势力较弱的科钦、奎隆等城市联盟,共同打压卡利卡特。双方的舰队与士兵也在海战与陆地沙场上数次交锋。随后,兵锋直指锡兰的殖民者,也在当地拉一派打一派,逐步控制岛上很多地方。在此基础上,一系列对西方的友好城市、要塞、商站、码头在各条海岸线上出现。成为了早期海权思维下的战略支点。
郑和的船队也不仅在重要的锡兰直接亮剑。1407年,经过今天印尼旧港的郑和船队也与出生中国的海盗头子陈祖义来了一次大规模火拼。虽然郑和事先曾经发出了招抚令,却要一个已经在当地有着深厚根基的地方领袖放弃自己的权力,非常缺乏可操作性。而针对陈祖义的计划早在船队出海经过越南南部的占城时,便已经有了端倪。更早的时候,陈祖义这样从沿海地区逃走的三教九流,就被明朝朝廷开出了巨额通缉令。所以陈祖义这样的私人海上利益集团的存在,无论如何是无法容忍的。何况他占据的是,南洋群岛中非常重要的港口。
郑和对付陈祖义的方法也非常简单。事先与同在旧港的另一名地方领袖施进卿联系,全盘得知了当地情况与陈祖义的战术。当陈祖义放手一搏的发起突袭时,早已深陷郑和船队的陷进,在火船的连续攻击下,全军覆没。施进卿也就顺利成为了旧港当地的新统治者,以及大明王朝在南洋群岛上的最重要藩属--旧港宣慰司。看上去,郑和为明朝在南洋等地建立的权力体系,已经初露端倪。
看到这里,读者或许会以为郑和一手打造的明朝式大航海体系即将成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明朝自己因为巨大的财政压力而开始不堪重负。
利益是支撑大航海时代的相关国家与海员们不断前进的原始动力。大部分参与其中的成员,都有看得见的收益能够分享。例如在欧洲,早期去往亚洲的船只,都有明确的利益分红规则。除了向支持他们航海,并发行执照通行证的国王缴纳五分之一的收益外,上至船长、大夫、领航员,下到随船商人、普通水手和士兵,都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得贸易产出。
而郑和的船队与之截然不同。名义上大家都是为皇帝服务的打工仔,但在实际收入上并无多少吸引力。郑和作为一名宦官,本身就是对皇权有着天然的依附性。而负责指挥的各级官员,本身也只是领取俸禄作为收入。至于普通水兵,都是从明朝在各地建立的卫所中直接抽调的部队。卫所制度下的收入严重依赖士兵个人分得的土地,当这些人常年出海后,土地耕作就成了问题。倘若土地耕作不是问题,那也与下西洋本身没有一丝联系。他们已经是被明朝官方定为世世代代当兵的军户,很难有机会得到松动和解脱。
更多的财政漏洞还来自下西洋贸易活动本身。虽然从南洋群岛一带进口的货物在明朝国内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但当这些货物被郑和船队不停的输入国内后,价格也就随之不断下滑。只用了短两年时间,明朝国内的胡椒价格就较之洪武年间下降了1倍。这预示着此类商品在明朝国内的市场已经从趋于饱和,转向不断萎缩。结果自然是大量胡椒等货物囤积在明朝官方的仓库中,越积越多。
为了让这些囤积的货物不至于最后全部腐烂在库中,明朝朝廷开始以异常野蛮的强行摊派方式,消灭库存。被用来开刀的不是别人,正是为朝廷服务的各级官员和底层吏员。由于下西洋活动本身就耗费巨大,加上输入货物的亏本损失,让明朝官方的收入受到影响。所以朝廷就将这些卖不出去的胡椒赏赐给下层公务员,甚至上层文武官员,代替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俸禄。更加骇人听闻的是,在折算成俸禄发放时,这些跌价货物依旧维持着几年前的高价格。如此一来,这样的俸禄,无疑于给官吏们集体降薪。但在财政不足的朝廷看来,这种变相掠夺,也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敛财手段。于是,下西洋在全国上下的反对下,又继续搞了几十年。
其次,在郑和船队每年消耗明朝大量资源的同时,明朝军队还利用邻国越南的内乱,出兵占领当地。结果,还没站稳脚跟的明朝当局,在越南大搞异常严厉的剥削压榨和残酷统治,还滥用当地人力物力来弥补国内的财政亏空。最终,在越南地方的强烈抵抗下,明朝军队以撤军为条件,灰溜溜的撒手而去。而大规模用兵的消耗,也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危机,更让明朝离开建立自己的殖民地体系,越来越远。
最终在1436年,再也忍无可忍的大臣们,利用新继位的明英宗年纪尚小,经验不足的机会,永久停止了下西洋活动。正因为没有合理的经营手段和利益分配,让郑和下西洋活动与后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渐行渐远。
换句话说,整个下西洋行动,最终获得利益的只有明朝皇帝自己,其余上至政府财政、各级官僚,下至普通小民,全部不但不能从下西洋中得利,反而变相复出了相当代价。如果明朝不停止下西洋的活动,那么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下西洋将最终变成(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纯财政支出支撑的赔本买卖,最终拖垮明朝财政。下西洋的最终停止,不过是明朝政府的一次止损行为。
明朝依然没有离开海洋
虽然,官方主持的下西洋停止了,但在停止后的半个世纪内,明朝人并没有完全与海洋贸易经济相隔离。虽然海禁依旧未开,但朝贡着的船队还是无法满足正常经济交流的需要。
于是,在对外贸易窗口所在地的广东,不少人开始偷偷南下出海,寻找生路。他们有的定居外国,以别国使者的身份返回,作为商务代表接洽。又或者直接抱团搞走私贸易,贿赂收入不高的水师部队和地方官员。到了十六世纪初,广东地方当局索性半公开的抵制朝廷颁布的海禁政策。不仅允许朝贡的外国船队可以年年来华,也组织和庇护专门的走私船队,直接航行到南洋的马六甲采购货物。明朝朝廷曾经对此三令五申的要求禁止和严查,却总是抵不过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诱惑,难以实施。
但这种等级的行动,无法支撑明在南洋地区获得稳定的势力范围。例如,郑和当年苦心设置的旧港宣慰司,就在第一代统治者死后,越来越少的参与朝贡贸易。随着下西洋活动的废止,明朝人曾经在当地建立的商站和仓库也被废弃。最后旧港宣慰司最终被邻国吞并,明朝官方对此也是讳莫如深,不了了之。
因而,当第一批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马六甲作为自己的据点后,明朝朝廷的反应也就在常理之中了。当时的马六甲苏丹,曾经派特使到中国,先后在南京和北京两地告状求援。但明朝给予的支援,仅仅是不痛不痒的口头警告。这样的严正抗议,显然无法阻挡殖民者武装的前进步伐。而地方势力庇护下的走私船队,因为规模小、武装差,在南洋地区必须不断依赖强权保护,否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百年来,这些船舶的装备与一个世纪前的郑和船队相比,并无提升,遇到装备新颖的西方殖民船队,也是凶多吉少。
所以,如果要问:如果不停止下西洋中国会顺利进入大航海时代吗?答案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不能!除了提早将明朝送上灭王之路不会有其他结果。而值得反思的是,在明朝选择禁海与官方垄断南洋航行的时刻,就已经注定了这必将在短时期内发展成完全赔本的面子工程。寄希望于禁止自己国民与世界交流的明朝能引领世界潮流,不啻于痴人说梦。


对比金门战役和郑和下西洋,两次伟大的胜利,为何却下场不同呢?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深刻,给国家建立强大自信,改进国内生产工艺。但是长期的航海活动也引发财政危机,于是正统元年停止下西洋行为,但是其他国家并没停止航海事业的发展。崇祯年间,荷兰海上活动频繁,想取得明朝海上贸易专属权,在金门对明朝发起突袭,结果荷兰大败,但是胜利的明朝却走向衰败。随着航海业的发展,...

明朝后来为什么终止了远航活动
七次成功的远航之后,为什么明朝停止了海上远航 什么却在明朝宣德年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被叫停呢?我这里举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终止航行是因为郑和太成功了,“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永乐年间中国的...

旧港宣慰司这块海外飞地,明朝究竟是怎么丢失的?
旧港宣慰司的孤悬。旧港宣慰司成立后,在施进卿的带领下,旧港成了之后郑和下西洋的中转站和重要补给站,也是明朝在海外少有的“飞地”之一。但是,好景不长,当朱棣去世后,继位的朱高炽马上采取防御收缩政策,把他老爹打下的大片江山稀里哗啦的放弃了一大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停止下西洋,旧港宣慰司...

郑和下西洋后,明朝为什么终止派舰队出航海外?
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终止派舰队出航海外虽然可惜,却也证明了一件事 自古以来,由于中国一直是一个大陆文明国家,重视陆权远远超过海权,所以,历朝历代都不太重视海上力量的发展和建设,而历史上中国展示海上力量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郑和下西洋”了。话说郑和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即公元一四零五年...

明朝海禁政策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明朝要采取海禁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与后...
而明朝官方组织的远洋航海(最典型的是“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给朝廷挣面子,毫不计较成本效益,最终掏空了国库,自然引起朝野上下一致的反对。于是宣德以后,明朝停止了一切造大型海船、远洋航行的举动,连郑和下西洋的原始档案都给烧了。明朝后期“海禁”政策虽有所松动,但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大量的...

杜车别: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有了隆庆开关。一些人过度夸大隆庆开关的意义,似乎它真是什么分水岭,其实,隆庆开关前后的最大区别就是,之前所有海商都不必交税,之后少部分海商交一点象征性的税。明代海上贸易的空前繁荣完全不是所谓隆庆开关决定的。综上,明朝官方下西洋活动的停止也好,海禁法令成为一纸...

明朝究竟能不能打的过17世纪中期西班牙的吕宋?
等到蒙古帝国的崛起趟平了欧洲到亚洲的商路,东西方的直接贸易得以短暂进行。当奥斯曼帝国在西亚和欧洲崛起后,短暂直通的商路被阻断。尤其是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停止后,奥斯曼把东方的商品茶叶、瓷器、香料等大宗东方商品加上暴利后批发给意大利的商业城邦。再有意大利的商业渠道再次加利润后批发到欧洲各国。(...

明朝时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到了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但由于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将其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后来倭寇横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

明史案是由辅政四大臣干的,康熙亲政后对这件事是怎么处理的?
荷兰曾多次向中国沿海扩张,均被明朝军队挫败,明朝灭亡后,郑成功率领明朝水师的残余部队大破强大的荷兰舰队收复了台湾,然而清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堪一击,清朝水师竟然连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候的水平都没达到,究其原因在于康熙在位期间封关锁国所致,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接触西方科技的人之一,而且还把好多西方的科技...

明宣宗为什么后来又要命令郑和停止下西洋?
但他没有指出原因。 从1405年开始,郑和在29年中先后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回到国内(1435年)之后80年,葡萄牙人来到了澳门,原来行驶着三保船的海洋已经被欧洲人控制了。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方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但是...

突泉县18969817168: 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代航海如果得以延续,会对中国及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
犹菊宁泽:[答案] 乐观说,大航海时代有中国开启 悲观说,历史没有假设.因为中国式陆地民族,郑和下西洋并非是远洋贸易而是扬国威,这注定不会成为国家的长久政策.尤其是明代中期东南倭患,明代下达禁海令,这更是阻碍了远洋事业的发展.顺便说一下,明代禁...

突泉县18969817168: 为什么明代以后中国未能持续海上霸权 -
犹菊宁泽: 郑和几经请求最后一次下西洋后,明朝就开始实行海禁,使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绝,各方面发展几乎停滞,而清朝统治者则继续沿用这项政策,无疑会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其实,即使是明末清初明朝势力苟延残喘的时候大明水师的战斗力依然是世界一流的.

突泉县18969817168: 郑和下西洋向人们昭示了什?郑和下西洋向人们昭示了什么
犹菊宁泽: 我认为他昭示两点: 1、如果不是明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在明朝时,中国就可能成为大航海时代的领军者,不说统一全球,但称霸全绝无问题;2、如果不是这厮领着人跑到外国人那边得瑟,还拿着民脂民膏装慷慨遍洒金银,让人家洋人都以为中华大地遍地生金,至于百多年后都蜂拥跑到中国抢钱抢粮嘛.

突泉县18969817168: 如果郑和下西洋继续下去,世界局势将如何发展?
犹菊宁泽: 耗资巨大,但带来的经济利益可观.由于郑和的传播和促销,在以后的两三百余年,... 所以从长远来看,郑和下西洋还是很有好处滴... 郑和下西洋后,发现了中国不在...

突泉县18969817168: 郑和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
犹菊宁泽: 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 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超出于航...

突泉县18969817168: 明朝前期,郑和远洋航行体现了什么样的 -
犹菊宁泽: 郑和的舰队一共下过三次西洋,三次规模相较于欧洲的哥伦布要早,要庞大,要先进,体现出了明朝前期的强大,而之后却没有进行下去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明朝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去宣扬国威,而不是像南宋那样去进行贸易.这也就导致了三次郑和下西洋几乎把明朝国库亏空了大半.可能有人会问:最后不是万国来朝了吗?进贡还不够么?当然不够,明皇“的奇珍无名之宝不计其数,回赠之珍宝亦不计其数”,压根就没赚钱. 2. 郑和下西洋是前期的行为,而到了中期海盗横行,明朝沿海城市都死伤惨重,要是没有戚继光抗寇东南沿海简直能出现一个新政权,而抗寇之后的中国就一直进行闭关锁国,自然也就没有继续了. 求采纳!

突泉县18969817168: 明朝的海军比满清的强吗?
犹菊宁泽: 应该会比满清的强,因为在明朝早期,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是大力发展水军的,故而郑和船队数百艘,能载2万人,当郑和七次下西洋归来之后,明朝开始限制海关,销毁大型船只,防止民众与外界联系.到了清朝的时候实行闭关政策,大型船只尽数销毁,所以后来抵挡不住英军的进攻.

突泉县18969817168: 郑和下西洋之后,由于统治者推行海禁 -
犹菊宁泽: 郑和下西洋之后,统治者并没推行海禁. 只是没有财力组织大规模的出海航行. 太祖朱元璋让郑和下西洋,是有打广告.告诉诸邦,我朱元璋建立大明. 燕王朱棣登基后也有类似的想法. 而后诸位皇帝不会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出海花费巨大,亏本买卖没人做.民间海上贸易并没有禁止. 再后,倭寇,海盗的出现.使统治者推行海禁.

突泉县18969817168: 郑和下西洋与西欧开辟新航路在目的,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
犹菊宁泽: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背景:(1)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2)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2、目的:(1)政治目的:宣扬——加强——满足 (2)经济目的:海外殖民,掠夺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突泉县18969817168: 明朝前期重视海外交往和贸易事例 -
犹菊宁泽: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积极遣使到亚非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