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电子版,有笔记和总结也要,请发到邮箱826209627@qq.com。内容全的话加分

作者&投稿:暴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网上找资料看到您有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笔记能不能麻烦给我也发一份 邮箱718714983@qq.com谢谢~

已经发到您邮箱了

绪论(唐代)
教学内容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二、唐代文学的基本状况
一、唐代文学繁荣原因
(一)文化环境
(二)士人生活
(三)儒、释、道的影响
*
*
*
*
强盛的国力是文化发展的保证
唐朝的文化交融的表现
多种文化艺术的交互影响
唐人的文化心态
1.强盛的国力是文化发展的保证
(一)文化环境
* 太宗贞观四年(630)打败突厥,太宗被推尊为天可汗,唐朝成为东亚盟主
* 贞观八年(634)大败吐谷浑
* 贞观十四年(640)平定高昌
* 高宗显庆二年(657)打败西突厥

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馀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而达到高峰。
唐前期图
唐中期图
唐西域边城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2.唐朝文化交融的表现
* 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华夷如一的思想。
*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
* 玄宗朝,李华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李华《寿州刺史厅壁记》)
章怀太子墓•礼宾图

* 通过外族移民入住,商旅往来,宗教传播,唐人的饮食、衣着、乐舞、生活趣味均杂取中外。
* 唐代彻底完成了南北文化融合,兼容并蓄,实现了内在文化的整合。
* 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男女较为平等,妇女在行为上也较不受约束。
* 文化交融所造成的开放和开明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都有重要意义。

燕乐十部伎
* 燕乐:原指宫廷燕飨音乐。隋唐五代指雅乐以外全部艺术性音乐的总称。
* 唐贞观时完成的一套宫廷燕乐节目。
* 《唐六典》记载其编次是:一、燕乐伎,二、清乐伎,三、西凉伎,四、天竺伎,五、高丽
伎,六、龟兹伎,七、安国伎,八、疏勒伎,九、高昌伎,十、康国伎。
* 多用于国事仪式场合,体现了兼包华夷,以夏领夷的政治局面。
3.多种文化艺术的交互影响
* 史学:反伪饰,求真实
* 书法:纵横恣肆
* 绘画:诗画融通


* 雕塑:神形合一
* 音乐:兼容并蓄
* 舞蹈:博采众长
4.唐人的文化心态
* 唐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强盛的国力造就了唐代士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极端的表现就是自
信与狂傲。
* 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特别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二)士人生活
*
*
*
*
读书山林
漫游
入幕
贬谪
1.读书山林
* 唐代的一些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
* 唐代寒门士人读书的一条途径是寺庙、道观。唐代寺庙经济发达,可为贫寒的士人提供免费
的膳食与住宿。又藏书丰富,为士人读书提供方便。
* 曾读书山林的著名诗人:陈子昂、李白、岑参、刘长卿、孟郊、崔曙、颜真卿、李端、杜牧、
温庭筠、杜荀鹤等。
2.漫游
* 漫游名山大川
* 漫游边塞
* 漫游通都大邑
3.入幕
* 唐代士人入仕的途径很多,除科举的常选好制科之外,入幕是一条重要途径。
* 不少士人,都有过幕府生活的经历,王翰、高适、王维、李白、岑参、杜甫、萧颖士、李华、
梁肃、元结、杜牧、李商隐都曾在幕府生活过。
* 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
都有影响。
4.贬谪
* 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的执著,对于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
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

*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诸人都有这方面非常优秀的作品。
(三)儒、释、道的影响
*
*
*
*
儒学
佛教
道家
儒、释、道的融合
1.儒学
* 唐初修《五经正义》,已含有统一儒学解释权之意。
* 从立国之本说,儒学是基础。
* 在政权运作(如法律依据、社会结构与社会伦理等)方面,在人材选拔与使用方面,儒家思
想占统治地位。
* 士人入仕,致君尧舜,建功立业,持儒家入世的进取的精神。
2.佛教
* 佛教对于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


* 唐代的很多作家,如王绩、沈佺期、宋之问、张说、孟浩然、王维、岑参、杜甫、李白、韦
应物、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李贺等人的作品中,都有佛教影响的印记。
* 佛教对唐文学的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

* 佛教在唐代的广泛影响。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俗讲与变文,就是这时出现的新文体。

3.道家
* 道家思想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
* 道教对于唐人人生信仰的影响更大些,主要表现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唐代作家如王勃、卢
照邻、陈子昂、宋之问、张九龄、李颀、王昌龄、岑参、白居易、李商隐等人,都有神仙信
仰。
* 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传奇的想象力,使其情节更富于浪漫色彩。
4.儒、释、道的融合
* 在唐代作家中,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

* 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
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对于唐文学的发展来说,它们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唐代文学基本状况
唐代文学分期
* 前期
* 初唐(高祖武得 618~玄宗先天712)
* 盛唐(玄宗开元713~代宗永泰765)
* 后期
* 中唐(代宗大历766~敬宗宝历826)
* 晚唐(文宗大和827~哀帝天祐907)
唐代文学体裁
* 诗:成就最高
* 散文:影响深远
* 词:产生与探索
* 传奇小说:文言小说走向成熟
* 俗讲、变文:通俗文学的繁荣
第一章、隋与初唐文学
教学内容
一、隋代文学概述
二、初唐诗坛

(一)南北文学合流
(二)代表作家:
一、隋代文学
(一)南北文学合流
*
*
*
北方:粗犷深沉、慷慨苍劲
南方:清丽明快、委婉细腻
合流:相互影响、合而不同


(二)代表作家
*
*
*
卢思道:《从军行》
杨 素:《出塞》
薛道衡:《昔昔盐》
昔昔盐
二、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技巧成熟
(二)初唐四杰:题材扩大
(三)杜李沈宋:诗律定型
(四)陈子昂:风骨与兴寄
(五)张若虚:意境的创造
*
*
*
(一)贞观诗风:技巧成熟
初唐的诗歌创作,开始多述怀言志、咏史之作,刚健质朴。
贞观诗风发生变化,重拾六朝声律辞采,加以模仿。
贞观诗风逐渐走向宫廷化,咏物应制,华美典雅,注重技巧。

上官体:绮错婉媚
* 贞观诗坛的后期的重要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风称为"上官体"。

* 上官体: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奉和山夜临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宫廷台阁之外的别调:王绩的隐逸诗风
*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张奉娉贤
妻,老莱藉嘉偶。孟光倘未嫁,梁鸿正须妇。——《山中叙志》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
识,长歌怀采薇。——《野望》
(二)初唐四杰:题材扩大
"四杰"的异同
* 其异:
* 四人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 其同:
* 有文才而自负很高,官小才大,名高位卑,有博取功名的激情,有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
* "四杰" 怀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杰"的成就
*

*
反对上官体过分重视技巧,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这是初唐诗风变革的关键。

诗人的眼光由宫廷转向市井,诗人的情怀超越个人生活,进入对沧海桑田的感慨和对人生
哲理思索。


*
*
*

*
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唱和和咏物,到了王、杨时代,创作题材已从台阁移至
江山与塞漠。
王勃
滕王阁序
(三)杜、李、沈、宋:诗律定型
杜审言、李峤、沈佺期、宋之问:在当时五言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五律定型: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具有
关键性的意义。
七律定型: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李、沈、宋等人把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
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诗律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四)陈子昂:风骨与兴寄
(一)复归风雅:
《感遇》

(二)风骨兴寄 :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
(一)复归风雅
*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 恢复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 作品或与政治活动相关,或述怀言志表现作者的侠肝义胆 ,具有昂扬壮大的气势。
感遇诗
*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
落,芳意竟何成。(二)

*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
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
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三四)
(二)风骨兴寄
* 提倡风骨和兴寄,远接建安风骨,表现了一代士人的精神面貌,对于诗风变革有积极的推动
作用。
* 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
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 陈子昂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登幽州台歌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五)张若虚:意境的创造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


唐诗兴象,意境创造
* 所谓兴象:指形象中蕴涵着更为深远的意旨,形象能够引发超出其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蕴。

* 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
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第二章
盛唐诗人群体
教学内容
一、张说与张九龄
二、山水田园诗人
三、边塞诗人
四、盛唐气象
一、张说与张九龄
(一) 张说(667-731):一代文宗

(二)张九龄(678-740):开元名相
(一) 张说(667-731):一代文宗

处,恐作穷独叟。
* 《无家别》: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
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沉郁顿挫
*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
理,君岂弃此物。
*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
异,惆怅难再述。
(四)"萧散自然"的风格
水槛遣心
序》),
他有不少五言律、绝写得很出色。
* 注意锤炼字句。选择富于色彩、音声效果的动词或形容词把它们连缀成一句或一联,所以他
的诗中多有佳句。
* 善于捕捉精巧贴切的自然意象。在意象之间巧妙使用系连词,使之赢得更大的联想空间。
* 在语言的精炼和意象的富赡上,颇有些南朝谢灵运、谢朓的味道。

* 《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 《题魏万成江亭》:萧条方岁晏,牢落对空洲。才出时人右,家贫湘水头。苍山隐暮雪,白
鸟没寒流。不是莲花府,冥冥不可求。
* 《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南归犹谪宦,独上子陵滩。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山开斜
照在,石浅乱流难。惆怅梅花发,年年此地看。
* 《秋杪江亭有作》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寒渚一孤雁,
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 《湘中纪行》之十:空传古岸下,曾见蛟龙去。秋水晚沈沈,犹疑在深处。乱声沙上石,倒
影云中树。独见一扁舟,樵人往来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寄许尊师
3.缺陷
* 把刘长卿的众多诗篇放在一起读,就会发现单调重复的缺陷。中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所
批评的那样:"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如"华发"、"夕照"之类的意象,"青"、"白"之类的色
彩,屡见不鲜。
* 原因:生活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够开阔。
(四)韦应物—澄淡精致
* 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左司郎中、江州刺史、苏州刺
史,后人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1.诗歌主题
①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如《睢阳感怀》、《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夏
冰歌》等。
《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
哭。


②类似陶渊明的田园诗。
他在官府里隐逸,在案牍公文间做着田园山林之梦。《唐国史补》:"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
地而坐"。他常与僧道论道参禅,或与诗人唱酬应和。

2.诗歌风格
* 韦应物诗有陶渊明的清新朴素,也有谢灵运、谢朓的精巧华美。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
一家之体。
* 他的诗中常有明丽典雅的诗句,经过精心修饰、具有色彩美、音乐美。
* 他的诗在意境上追求恬淡澄明、自然秀丽,在意脉上追求连贯流畅,在遣词用字上注意锤炼
推敲。
* 韦应物诗与王维较为相近,但他的那种意在脱俗的清峻格调,又不同于王维的出于禅理的空
灵。

*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
晏,离居更萧索。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 夏衣始轻体,游步爱僧居。果园新雨后,香台照日初。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馀。符竹方为
累,形迹一来疏。 ( 《游开元精舍》 )
* 晦赏念前岁,京国结良俦。骑出宣平里,饮对曲池流。今朝隔天末,空园伤独游。雨歇林光
变,塘绿鸟声幽。凋氓积逋税,华鬓集新秋。谁言恋虎符,终当还旧丘。( 《月晦忆去年》 )


3.近体诗

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四、元和诗坛(中唐后期)
(一)从大历到元和
(二)刘禹锡
(三)柳宗元

* 大历诗坛相对来说是唐代诗史上的低潮期,这个时期没有出现大诗人,诗歌的成就也不很突
(一)从大历到元和

出。
* 大历诗人对元和年间新的诗歌高潮的出现做了准备。如以俚语俗词入诗,发挥奇异想象,有
意识地吸收《诗经》、楚辞以来的各种前代风格等。
* 代表元和年代诗歌主要成就的创作,如韩愈、李贺奇崛瑰丽的歌行,元稹、白居易平易流畅
的乐府,刘禹锡、柳宗元充满情趣的民歌体和清峻明丽的七律,大体都能在大历、贞元诗人
那里找到某种联系。
(二)刘禹锡
1、生平
"古文运动"的目的
(二)古文运动的背景
3.盛唐
* 在开元、天宝年间,文风出现了缓慢的变化。
* 骈体文从典雅雍容而内容贫乏开始向质朴流畅、内容充实的方向转化。如张说的一些碑志,
李白、王维的一些书、序,都写来生动简洁,情理兼备,并且在骈中夹散,句式有了变化。
* 散体文章不仅在书信尺牍中,而且在记、论、表、铭、碑等文体中开始有了艺术性较高的作
品,如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及李华的《著作郎厅壁记》、元结的《自箴》、《七不如篇》等,
都写得很自然流畅。
4.中唐
*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一部分士大夫急于寻找挽救衰世的方案,他们认为,社会衰落
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儒家传统的社会规范而导致礼义沦丧,道德水准下降,因此
需要再次树立起儒学权威,以重新整顿社会秩序,包括肃清文坛上的颓败浮靡之风。于是,
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相继提出文体改革的问题。
* 韩愈继承前人主张,不仅在文道合一和文体改革方面提出了比先前更为明确具体的主张,他
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
* 柳宗元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了与韩愈相当的成就。
(三)古文运动的理论
1."文以明道"
韩愈
*

*
*
韩愈主张学古文根本上是为了学习"道"。韩愈所说的"道"不仅指伦常教化、道德规范,即儒
家学说中的外在伦理规范,亦指(甚至偏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他很重视"气"的作用,认为文章的好与坏,就决定于这种精神性的"气"充实与否。
韩愈把"文本于道"从外在礼法规范、道德信条对文学的制约转化为人的内在人格修养对文
学内容的决定。

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金文学
名词解释 国朝文派
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诸宫调
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 前期元杂剧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
1.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1.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 “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 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 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 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 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 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 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二.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 张生: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 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 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 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 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章 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色
《单刀会》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主要艺术特色有:
1.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试叙《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救风尘》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创作的风月剧。
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语。街道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试叙关汉卿风月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在他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里,“旦本”戏多达十二种。有《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
1.这三种都以妓女为主角,专为风尘女子写照传神。风尘女子是相对良家妇女而言的。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被视为尤物的风尘女子享有一定的自由,然而却是以她们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代价。她们具有婉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敏捷的才思,以及动人的姿色和顾盼生姿的眼波,但在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们作为玩物的命运。
2.在这三出正面描写妓女生活的剧作中,作者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如宋引章急于嫁给一个公子哥,想立个妇名;大智大勇如赵盼儿救姐妹侠骨柔肠,斗无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如谢天香嫁到钱府为妾,任人摆布,只是自叹自己的命不好;心高气傲如杜蕊娘较早意识到自己将老死风尘的悲惨命运,于是历经千辛想从良,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剧中塑造的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试叙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 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剧中的窦娥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 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
这些行吗?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近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受某种势力的压力,失去自己的传统,不能再向上发展,由其顶点日趋下坡的时期。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分明而极重要的事实。
中国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动用的配合,自然地发生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规律,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的村落中,每当春天到来,准备开始农耕之际,为 中国文学史----甲骨文字
了祈求丰盛的收成,要举行祭祀之类的活动。秋天收获之后,也要举行类似的活动、仪式,从中便产生了歌谣,这些歌谣就成了中国文学的源泉之一。 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 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至于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 《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 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倒是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 遗留。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虽只有一句,却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 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断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 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若干推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甲卜辞及殷商青铜器的不断出土,探讨上古文学有了可信的资料。甲骨文字和部 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已经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 然而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 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 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 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应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其内容从八阕乐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 金文
“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 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 舞一体的原始形态。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 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 汉语言文字
,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 、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概莫能外。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迸发和自我意识的开掘 ,尤其是“ 存天理 、灭人欲 ”的理学观念,使文学蒙上了理性主义的烟霭 。上述内容 特 点并行的是“中庸”美学追求 。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中国旧体诗大都感情节制,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儒、道、释3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 、道家 、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儒家继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家则本着“无为”之旨,发展了独善思想。在中国文人身上,积极入世和消 极 避 世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有着鲜明的表现。如果说“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趋向,那么,慷慨悲歌与愤世疾俗,则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常有的心理状态和艺术意念。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总体风格的影响占着主导的方面,但老庄哲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辩证法,指出“有生于无”。对于形成中国文学含蓄精练的艺术表现形态上的特点起有异常重 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的表现方法。中国文人不喜欢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而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揣 汉语言文字
摩和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美的极致,创造出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②“大制不割” 、“道法自然”。“不割”即强调一种自然的完整性,强调自然的纯朴、素朴、浑朴。然而,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求“法”形而下的自然,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美。因而,中国文学艺术家向来把刻苦的技巧训练与不露刀斧凿痕的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大多数中国作家毕生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的写照,也是他们艺术道路的真实反映。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体上说,西方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任真,中国文学则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学倾向于锋芒毕露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倾向于绵里藏针机智微妙;西方文学尚一泻千里的铺张,中国文学则尚尺幅万里的浓缩。这种审美观在总倾向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527126.html?from=isnom
我是从这个网址下的,不错的,你看一下
这上面是完整的书,如果要看笔记,自己需要再找一下昂

我有整本的《中国文学史》,都发给你,不过笔记总结什么的就没有了


普陀区13789933153: 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的电子书 -
濯注氨酚: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的电子书百度网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CU54hqkUA5bmJnR3gj5hw 中国文学史.txt1.86M 来自:百度网盘提取码: 6unw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 6unw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中国文学史》是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袁行霈主编,分为四卷.

普陀区13789933153: 谁知道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电子版的网址是什么? -
濯注氨酚: http://zhongwen.yangtzeu.edu.cn/bbs/bbsxp/Print.asp?ThreadID=14

普陀区13789933153: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三版 电子版或者pdf有吗???急求 -
濯注氨酚: 这个书的第3版有4卷呢,都有电子版,你都要吗?

普陀区13789933153: 跪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扫描版啊 -
濯注氨酚: 一共四册,pdf扫描版 望采纳!!!!百度云盘:http://pan.baidu.com/s/1bn1Y9dX

普陀区13789933153: 急求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电子书!! -
濯注氨酚: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3952827.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3952829.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3952828.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3952830.html 共四册,pdf扫描版

普陀区13789933153: 急求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袁行霈主编的 全四卷pdf 麻烦发百度云网盘或留链接~ 考研党求帮助 -
濯注氨酚: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055638742&uk=2787717933&app=zd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云盘链接已上传,请及时下载

普陀区13789933153: 求四本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本)的电子书,最好是扫描版 -
濯注氨酚: 我有资源.PDF格式.附赠游国恩、骆玉明等版本文学史.有偿.可+vlv8341.

普陀区13789933153: 需要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第二版,第一版我已经有了,可以给我链接或者其他 -
濯注氨酚: 你确定是第二版不是第二卷??共有四卷,http://vdisk.weibo.com/s/uD08LhYFAar9o《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主编pdf http://vdisk.weibo.com/s/aRizh_UzFuZf《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pdf http://vdisk.weibo.com/s/uD08LhYFAa《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袁行霈主编pdf微盘里,pdf格式很多

普陀区13789933153: 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1~4卷扫描版PDF啊啊啊各位老铁!!急急急! -
濯注氨酚: 第二卷和第四卷,请留下邮箱

普陀区13789933153: 求 袁行霈版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一共四本 pdf,谢谢各位! -
濯注氨酚: https://pan.baidu.com/s/1eRZAOIe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