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什么把天子迁都长安?

作者&投稿:稻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董卓被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呢?~

十八路诸侯干董卓一家,说到底正因为董卓不是软柿子,他们只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董卓。
当董卓被他们压制,只能弃洛阳迁都长安的时候,他们各自的小算盘就打起来了,利益已经出现了,因为利益集合在一起的人就要争取自己的权力,所以随后都进驻洛阳,然后发生了著名的袁绍夺传国玉玺事件,从而各路诸侯分崩离析,各回各家了。


自身安全
这里所说自身安全,并非个人的身家性命,而是本势力的安危,不知道各位仔细看过十八路诸侯当时的职位没有,绝大多数都是一郡太守而已,济北相鲍信更只是一个郡国的国相,实权不及一个郡守。
再看下,何为诸侯?按原本的意思至少是有天子分封的爵位,虽然后来也能指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的长官。但是一个郡守能否作为诸侯?当时有爵位的有两个,分别是祁乡侯袁绍,乌程侯孙坚,官职分别是渤海太守,长沙太守。而真正能掌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只有冀州牧韩馥一个,拥有州郡实权的州刺史三个,分别是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


如果再仔细看下,会发现有好几个本该是从属关系的,比如东郡,山阳郡,济北国都应该属于兖州刺史部,而陈留郡属于豫州,广陵郡属于徐州,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混乱的组合,从属关系也都平级而坐,说明当时很多州刺史或者太守对自己本身势力的控制都不太完全的,一旦轻易离开老巢,随时可能被别家攻占,真正的割据还没有形成,汉帝国对各地还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所以各位都不敢轻出。
不敢追击原因二:依然强大的黄巾军
虽然之前张角的黄巾军主力基本被灭了,但是各地的黄巾军并没有就此平息,比如后来围困了孔融了管亥,兖州刺史刘岱更是在跟黄巾军作战时战死,这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之前平起平坐的十八路诸侯鲍信成了刘岱的手下,还劝刘岱不要出战,结果战死,鲍信就把曹操请来主持兖州大局。


十八路诸侯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而这位袁盟主根本没有能力领导联军,后来的失败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了。我们来看诸侯们推举袁绍为盟主的理由,是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总而言之,袁绍之所以成为了盟主,并不是因为他自身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显赫的家族背景。在后来袁绍与曹操的决战中,曹操也准确地指出了袁绍不具备领导能力的弱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曹操才得以击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最重要的是,这十八路诸侯都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虽然打着匡扶大汉、讨伐董卓的旗号,但是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所以,这十八路诸侯互相勾心斗角,每个人都希望这这场大战中让其他人去与董卓进行拼杀,自己则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企图等到董卓被消灭之后自己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夺取战果。大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诸侯们也不能例外。如果大多数人都在勾心斗角、互相算计,那么即使有个别人是真的想匡扶汉室,那么他们也很难独善其身。别人都在算计,如果自己没有点防人之心怎么可能生存的下去呢?


我们且不说别人,身为盟主和粮草提调官的袁绍、袁术兄弟便带了个争权夺利的好头。他们在先锋孙坚势如破竹、乘胜追击的时候担心他独占了剿灭董卓的大功,以后朝廷对孙坚的封赏会高于自己。于是他们便对孙坚加以掣肘,故意断掉孙坚的粮草和援军,导致他孤军深入,中了吕布的埋伏,铩羽而归。而气愤的孙坚前来质问袁氏兄弟时,他们只能将责任推到部下的身上,让部下背了黑锅。
试想,战事刚刚有了一点点起色,身为盟主的袁绍和掌握盟军粮草的袁术本来应该积极地为先锋提供支持,一鼓作气将董卓的败军击溃。可他们二人呢?一心想着如何争夺朝廷的封赏,甚至为此不惜令盟军来之不易的优势化为泡影。就像还没有赚到钱就幻想着怎么花一样,怎么可能会有好结果呢?盟主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其他的诸侯了。所以,十八路诸侯最后不欢而散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心不齐,如果只是袁绍、袁术兄弟去讨伐董卓的话,那么以袁氏家族的势力,也许真的可以消灭董卓,大汉江山也许就又可以延续几百年了!真是可惜!

提起汉末三杰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个人来,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三人带兵平定了黄巾起义,要知道黄巾起义是两汉时期规模最为庞大的农民起义,起义首领张角三兄弟发动了百万农民以宗教形式起义,当时的卢植、皇甫嵩、朱儁分别被朝廷任命为北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仅仅用了十个月时间,就搞定了规模如此浩大的起义,杀死了起义军的主要首领,立下大功。
黄巾起义虽然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阶层,但是并没有动摇东汉的统治基础,至少在汉灵帝在位期间,东汉的统治仍然在苟延残喘,东汉在晚期造成天下大乱的缘由是从汉灵帝去世后开始的,三国乱世的开始也是从汉灵帝去世开始的,此时的汉末三杰卢植、皇甫嵩、朱儁仍然在朝廷当中任职。
卢植是幽州涿郡涿县人,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世家大族,有身份有地位,更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还做过刘备的老师,当过九江太守和庐江太守,平定过当过蛮族,还在朝廷担任过议郎、侍中、尚书,平定过黄巾起义,曾因言行得罪宦官而下狱,后被皇甫嵩所救,汉灵帝去世时,卢植担任尚书。

卢植皇甫嵩是凉州安定郡朝那县人,今宁夏彭阳人,出身将门士家,父亲是太守,叔叔是名将,从小耳濡目染之下,皇甫嵩也成为一代名将,他当过议郎、北地太守,参与平定黄巾起义,而且皇甫嵩是剿灭黄巾起义最核心的将领,先在颍川郡一带平定黄巾军,然后接任董卓在冀州剿灭了黄巾军,参与过平定羌人之乱,被宦官打击诬告过,汉灵帝去世时,皇甫嵩担任左将军还在关中一带平定羌人之乱。
朱儁是汉末三杰中唯一出身贫寒的人,年幼丧父,跟着母亲长大,因为才能而被当地县长推荐当官,当守主薄、县令、交州刺史,因为平定了交州梁龙与南海太守孔芝的叛乱有功,被封为谏议大夫,参与过平定黄巾起义,击败过黑山军张燕,汉灵帝去世后,朱儁任职河南尹。

皇甫嵩汉末三杰的命运,都随着汉灵帝的去世而发生了改变,当汉灵帝去世后,年幼的汉少帝刘辩在何进和何皇后的支持下成为皇帝,但是汉灵帝却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刘协,并告诉宦官蹇硕,皇帝一死,权力的平衡被打破,于是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空前激烈,主要是在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司之间的斗争,最后以蹇硕、何进被杀,宫中的太监全部被袁绍、袁术以及何进的部下所屠杀,整个朝廷乱成一团。
当时卢植是尚书,皇甫嵩是左将军,朱儁是河南尹,三人基本上没有力量参与朝廷内部斗争,卢植的尚书只是个文官,没有兵权,朝廷内部发生的斗争,只能在边上看着,皇甫嵩虽然是左将军有兵权,但是带兵在外抵御羌人,没有大将军何进及朝廷的命令,皇甫嵩也不敢私自率军进京,朱儁的河南尹只是个文官,并且还隶属于司隶校尉袁绍。
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个人甚至比不上袁绍和袁术,袁绍当时是司隶校尉兼西园八校尉的中军校尉,有兵权,有名声,又正好在朝廷中隶属于大将军何进,而袁术则是虎贲中郎将,掌管宫中的部分禁军,有兵权,又处于朝廷之中,所以袁绍和袁术有能力率军参与朝廷内乱,而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人不能。

朱儁之后就是董卓进京,董卓以地方军阀身份强行进京并吞并了京城所有军队,比如大将军何进的部队,以及执金吾丁原的卫戍部队,董卓控制军队之后,再行废立皇帝之后,并且还毒杀了少帝刘辩和何皇后,完全掌控了朝廷,成为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当董卓在朝廷作福作威之时,以袁绍为首的东汉地方政府军联合起来讨伐董卓,这个时候原本是天下最好的反董卓时机,但是卢植无能为力,因为他只是尚书,并且因为反对董卓差一点被杀,之后卢植就辞官回家了,后来还被袁绍请出来担任当军师,无奈年龄太高,第二年就去世了,这一年是公元192年。
当时的朱儁仍然身朝廷被董卓控制,自然也反不了董卓,但是董卓在迁都的时候,居然把朱儁留在洛阳,这样一来朱儁就开始与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联系,因为手下的军队是董卓的,所以朱儁只能弃官而逃,因为没有兵
朱儁在当时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也不愿意给朱儁兵力,只有徐州牧陶谦给了朱儁三千精兵,朱儁就靠这三千兵与董卓部队交战,但是寡不敌众,被董卓手下中郎将牛辅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击败。

黄巾起义董卓被杀后,朱儁被李傕、郭汜控制的朝廷召到长安任职太尉,并且还代理骠骑将军,因为李傕与郭汜在朝廷中争权夺利而发生内讧,朱儁忧愤而死,这一年是公元195年。
当时身为左将军的皇甫嵩是最有能力反抗董卓的人,皇甫嵩统领三万精兵驻扎在长安附近的扶风郡,原本皇甫嵩与京兆尹盖勋准备联合起兵反抗董卓,这样可是对董卓的致命一击,因为董卓当时把主力放在洛阳周边对付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对于后方的长安兵力并不多,当然了,董卓也知道皇甫嵩手上有兵权,所以以皇帝名义征召皇甫嵩入京为官。
结果皇甫嵩放弃起兵,居然同意征召入京了,然后兵权也丢了,皇甫嵩一丢了兵权,也就失去了对董卓的威胁,之后皇甫嵩就一直在朝廷任职,默默无闻了,由于手中没有兵权,又委身于董卓控制的朝廷之中,皇甫嵩起不了什么作用了,但是皇甫嵩却等到了王允与吕布联合刺杀了董卓,并再次率领朝廷军队诛死了董卓设在郿县坞堡中的所有董氏族人,三年后,皇甫嵩病逝。

董卓乱政汉末三杰为什么在三国默默无闻呢?有二个原因:
1、汉末三杰都是朝廷官吏,在朝廷任职,后来在三国时期哪吒风云的人物,都是东汉的地方官,这是根本的区别,因为在朝廷任职的官吏,基本上不是被董卓杀了,比如丁原,就是被董卓控制了,比如皇甫嵩,或者被董卓赶走了,比如袁绍和袁术。
而东汉末年有实力的人物,几乎都出自地方官,比如袁绍,从渤海太守开始,逐渐占据了整个河北,再比如曹操也是从东郡太守开始打天下的,其他如刘表、刘璋、孙策等人无一不是汉朝的地方官,东汉朝廷被董卓控制后,地方官成为封疆大吏,独立一方,也只有东汉的地方官在当时才有发展机会,朝廷中的任何官吏都没有机会。

袁绍为首的联军讨伐董卓2、无论是卢植、皇甫嵩还是朱儁,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愚忠,董卓以皇帝命令征召他们,他们都会接受,他们三人就是东汉忠实的官吏,根本没有想过反抗过朝廷,或者自立的意思,不像袁绍有另立中央的打算,而袁术甚至有自立为帝的想法。
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人也不像曹操那样灵活多变,明知道董卓征召没有一点好处,还可以丢了性命,但他们就是听从,因为他们理解上的皇命不可违,虽然这个皇命也只是董卓胁迫的,他们之所以会应召,是出于他们骨子中的对东汉的忠心,对皇权的畏惧,所以汉末三大名将永远只有汉末名将,他们只能维护汉朝统治,而不能改朝换代,所以也就在三国时期默默无闻了。

一、反董卓联合军构成极大威胁。
关东地区:东汉末年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三国志•董卓传》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一月份,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袁绍、张邈、桥瑁、袁遗、鲍信、曹操11路关东豪杰同时发兵,各统领数万人马,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听说关东豪杰起兵进攻洛阳,有些恐惧不安,于是决定在二月份迁都长安。
这个“数万”两字,我经多方考证,也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但我分析,应该在1至3万,个别豪杰(比如官职较高的袁术、韩馥等)也许会达到5万左右,这样计算下来,关东联军11支部队,大约有2、30万兵力或更多,这个数字是相当令人恐怖的。即使董卓拥有比关东联军相同的兵力,与之拼杀,也要付出很大代价。何况,董卓当时根本没有多少兵力。
董卓很恐惧是属于相当正常的。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原因。
《后汉书•董卓传》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却屯黾池,聚兵于陕。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坚乃埽除宗庙,平塞诸陵,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黾池间,以<</SPAN>雀戈>卓后。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
孙坚追击他们,胡轸、吕布败走。董卓派将军李催到孙坚那里求和,孙坚拒绝不接受,进军大谷,距洛阳90里。董卓亲自出兵和孙坚在众皇陵地带交战,董卓败走,退兵驻守黾池,在陕地集结兵马。孙坚进攻洛阳宣阳城门,又攻打吕布,吕布又战败逃走。孙坚于是打扫皇室宗庙,填补被挖开的各处陵墓,分兵出函谷关,到新安、黾池之间,以截断董卓后路。董卓对长史刘艾说:“关东诸将战败几次了,干不出什么名堂了。只有孙坚有点气,各位将军要小心。”于是派东中郎将董越驻扎黾池,中郎将段煨驻扎华阴,中郎将牛辅驻扎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分布在各县,以抵御山东的军队。
关东联军最出色的就是孙坚,胡轸、吕布、甚至董卓亲自出马都被孙坚打败,董卓军士气一定遭受重创,几经思量,董卓只好彻底放弃洛阳。
在孙坚军击败董卓军之前,孙坚曾率领豫州各郡军队征讨董卓,在梁地(今汝州梁县西南)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联合孙坚反董卓的颍州太守李曼也被生擒。接着,河内太守王匡又屯兵河阳津(今河南省孟县西部的黄河渡口),准备进攻董卓。不料老谋深算的董卓早有觉察,先派疑兵向王匡挑战,而暗中却派精锐部队从小平津渡河北上,绕道偷袭王匡所部。王匡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关东军实际上分三拨,河内的袁绍和王匡;东郡(豫东)的曹操等一大群人;南阳的袁术和孙坚。
董卓的判断很有道理,因为如果单单进行逐个歼灭战,董卓打赢的希望不大。再经历了几场败仗后,趁自己的主力元气尚在,下决心挟持献帝迁都撤退。

二、边章、韩遂、马腾先后在西凉起兵叛乱。
《三国志•武帝纪》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华峤《汉书》曰: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计邪?边章、韩约有书来,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东下,我不能复相救,公便可与袁氏西行。”彪曰:“西方自彪道径也。顾未知天下何如耳!”
金城郡(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边章、韩遂将刺史郡守杀死起兵叛乱,部众达到10几万,引起天下骚动。董卓与杨彪的对话中也提到,如果边章、韩遂的大军东下,我们不能抵御,到时候就请杨彪你和袁绍等人去西方剿灭他们。
董卓说这句话已经很生气、很激动了。董卓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战10年,身经百战,一定知道他们叛乱的威力不容小视,担心之余,想到了迁都长安,聚集自己的主力部队来防御。
《后汉书•董卓传》三年春,遣使者持节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始之于温。其冬,征温还京师,韩遂乃杀边章及伯玉、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反,与遂连和,共杀凉州刺史耿鄙。而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叛,又汉阳王国,自号“合众将军”,皆与韩遂合。共推王国为主,悉令领其众,寇掠三辅。五年,围陈仓。乃拜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忠耻为众所胁,感恚病死。遂等稍争权利,更相杀害,其诸部曲,并各分乖。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春天,朝廷派使者持符节到长安任命张温为太尉。三公在京城之外,张温首开其例。那年冬天,征召张温回京,韩遂就杀了边章和伯玉、文侯,领兵10余万,进军围攻陇西。太守李相如反叛,与韩遂联合,一起杀了凉州刺史耿鄙。而耿鄙的司马马腾,也领兵反叛,又有汉阳王国,自称“合众将军”,都和韩遂联合。共同推举王国为头领,带着他们全部兵马,入侵抢掠三辅。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包围陈仓。朝廷于是任命董卓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败了他们。韩遂等人又共同废黜了王国,而劫持了原信都令汉阳阎忠,让他统率各部,阎忠耻于被众人胁迫,气愤发病死去。韩遂等人之间逐渐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其各路兵马也都分崩瓦解。
《三国志•董卓传》是岁(初平三年),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
一直到了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韩遂、马腾等才投降。从186年叛乱开始,到192年叛乱结束,一直持续了6年之久,其间,韩遂等人之间逐渐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虽然自相残杀,但隐患重重,局势混乱,真的说不清谁哪一天和谁联合作乱。董卓心有余悸,忧心忡忡,只盼着去离西凉比较近的长安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对付韩遂、马腾,可攻可守,又可以利用关隘遏制关东联军。

三、黄巾余党“白波贼”作乱。
《后汉书•董卓传》初,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三辅,号为“白波贼”,众十余万。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又闻东方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欲徙都长安。
当初,灵帝末年,黄巾余党郭太等又在西河白波谷起事,转而侵犯太原,接着攻破河东,百姓流亡到三辅,称他们为“白波贼”,部众10余万。董卓派中郎将牛辅攻打他们,不能退敌。等听到东方讨伐董卓的兵兴起,董卓恐惧,就用鸩酒毒死弘农王,要迁都长安。
牛辅不能退敌,又没有指明牛辅被击败,所以牛辅自然与“白波贼”僵持,一部分兵力被牵制。黄巾余党10余万,战斗力固然不强,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否则,这个事件在史书上就不能这么一段带过了。但这件事对于当时的董卓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事。本来就没有完全在洛阳站稳脚跟,黄巾余党又来骚扰,真让董卓头疼,所以这也是董卓计划迁都的原因之一。

四、董卓在洛阳兵力不足、主力兵力也不容乐观。
《九州春秋》曰: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三国志•董卓传》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当初,董卓进京时,步骑兵不过3千,自己嫌兵少,怕不被远近各处所服,大约有四五天总是夜里偷偷把军队从城里开出来在附近扎营,天亮后却大张旗鼓回城,使人以为西边的军队又到了,洛阳城中无人知道。不久何进和他弟弟何苗先前率领的军队都归顺了董卓,董卓又让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而兼并了他的部众,董卓军队大大增多。
其实,董卓真正在洛阳的兵力,恐怕真的只有这么多。3千自己的精锐加上何进、何苗、丁原余部,我猜测,应该不会超过10万人。最关键的是,真正可以推心置腹并委以重任的,就是董卓自己带来的3千精锐。董卓心里自然没有底。
《三国志•董卓传》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后汉书•董卓传》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鄢,以为捕鱼,而潜从鄢下过军。比贼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时,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屯于扶风,封斄乡侯,邑千户。
张温当时也派了董卓领兵3万讨伐先零羌,董卓在望垣北被羌胡包围,粮食断绝,进退困难。于是在渡过的河上筑了一道堰,装作捕鱼,却悄悄地从堰北后撤回军队。等到贼寇来追他,放的水已经深了,不能渡过。当时各路军队败退,只有董卓军队完整无损地退回,驻扎在扶风,封他为帘乡侯,食邑一千户。
这里讲述的是董卓保住3万官兵的功绩。依我来看,董卓把这3万官兵驻扎在扶风,这些官兵是他赖以起家的原始资本。
《后汉书•董卓传》及灵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等到灵帝得病,用玺印诏书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兵交给皇甫嵩。董卓又上书说:“臣既无深谋远虑,又无壮举,承皇上错爱,使我掌管兵马十年。士卒大小关系亲近日久,留恋我对他们的养育之恩,愿意为臣尽力。请求把他们带到北方州郡,效力于边疆。”于是驻兵河东,以观察形势变化。
史料上确切记载,董卓在进军洛阳前,只有上面讲述的这3万官兵。我不妨再大胆推断一下,董卓作为州牧,野心勃勃,暗自发展自己的实力,私征一些兵力,再联络一些西北羌胡兵力,总共也不可能超越10万人,甚至也就是5万人。而且,留在西北抵御韩遂、马腾、少数民族等叛乱的兵力应该占绝大多数。留在河东追剿“白波贼”的兵力也大概有万余。自己带着3千精锐进驻洛阳,可以说是仅剩的3千人了吧。
另外,这里也表明了一个问题,既然董卓作为州牧约有3至5万人,关东联军不乏州牧、刺史,兵力可见一斑。前面我提到的2、30万关东联军,只多不少。

五、董卓手下将领之间有矛盾。
《后汉书•董卓传》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挑战,而潜使锐卒从小平津过津北,破之,死者略尽。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
当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想要攻打董卓。董卓派疑兵挑战,而让精兵偷偷从小平津过渡口北,打败王匡,把他的兵几乎杀光。第二年,孙坚收集打散的兵卒,进驻梁县的阳人。董卓派部将胡轸、吕布进攻他。吕布与胡轸不和,军中惊恐,士卒四散。
《后汉书•董卓传》初,卓之入关,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兴平元年,马腾从陇右来朝,进屯霸桥。时腾私有求于傕,不获而怒,遂与侍中马宇、右中郎将刘范、前凉州刺史种劭、中郎将杜禀合兵攻傕,连日不决。韩遂闻之,乃率众来欲和腾、傕,既而复与腾合。傕使兄子利共郭汜、樊稠与腾等战于长平观下。遂、腾败,斩首万余级,种劭、刘范等皆死。遂、腾走还凉州,稠等又追之。韩遂使人语稠曰:“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乃骈马交臂相加,笑语良久。军还,利告傕曰:“樊、韩骈马笑语,不知其辞,而意爱甚密。”于是傕、稠始相猜疑。犹加稠及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皆参选举。
当初,董卓入关时,邀韩遂、马腾一起共谋山东。韩遂、马腾见天下将乱,也想依靠董卓起兵。兴平元年,马腾从陇右来朝见皇帝,驻扎霸桥。当时马腾私下有求于李催,没达到而发怒,于是就和侍中马宇、右中郎将刘范、前凉州刺史独劭、中郎将杜禀合兵来打李催,连战几天不分胜负。韩遂听到了,就率部众来想使马腾、李催和解,不久又和马腾联合起来。李催派他哥哥的儿子李利和郭汜、樊稠与马腾等人战于长平观下。韩遂、马腾战败,斩首万余级,种劭、刘范等都战死。韩遂、马腾逃回凉州,樊稠等人又追击。韩遂派人对樊稠说:“天下事反覆无常难以预料,你我同乡,今天虽有些小摩擦,恐怕还会走到一起的,想和你谈一谈。”于是二人并马拉着手臂,说笑了很久。军队撤回后,李利告诉李催说:“樊稠、韩遂并马说笑,不知说的什么,但看看关系很亲密。”于是李催、樊稠开始互相猜疑。但还是让朝廷加任樊稠与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都参与选拔举荐官吏。
董卓的心腹爱将:胡轸与吕布不和,李催和樊稠不和,到后来的李催和郭汜不和,武将尚且如此,我想那些军师、谋士之间也融洽不到哪儿去。但是,董卓是个精明人,他不会不清楚他手下人之间的事,只是处理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况且,董卓手下都是虎狼之将,护着谁偏袒谁,后果他是知道的。所以凭这些问题,董卓想,长期使这些将领在洛阳附近与关东联军交战,时间长了,万一临阵哗变,可不是闹着玩的,不如战略后撤,到自己的地盘,稳稳控制住局势,也收收人心,徐图之。

六、洛阳战略地形不利。
洛阳实际上处于豫西山区最东端被四面包围的一个谷地里面,洛阳和豫东平原的通路上有著名的虎牢关,也是万夫莫开之势。但是和关中不同,洛阳的补给要依赖于豫东平原,所以历史上一旦形成持久战,而且敌人兵力强己方处于守势的时候,洛阳就不行了,因为洛阳人口多,粮食供应就很成问题,这和背靠渭河平原的函谷关有本质区别。当然古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秦朝两汉时荥阳旁边的敖仓,隋唐时候的洛口仓,囤积大量粮草,就是为此。项羽和刘邦在荥阳这里展开了惊天动地的激战,项羽本来大获全胜,但是因为彭越挠楚,骚扰后方,项羽离开后守将不听项羽的嘱托,妄动而丢了敖仓,项羽因缺粮导致兵皆离散,最后被围垓下,乌江自刎。
董卓在当时那个紧急的情势下,只能认为关东联军是11只饿虎,不得不防,而且不一定防得住。

七、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皇帝。
董卓立献帝的好处,一是因为献帝年龄小,可以延缓亲政时间,其次,献帝能上台,董卓就是首功,因此对他的控制力更强。
同样的决策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不一样,对于董卓的能力来说,迁都是明智的决策,这样可以让关东联军内讧,并且长安更靠近西凉,便于控制局面。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等于放弃关东,把它拱手让给联军。
不过董卓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靠他的能力和实力,都无法消灭联军,所以说他迁都是明智的。
董卓废少帝是为了树立威信;迁都一来避其锋芒,二来可以将皇权拉入自己管辖的势力范围之内,来更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关东联军营救天子的计划流产。可惜这样一来反而更难约束关东以外的军阀势力,以至后来发展至群雄割据的局面。

八、关中地区很富饶。
关中地区:东汉末年指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
华峤《汉书》曰:卓欲迁都长安,召公卿以下大议。司徒杨彪曰:“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晓天下之民。今海内安稳,无故移都,恐百姓惊动,麋沸蚁聚为乱。”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今徙西京,设令关东豪强敢有动者,以我强兵踧之,可使诣沧海。”
董卓想迁都长安,内心也有一点犹豫不决,于是召公卿来,看看公卿们有什么看法。当时司徒杨彪提出:“迁都乃是天下的大事,如今天下太平,无故就迁都,担心百姓被惊扰,列强、流寇趁迁都聚众引起骚乱怎么办?”董卓的看法是:“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富饶,以前秦朝就是在关中地区起家而灭了六国。如今要是迁徙到长安,假如关东联军胆敢有轻举妄动的,用我强大兵力足以震慑他们。”关中地区,《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从秦汉之际的国内形势来看,关中、关东同为中国人口最多、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从政治、经济、军事的地位上看,关中地区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首先,它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有附近巴蜀地区农业和西北畜牧业的支持,经济发达;其次,它四周为秦岭、北山山系及黄河所环绕,有四塞为固;北有萧关,西南有散关,东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等,形成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特殊有利地位。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保证了秦国的发展并消灭了东方六国,完成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而当时,长安是关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又有西汉建都根基,选择迁都长安是非常合适的。而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关东联军并没有攻击董卓,而董卓可能已经有了预见,关东联军有可能攻击他,有了迁都长安的打算。

九、长安附近地区有修建皇宫、京都的土木材料基地。
华峤《汉书》曰:彪曰:“海内动之甚易,安之甚难。又长安宫室败坏,不可卒复。”卓曰:“武帝时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窑数千处,引凉州材木东下以作宫室,为功不难。”
杨彪表明:“如果迁都,动起来很容易,说迁过去就迁过去,但迁都以后想要安定却很难。又因为长安旧皇宫已经败落了,修复起来也很麻烦。”而董卓似乎早已经考察好了,他认为:“在杜陵南山脚下,有制造修建城垣专用材料砖窑、瓦窑厂好几千家。另外,木料也不愁,可以从西凉伐木运至长安。”
董卓对付关东联军的策略
由于史料中没有记载,我将大胆的凭自己的分析、推断为大家讲一讲董卓的策略。(只是个人观点,还请大家点评、指正)
董卓在面对关东联军时,其实真正让他恐惧的不是那支数量庞大的联军部队,而是害怕其中的几个人。这几个人是:曹操,孙坚,袁术,韩馥。
董卓在迁都事件之前,曾找过曹操共谋大事,把自己的实力、计划都和曹操讲了,结果董卓没有想到,曹操没有被自己拉拢,反而起兵反叛。曹操的才能董卓自然了解,能文能武,年富力强。而曹操最了解董卓的底细,使董卓不得不作出一些战略的改变。
孙坚,屡次击败董卓手下悍将,让董卓吃惊不小,这个孙武后代同样具有超人的胆略和武勇,与之对敌,耗费很多精力。
袁术当时在反董卓联合军里面,是官职最高的,官拜后将军,拥有正规武装自不必说。董卓担心的是袁术强大的士族人脉关系,如果袁术与袁绍联合,再呼吁一下全国袁氏祖上的门生故吏,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再来说说韩馥,他统治了当时的冀州,兵强马壮。其实,当时袁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守而已,可惜韩馥不是个凶悍的武将,处处妥协寻求和平。否则,依韩州牧的实力,消灭袁绍就象一只狮子捕捉一只小羊那样简单。这样的实力,怎么能不让董卓担心。
一开始,在关东联军没有出现内讧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齐心协力、奋勇向前的。尤其是孙坚和曹操,表现抢眼。甚至曹操提出了灭董计划。曹操说:“各位,听我的计划,现在我们应该由袁绍,引河内之兵,到达孟津;酸枣有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军队,可守成皋,据敖仓,塞住轘辕、太谷,完全控制住各险要之地。由袁术率领南阳之兵,攻丹水、析州,入武关,用以震动三辅(指长安、冯翊、扶风,今陕西中部地区)。但各军都应作高垒深壁,不要出战。多作疑兵,表示天下形势,正已造成各地豪杰联合围攻董卓之势,以顺应天下之心,诛讨逆贼。这样行动,成功的大势可以立时而定。”我称曹操这个策略叫“单纯局部包围网”。不能说曹操这个策略不对,而是这个策略需要各路豪杰悉心配合。
董卓及手下谋士则编织了一个更大的网。
董卓迁都长安,保留实力,撤至后方,利用招安手段拉拢韩遂、马腾,逐步免去后患。然后,利用献帝的名义,给予刘焉(益州)、刘表(荆州)、刘虞(幽州)、刘繇(扬州)等汉室宗亲高官厚爵,收买他们为保卫天子名义起兵,同时命令公孙瓒(北平)、张杨(上党)、孔融(北海)、陶谦(徐州)等关东联军外围的州郡长官形成四面八方的大网进行整体全局包围。一旦关东联军向西进入洛阳腹地,董卓大军固守函谷关等重要关隘,其余部队开始收网,这关东联军2、30万大军,恐怕犹如草芥一般,被围歼于洛阳腹地。
可惜,历史是捉弄人的,关东联军并没有形成合力,而是各自心怀鬼胎,甚至互相厮杀。从而让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坐视这可笑的混乱局面,导致董卓不修身而忘乎所以,招致杀人之祸。

董卓是西凉地方势力,是被召入京的解决外戚和太监两党之争的,结果他最后成了最大赢家,但是后来各诸侯讨伐他,他决定烧了洛阳,带着百万洛阳人到他自己的地盘长安,从此洛阳便衰落了。为什么带着天子,肯定是当枪使,跟曹操一个心理。

首先要考虑一下,洛阳烧就烧是烧了,一片废墟,就连洛阳中的皇家陵墓也被董卓军团盗取的什么都没了,城中设施断然连一般州府都比不上,占领后还得军阀出钱修城,修好还不一定被谁抢了,不干这赔本的事情。      然后还得想想,董卓不光烧城,人还把百姓迁走了,。没有百姓,谁来当劳工,谁来缴税,谁来给驻扎的军队供粮,洛阳被烧,必然交通条件也不好了,军阀从根据地运粮食,绝对耗费人物财力,不可取      再者,洛阳已经无价值,而且当时每个军阀都有自己不错的根据地,袁绍占着河北 山西(冀州 青州 幽州 并州) 曹操占着山东(兖州 徐州) 袁术占着安徽(扬州长江以北) 就连二流的马腾还占着陕甘(凉州) 哪个根据地不比洛阳一座烧得只剩灰的强啊

首先要考虑一下,洛阳烧就烧是烧了,一片废墟,就连洛阳中的皇家陵墓也被董卓军团盗取的什么都没了,城中设施断然连一般州府都比不上,占领后还得军阀出钱修城,修好还不一定被谁抢了,不干这赔本的事情。      然后还得想想,董卓不光烧城,人还把百姓迁走了,。没有百姓,谁来当劳工,谁来缴税,谁来给驻扎的军队供粮,洛阳被烧,必然交通条件也不好了,军阀从根据地运粮食,绝对耗费人物财力,不可取      再者,洛阳已经无价值,而且当时每个军阀都有自己不错的根据地,袁绍占着河北 山西(冀州 青州 幽州 并州) 曹操占着山东(兖州 徐州) 袁术占着安徽(扬州长江以北) 就连二流的马腾还占着陕甘(凉州) 哪个根据地不比洛阳一座烧得只剩灰的强啊

迁到他的势力范围


读三国演义学做人做事人生智慧(第3章)12
酒行数巡,卓教停酒止乐,乃厉声曰:“吾有一言,众官静听。”众皆侧耳。卓曰:“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诸官听罢,不敢出声。董卓能够招诱何进何苗手下兵将,说明了他是有一些谋略的。董卓滥用...

求新三国每集的简介
言未尽,败报已至:孙坚折兵损将,孤军大败。董卓亲率西凉大军前来征讨,董军大将吕布接连斩杀了数员盟军大将,一时无人敢应战。张飞大喝一声单挑吕布,关张二人也相继加入,三英战吕布。各路诸侯趁势麾军杀向董卓。京都洛阳,董卓欲挟天子迁都长安,百官噤若寒蝉,恐惧无言。与此同时,曹操与孙坚力劝袁绍率军追杀董卓,...

三国演义中董卓算不算挟天子以令诸侯
2、董卓由于狂妄自大,刚刚进了洛阳,马上就将少帝废除,立了汉献帝刘协为新帝,并且董卓生性残暴,滥杀无辜,害得一方百姓民不聊生,杀人放火的董卓,让老百姓无不厌烦,最后董卓还火烧洛阳城。先后几次挖掘秦始皇陵搜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抢夺金银珠宝无数,并且把天子的后宫佳丽抢了个遍,董卓这样做,...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为什么要定都许昌呢?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兖州牧曹操便是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之一。董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大驾既西,卓部兵烧洛阳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珍尽...

汉代董卓是什么人?
【190年】,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同时焚烧洛阳宫殿,发掘陵墓,搜罗财宝。次年,董卓到达长安,升为太师,自称尚父,逾制乘坐青盖金华车;弟弟董旻升为左将军,封鄠侯;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的许多亲戚都在朝廷任职。董卓还筑郿坞,囤积了三十年的粮食用以自守...

曹操挟天子的时候迁都许昌,为什么不去长安或者洛阳?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兖州牧曹操便是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之一。董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大驾既西,卓部兵烧洛阳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珍尽...

三国时代的首都在哪??曹操搳天子以令诸侯是哪个天子
当然一开始是洛阳了,董卓把汉献帝劫持到了长安、故长安就是第二个首都,之后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了许昌,当时的首都又变成了许昌,献帝禅位曹丕,魏国的首都就在许昌,吴国在柴桑,蜀国在成都

卓文君是四大才女之一,为何选择私奔非司马相如不嫁?
卓文君16岁的时候听从父母之命成亲,可是几年之后丈夫因病过世,卓文孙疼爱女儿,便将她接回家中居住。这个时候恰好司马相如来拜访自己的好友,也就是当县的县令。卓文孙知道县令的好友来访,便设宴款待。这件事被卓文君知道了,她早就倾慕司马相如的才华,却一直无缘见面,便贿赂了宴会上的侍女,自己...

真实三国时代哪个武将最厉害?
董卓入京之后,诱吕布杀丁原,并任他为骑都尉,非常信任、喜爱他,不久再任他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麾下 关东军起兵讨董时,吕布亦曾参战,却与将领胡轸不和而被孙坚所败,最后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董卓自知自己凶暴,为人所恶,所以时常要吕布作自己的侍卫及守中阁;不过,董卓性格又十分猜疑,曾因小许失意而向吕布掷...

曹操和董卓都挟持天子,为何结局完全不同?
董卓把他们强制分派给一般战士,就连汉朝官府的婢女和小公主未能幸免,许多都被董卓乃至董卓的手底下霸占。就这样的董卓,为了更好地晋升,甘愿杀良冒功,早就丧失人心。三国志详细介绍董卓时讲:卓性残酷不仁,遂以酷刑胁众,睚眦必报,人不自我保护。换句话说,董卓性情残暴不仁,喜爱用严刑峻法威协...

西畴县15917541412: 董卓为什么要弃洛阳,迁长安.与李儒所说的童谣有无直接关系?
延媚丽科: 有关系,可明显不是主要的原因. 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山东诸侯对于董卓来说,还是不可轻视的敌对力量. 所以,李儒建议迁都洛阳,留一块骨头让那些诸侯们争夺,自己远避到长安去. 这主意,一石二鸟,一拍即合,立刻采纳,西去长安.

西畴县15917541412: 董卓劫献帝强行迁都长安,试对董卓此举作简要分析 -
延媚丽科: 董卓强行劫献帝迁都长安,与当时的战争局面是有很大关系的.当时,以袁绍为首的反董卓联合军已经打到了洛阳附近,18路诸侯对洛阳已经成了包围之势.那时,18路诸侯分兵攻打洛阳城附近的两个重要军事关隘:汜水关和虎牢关.历史上著...

西畴县15917541412: 董卓如何处理旧都城的? -
延媚丽科: 强迫迁都,董卓动用军队驱赶洛阳居民,导致大批百姓丧命,兰台(东汉政府的图书馆)的藏书也在途中损失大半.他则在洛阳放火焚烧宫殿、官府、民宅,趁机搜刮财物,又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

西畴县15917541412: 虎牢关公城战后,董卓烧毁洛阳并迁都,请问前往何处 -
延媚丽科: 长安 董卓这次迁都,是因为关东军势很盛,董卓被吓住了.虽然后来情况证明,当时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单算粮食的话,洛阳当时有敖仓,守一段时间是没问题的.曹操当时给中路军的建议就是大家齐心合力迅速进攻,拿下敖仓,然后高垒深壁,勿与战,耗粮耗死董卓.根据曹操的军事眼光比较强这个假设,我认为很可能当时董卓的西凉军主力还没到洛阳,所以才有董卓迁都和曹操的这番话.

西畴县15917541412: 三国时的长安与洛阳关系
延媚丽科: 事情是这样的,听我慢慢道来~~~ 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东汉的首都在洛阳. 然后三国时期是属于东汉末年,所以首都在洛阳. 董卓进京之后就废了汉少帝立汉献帝为帝,于是18路诸侯就要讨伐妄言废立者,也就是董卓了~~~ 面临强大的诸侯,...

西畴县15917541412: 三国演义只董卓揽大权的主要人物. -
延媚丽科: [189年],朝廷征招董卓为少府,董卓上书找借口推辞,不肯放弃兵权就任.后来,汉灵帝病重,朝廷任命董卓为并州牧,令他将部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再次找借口拒绝,并驻兵于河东,以观天下变化.不久,汉灵帝病逝,汉少帝即位,何进招董...

西畴县15917541412: 三国演义前五集讲了什么 -
延媚丽科: 前五回主要说了刘关张三人的来历,并介绍黄巾之乱,曹操与孙坚的生平.最主要的是,因黄巾之乱将董卓从西凉掉进长安,而后黄金灭,董卓佣兵挟持皇帝,曹操发矫诏召集十八路诸侯虎牢关讨伐董卓,这是前五回的重点,因为董卓不乱诸镇不起,诸镇不起三国部分,第五回可以说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张(这里说第一张是指曹操召集各路诸侯对三国演变的意义)谢谢

西畴县15917541412: 董卓为什么毫不犹豫的回到长安这又说明了什么? -
延媚丽科: 董卓迁都长安 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见关东军气势甚盛,对洛阳形成威胁,决定迁都长安,迁都之前,董卓先鸩杀前少帝弘农王刘辩

西畴县15917541412: 哪位大侠给讲讲董卓是怎样一个人 -
延媚丽科: 为了让你理解方便,就不复制粘贴一堆古文了.直接用白话文给你解释一下:老董原是西北军阀,性格比较差的说……讲究暴政,喜好暴力、虐杀,以铁腕手段实行统治.当他把持天子后,更加胡作非为.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董卓是虎,吕布...

西畴县15917541412: 历史上主导了火烧洛阳,转移国都至长安的人是谁? -
延媚丽科: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挟天子文武百官向西迁都,逃亡长安,于是下令火烧洛阳,不给联军留任何物资装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