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有哪些传说

作者&投稿:丑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梅州有哪些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我要答案!!!快快快快!!!!~

梅州有许多传说,其中有落弟秀才李文古的人物传说比较多,灰谐风趣,耐人寻味。
李文古,又曾称李文固,其实从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实名字叫李文古。汉族,系明末清初丙村(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花管理区)人。
从有关他的种种故事传说来分析,可知他是个非常聪明机智的人物,又有民族气节的人。同时又是则正不阿的人,也是个风趣诙谐的人,还是个非常好胜和善于报复的人。
李文古的故事传说很多,基本上都是诙谐风趣、寓庄于谐的故事,生动、形象、古怪。作别人想不到的事,说别人说不出的话,听了令人捧腹、一听难忘。故"李文古的故事"不胫而走,由梅县区传遍全梅州,由梅州而传至闽粤赣台,以至五大洲客家居地流传这些故事,也是客家民间文化的精华。
"捉弄嚼舌头的人"
有一次李文古等五个人同坐一条小船,另外四个人是一伙的。这四个人天南地北地聊起来,聊得起劲,就骂起了李文固,说他人不仅长得丑,还是个跛脚佬,个性专横,喜欢作弄人……李文固听着,知道他们不认识自己,所以不动声色,随他们说去。到了晚上,四个人呼呼地睡着了,李文固看到他们盖的都是新被子,于是,就写了四张字条,分别贴在被子的一个角上。
早上起床后,他们各自将被子叠好,打好背包,上船准备离去,李文固大喝一声:“你们给我站住。”
他们莫明其妙看着李文固说:“干吗?”
“干吗?你们偷了我的被子。”
“有没有搞错,明明是我们一起到店里买的。”
“不把被子还给我,我要到县衙告你们。”
“想打官司?去就去,谁怕谁呀。”
他们想,没偷被子,一对四,肯定能赢官司。他们背着被子走在前头,李文固在后面跟着。
县官听完双方的陈词,问:“你们说没有偷被子,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被子是你们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一起去买的新被子,可以互相证明。”县官说:“你们不能作为证人。”
县官问李文固:“你说被子是你的?有证据吗?”李文固说:“有啊,我的被子写有我的名字。” 四个人感到奇怪,刚买的被子怎么会有他的名字,忙打开被子,被子的一角上还真有李文固的名字,四个人被弄糊涂了,被打了二十大板。
李文固背着四张被子走出衙门,四个人摸着屁股,垂头丧气地走出来。李文固用关心的口吻对他们说:“你们挨了打,不好意思,四张被子本来就是你们的,现在还给你们了。”他们不知是计,连连说:“谢谢!谢谢!”抱着被子正要离去。李文固又击鼓鸣冤,县官问:“刚刚离去,又怎么啦?”李文固说:“县官判还给我的被子,又被他们抢去了。”县官一看四个人抱着被子,下令:四个人再重打四十大板。
四个人被打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李文固在门口候着,他们出来了,看都不敢看一眼李文固,李文固把被子丢在他们面前:“喂,以后还敢不敢乱嚼舌头,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再也不敢了,您就放过我们吧。”
这个故事说明李文古聪明机智,善于报复。当时李文古处于明末清初,不愿出仕清庭做官,又不得志,把气发泄在他人身上,也未免太过了。

你听过梅州客家民间故事:“见钱眼开的菩萨”吗?
从前有个财主,对人刻薄,却又偏爱装作大方。
有一回,他请人刻一尊佛像,明讲工钱三十块,后来却只付了十块。师傅只得忍气吞声,捡了家伙就走。
财主去看佛像时,却吓了一跳,说:“明明是睁着眼的,为何却闭着双眼?”于是,连忙派人去把师傅找回来,问个究竟。师傅装作诧异地道:“是呀,我刻时是睁着双眼的,为何现在闭上了眼?”财主慌了,忙对师傅道:“这可怎么办呀?你有什么法子补救?”师傅故意想了很久,然后道:“救是有救的,你诚心敬一敬她就会开眼的。”
财主问什么来敬?师傅答道:“不必用什么三牲礼仪,只拿二十块钱来给我就可以了。”
财主一听心里一怔:“莫非师傅做了什么手脚?”
但又不方便问,只好赶快去拿钱。师傅见财主一走,忙把贴在佛像双眼上的漆膜扯去。
待财主把二十块钱交到师傅手中时,师傅对财主说:“你把双眼紧闭着,我念几句咒诀,菩萨的双眼就会睁开。”财主遵命,闭起双眼。师傅念道:“天地神明,菩萨有灵,敬神敬佛,先爱敬人,若不敬人,神佛无灵。钱财到手,睁开眼睛,非偷非抢,财主分明。”财主听到此处,忙问师傅:“你,你这是么什意思?”师傅笑答道:“菩萨有灵,见钱眼开;得人钱财,为人消灾!”说罢带了二十块钱走了。
财主睁眼一看,佛像的双眼果然开了,一时呆若木鸡,不知其所以然。

梅州有许多传说,其中有落弟秀才李文古的人物传说比较多,灰谐风趣,耐人寻味。关于他的传说有"三戏先生"、"三戏学台"、"三戏白食客"、"三戏村姑"、三戏李二何"、"三戏叔母"等。
李文古,又曾称李文固,其实从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实名字叫李文古。汉族,系明末清初丙村(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花管理区)人。
从有关他的种种故事传说来分析,可知他是个非常聪明机智的人物(如"三戏先生"、"三戏村姑"),又有民族气节的人(如"三戏李二何"和"三戏学台")。同时又是则正不阿的人(如"三戏贪官"等),也是个风趣诙谐的人(如"三戏白食客"等),还是个非常好胜和善于报复的人(如"三戏叔母"、"罚背磨石"等)。
李文古的故事传说很多,基本上都是诙谐风趣、寓庄于谐的故事,生动、形象、古怪。作别人想不到的事,说别人说不出的话,听了令人捧腹、一听难忘。故"李文古的故事"不胫而走,由梅县区传遍全梅州,由梅州而传至闽粤赣台,以至五大洲客家居地。甚至有些地方,不是李文古的事,也套在李文古身上。这说明,李文古对民间社会的影响是很深广的;这些故事,也是客家民间文化的精华。
戏弄先生
"天有两个'矢忽'那么高"
话说程乡县丙村(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堡梅花村,有个出穷的农家孩子,叫李文古,自幼聪明伶俐,又肯动脑筋,话说做事都比一般孩子古怪,十分机智。但因家穷,到七八岁才进私塾(私家学堂)读书,他每上一课,过目不忘,乘下的时间便偷玩耍,因此,常被私塾先生训斥处罚。文古心中不满,闷了一肚子气,有心要找机会气气先生,偏偏这位先生又是个不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常常邀人打鸟、打"斗聚"等。李文古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有了个主意。
一天, 先生叫大家一起背诵《人之初》,李文古乘乱编造,背道:"人之初,性本善;狗驳家,滚滚战……"先生一听,不对,像是李文古的声音。于是叫大家停读,专门叫李文古背,文古一气呵成,只字不漏不错,先生无话可说,但过后又叫李文古去训话,说:"李文古,你人虽聪明,但爱捣乱,我要求你们要做到一、二、三都忘了!"文古一听 忙道:"先生,我那条忘了?"先生说:"没忘?那好,你说给我听听!""好!"文古忙接口诵道:"一、一、 一,先生教涯打'禾毕';二、二、二,先生教涯打'斗聚'……"先生一听。正打痛了自己的"烂脚",气得大呵一声:"你说什么?!"文古不慌不忙问道:"先生,不是这样吗?"先生更气,又吼道:"哼!你真不知天高地厚!"李文古一听,镇定地问道:"啊!你问我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这我知道。"先生一听莫名其妙:"什么?你知天有多高?好,那你说给我听!"文古说:"我知道,天有两个矢忽(屁股)那么高!"先生斥道:"岂有此理!"文古忙解释道:真的,我妈给我'摒屎'(大便后揩屁股)的时候,总是说我'矢忽'拱到半天高,我一个矢忽就半天高了,若两个矢忽就顶天了么?先生听了啼笑皆非。自此以后就不敢随便刁难李文古了。
"李文古戏弄先生"的故事,是发生在明末。距今三百多年了。那时的塾师对学生的教育是"灌注式"又施以体罚,故师生之间常常有对立情绪,师不善教,造成生不易受,故有此事发生。然而,少年李文古的聪明机智,用来对付自己的先生,也未免太过分了。

梅州客家民间传说—灵光寺的传说
灵光寺,原名圣寿寺。
1、灵光寺门前的两棵生死树,一生一死。
灵光寺门前有三株古柏,二生一死,都有三人合抱那么大,高达七丈左右,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奇怪的是,生树和死树,经过千百年,仍保持同样高大。这里有一段传说。相传有一年夏天,潘了拳从百里外买回三株柏树苗,因天气炎热,回到寺里,柏树苗巳晒死一株。他不愿把枯树苗丢掉,同样栽下。栽树时,他念道:“树苗、树苗,快长快高,生死同种,生死同高。”奇怪,死树苗果然长了起来,可就是有枝无叶,枯而不倒,和生的同样高大,挺立在寺前。
无笃石螺和片生熟鱼
2、灵光寺门前,有一条小溪,溪里有两种奇异的动物——无笃石螺和片生熟鱼。相传潘了拳在世时的一天,两个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在溪里游泳贪玩。他们发现水里有许多小鱼和石螺,便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然后带回寺里。两个小和尚作了分工,一个剪石螺尾,一个煎鱼。潘了拳闻得腥味走了进来,把两个小和尚训斥一顿,说这是杀生之举,违反僧规戒律,并命令放生。两个小和尚不敢违抗,使把煎了一半的小鱼从锅里铲起来,与去了笃的石螺,一同放回小溪里。这两种动物回到溪里,死而复生。
3、无笃石螺
系生长在阴那山小溪中的一种石螺,形态和普通石螺一样,只是尾部少了一截,有如人们将螺敲去螺的尾部后下锅煮食的石螺相似。传说当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适有十方善信来寺进香,拾得溪中石螺作为佐菜。他们把螺敲去尾部后,正要下锅之际,被潘了拳发现,步前正言说"信佛人要戒杀生"。善信遵听奉劝,便将石螺放回溪中,繁衍至今。从此,无笃螺成阴那山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水生物。(注:"无笃"是客家方言,意即没有尾巴。)
4、片生熟鱼
片生熟鱼是生长在阴那山的溪中,鱼身两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鱼一样;另一面则为赤色,俨如经过锅里煮熟后的色泽一般。故人称此鱼为"片生熟鱼"。传说当年在庵做工的人,从溪中捕到鲜鱼,正在厨下煎煮,适为潘了拳发现,了拳和尚认为杀生有犯僧戒,即劝工人将锅里正在煮着的鱼铲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鲜鱼居然起死回生,相传繁殖,可惜这种半边白半边赤的小鱼在阴那山小溪中很难见到了。(注: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
5、茶泉
灵光寺的右面有一个山谷,山谷里有一股泉水。奇怪的是,这股泉水好象茶水一样。传说当年潘了拳到这里结茅修炼,他姊姊同情弟弟孤身一人,便寻找而来,并住下来照顾潘了拳,日里帮他洗衣做饭,夜里帮他烧香点烛。潘了拳除了修行苫炼外,还经常上山打柴。
有一日,潘了拳在山谷里砍柴,他姊姊见天气炎热,便泡好一大壶赤汤山茶,送到山上给弟弟解渴。当她来到山上,见树木繁密,荆棘遍山,看不到弟弟的身影,便叫喊弟弟上来喝茶。潘了拳在山谷深处,不容易上来,便叫姊姊把茶水从山上倒下去。他合掌闭目,嘴里念着什么,结果,一条茶泉流到他面前,他随即弯下身去,两手捧起茶水痛饮起来。从此,茶流之处成了一条水沟,并长流不止,至今还和茶水一样的颜色。
6、木龙迎客
灵光寺祖师宝殿的殿顶四角,有条雕刻木龙。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夏日的中午,寺里的和尚忽然发现四条木龙不见了。到了傍晚,木龙又回了原处。第二天又是如此。第三天中午,那和尚躲在房里。窥视殿顶,想看个究竟。果然那木龙慢慢地离开原位,偷偷地向西飞去。那和尚随即跟踪而去。走到二里远的一个深潭处,只见四条木龙在那里兵乒乓乓地游泳。
那和尚不声不响地返回寺里,想了一个降龙之计,打制了四个铜铃,分别系在四条木龙的脖子上。第二天中午,水龙又要动身,铜铃便“铃铃”地发出响声。木龙顿时胆战心谅,再也不敢偷去游泳了。
几天后,木龙脖子下的铜铃又响起来,又想偷去游泳,便从房里出来看个究竟。只见左方角的木龙未动,只是铜铃作响,其它三个铜铃哑然无声。接着,一群善男信女从左方走进寺来。客人一到,铜铃便不响了。右方的铜铃作响时,右方便有一群客人走进寺庙。
传说木龙被系上铜铃之后,改邪归正,将功补过,以铜铃作为迎客的信号,故有木龙迎客之说。

没有梅州传说客家传说就有

客家食俗及其传说

客家入大多居住在山区,平日粗茶淡饭,生活简朴。他们平时一日三餐,一般人家早饭、午饭多吃大米饭,晚饭喝粥,菜肴则以自己菜园摘回的新鲜蔬菜及咸菜为主,菜味喜咸、喜肥。

但是,逢年过节或举办婚嫁、寿诞、生子满月等喜庆活动,主家往往倾其所能,摆出“四盘八碗”或“四盘十二碗”的筵席,以各种客家传统风味佳肴,欢宴亲朋。

·客家风味菜肴·

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为广东三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油重、味咸,讲究酥软香浓,朴实大方,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客家菜中,除了前面已述的瓤豆腐以外,还有盐的焗鸡、梅干菜扣肉、青蒜焖肉、牛肉九等最具客家风味。

盐焗阔鸡,一般选用一公斤左右的嫩母鸡,宰杀后,掏去内脏,洗净,晾干,往鸡腔内放入两棵大葱和少许姜片,抹些生油,用整张的干净草纸将整只鸡包裹起来,把纸喷湿,随后放人锅中,用炒得滚烫的粗盐把鸡煨埋起来,再用文火焖焗一小时左右。然后,出锅,拆骨,撕下鸡肉,再按鸡的原型,装盘上席。盘旁搁一个小味碟,内有香油和姜末等调料,供食客蘸用。盐焗鸡色泽金黄,皮脆,肉滑,连酥香的骨头亦可嚼食。盐焗鸡包裹甚严,最能保持鸡的鲜香美味。而且,它是用热盐煨焗熟的,食后不致燥热上火,且有清心润肺之效。

相传,盐焗鸡最早源于广东惠阳盐场。当时,一些盐工节后从家中带来用白水煮熟的整鸡,为防时间长了变质,便用草纸色裹整鸡,埋进盐堆里。谁知埋进盐堆之鸡,不但食用方便,而且愈加香酥可口,宜酒宜饭,食后力气倍增。此事传开后,盐商、富豪和各饭店纷纷仿效,并经过不断改进,遂成客家地区的一道名菜。

在焗制的菜肴中,还有一道“酒焗双鸽”,也颇具特色。此菜先将两只掏洗干净的鸽子,放上适量的盐、姜、葱等调料后,装在盘里摆好,再把一叫、杯玫瑰酒(或葡萄酒、糯米黄酒),放于双鸽中间,再用一个瓦盆盖严。然后,将它架置锅里,用中火蒸焗至熟。此菜须趁热上席,开盖时,酒香扑鼻,肉嫩味鲜,且有益中补气之功效。

“梅干菜”是享誉海内外的一种客家乡土菜。秋未冬初,菜园里的芥菜抽了苔,它姆指粗细,顶带花蕾,形如秋荡,脆嫩味甘。这时,村妇摘下菜心(长约5寸左右),晾挂几天。待叶子变软时,放进盆里,撒上盐,用手揉搓,待渗出一些汁液时,便装入陶瓮,码放一层撒一层盐,装满后用芥菜叶或竹笋壳把瓮口封严。过了半月二十天,取出晒干,便成了色泽金黄,咸酸味甘的梅于菜。

制作“梅干菜扣肉”时,先取肥瘦三层相间的猪肉,用白水煮熟,拌上酱油,切成方块,放入沸油锅中,把猪皮炸成酥香,再切片装碗,上面铺放一层梅干菜,上笼屉用文火蒸烂,再倒扣盘里上席。此菜因肉里渗入梅干菜之清香,而梅干菜又得肉香,故而相得益彰,浓香扑鼻,肥而不腻。

用梅干菜烹制的菜肴,不论是梅干菜蒸猪肉,还是梅干菜炖排骨、梅干菜堡肉汤,其鲜香之味,皆令食者难以忘怀。于是,那些客居海外的华侨,倘得“水客”捎来梅于菜,往往勾起对家乡的万种情思而弥足珍贵。

青蒜焖猪肉,这是客家人的一道家常菜。冬春时节,菜园里的青蒜,葱绿鲜嫩。拔来一把青蒜,切段,与五花猪肉片下锅,焖煮10分钟,让猪肉吸收了青蒜的芳香,青蒜又得猪肉的鲜香一,一倘起锅前再搁少许黄酒,再添加了酒香,其味更为醇香可口。

客家人喜吃九类食品,他们常用牛肉、猪肉、鲩鱼等为原料,加上适量淀粉,制作牛肉丸、猪肉丸、鱼肉丸。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制作肉丸时,对用料挑选极精,如牛肉、猪肉,则须选用精良之瘦肉,还得把肉中的细筋剔掉。若做鱼丸,非肥美肉嫩的鲜活鲩鱼不可,而且鱼鳞、鱼刺、鱼鳍,皆要一一剔尽。捶打时还得注意肉的纹丝,拌和肉泥时又得注意方向,等等,必令做出的肉丸爽脆、嫩滑、鲜美、结实——有人将煮熟的肉丸使劲掷地,肉九非但不碎,还能像乒乓球似的反弹上来。

·客家岁时食品·

除了前面已述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日食品外,客家地区还有下列一些应时食物,也颇具特色。

清明艾粄 (粄,客家话方言,音:板,一种米糕)。清明时节,万物欣荣。这时,园头地尾新绽的一簇簇艾草,毛茸茸的,嫩生生的。于是,村姑农妇,挽篮采来鲜嫩艾草,洗净,掺入用水泡浸过的糯米里,放进石碓,春成艾未糯米粉,再和上红糖水,蒸成青绿的艾粄。民间认为,艾板不但清香甜美,软滑可口,还有除湿明目、清热解毒以及调和妇女月经的功效,故而世代相传,成为一俗。

夏至狗肉。据载,古代中原有夏至杀狗祭门祈安之俗,客家人传承着这一古俗,除了像广州人那样,在冬令吃狗肉火锅外,还讲究在夏至焖狗肉吃。民间认为,狗肉有除湿利尿、壮阳固肾之效,而夏至前后,客家地区暑热多雨,人们上山劳作,下田耕耘,辛苦劳累,暑气、湿气郁积,最宜食狗肉以滋补健身。因而,客家有“夏至狗,吃了满山走”的谣谚。

不过,客家人对狗肉也甚为讲究。民间认为,吃老狗肉,不但无滋补价值,反而会生病,那是吃不得的。正在吃奶的小乳狗,虽能补身,但个小肉少,食之可惜。最理想的选用20斤左右的嫩狗,宰杀(多为在池塘淹死)后,用开水退毛;若残存汗毛,可燃烧稻草燎净,还可增加香味。炯煮狗肉时,佐以陈皮、草果(小茵香籽)和芹菜、姜片等调料,其鲜香之味,最为诱人。

仔姜炒仔鸭。初夏,村民饲养的仔鸭开始上市了。刚长出翼毛的仔鸭,重约1斤,宰杀洗净后,切块,再将当年长成的鲜嫩新姜切片,作为辅料。待油锅烧热时,将鸭块、仔姜片下锅,旺火偏炒至熟,烹以少许黄酒即成。此菜仔鸭肉嫩骨脆,仔姜片微辣爽口,别有一番风味,且有补肾壮筋之功效。

仔鸭的另一种吃法是将整鸭放入沸水锅中旺火煮熟,再用新鲜猪油涂抹鸭身,切块装盘上席。食时,蘸以香油、姜未、蒜泥和薄荷等调味品,十分脆嫩可口。

仙人粄,这是最受客家人欢迎的夏令清凉小吃。仙人粄用仙人草 (又称凉粉草)根和少量土碱熬水,过滤去渣,加上适量淀粉再煮。冷却后,便凝结成黑褐色的半透明的胶状物。食用时,将仙人板放入小碗,调以蜂蜜 (或白糖),它清凉,滑溜,爽口,特别是仙人草那种特有的幽香之味,最能润喉解渴,清热去暑。同时,还有助消化、降血脂和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如今,这种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已制成罐头,远销海内外,尤受侨居国外的华侨欢迎。

“七月七,吃药粄”,这是客家地区五华县民间流行的习俗。农历七月初七,当别地村姑相聚在庭院瓜棚豆下,遥祝牛郎织女相会和为自己乞巧时,五华妇女却从田野里挖来思茅草根、鸡矢藤、狗7贴耳草、尖尾枫叶、苎麻叶、艾草叶等,洗净浸软,用石碓春烂,和入糯米粉中,拌以红糖,蒸制成又甜又香的药板。由于这些草药各有清热解毒、除湿利尿、益肝明目、健胃、法风的功效,又清香、甘甜,因而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吃药粄乃中原古俗。相传,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入广东后,因南方暑热多雨,许多人水土不服,患了肠胃病。一位族长也身染此疾,一天晚上他在梦中得仙人指点,让他用上述七种草药做成药板吃。族长依仙人指点,其病果然不治自愈。

至于为何在七月初七这天做药板,据说,牛郎织女这天在群鹊的帮助下,在天河架起鹊桥,方得一年一度的聚会。于是,人们认为用这天从天河流来的河水制作药板,准会更灵验有效的。

冬至的姜枣羊肉。冬至将至,老百姓不论贫富,皆要进补身子,这也是客家一俗。民间认为,这时正处隆冬时节,人的体质比较虚弱,极需进补药膳以健身。同时,客家人认为,冬至这天乃一年之中白日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如这天进补,最能为人体所吸收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常见的冬至进补药膳是姜枣羊肉。将羊肉切块入锅(最好是砂锅),放上砸裂的姜块,用文火炖至软烂,再加适量的红枣、红糖和黄酒,趁热食之,最能补身。客家上了年岁的老人,对冬至吃羊肉甚为认真,因为羊肉、姜、糖、红枣皆热性食物,俗谓吃过羊肉羹,老人便能一冬身暖体健,无病无灾。反之,倘若这天无羊肉或其他食物补身,便会常感手脚发冷,体弱多病,甚至会觉得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这天以吃羊肉为佳。倘买不到羊肉,则可用雄鸡炒酒代替:先将切碎晒干的姜未,下锅用油炒香,再把鸡肉块下锅翻炒,加水炖煮至烂,再放红糖、黄酒稍煮,即可食用。

冬至进补的药材,还可依据各人的体质或医嘱,分别加入适量的人参、黄蔑、拘妃、党参、桂元、当归等等,以补益中气,滋补肝肾,等等。

·客家待客习俗·

俗话说,“客家客家,好客之家”。保持着中原古风的客家人,素有热情好客的传统。倘有贵客登门,殷富之家将以丰盛酒席盛情款待。就是贫穷人家,他们宁可自己勒紧腰带,节俭过日,也要尽其所有来招待客人。

在一些偏僻山村,还有家族、邻里共同招待客人的习俗:来了不速之客,主家正为一时无法置办食品而发愁时,家族邻里闻讯,或送来自己珍藏的香菇、竹笋干、银耳等山珍,或平日舍不得食用的就鱼干、墨鱼干等海味,或烹制一道自己最拿手的菜看端上席来。这时,主家依例请来族长或长辈坐于上首,并请来家族、邻里的代表一块作陪。于是,靠着家族、邻里的帮助,也能把筵宴置办得甚为丰盛、热闹。

在客家地区的一些山村,从前还有一种奇特的“挟食”之俗:在偏僻山村举办的婚嫁、生子满月、老人寿诞等喜庆宴席上,男宾女客常常分席入坐。席间,女客吃食甚少,而把各种菜肴挟进事先准备的食器里;带回家去给未能赴宴“食酒”的老人和孩子吃。相传,这种敬老爱幼的风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从前,有个名叫小凤的姑娘,十分聪明贤慧。她出嫁后不久,公公、丈夫皆相继去世,与婆母相依为命。一天,村里朱富伯大寿,小凤前去帮忙干活。席间,小凤惦记着在家的婆母,她只喝了一些汤,而将肉菜挟在空碗里。散席后,她急忙送菜回去给婆母吃。谁知走得大急了,进门时不小心摔倒了,把一碗肉也撒了。小凤伤心难过极了,婆母劝慰她,把肉菜挟起来,洗净,煮吃了。

一天,雷电交加,小凤以为自已给婆母吃了“倒地肉”,雷公来惩罚她了。她唯恐祸及婆婆,便冒雨跑到村外一棵古树下去躲避。婆婆急忙去叫小风回家。这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古树被雷电击倒了,而小凤却躺在一堆白银上。婆婆叫醒昏过去的小凤,搬回银子,婆媳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从此,贤孝的小风和她的“挟食”之举,远近传为美谈,并相沿成俗了。

回复 | 推荐给朋友 | 转贴 举报

三国演义之《天策》,带你穿越历史体验最具特色的三国世界


赵州桥的传说5则
2. 赵州桥的传说(二):五里屯村的老船工程宝金,想让儿子程大龙接替他开船,但大龙想学石匠,为村民建桥。程宝金支持大龙,乡亲们也纷纷捐款。大龙学艺归来,带领乡亲们架起了大石桥。大水冲毁了桥,州官却借机敛财。大龙找鲁班求助,鲁班在五台山被王大爷抓去建桥。鲁班雕刻的石牌坊完成后,他和大龙飞...

东、南、西、北、中五大山岳有什么神话?
1、传说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

《赵州桥的传说》故事
有才能,要用于正道,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就能得到人民的赞扬与敬仰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赵州桥的传说》古时候,赵州城被洨河围着,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人们纷纷抱怨洨河挡道、进出不便,议论抱怨之声此起彼伏、日渐高涨。这一怨声惊动了鲁班和他的妹妹鲁姜,他们决定前去看个究竟。一路上,听到...

茂名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虎头山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电白沿海一带风光旖旎,物产丰阜,人们男渔女织,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这里的南海岛上有一条高凉俚村,村里有一后生,因属狗,父母叫他阿狗。阿狗生得英俊伟岸,智勇双全,百般武艺,样样皆能.且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深得乡民的爱戴。传说海龙王有个女儿叫龙三妹,...

州和洲有区别吗?
九州:传说中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神州:中国的代称。知州: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州官,称“权知某军州事”,后简称为知州。明清两代用作一州长官的正式名称。“洲”的常见组词——三角洲: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大致成三角形,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绿洲:沙漠中有水、草的地方。五...

广陵的传说,由来,别称
公元589的,隋改吴州为扬州,后改为邗州。公元626年,唐复称扬州;公元742年,改称广陵郡;公元758年,再改称扬州。此后扬州之名为本地所专用。唐代,扬州城池向南发展,为一地两城,蜀岗之上称衙城,冈下称罗城。宋代为一地三城,冈上称堡寨城(宝祐城),冈下称宋大城,两城之间有夹城相连...

泗州大圣美好传说
在封建时代的束缚下,许多有情人因礼教之故难以结为连理,于是他们寄希望于神仙的庇佑,其中备受推崇的就是恋爱之神——泗州大圣。关于泗州大圣的故事,流传于广东、福建一带。据说,福建惠安和晋江交界的洛阳江上,由于水流湍急,无法建造桥梁。无数代人尝试架桥都未能成功。一天,一位老翁与一位绝色女子...

安徽巢湖有哪些传说
相传古巢湖为州,有一年大旱,小白龙私自降雨除旱,触犯天条,被打下凡尘,遇焦姥相救。为报焦姥救命之恩,小白龙告知天帝将陷巢州的天机,焦姥及时告与巢州百姓,众人因此而得救。而焦姥母女却因告知众邻而延误了逃生的机会,被涛涛洪水吞没。后人敬仰焦姥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遂将所陷之湖命名为“焦...

神州的美称还有什么
2、华夏,华夏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汉族的祖先是“华夏民族”,而中国的第一代王朝是夏朝,“华”这个字代表着:地位崇高圣洁。所以,我们可以骄傲的说一句:华夏人!3、九州,有传说,我们国家的上古时期,被分为9个地区,分别由不同的部族管理,也说是在西周时期。州名按核心向边缘地区拓展,排列为:...

洛阳有哪些传说故事?
“荷包牡丹”的传说 古时,离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

都昌县17061976978: 梅州有哪些传说 -
谏标德维: 梅州客家民间传说—灵光寺的传说 灵光寺,原名圣寿寺. 1、灵光寺门前的两棵生死树,一生一死. 灵光寺门前有三株古柏,二生一死,都有三人合抱那么大,高达七丈左右,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奇怪的是,生树和死树,经过千百年,...

都昌县17061976978: 梅州名字的来历,关于梅州有哪些流传的故事?
谏标德维: 梅州古代多梅,故宋朝时易名梅州.狮象山的传说,金柚的传说,蕉岭客家人赌婆石的传说.

都昌县17061976978: 梅州的民间传说 急 400字左右不要太多 好的加分 -
谏标德维: 民间传说一定要是梅州的,能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最好.我今天要急用,请会此外,灵光寺还有不少 神奇传说,如“五色雀”、站在这中间,向前后、左右

都昌县17061976978: 客家山歌的由来,急急急 -
谏标德维: 说起客家山歌的由来,在梅州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朝时期,在梅州松口,有个远近闻名的女歌手名叫刘三妹 ,她不仅有副好嗓子,而且聪明伶俐,山歌随口出.由于她对歌在当地很有名气,许多男女歌手慕名而来与她对歌.有一天,刘三妹正在河边洗衣服,从下游撑来一只船,船上站着一位秀才,点名要和刘三妹对歌.三妹看这位秀才一脸的傲慢,便问你有多少歌敢找刘三妹?秀才马上回答:讲唱山歌我最多,船上载有七八箩,拿出一箩同你对,对到明年割早禾.刘三妹听了特别好笑,随后唱到:河唇洗衣刘三妹,借问秀才哪里来?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秀才一听才知根本不是三妹的对手.从此“自古山歌从口出”也就成为山歌名句.

都昌县17061976978: “梅州”在古时候被称之为:什么都城县?梅州可有出现过道教中的仙人或 -
谏标德维: 客家之都.有韩湘子造桥的传说,也有田伯公的传说,也算是仙人吧,当地可能供奉更多的是吕洞宾

都昌县17061976978: 客家的故事 -
谏标德维: 客家的故事: 一、客家人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里面的一群人,使用的语言叫做客家语,所以叫做客家族群,英文里面是 Hakka.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客家人被描述为唐宋时期从中原、江南等地,南迁入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汉族一支,他们使...

都昌县17061976978: 广东梅州有哪些风俗? -
谏标德维: 广东梅州的风俗:入年界、过大年、洗柚叶澡、守岁、“开墟”. 1、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

都昌县17061976978: 梅州有什么有名的古迹、包括它的历史、故事 -
谏标德维: 有啊,有苍圣庙 在城东北一里左右,玉带河之南,庙址十三亩,门庑殿寝均全.光绪三年,改楞严庵.

都昌县17061976978: 梅州市拥有什么美名 -
谏标德维: 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客都.

都昌县17061976978: 梅州有什么特产?特产传说?赞美特产的诗歌? -
谏标德维: 可以称为特产中的最出名的就是我们梅州的沙田柚了.关于吃的特产方面就没什么传说和诗歌了,如果是旅游景点什么的倒还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