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古文翻译有哪几种?

作者&投稿:侯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翻译“得”的用法有哪些?~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1]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2]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3]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4]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5]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6]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7]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8]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9]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0]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又如:洋洋得意
  [11]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得
  dé
  【名】
  [12]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杜子春说:“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13]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得
  dé
  【副】
  [14]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得
  dé
  【形】
  [15]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我也是引用别人的

◎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 约计:~干(ɡān )。~许。
◎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顺从:“曾孙是~。”
◎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出自《岳阳楼记》)
◎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文言文 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语气助词,不译
代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它的词性,临时活用一下。 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替换。 主要注意以下几种。 (一) 通假字。它作为一种特。 4.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1.加字法:即在文言文的某个字上加上个字,以变成词。如:鞭数十,“鞭打”几十下。

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

现代文翻译成古文的有哪些?
1、原文:这个繁华的世界我最爱的有三,太阳、月亮和你。爱太阳在白天,爱月亮在傍晚,爱你在每时每刻!古文: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2、原文:我喜欢你,仅仅如此,喜欢而已。古文:纵然万劫不复,纵然相思入骨,我也待你眉眼如初,岁月如故!3、原文:无...

古文翻译
”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

古文以有几种翻译
有如下几种:〈动〉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以,用也。——《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

文言文翻译之
5. 之的古文翻译有哪几种 之-做动词时 1.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 2.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

文言文你怎么表达方式
翻译: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二、你 1、汝 例句:先秦·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翻译: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2、若 例句: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翻译: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2. 古文表达方式有哪几种 有以下...

如何学好文言文翻译
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

可以翻译文言文的输入法
4、Google翻译 Google翻译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翻译软件,支持用户对超过100多种语言进行中文翻译,30多种语言进行互译,只要有不懂的语言,用Google翻译便是。5、拍照翻译 拍照翻译只需用户拿出手机轻轻一拍,翻译结果即可一目了然。拍照翻译除了有多种常规不同国家语言的翻译功能,还有粤语、文言文的翻译...

古文翻译都有哪些字典或词典?
字典或词典都是解释字意的,没有翻译的。常用的字典有《古汉语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大一点的有《辞源》《辞海》,古代的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

城口县13120813768: 文言文之的翻译 -
敞沈达菲:[答案]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

城口县13120813768: “之”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翻译,分别是什么?....
敞沈达菲: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

城口县13120813768: 语文文言文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和解释 -
敞沈达菲:[答案]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有时可译可是不译.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 ① 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

城口县13120813768: 古文"之"有几种解释? -
敞沈达菲: 之 字 的 用法 共7种 1.动词(去,往) 用法:(1)之+地点名词 (2)何+之 例句:吾欲之南海 2.代词(代替宾语) 用法:(1)动词+之 (2)介词+之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结构助词(的) 用法:(1)名词+之+名词 (2)形容词+之+名词 (...

城口县13120813768: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之有哪几种意思在文言文中.在文章中怎么分辨这个之是什么意思 -
敞沈达菲:[答案] 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 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

城口县13120813768: 文言文中(之)有几种意思 -
敞沈达菲: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

城口县13120813768: 小文言文中“之”有哪几种解释? -
敞沈达菲: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

城口县13120813768: “之”的所有文言文翻译 -
敞沈达菲: ①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

城口县13120813768: 在高一古文中“之”的几种翻译! -
敞沈达菲: 1.项伯杀人,臣活之:代词,他.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夫秦王有狼虎之心:助词,的. 5.何陋之有:助词,表示提宾. 6.太子闻之,驰往:代词,这.

城口县13120813768: 之的古文翻译有哪几种 -
敞沈达菲: 之 -做动词时1.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2.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3.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