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明朝王爷制度

作者&投稿:伯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的番王制度~

明朝对宗室的管理,总的来说,在洪武时期较为宽松,永乐之后渐趋严格。

永乐以前,在政治上,建藩初期,王府不仅有相傅,而且武臣由勋臣担任,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王府官可兼行省参政,为地方行政首长,也可兼都指挥使,掌地方兵权。在封国内,亲王拥有相当大司法、人事权,其官属除长史及镇守指挥、护卫指挥由进行派遣外,其余均在封国境内或所部军职内选用,藩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境内人民有敢违犯藩王的,由亲王区处,朝迁及风宪官不得举问。这时的藩王是列爵治民,分藩锡土。亲王所居城内布政使、都指挥使及其以下职官,除每月初一、十五一定要到王府候见外,亲王可以随时召见他们。亲王遣使可以直达御前,敢有阻挡者,即以奸臣论处。风宪官以王小过或风闻亲王大过奏闻,即以离间亲亲关系罪处斩。纵使藩王真有大罪,亦不得加刑,只能召到京师,由皇帝发落,重则降为庶人,轻则当面申饬,或遣官谕以祸福,促使改过自新。洪武二十作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门谕群臣,再次强调皇亲除了犯谋逆不赦之罪,其余的罪,均由宗亲会议,报请皇帝裁决,有关部门只许奏闻,不得擅自逮捕;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使人致王罪而使王遇不幸的话,则天子必定是昏君,其长史司并护卫司可行文五军都督府索取该奸臣,都督府应捕奸臣奏斩之,并族灭其家;而且郡王子孙才能堪用者,考验授职升转,即洪武时宗室子弟可以入仕。这些规定都足以使藩王直到作为天子耳目、监督地方的作用,尤其是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亲王有权训兵待命,等天子密诏统领镇兵讨伐。

经济上,藩王不仅终身有俸禄,而且待遇很优厚。岁禄单是米一项,即达5万石,是正一品大臣的50倍。此外,还有册封、宫室、婚姻、丧葬等费用,并给予厨役、斋郎、铺陈等杂役人员。

但是,到朱元璋后期,从在外诸王府大兴土木、擅役工匠,靖江王府官欺凌指挥耿和等等问题中,亦渐渐感到藩王权重对皇权是个威胁,特别是皇太孙也曾问他:“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所以又规定:不许亲王同时朝觐,只能一个亲王来朝,平安回到封国后,派人以书信方式报给其他亲王,才能来朝;而且进京朝觐时,留京时间不过十天左右,即遣返封国,以防止藩王与朝臣的勾结。又规定:亲王王子要入侍,这更是含有人质之意。后来又规定:王府废除王府的相傅,升长兄司为正五品,长史由皇帝亲自选派,若王有过,则诘问长史,即长史有监督、规劝藩王之责。到了洪武后期,藩王虽有藩号,但已是列爵不治民,分封不锡土,食禄不治事;王国文官由朝迁选派,犯法时依律审判;王国百姓有侮慢王的,亦要解京审问明白然后才能治罪,以防止王对封地内官民的控制;经济方面则删除了王府若有兴建工程,有司即时由王所居的城中市户差付,不得稽延这条;亲王的岁禄亦减为万石。

不过朱元璋既要诸王藩屏国家,备侮御边,夹辅王室,要讲亲亲之谊,就必须给藩王以实力和特权,所以很多对藩王的限制,并未有太大的效果,藩王的军权仍然被维持着,形成尾大不掉不势,以至于朱棣有实力发动夺位之战。

永乐帝即位后,鉴于前朝之失,对控制藩王极为重视,或以谋反等罪名,分别削去他们的封爵、属官、护卫,取消统领驻军的权力,如借故削去代王、岷王的护卫、官属,齐、谷王先后被废为庶人;或者将要塞地区的藩王迁入内地,如宁王朱权迁往南昌。

永乐时又废除宗室可以为官规定,即使是宗人府,亦改由勋戚大臣摄其事而不备官,所领事务均归礼部管辖。文武百官对于亲王,只具官称名而不称臣。正统十四年(1449),韩藩襄陵王欲入京师,后又愿率子婿从征入侵的蒙古人,但没有得到批准。甚至明末清兵进逼京师,唐王倡议勤王,竟被废为庶人。明末,由于宗藩的厚禄给朝廷带来的严重负担,相当多的中下层宗室已沦为贫困户,于是强烈要求弛松藩禁、请田联自给、试官自效的呼声越来越高。万历中,更定的《宗藩事例》,准无爵的宗室自便生计,准奉国中尉以下宗室参加科举考试,选授京师以外地区的官职,但实行时又加以限制,如对于县令等“亲民官”的职位,朝廷不能放心授于宗室,而只授于中书舍人等一些较为闲散的职位。

亲王封国后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出到封国,以后非奉诏不得进京。永乐时由于笼络人心,准许亲王入朝觐见。成祖死时,宁王权奏请进京,仁宗即以“祖训不敢违”加以拒绝。之后,除天顺时为了“塞疑谗之隙”,特准襄王入朝外,亲王再也没能进京的。

藩王在封地也有许多限制,如二王不得相见;不得擅离封地;即使出城省墓,也要申请,得到允许后才能成行;如无故出城游玩,地方官要及时上奏,有关官员全部从重杖罪,文官直至罢官,武官降级调边疆;藩王除了生辰外,不得会有司饮酒;王府发放一应事务,地方官要立即奏闻,必待钦准,方许奉行,否则治以重罪。王府官亦改用高年不第举人、落职知县等担任,成了位置闲散之地。

对宗室的约束还有: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不得到京师,如有出城越关到京师的,即奏请先革为庶人,然后发往凤阳高墙圈禁,同行之人,发往极边的卫所永远充军。宗室不得擅离境外,有居住乡村者,虽百里之外,十日必三次到府画卯,如果一期不到,即拘墩锁,下审理所,定罪议罚。从郡王至仪宾以下,不得与文武官员往来交结及岁时宴会。请名、请婚也很严格,未经请准,只能呼乳名,不得婚嫁,以致走京游棍以请名、请婚为由乘机勒索宗室钱财,导致许多宗室壮年以后都未能请到名字、成婚。

由于宗藩条例多,宗室动辄得咎,被废为庶人的不少。藩王势力经过多次、多方面的削夺之后,已绝对不能与皇权对抗,皇族内部武力夺位的可能性在正德以后已经消失。那些好饮醇酒、近妇人的藩王,因其对朝廷没有威胁而被称为“贤王”,受到奖励。宗室成了不农不仕、啖民脂膏、被软禁于封地内的典型寄生阶层。

明朝的亲王制度大体经历了2个时期:
1、太祖皇帝最初是以分封几个比较能干的儿子做藩王,一是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二是为了希望藩王拱卫中央政府,三是为了让朱家子弟永远有饭吃(毕竟太祖自己当过乞丐);
2、成祖皇帝之後分封藩王,只是为了延续第三点;至於第一点已经被天子守边所替代;第二点拱卫的同时也可能影响中央政府的统治;这与天下衰亡是没有什麼关系的

明朝宗室制度:

一、皇子

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1、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

2、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

3、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二、皇女

1、明制,乃定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

2、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馀递减有差。郡主以下,恩礼既杀,无足书者。

扩展资料

明朝袭爵制度:

1、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

2、郡王的嫡长子封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等);滥妾所生之子,降二等为辅国将军的。

3、镇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将军。

4、辅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奉国将军。

5、奉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镇国中尉。

6、镇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中尉。

7、辅国中尉的所有儿子,皆封奉国中尉,以此爵位 世袭罔替。

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宗室



明朝皇帝的儿子封亲王,封号是一个字的,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他儿子封郡王,两个字封号。与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被封王,也就是所说的异姓王,明朝初年的大功臣有被封异姓王的,比如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都是追封,而且都是两个字的,都是郡王,生前没有封王,儿子也没有世袭王位。还有一部分是南明割据小朝廷封的,没有官方认可,比如秦王孙可望,晋王李定国,都是亲王,一个字封号。汉阳王马尽忠,延平王郑成功,都是郡王,两个字封号。

亲王:皇嫡长子立为太子,皇帝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有封地,故又称藩王,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二十岁就藩.
郡王: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亲王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诸子为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诸子为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诸子为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长子袭位辅国中尉,诸子为奉国中尉

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亲王是一字王,如燕王朱棣,一年俸禄一万石。郡王是两字王,一年俸禄是两千石如靖江王朱佐敬。

明朝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封亲王,亲王的的儿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这种亲王和郡王都世袭

那些与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对国家有贡献因此被封王的,封号二字如中山王徐达。与宗室郡王平级但不世系。比如徐达之子徐辉祖袭爵魏国公而不是中山王。,徐达的年俸禄是五千石,但后来减为二千五百石。

《明史 卷一百十六 列传第四》记载很详细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
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
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
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
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
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
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考二百余年之间,宗姓实繁,
贤愚杂出。今据所纪载,自太祖时追封祔庙十五王以及列朝所封者,著于篇。而
郡王以下有行义事实可采者,世系亦得附见焉。

有明一代,皇室宗亲封王通常都是一个字的,如燕王、唐王等。
但是功臣在死后也可以得到王的封号,如中山王徐达等。当然这是人家挂掉后追封的,而且不世袭罔替,荣誉性和象征性而已。

明朝时皇帝的儿子绝对都是王。王的儿子中有一个继承王位。比方说朱元璋,他的二十几个儿子都是王。到了下一代,比方说唐王,他就只有一个儿子继承王位。到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他的儿子都是王,那么王就又多了几个。
这样下去,毎代都多几个王。到了崇祯,就有很多王了。
明代异姓是不封王的。不过明朝有公爵,封公的又不少人。


求解:明朝王爷制度
明朝宗室制度:一、皇子 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1、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2、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

求解:明朝王爷制度
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亲王是一字王,如燕王朱棣,一年俸禄一万石。郡王是两字王,一年俸禄是两千石如靖江王朱佐敬。明朝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封亲王,亲王的的儿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这种亲王和郡王都世袭 那些与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对国家有贡献因此被封王的,封号二字如中山王徐达。

明朝王爷和清朝王爷相比 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在吸取了明代的经验之后,清代的藩王制度又回归到了唐宋时期的样子,不过这个制度也导致了清代的王爷们容易聚集在一起,出现一些党派,导致结党营私,最过出名的可能就是康熙时期九龙夺嫡中的“太子党”之类的。但是清代的王爷手中没有兵权,使得他们想要造反不容易,而明代则相反,有着两王不相见的原则...

明朝与清朝的王爷有何不同 一个不准进京而一个不准出京
清朝则是相反的,王爷有爵位,有俸禄,有公职,但是没有封地,不能离开京城,王爷们也就没有了成规模的武装力量,根本对皇权构不成威胁,但是也给他们事情做,也不是当猪养,稍微有点能力的就会得到重用,毕竟是自己家人,用起来放心。两个朝代的做法都是为了保证皇权稳固,明朝最初的制度还不错,但...

揭秘:明朝为什么不准王爷进京?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不准王爷进京还是不准王爷出京,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大好的,明朝正是因为藩王的酒囊饭袋才造成了满人的入关,而清朝也是因为圈养王爷才使得他们失去了本该有的血性,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那么这两个制度在当时的情况下又如何呢?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虽然打败了元朝,可是边境地区...

明朝的王爵制度分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吗
明朝的宗室王爵确实只有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往下的不称为王了。宗室男性爵位 亲王:皇嫡长子立为太子,皇帝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有封地,故又称藩王,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二十岁就藩.郡王: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亲王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镇...

为何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
清朝也实施的是分封制,所有的皇室子孙都是王爷或者郡王,只是等级不同,但他们和明朝的王爷有很大的区别——固住京城。所有的王爷必须定居在北京城,至于出差公干那是另外回事,这种制度对于王爷来说很不错,至少在一线城市有套气派的别墅(王府),但是也和明朝王爷的待遇差不多,一般来说也只忙三件事...

明朝和清朝分封王爷的制度,到底哪个好?
还有一点就是,明朝灭亡前后,明朝的王爷们因为跟地方接触比较多,所以还是懂得一些人情世故、风土人情,在逃亡路上有的还被立为皇帝,还能让南明撑了好几十年。但是清朝灭亡前后,由于清朝的王爷们只是待在京城,很少有机会到地方去,所以在处理政务上可能就不如明朝的王爷了。到底哪种分封制度好呢,你...

清朝和明朝的王爷有什么区别?
一、清朝的王爷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够随意出京,过的比较憋屈。清朝对于王爷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不允许王爷出京,因为明朝的藩王制度导致明朝国力衰弱,清朝十分重视这一点,所以对王爷的控制十分严格。二、明朝的王爷比较自由,有一块自己的封地,日子过的比较滋润。明朝的王爷都有着一块自己的封地吗,...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对于统治者来说,哪一种更好...
可能会造成唐朝的藩镇割据的结果。这样的制度对于明朝王爷来讲是比较好的,可是对于皇帝是真的不太友善。而清朝人的不准王爷出京城,这样的制度虽然对那些王子皇孙们有些残忍。可是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就是非常妥善的一种安排。因为我们可以看虽然清朝人的皇位继承人斗争比较严重,可是一旦坐上了皇位,...

建平县18550189754: 求解:明朝王爷制度 -
邸炎贝特: 明朝皇帝的儿子封亲王,封号是一个字的,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他儿子封郡王,两个字封号.与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被封王,也就是所说的异姓王,明朝初年的大功臣有被封异姓王的,比如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都是追封,而且都...

建平县18550189754: 明朝王爷制度在明朝,如果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称为什么王?封号一字还是二字?怎么封号的?那些与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对国家有贡献因此被封王的,... -
邸炎贝特:[答案] 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亲王是一字王,如燕王朱棣,一年俸禄一万石.郡王是两字王,一年俸禄是两千石如靖江王朱佐敬.明朝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封亲王,亲王的的儿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这种亲王和郡王都...

建平县18550189754: 明朝有"王爷"的职位吗
邸炎贝特: 有啊.明朝很多皇帝没有子嗣,就在宗室里找近支王爷即位. 象永乐皇帝即位前是燕王,封地在北京一带. 崇祯皇帝即位前是信王,封地在河南 南明弘光皇帝是福王朱常询的儿子. 南明政权的几个皇帝全部都是那些王爷或者他们的子嗣.

建平县18550189754: 明朝的王爷的子子孙孙都是王吗? -
邸炎贝特: 在明朝,王爷的子子孙孙并不都是王.明朝的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级,亲王是皇帝的兄弟、子侄,郡王则是皇帝的叔父、伯父、兄弟、子侄等.王爵的传承是世袭制,亲王的世袭是直袭,即由长子继承亲王爵位,而郡王的世袭则是降袭,即由长子继承郡王爵位,再由长子的长子继承亲王爵位.然而,明朝的王爵并不是无限传承的.在明朝中后期,由于王爵越来越多,国库负担沉重,皇帝开始限制王爵的传承,实行“封疆守土”制度,即王爵只能传承到一定代数,并且要遵守一定的礼仪、服饰等规定.到了明朝末年,王爵的传承更是被进一步限制,甚至出现了“伪王”现象,即一些地方势力冒充王爵,造成政治混乱.因此,虽然明朝的王爵传承是世袭制,但并不是无限传承,并且存在一定的限制和规定.

建平县18550189754: 请问明朝有哪些王爷 -
邸炎贝特: 明朝的王爷封号是固定的 在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的时候,王府井地带出现了“十王府”.这些王府里住的都是些已经封王但还没有给藩地的亲王们,他们在东安门外比邻居住,这样易于管理.其实在此居住的王爷数目绝不限于十个,而是更多.不过按当时“以十为众”的说法,也就这样定名了.那时候的王府井大街叫做“十王府街”或是“王府街”.这些王爷们踏踏实实地在王府井居住了两百来年,到大明朝亡了,清军进了北京城,汉族的王爷被一批从东北打过来的满族王爷代替了.王爷的女儿也叫公主

建平县18550189754: 明朝为什么不准王爷进京 -
邸炎贝特: 明朝的王爷和汉晋唐宋都不一样,明朝的藩王政策最初是主持地方军务的,但是自朱棣靖难之后,明朝的藩王就不再干涉地方政治军务,而且严格的限制在自己的封地上,不但不能进京,连自己的封地都不能出来.说白了明朝的王爷就是被朝廷当猪养起来了,什么都不用干,一生无忧无虑的等死就好.一语概括:“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建平县18550189754: 明代王爷的待遇 -
邸炎贝特: 明朝对宗室的管理,总的来说,在洪武时期较为宽松,永乐之后渐趋严格. 永乐以前,在政治上,建藩初期,王府不仅有相傅,而且武臣由勋臣担任,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王府官可兼行省参政,为地方行政首长,也可兼都指挥使,掌地方兵权...

建平县18550189754: 明代封侯制度 -
邸炎贝特: 明朝的异姓封爵为:公、侯、伯,凡三等,以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功臣则给铁券,封号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曰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根据这个封爵;具体怎样你自己看看那些人的功绩

建平县18550189754: 清代宗室封爵制度与明代有何不同 -
邸炎贝特: 区别:明朝的诸侯王有封地,有一定的实力,而清朝的王爷只有爵位,没有封地. 1.明朝的封爵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 诸子年十岁,则...

建平县18550189754: 明朝的亲王爵位能否世袭
邸炎贝特: 明朝的亲王爵位理论上是嫡长子世袭罔替的(当然从来不可能完全是嫡长子).而皇帝和亲王其他的儿子则是郡王,同样世袭罔替.例如兴平王、宜川王、合阳王、高平王等众多郡王爵都是无嗣而国除的,但亲王爵无嗣国除的比较少,无嗣也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