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投稿:杨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单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
1、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
2、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
3、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
4、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对此,我国科学家李明光提出新的理论——黄土高原灾变水成学说.

第四纪(距今200-300万年以来)期间发生过几次大冰期,即全球气候变冷,冰川面积扩大。在冰川前缘,形成自冰川向低纬度方向持续的风力,使得冰川前缘的细粒物质向低纬度方向搬运。黄土就是这样形成的。间冰期时全球气候变暖,则黄土堆积速度变慢,在黄土分布区形成的是土壤层(现在在黄土剖面中能见到多层古土壤)
因为第四纪期间,全球大陆冰川面积最大的地区应该是西伯利亚,所以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黄土沉积。
所以简单来说,黄土是第四纪冰期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 黄土高原
灰钙土。山地土壤 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 黄河流过黄土高原
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泄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编辑本段来源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 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 黄土高原
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古气候的标志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现在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 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元素迁移除 黄土高原
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结构等内因外,还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
古环境的变迁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
编辑本段北风送土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 黄土高原
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李春海说,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黄土高原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编辑本段地貌类型
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 黄土高原
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集中且雨量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编辑本段基本分类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陇中高原。
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
②陇东、陕北高原。
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
③山西高原。
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
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
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编辑本段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 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1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C,年降雨量600~800mm,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2 中部半干旱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C~12°C,年降雨量4 黄土高原
00~600mm,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草原带大体一致。
3 西北部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C~8°C,年降雨量100~300mm,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每年夏秋季节易发生大面积暴雨,24小时暴雨笼罩面积可达5~7万km2。河口镇至龙门、泾洛渭汾河、伊洛沁河为三大暴雨中心。形成的暴雨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西风带内,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形成强对流而导致的暴雨,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1981年6月20日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暴雨强度达267mm/60min。另一类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压的扰动而形成的暴雨,面积大、历时较长、强度更大,如1977年7、8月,在晋陕蒙接壤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暴雨,笼罩面积达2.5万km2,安塞(7月5日,225mm)、子洲(7月27日,210mm)、平遥(8月5日,365mm),暴雨中心内蒙古乌审旗的木多才当(8月1日)10小时雨量高达1400mm。
编辑本段地表物质
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为黄土覆盖,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覆盖厚度最大的区域。该地区黄土平均厚度50~100m,洛川塬超过150m,董志塬最大厚度超过250m。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主要为风成黄土,粉粒占黄土总重量的50%,结构疏松、富含碳酸盐、孔隙度大、透水性强、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弱。 该区主要的土壤类型有褐土、黑垆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黄绵土、风沙土等。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有关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级组合研究成果,极低养分地区面积占21.1%,低养分地区面积占19.4%,中等养分地区面积占26.7%。
编辑本段黄土环境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址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燃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地频度增大。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
编辑本段水系
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大于1000km2的直接入黄支流有48条,其中水土流失严重、对干流影响较大的支流有洮河、湟水、庄浪河、祖历河、清水河、浑河、杨家川、偏关河、皇甫川、清水川、县川河、孤山川、朱家川、岚漪河、蔚汾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湫水河、三川河、屈产河、无定河、清涧河、昕水河、延河、汾川河、仕望川、汾河、泾河、北洛河、渭河、伊洛河32条支流,以及内蒙“十大孔兑”。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一种认为是这一地区盛行的偏北风把新疆丶宁夏北部丶内蒙古乃至远在中亚沙漠中的大量粉沙刮到黄土高原地区堆积下来,因为黄土高原与黄土底部的基岩成分不一样。黄土下部地貌形态多样,起伏比较大,但上部沉积黄土厚度大体相似,并有从东到西逐渐变薄的趋势,同黄土来源于西部的方向是一致的,这说明黄土是从别处搬过来的;但有不少科学家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一砾石层,而这浑圆的砾石层却是典型的河流沉积物,于是他们认为,黄土的原籍在黄河的上游,是河流把黄土冲刷下来形成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黄土既不是风成的,也不是水成的,它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风化形成的,是土生土长的;也有一种综合性观点,认为黄土高原既来自西北丶中亚,由大风刮来,又有绵绵流动的河流携带而来,还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基岩风化的,是在这三种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就像人们对黄土高坡吟唱不已一样,人们对黄土高原的来源也争论不休。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

1、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

2、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

3、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

4、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对此,我国科学家李明光提出新的理论——黄土高原灾变水成学说。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来自何处?关于黄土形成有哪些说法?
1.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风力堆积作用主导的。在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西部地区的沙土被风吹送到黄土高原,随着风力减弱,这些沙尘便沉积下来,年复一年,堆积成厚厚的黄土层。2. 黄土高原表面的沟壑是由水侵蚀形成的。由于地处季风区,夏季降雨集中,大雨带来的地表径流在陡峭的地形上冲刷,加上黄土...

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
现在普遍接受的黄土成因理论是风成说。根据这一理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主要是由风力将中亚等地的细颗粒物质,如黏土和粘土,搬运到黄土高原地区形成的。这些物质经历了风蚀、水蚀和冻融等自然作用。在强风的携带下,这些物质被远距离搬运,并在风力作用下沉积,形成了黄土。黄土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和静电作...

简单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1、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2、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3、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4、近年来科学家...

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来
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来自中亚和我国西北部的蒙古高原。1、黄土的起源地 黄土高原的黄土起源于中亚和我国西北部的蒙古高原。这些黄土物质在数百万年的地质历史中,通过风力作用,从陆地到海洋,再从海洋到陆地,经历了长时间的运移和沉积。2、黄土的风化作用 黄土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由于黄土物...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 )A.风吹来的B.流水冲来的C.岩石风化来的D.地质运 ...
黄土高原的形成以风成为主,其次为水成的.黄土风成说最有力的证据是黄土分布在沙漠和戈壁的下风区.因此,黄土高原正好形成在蒙古高原南缘是最好的证据.北风送土,填山没壑.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风势逐渐减弱,加上南方气候湿润加速土质分化,黄土颗粒越来越细.故选:A.

简单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1、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2、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3、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4、近年来科学家...

为什么黄土高原上覆盖着大量的黄土?
在我国的北方存在着一片广袤无垠的高原,那里终年被黄土所覆盖,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黄土高原。据卫星观测,黄土覆盖的面积可达37万平方千米,其土层的厚度也有100余米,堪称世界之最。这么多的黄土来自中亚以及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区和蒙古地区。上述地方都处于干燥荒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即使是非常坚硬的岩石在...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
到了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黄土风成说逐渐占了上风。简单地说,就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由大风吹送,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漫长的时间,逐渐堆积形成的。最早提出风成说的是一位俄国学者,他到过中亚的许多地方。在调查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辽阔的中亚地区的中央部分,分布着大片砾石遍地的...

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形成原因
1、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的“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位于太行山、祁连山、长城和秦岭之间。黄土高原的黄土不是当地的产物,来自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2、黄土高原的黄土中含有大量的粘性矿物和有机质,这些物质对植物生长...

简单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 黄土高原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

施秉县19196849111: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简单点说 -
晨泄加葵: 第四纪(距今200-300万年以来)期间发生过几次大冰期,即全球气候变冷,冰川面积扩大.在冰川前缘,形成自冰川向低纬度方向持续的风力,使得冰川前缘的细粒物质向低纬度方向搬运.黄土就是这样形成的.间冰期时全球气候变暖,则黄土堆积速度变慢,在黄土分布区形成的是土壤层(现在在黄土剖面中能见到多层古土壤)因为第四纪期间,全球大陆冰川面积最大的地区应该是西伯利亚,所以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黄土沉积.所以简单来说,黄土是第四纪冰期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施秉县19196849111: 简单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
晨泄加葵: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一种认为是这一地区盛行的偏北风把新疆丶宁夏北部丶内蒙古乃至远在中亚沙漠中的大量粉沙刮到黄土高原地区堆积下来,因为黄土高原与黄土底部的基岩成分不一样.黄土下部地貌形态...

施秉县19196849111: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大家帮帮忙 -
晨泄加葵:[答案] 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详细的解释: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

施秉县19196849111: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 -
晨泄加葵: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有的认为黄土...

施秉县19196849111: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 -
晨泄加葵:[答案]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有...

施秉县19196849111: 黄土高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黄土与黄土高原是中国最独特的自然景观,它面积辽阔历史久远.而且黄土本身蕴藏着的许多科学的奥秘也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
晨泄加葵:[答案] 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

施秉县19196849111: 黄土高原的黄土上怎样形成的?
晨泄加葵: 1黄土是西北还有内蒙古的沙漠被西北风吹来堆积形成黄土,大约二百米厚,本身的高原是内力隆起形成的 2黄土具有垂直性,可以直接挖窑洞,不坍塌,冬热夏凉,适合居住 3神府 巨野 神华 沁水 淮北(分属不同省区) 4自然原因:就是经过多为沙漠,干旱地区 社会原因:人们不合理的过度樵牧,使植被减少,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携带大量泥沙,下游形成地上河 5生物措施:植树种草,保护植被 工程措施:修梯田,建水库,水利工程

施秉县19196849111: 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 -
晨泄加葵:[答案] 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

施秉县19196849111: 黄土高原的土是怎样形成的 -
晨泄加葵: 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施秉县19196849111: 中国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
晨泄加葵: 黄土的形成 黄土成因 在(1)风力作用(2)长期乾燥环境下形成. 1.第四世纪更新世(百万年前),蒙古高原???盼鞅憋L,?⑸衬募?沙吹向?|南,堆积於?x.?.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